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博物馆既要服务社会、服务民众,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又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和活力,为博物馆长远发展谋划和努力。甘肃省博物馆为适应西部大开发形势,适应省会城市建设,适应博物馆建设,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和谐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26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4-0103-03
甘肃省地处祖国西部,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省份。但是,甘肃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所处的河西走廊,是联系我国东西南北的交通咽喉之地。古代横贯欧亚的两条陆上丝绸之路都横贯甘肃。我国内陆和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历史上的联系,都通过甘肃,自然形成了甘肃省的自然和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是我国文化资源保护大省。甘肃省博物馆是甘肃省会兰州惟一的综合性大型博物馆,它经历了70年的风风雨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几代博物馆人走过了一段艰苦创业,辛勤耕耘的历程,使博物馆储备了甘肃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逐渐成为甘肃文化的象征,成为薪火相传的火炬手,成为悠久历史的传承人,成为时代变迁的见证者。从8000年前的远古人类,至青铜鼎盛时期,再到战国、汉唐、宋、元、明、清,甘肃在华夏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文物都有積累,着实可圈可点,在全国也有举足轻重的成就与地位。
甘肃省博物馆的藏品以历史文物为主,也包括自然生物标本和民族文物、近现代文物。2006年,甘肃省博物馆新陈列展览大楼落成后,为适应西部大开发形势,适应省会城市及和谐博物馆建设,进行了不断的努力和探索。
西部大开发,建设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机构,甘肃省博物馆既要服务社会、服务民众,不断适应人民精神文化享受的需求;又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和活力,为博物馆长远发展谋划和努力。
一、 抓住免费开放机遇,以展览为龙头,提高博物馆整体水平
甘肃省博物馆是首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在甘肃全省起着排头兵和示范的作用。博物馆免费开放以后,是缩手缩脚,还是积极发展,是摆在馆领导和全体职工面前的课题。经过认真讨论和深入研究,甘肃省博物馆确定了“以展览为龙头,带动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新思路。
早在展览大楼建设期间,甘肃省博物馆就开始筹备三大固定陈列展。新的陈列展览大楼展厅为全封闭、配装声光电设备,具备举办文物、生物等各种展览的各项硬件,使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及古丝绸之路上的大量文化遗存和文物精华的展品,在陈列展览创新设计上,更突出甘肃文化的特色。新馆展览陈列以甘肃地区的出土文物为基本素材,基本固定陈列展有“古丝绸之路文明展”、“甘肃彩陶艺术展”、“甘肃古生物化石展”,展览吸收了甘肃历史、文物、考古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突出创新我省特有的、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展示本地优秀的特色文化,形成了独具甘肃特色的现代化展陈,运用了新的创新设计理念,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展厅配置了大屏幕电影,计算机触摸屏、与恐龙合影、赛跑等多媒体设备与观众互动。对外开放后的“古丝绸之路文明展”、“甘肃彩陶艺术展”、“甘肃古生物化石展”三大基本陈列,在全国2300多家博物馆1.8万多个展览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第七届(2005~200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同时,2010年大型常规固定展览“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又荣获全国“第九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和关注。
近年,甘肃省博物馆举办了各种内容的系列展览,这些展览中,有配合甘肃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服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展览,也有结合馆情、为提高整体业务能力和馆际交流的专题文物展览。具体主要举办了以下展览:
2008年,举办“甘肃水陆画精品展”。
2009年,举办“新疆文物精华展”、“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发展成果展”、“香港严辉、柯瑜茵夫妇捐赠宋、金瓷器特展”、“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展”、“野生动物·人类的自然遗产展”、“甘肃考古新发现成果展”。
2010年,举办“甘肃省博物馆新征集文物展”、“庄严妙相——佛教艺术展”、“2010年非洲文化聚焦、津巴布韦文化周石雕展”、“张大千画展”。
2011年,举办“吴昌硕金石书画展”、“舟曲特大泥石流救助图片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档案图片展 ”、“潘玉良画展”、“秦陇一脉——先秦文物展”、“国家保密泄密案例警示图片展”、“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图片展”、“生生不息——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画展”。
以上展览,在服务民众、增强活力、调动科研、扩大影响、增进交流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借助展览,甘肃省博物馆的软件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为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丰富了兰州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博物馆内部也更加和谐、发展、后劲十足。
