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小事儿”,辣妈来改造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haoyi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有一本名叫《家有小事儿》的漫画书受到了读者的欢迎,该书不仅得到著名主持人“大王”“小王”的倾力推荐,还受到央视董浩叔叔和月亮姐姐的肯定。该书作者“事儿妈”博琳出于对生活、对儿子的爱,用漫画的形式讲述初为人母的她和宝宝小事儿斗智斗勇的故事。
  最近,笔者采访了博琳,博琳说,现实生活中,他们一家三口每天都有满满当当的爱,生活比漫画更加精彩。
  家有小魔头,事儿妈来改造
  2012年11月9日,宝宝小事儿顺利出生,博琳正式进入辣妈行列,她和老公王凡对养育好这个宝贝信心满满。
  在小事儿刚满8个月时,博琳重出职场,并把小事儿送给住在同一小区的爷爷奶奶照顾。
  爷爷奶奶很溺爱小事儿,纵容得小家伙越来越不像话,每次博琳回家,迎接她的总是小事儿歇斯底里的哭喊和乱成一团的家。博琳决定采取点行动,把小魔头身上的坏毛病通通改掉。
  很快,博琳付诸于行动,并且一边在儿子身上“实验”,一边记录下自己的战斗进程。因为博琳大学学的是美术系导演专业,因此对画画很感兴趣,有时在记录儿子顽皮的时候,她就顺带着配上图,这让日记顿时增色不少。
  一次,博琳显摆似的把自己的笔记拿给老公看。王凡一看妻子的笔记,俨然是一本搞笑秘笈。他把笔记一放说:“老婆,你要继续画下去,等小事儿长大了再送给他。这绝对是最酷的礼物!”博琳拿着笔,饶有兴趣地说:“行,就这么着。”
  想买新玩具?拿旧的来换
  漫画里,能引起年轻父母产生共鸣的问题很多,其中最让妈妈们头疼的就是宝贝们见啥要啥。而博琳也是反复试验了好几次,才算取得真经。
  一天,博琳带着小事儿去逛超市。到了超市,小事儿就直奔玩具区,小汽车、小飞机、机器人……小事儿个个都想要。博琳笑眯眯地对小事儿说:“这些小事儿都想要,但妈妈不能随便买,咱们要交换。小事儿每买一件新玩具,就要给妈妈一件旧玩具。也就是说,你今天买了4个,回家就要让妈妈挑4个旧玩具,可以吗?”
  小事儿想了想,很干脆地答应了,最后抱着玩具手舞足蹈地往家走。可是回家之后,小事儿就再也高兴不起来了,因为妈妈一回家,就着急地在小事儿的玩具箱里挑挑拣拣,最后把小事儿最喜欢的几个玩具没收了。小事儿跟在妈妈后面,急得脸通红:“妈妈,那是我最喜欢的玩具。”博琳低下身子,狡黠地说:“可是小事儿答应过妈妈啊,以后只要小事儿再买新玩具,那妈妈就要挑一件小事儿的旧玩具。”说完哼着小曲走了。
  之后,小事儿到超市再不敢随便乱买玩具了。
  好奇的小事儿,学会量力而行
  小事儿的好奇心非常强烈。一天,奶奶把小事儿放在客厅,自己去阳台晾衣服。小事儿在客厅里玩腻了,就往厨房走。厨房里的电水壶正烧着水,小家伙没见过电水壶,歪着脑袋盯着看了半天,正要伸手去摸。恰巧奶奶返回房间拿衣架,看见这一幕,老人家赶紧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一把把小事儿从厨房里抱出来。
  这次经历着实让奶奶心有余悸,以至于之后奶奶不管干什么,眼睛都不敢离开小事儿。而小事儿也一如既往地不让奶奶省心,只要奶奶一不留神,小家伙就迅速向水壶移动,好几次就快摸到,都被奶奶及时地阻止了。博琳觉得总这么看着也不行,奶奶越是不让小事儿摸水壶,他就越想摸,一定要想个办法从根本上解决。
  周末,小事儿在客厅玩玩具,博琳则在厨房准备道具。她用温度计量了下水壶表面,60℃。嗯,差不多了。博琳故意对着客厅喊:“哎呀,水开了,妈妈要灌水了。”小事儿一听,立刻飞奔过来:“妈妈,我来,我来。”博琳担心地说:“水很烫,小事儿能拿得住吗?”说着就把水壶递给小事儿,小事儿立刻伸手去接。可刚碰到壶壁,小家伙就“啊”地尖叫一声,手一下缩了回去,一脸惊慌:“小事儿太小,妈妈干吧。”说完,边吹着手边往客厅挪动。
