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更是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即是说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都包含着心理健康内容,包括班主任工作、学科教学等等。
语文学科,是一个宠大而开放的知识系统,具有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社会性等特点,它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地位。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状况,即知识能力、需要、动机、情趣爱好等状况,这就要涉及到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语文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与其它学科相比更有其巨大的教育潜力。对于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魏书生老师、于漪老师已给我们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魏书生老师的“民主化,科学化”的语文教育思想更是贯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他让学生参与制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甚至自己出题考试,让学生“从学习到考试,都是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勉励、自我控制等,可以说,魏书生语文教育的成功,极大程度依赖于他对学生健康心理的成功培养。于漪老师的“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的教改探索重点就在于教学生“做人”,她说:“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致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她在教学中注重“情”、“趣”、“美”,强调以情育人,抓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
那么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品,我们要充分发挥它们的陶冶功能。
1、融心理健康教育于作家作品的介绍之中。
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这些名家的人格多为后世景仰,不少学生也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之为楷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介绍作者时,可针对学生实际,有重点地介绍健全的人格对这些作家成长的推动作用。柳宗元、范仲淹、王维等名家起落的人生经历,这些正是对学生进行挫折心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的生动教材。
2、融心理健康教育于事件的分析之中。
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范文既是知识、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一个个生活化、形象化的心理辅导案例,尤其是文中的一件件事情。如《骆驼寻宝记》,在寻宝的路上,那大群的动物争先上路寻宝而又纷纷半途而废,只有骆驼历尽千辛万苦寻到宝物。这个故事可以启发学生懂得做事应该不怕艰苦,要有恒心。
3、融心理健康教育于人物形象分析之中。
课文中有着许多丰富生动且性格炯异的人物形象,为了能使这些人物形象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物的神态、心理、言行举止等方面进行分析,借助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个既可悲又可笑的人。他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而又以读书人自居,贫困不能自存而又好喝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不免偷窃,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引导学生要正确面对现实。
4、融心理健康教育于文章中心的归纳之中。
语文是思想性很强的工具。语文教师要尽力发挥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作用,这也是开展心理辅导的良机。《亡羊补牢》这则寓言能启发学生,如果一个人做错了事,应该闻过即改,越快越彻底越好,绝不能一错再错;而对提出批评的人来说,除了及时指出问题之外,还应该本着治病救人的态度,耐心地帮助,热情地鼓励,振作精神。《背影》歌颂了伟大的父爱,《为人民服务》歌颂了张思德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二、在课堂讨论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课堂讨论是语文课上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在现实课堂上,往往出现启而不发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水平有限外,可能还是老师设计问题的水平了。若问题设计得好,学生还是会有话说的。语文课堂讨论最忌老师总结时给某个问题来个标准答案,一锤定音,应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发表自己的见解,激活思维,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的方向。否则,讨论也就失去了意义,学生也会在长久的标准答案的教育下失去自我。
比如老师在上《失街亭》时提了一问:“失街亭,谁之过”?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说:“过在马谡的纸上谈兵与刚愎自用”。有的同学说:“是葛亮的任人失察。”也有同学说:“王平也有过错,关键时候怎能行于事无补分兵战略呢?”……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活了,课堂呈献非常好的思维氛围。可见,问题设计得好,一样可以让课堂活起来。问题设计得好,更易于实施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因为心理教育主要是一个讨论沟通过程,是一个思维碰撞过程,具有较强的非价值判断性和非指导性,教者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老师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引导、点拨,推动学生自我思考,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中丰富自己的思想也丰富自己的人生。
三、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生活是作文的根源,离开了生活,作文便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中学生写作文,主要以生活为基础。写作文的过程既是培养、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过程,也是陶冶、丰富学生情感的教育过程。学生的情感是作文的内在动力,而作文又是其情感的记录。 写作文就是要使学生铸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为此,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在写作文过程中成为学生思想品德内化的过程。以教学艺术为支撑,引导学生把做人转化成自己的心理需求。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光镜”。作文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写作教学在心理教育渗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1、通过写命题或材料作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我眼中的××同学》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别人来正确了解、认识自己;《二十年后的同学会》让学生体会人生的短暂,既向往美好的未来,又珍惜今天的一切;《失败是成功之母》可以培养学生锲而不舍和挫而弥坚的进取精神。经过写作练习,学生对人生逆境有了正确的认识,领悟了生命的真谛。