通过举办展览,甘肃省博物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体现公益特征,开阔思路,深入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积极拓宽服务渠道,才能创作出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让公众公平、均等地共享历史文化资源,使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独具甘肃特色的现代化陈列,实现了博物馆展示学术成果的职能,实现了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职能,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通过多样化的现代信息技术和举办与展览相关的文化活动,尽可能多地提供知识信息,让公众充分了解历史与现实的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感受到中国西部传统文化的魅力。围绕陈列展览,推出图书、光盘、旅游纪念品甚至开发网络游戏等系列衍生文化产品。
二、以展览促科研,提高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新的陈列展厅开放,为博物馆科研工作创造了条件、搭建了平台,这是硬件的提高。在软件的提高上,甘肃省博物馆通过对每个业务人员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要求每个业务人员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文章,汇报和交流自己的研究体会和成果,请专家举办各种专题讲座,以此促进业务人员科研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2008年以来,甘肃省博物馆先后举办了“中国博物馆西部论坛”、“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学术研讨会”。
举办的学术讲座有:日本神户大学百桥明惠关于“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讲座;
南京大学考古系水涛的“新疆北部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 讲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杜晓帆博士的“文化遗产与我们”讲座,甘肃省博物馆俄军馆长的《赴英国学习博物馆管理与文物保护汇报》讲座,敦煌研究院马德老师的《敦煌艺术的类型》讲座,甘肃古建筑研究所何双全老师的《甘肃长城的保护与研究》讲座,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德芳老师的《甘肃汉简的学术地位》讲座,敦煌研究院郑炳林老师的《敦煌学与敦煌文献》讲座,西北师大李并成老师的《甘肃历史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讲座,博物馆研究人员张东辉老师的《台北国立故宫文物藏品》讲座,张行老师的《从出访意大利谈文化遗产的保护》讲座,林尚斌老师的《甘肃历史上的茶马贸易》讲座。
通过科研目标的要求和各种讲座的学习,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三、加强博物馆和社会的聯系,做好博物馆之友和志愿者活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于走进博物馆、利用博物馆的热情与呼声越来越高,就目前博物馆发展及其现状而言,仅仅依靠博物馆办展览,民众被动参与,不仅显得单调、吸引力不足,而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乃至博物馆的长期发展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更多的人开始走进博物馆这座文化和艺术的殿堂,了解博物馆、欣赏博物馆,通过博物馆感受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从而激发起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博物馆也期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全面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中来,从而形成互动。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博物馆发展,进而推进博物馆的全面创新和发展,甘肃省博物馆借鉴国内外博物馆先进经验,引进博物馆之友和博物馆志愿者工作,而“博物馆之友”和“博物馆志愿者”也是最为通行的一种“培养”观众的手段,甘肃省“博物馆之友和志愿者”就是在这几年逐步发展起来的。
“博物馆之友”在中国属于新生事物,早在20世纪初欧洲就已经应用而生。中国博物馆之友虽然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但是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显著的提高后,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才有了自己的想法和需要。而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培养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是摆在我们博物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如何利用好博物馆这一历史和文化传播的平台,让对博物馆怀有热情和期望的社会各个阶层的民众参与到博物馆的发展中来,这就是“博物馆之友”工作。
博物馆志愿者工作在中国兴起,是借助了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和中国政府对上海“世博会”的全力支持。这是两件在中国当代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改革开放的中国通过这两个盛举,更好地与世界开始接轨和交流,博物馆志愿者工作国内首先兴起于首都北京和长三角地区的上海等地。从世界范围内来说,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自愿的,不计报酬和收入而参与地社会活动,正在成为人类文明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博物馆工作中引入“博物馆之友和志愿者”的形式,其实质就是希望以他们作为载体,在人民大众与博物馆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更好地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促进对人民群众的服务。
甘肃省博物馆之友和志愿者的起步和动员,是从2006年省博物馆与《兰州晨报》联合举办“观众对博物馆评议问卷调查活动”开始,我们在关注甘肃省博物馆的市民中初步发展起了最早的一批博物馆之友和志愿者。 到2007年起草甘肃省博物馆之友和博物馆志愿者章程,完善章程条例,使博物馆之友和志愿者的活动逐渐成熟,逐渐正规化。