  后来,奶奶告诉博琳,小事儿再也没碰过水壶,有时候奶奶灌水,小事儿还会躲得远远的。一听奶奶这么说,博琳得意极了。宝宝开始探寻世界时,家长越是什么都不让他做,他就越好奇。此时,跟他讲道理似乎没用,家长要适当地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或者提供适当的痛点,让宝宝明白探寻世界是好事,但是要量力而行。
  榜样和夸奖,小事儿变乖宝
  当然,在博琳的漫画里不全是小事儿不听话的故事,也有小事儿值得表扬的地方。
  小事儿8个月大时,正是炎炎夏季,他光着身子在爬行垫上玩耍。玩着玩着,小家伙在爬行垫上尿了一大泡尿。心细的奶奶很快就发现了,她一把抱起小事儿,然后用毛巾把爬行垫擦干净。
  不一会,小事儿又在爬行垫上尿了。小事儿左看右看,想向亲友团寻求帮助,但是在电脑前忙活的妈妈和扫地的奶奶谁也没注意到小事儿。
  就在这时,小事儿出乎意料地拿起毛巾,学着奶奶的样子,开始奋力擦拭爬行垫。
  扫完地的奶奶看见小事儿正在努力地擦爬行垫,立刻把家里所有人都招呼出来围观。
  博琳也是第一次看到小事儿清理尿液,心情非常激动。当时她和奶奶给了小事儿好多鼓励和掌声,而小事儿也知道这种行为是家长提倡的,之后小事儿会经常清理爬行垫。虽然宝宝们最初只是在模仿家长的行为,但是如果家长能积极鼓励宝宝做力所能及的事,便能教会他们学会自我服务,再逐渐为他人服务。
其他文献
莫愁小记者都是小学生,这与我们以前带的中学生不同。孩子们对基地的一切都充满好奇,敢于挑战,乐于尝试,但韧性和耐力明显不足,独立性也相对差一些。因此,我们几个教官商量了一套训练方案,可以说是为莫愁小记者“私人订制”的,重在培养他们自制自立、勤劳果敢、团结协作等习惯和品质。  我们的方案体现出三个“好”。  主题好。针对独生子女自理能力薄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特点,夏令营期间,孩子们置身军营,按分班编
期刊
名人小档案: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笔名毅。“五四运动”的命名者,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早年求学于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曾任中央大学、清华大学校长之职。代表作有《新人生观》《新民族观》《文化教育与青年》等。  读书是一件惬意的事,家中伴幼子读书,不仅温馨惬意,而且教育意义深远。  罗家伦之所以成为一代教育大师,是因为,从3岁起,颇具文采的母亲,每天都会把他抱在膝
期刊
朱永新教授在《给您一只金手指》的序言中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程度。一个人品德和能力的养成有三个来源,家庭的熏陶培养、学校的知识灌输和社会实践的磨炼。这三个来源是有序排列的,家庭是第一环,人一落地,是一张白纸,先由家庭教育来定底色。家庭的“爱”是无条件的,有两大特点:绝对的负责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使用两种“眼睛”——“牛
期刊