甘肃省博物馆之友是由馆外热心博物馆工作并愿为之做出贡献的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个人或集体都可以参加。基本上甘肃省的博物馆之友是对博物馆建设做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收藏家、鉴赏家、教育家、文物捐献者、新闻工作者、各大院校的学生、离退休人员以及对博物馆事业有浓厚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经协会机构的批准,成为会员。博物馆之友组织的任务在于联系社会各界热爱和关注博物馆的人士,向社会推介甘肃省博物馆的展览并及时反馈群众意见及要求;了解社会动态和文物展览信息,帮助博物馆开展业务工作,增强博物馆的社会基础,利用社会力量,更好地发展博物馆事业。
甘肃省博物馆志愿者是在富有爱心、又乐于奉献的人群中选拔了60名有一定的文史知识基础、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学历的人,作为甘肃省博物馆首批志愿者组成的。他们中有教师、大学生、新闻工作者、以及银行、石化等多个行业的有识之士,他们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大量的文物资料,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进入博物馆展厅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播给来博物馆参观的八方观众,耐心解答观众的疑问,他们让展品和希望了解展品文化信息的人们靠得更近,受到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一致好评,也得到了博物馆同仁们的认可。一些观众反映:以前来到甘肃省博物馆,隔着玻璃橱窗欣赏文物时,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看看,对历史发展状况、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及相关知识了解的很少,通过志愿者的讲解,他们对甘肃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先民的聪明智慧有了更多的了解。博物馆之友协会还筹办了一个“文物精品图片流动展”,每年图片展会深入到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社区以及偏僻山区,使更多层次的人能间接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志愿者主动要求参加流动展览,每次讲解时,都要回答群众、学生和战士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他们辛劳的付出,常常换来大家热烈的掌声,他们是架起博物馆与观众的一座心灵的桥梁。同时“博物馆之友”协会每年创办4期《博物馆之友》期刊,分发给全国各地博物馆,使他们能更好地了解甘肃省博物馆发展的现状。
甘肃省博物馆还为“博物馆之友”和志愿者建立了QQ交流平台,使他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畅所欲言,对博物馆陈列内容、历史文化知识以及讲解技巧方面等进行交流沟通。对其中一些表现突出的,甘肃省博物馆也会经常在这个平台上给予表扬和鼓励。
博物馆之友和志愿者活动是甘肃省博物馆建设和谐博物馆的一个有益尝试。免费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长期形成的为社会和群众服务的意识,丝毫不放松。展览接待中提倡人性化和高度热情服务的宗旨不变,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在省会兰州,甘肃省博物馆作为市民精神文化享受的好去处而名声大震,这说明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有很大的空间。甘肃省博物馆在建设和谐博物馆的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认为这些工作是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博物馆的发展需要全面有序地进行,只有各方面工作齐头并进、协调一致才能促进博物馆事业和谐发展。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和谐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26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4-0103-03
甘肃省地处祖国西部,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省份。但是,甘肃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所处的河西走廊,是联系我国东西南北的交通咽喉之地。古代横贯欧亚的两条陆上丝绸之路都横贯甘肃。我国内陆和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历史上的联系,都通过甘肃,自然形成了甘肃省的自然和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是我国文化资源保护大省。甘肃省博物馆是甘肃省会兰州惟一的综合性大型博物馆,它经历了70年的风风雨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几代博物馆人走过了一段艰苦创业,辛勤耕耘的历程,使博物馆储备了甘肃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逐渐成为甘肃文化的象征,成为薪火相传的火炬手,成为悠久历史的传承人,成为时代变迁的见证者。从8000年前的远古人类,至青铜鼎盛时期,再到战国、汉唐、宋、元、明、清,甘肃在华夏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文物都有積累,着实可圈可点,在全国也有举足轻重的成就与地位。
甘肃省博物馆的藏品以历史文物为主,也包括自然生物标本和民族文物、近现代文物。2006年,甘肃省博物馆新陈列展览大楼落成后,为适应西部大开发形势,适应省会城市及和谐博物馆建设,进行了不断的努力和探索。
西部大开发,建设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机构,甘肃省博物馆既要服务社会、服务民众,不断适应人民精神文化享受的需求;又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和活力,为博物馆长远发展谋划和努力。
一、 抓住免费开放机遇,以展览为龙头,提高博物馆整体水平
甘肃省博物馆是首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在甘肃全省起着排头兵和示范的作用。博物馆免费开放以后,是缩手缩脚,还是积极发展,是摆在馆领导和全体职工面前的课题。经过认真讨论和深入研究,甘肃省博物馆确定了“以展览为龙头,带动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新思路。
早在展览大楼建设期间,甘肃省博物馆就开始筹备三大固定陈列展。新的陈列展览大楼展厅为全封闭、配装声光电设备,具备举办文物、生物等各种展览的各项硬件,使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及古丝绸之路上的大量文化遗存和文物精华的展品,在陈列展览创新设计上,更突出甘肃文化的特色。新馆展览陈列以甘肃地区的出土文物为基本素材,基本固定陈列展有“古丝绸之路文明展”、“甘肃彩陶艺术展”、“甘肃古生物化石展”,展览吸收了甘肃历史、文物、考古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突出创新我省特有的、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展示本地优秀的特色文化,形成了独具甘肃特色的现代化展陈,运用了新的创新设计理念,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展厅配置了大屏幕电影,计算机触摸屏、与恐龙合影、赛跑等多媒体设备与观众互动。对外开放后的“古丝绸之路文明展”、“甘肃彩陶艺术展”、“甘肃古生物化石展”三大基本陈列,在全国2300多家博物馆1.8万多个展览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第七届(2005~200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同时,2010年大型常规固定展览“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又荣获全国“第九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和关注。
近年,甘肃省博物馆举办了各种内容的系列展览,这些展览中,有配合甘肃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服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展览,也有结合馆情、为提高整体业务能力和馆际交流的专题文物展览。具体主要举办了以下展览:
2008年,举办“甘肃水陆画精品展”。
2009年,举办“新疆文物精华展”、“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发展成果展”、“香港严辉、柯瑜茵夫妇捐赠宋、金瓷器特展”、“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展”、“野生动物·人类的自然遗产展”、“甘肃考古新发现成果展”。
2010年,举办“甘肃省博物馆新征集文物展”、“庄严妙相——佛教艺术展”、“2010年非洲文化聚焦、津巴布韦文化周石雕展”、“张大千画展”。
2011年,举办“吴昌硕金石书画展”、“舟曲特大泥石流救助图片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档案图片展 ”、“潘玉良画展”、“秦陇一脉——先秦文物展”、“国家保密泄密案例警示图片展”、“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图片展”、“生生不息——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画展”。
以上展览,在服务民众、增强活力、调动科研、扩大影响、增进交流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借助展览,甘肃省博物馆的软件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为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丰富了兰州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博物馆内部也更加和谐、发展、后劲十足。
通过举办展览,甘肃省博物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体现公益特征,开阔思路,深入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积极拓宽服务渠道,才能创作出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让公众公平、均等地共享历史文化资源,使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独具甘肃特色的现代化陈列,实现了博物馆展示学术成果的职能,实现了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职能,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通过多样化的现代信息技术和举办与展览相关的文化活动,尽可能多地提供知识信息,让公众充分了解历史与现实的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感受到中国西部传统文化的魅力。围绕陈列展览,推出图书、光盘、旅游纪念品甚至开发网络游戏等系列衍生文化产品。
二、以展览促科研,提高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新的陈列展厅开放,为博物馆科研工作创造了条件、搭建了平台,这是硬件的提高。在软件的提高上,甘肃省博物馆通过对每个业务人员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要求每个业务人员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文章,汇报和交流自己的研究体会和成果,请专家举办各种专题讲座,以此促进业务人员科研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2008年以来,甘肃省博物馆先后举办了“中国博物馆西部论坛”、“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学术研讨会”。
举办的学术讲座有:日本神户大学百桥明惠关于“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讲座;
南京大学考古系水涛的“新疆北部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 讲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杜晓帆博士的“文化遗产与我们”讲座,甘肃省博物馆俄军馆长的《赴英国学习博物馆管理与文物保护汇报》讲座,敦煌研究院马德老师的《敦煌艺术的类型》讲座,甘肃古建筑研究所何双全老师的《甘肃长城的保护与研究》讲座,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德芳老师的《甘肃汉简的学术地位》讲座,敦煌研究院郑炳林老师的《敦煌学与敦煌文献》讲座,西北师大李并成老师的《甘肃历史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讲座,博物馆研究人员张东辉老师的《台北国立故宫文物藏品》讲座,张行老师的《从出访意大利谈文化遗产的保护》讲座,林尚斌老师的《甘肃历史上的茶马贸易》讲座。
通过科研目标的要求和各种讲座的学习,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三、加强博物馆和社会的聯系,做好博物馆之友和志愿者活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于走进博物馆、利用博物馆的热情与呼声越来越高,就目前博物馆发展及其现状而言,仅仅依靠博物馆办展览,民众被动参与,不仅显得单调、吸引力不足,而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乃至博物馆的长期发展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更多的人开始走进博物馆这座文化和艺术的殿堂,了解博物馆、欣赏博物馆,通过博物馆感受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从而激发起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博物馆也期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全面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中来,从而形成互动。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博物馆发展,进而推进博物馆的全面创新和发展,甘肃省博物馆借鉴国内外博物馆先进经验,引进博物馆之友和博物馆志愿者工作,而“博物馆之友”和“博物馆志愿者”也是最为通行的一种“培养”观众的手段,甘肃省“博物馆之友和志愿者”就是在这几年逐步发展起来的。