千万不要介意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因为他一定是觉得这个家的成员都很好,他爱每一个家人,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但我们大人都知道,这是一个未知的答案,孩子这样问,我们该怎样回答呢?  不恰当的回答  不是啦,各散东西,谁都不认得谁了。  这是对生命最残酷的解释,还颇有点曲终人散的味道。本来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心中已经充满了焦虑,但父母粗心的回答,更是徒增了他焦虑的心情。噢,死亡多么的可怕,那时我将失去爸
期刊
女儿和和今年3岁半,她有一个非常要好的小闺蜜姜琬宁。琬宁是我们在北京时的邻居,因为我们出国,两个孩子已经8个多月未见,但依然彼此牵挂。趁着我们这次回国,琬宁妈妈带着琬宁千里迢迢从北京来到扬州看望我们,让两个孩子同吃同住同玩了3天。  在琬宁和妈妈到来的那天早晨,和和在窗口看到了琬宁,她立刻光着脚飞奔出来,尖叫着:“姜琬宁!姜琬宁!”她们拉着手又叫又跳,兴奋不已。  强迫分享是会呼吸的痛  琬宁在扬
期刊
白天,我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小记者生龙活虎的身影;傍晚,我将一张张图片上传到莫愁网,让家长们看到自家孩子精彩的生活;深夜,我回到宿舍,看到4个小男生憨憨的睡相,不禁想起一位家长给本刊的来信,他满怀忧虑地描述了自己的无奈——儿子就读的学校将青奥会的宣传流于形式,让孩子画画、写宣传口号,但下课却不让孩子到操场上活动,没有将提升体育运动意识这一重要目标落实到孩子身上。这种现象并不止在这一所学校发生,有些小
期刊
1  有次和几位爸爸妈妈聊天,当一位妈妈说到自己打孩子的事时,我去饮水机倒水了,我注意到,随后陆续有人去倒水了,感觉上大家都是用脚在投票,听到打人这样的事情,大家会下意识地做出反应来。  不管怎么样,打人是不对的,更别提父母打孩子了。  但是,在中国的传统里,好像打孩子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甚至是被提倡的,比如最有名的那一句——棍棒底下出孝子。  那天,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调解节目,当事人是一对母女,
期刊
童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人生的开始,回忆的源头,它甚至潜伏下来,影响到青年、中年和老年的很多事情。  童年会匆匆地就远去,让我们再也找不到它,为我们留下一生的遗憾与伤感。  作为父母,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当孩子尚在你怀抱里的时候,你想给他一个怎样的童年?幼小的孩子还没有自主能力,他把小手伸到你的大手里,你会把他领向何方?  童年就像一块还没有开垦的土地,你要带着孩子在上面播撒幸福的种子,并且让
期刊
暑假,孩子们去哪儿?  2014年“莫愁小记者夏令营”的号角吹响了,75名孩子入驻军事训练基地,成为绿色基地小小兵。  3天的军旅生活,“小小兵”们蜕变成长,在军事磨炼中体验责任,在拓展训练中充实梦想——  “请问今年的小记者夏令营什么时间开始报名啊?有多少名额?活动安排和往年一样吗?”早在今年5月,就有“莫愁小记者”催促家长,向杂志社来电咨询暑期夏令营的消息。  一学期满满的课程和作业,加上辅导
期刊
曾去一位朋友家做客,正赶着他家乔迁新居。他将家里所有有棱角的方形桌子、茶几、柜子等都换成了光滑的圆边形,说是为了将要出生的小宝贝更换的,棱角太尖了怕孩子磕着碰着。我当时觉得他们真有点操心过度,小题大做。  后来,当自己有了孩子,当孩子慢慢长到快有写字台那么高时,只要我一看到写字台上那块方形的有棱有角的玻璃板,就难免紧张,生怕孩子跑过去撞到玻璃角上,也便彻底理解了朋友换家具的用心。  于是,我也想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