“博物馆之友”在中国属于新生事物,早在20世纪初欧洲就已经应用而生。中国博物馆之友虽然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但是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显著的提高后,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才有了自己的想法和需要。而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培养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是摆在我们博物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如何利用好博物馆这一历史和文化传播的平台,让对博物馆怀有热情和期望的社会各个阶层的民众参与到博物馆的发展中来,这就是“博物馆之友”工作。
博物馆志愿者工作在中国兴起,是借助了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和中国政府对上海“世博会”的全力支持。这是两件在中国当代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改革开放的中国通过这两个盛举,更好地与世界开始接轨和交流,博物馆志愿者工作国内首先兴起于首都北京和长三角地区的上海等地。从世界范围内来说,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自愿的,不计报酬和收入而参与地社会活动,正在成为人类文明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博物馆工作中引入“博物馆之友和志愿者”的形式,其实质就是希望以他们作为载体,在人民大众与博物馆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更好地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促进对人民群众的服务。
甘肃省博物馆之友和志愿者的起步和动员,是从2006年省博物馆与《兰州晨报》联合举办“观众对博物馆评议问卷调查活动”开始,我们在关注甘肃省博物馆的市民中初步发展起了最早的一批博物馆之友和志愿者。 到2007年起草甘肃省博物馆之友和博物馆志愿者章程,完善章程条例,使博物馆之友和志愿者的活动逐渐成熟,逐渐正规化。
甘肃省博物馆之友是由馆外热心博物馆工作并愿为之做出贡献的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个人或集体都可以参加。基本上甘肃省的博物馆之友是对博物馆建设做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收藏家、鉴赏家、教育家、文物捐献者、新闻工作者、各大院校的学生、离退休人员以及对博物馆事业有浓厚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经协会机构的批准,成为会员。博物馆之友组织的任务在于联系社会各界热爱和关注博物馆的人士,向社会推介甘肃省博物馆的展览并及时反馈群众意见及要求;了解社会动态和文物展览信息,帮助博物馆开展业务工作,增强博物馆的社会基础,利用社会力量,更好地发展博物馆事业。
甘肃省博物馆志愿者是在富有爱心、又乐于奉献的人群中选拔了60名有一定的文史知识基础、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学历的人,作为甘肃省博物馆首批志愿者组成的。他们中有教师、大学生、新闻工作者、以及银行、石化等多个行业的有识之士,他们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大量的文物资料,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进入博物馆展厅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播给来博物馆参观的八方观众,耐心解答观众的疑问,他们让展品和希望了解展品文化信息的人们靠得更近,受到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一致好评,也得到了博物馆同仁们的认可。一些观众反映:以前来到甘肃省博物馆,隔着玻璃橱窗欣赏文物时,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看看,对历史发展状况、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及相关知识了解的很少,通过志愿者的讲解,他们对甘肃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先民的聪明智慧有了更多的了解。博物馆之友协会还筹办了一个“文物精品图片流动展”,每年图片展会深入到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社区以及偏僻山区,使更多层次的人能间接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志愿者主动要求参加流动展览,每次讲解时,都要回答群众、学生和战士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他们辛劳的付出,常常换来大家热烈的掌声,他们是架起博物馆与观众的一座心灵的桥梁。同时“博物馆之友”协会每年创办4期《博物馆之友》期刊,分发给全国各地博物馆,使他们能更好地了解甘肃省博物馆发展的现状。
甘肃省博物馆还为“博物馆之友”和志愿者建立了QQ交流平台,使他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畅所欲言,对博物馆陈列内容、历史文化知识以及讲解技巧方面等进行交流沟通。对其中一些表现突出的,甘肃省博物馆也会经常在这个平台上给予表扬和鼓励。
博物馆之友和志愿者活动是甘肃省博物馆建设和谐博物馆的一个有益尝试。免费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长期形成的为社会和群众服务的意识,丝毫不放松。展览接待中提倡人性化和高度热情服务的宗旨不变,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在省会兰州,甘肃省博物馆作为市民精神文化享受的好去处而名声大震,这说明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有很大的空间。甘肃省博物馆在建设和谐博物馆的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认为这些工作是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博物馆的发展需要全面有序地进行,只有各方面工作齐头并进、协调一致才能促进博物馆事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