2、指导学生写好“日记”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由于学业上的沉重压力,考试前后的紧张焦虑,师生、同学及父子母女之间的冲突与摩擦,社会适应的不良,以及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和躁动,使得学生“心有千千结”,内心充满了许多困惑和矛盾。引导学生在日记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可以有助于学生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与此同时,教师往往能透过日记这扇反映学生心理活动的“窗口”,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线索。通过这种方式,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同时,有效的发现、纠正一些学生的错误观点,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超越自己,提高学生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健康、向上、自信、合群、乐学、自主、创新的健康人格。
3、指导学生写好《反思》检查个人心理。当学生真地犯了错误时,不再简单地加以评价和说教,对学生的教育从外部转向了内部,通过教师的引导,经过学生自己的内省,逐步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四、在语文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治中汲取完善自我心理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
1、利用课前3分钟演讲训练学生心理素质。演讲,是情感的倾诉、人生的宣言、才识的展示。组织学生在语文课前3分钟进行演讲。以理解、宽容、尊重、合作、挫折、自卑、自信、乐观、嫉妒等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演讲,学生们或进行道理阐述,或运用正反典型事例论证。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胆量,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2、利用搜集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熏陶学生心理。要想获得教育的成功,学生的自我教育不容忽视。格言警句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体现着丰富的哲理。在教学中组织学生熟读、背诵名言警句,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
3、举办辩论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辩论,乃心理的较量,智慧的交锋,精、气、神的碰撞。通过辩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论辩能力,又由于所选的论辩的话题中,有许多又和心理教育相关,因此,学生在论辩中得到了心理教育。
教育以人为本,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语文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应注意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为教育真正成为培养人的教育做出其应有贡献。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使每一堂语文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学科,是一个宠大而开放的知识系统,具有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社会性等特点,它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地位。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状况,即知识能力、需要、动机、情趣爱好等状况,这就要涉及到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语文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与其它学科相比更有其巨大的教育潜力。对于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魏书生老师、于漪老师已给我们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魏书生老师的“民主化,科学化”的语文教育思想更是贯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他让学生参与制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甚至自己出题考试,让学生“从学习到考试,都是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勉励、自我控制等,可以说,魏书生语文教育的成功,极大程度依赖于他对学生健康心理的成功培养。于漪老师的“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的教改探索重点就在于教学生“做人”,她说:“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致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她在教学中注重“情”、“趣”、“美”,强调以情育人,抓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
那么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品,我们要充分发挥它们的陶冶功能。
1、融心理健康教育于作家作品的介绍之中。
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这些名家的人格多为后世景仰,不少学生也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之为楷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介绍作者时,可针对学生实际,有重点地介绍健全的人格对这些作家成长的推动作用。柳宗元、范仲淹、王维等名家起落的人生经历,这些正是对学生进行挫折心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的生动教材。
2、融心理健康教育于事件的分析之中。
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范文既是知识、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一个个生活化、形象化的心理辅导案例,尤其是文中的一件件事情。如《骆驼寻宝记》,在寻宝的路上,那大群的动物争先上路寻宝而又纷纷半途而废,只有骆驼历尽千辛万苦寻到宝物。这个故事可以启发学生懂得做事应该不怕艰苦,要有恒心。
3、融心理健康教育于人物形象分析之中。
课文中有着许多丰富生动且性格炯异的人物形象,为了能使这些人物形象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物的神态、心理、言行举止等方面进行分析,借助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个既可悲又可笑的人。他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而又以读书人自居,贫困不能自存而又好喝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不免偷窃,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引导学生要正确面对现实。
4、融心理健康教育于文章中心的归纳之中。
语文是思想性很强的工具。语文教师要尽力发挥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作用,这也是开展心理辅导的良机。《亡羊补牢》这则寓言能启发学生,如果一个人做错了事,应该闻过即改,越快越彻底越好,绝不能一错再错;而对提出批评的人来说,除了及时指出问题之外,还应该本着治病救人的态度,耐心地帮助,热情地鼓励,振作精神。《背影》歌颂了伟大的父爱,《为人民服务》歌颂了张思德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二、在课堂讨论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课堂讨论是语文课上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在现实课堂上,往往出现启而不发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水平有限外,可能还是老师设计问题的水平了。若问题设计得好,学生还是会有话说的。语文课堂讨论最忌老师总结时给某个问题来个标准答案,一锤定音,应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发表自己的见解,激活思维,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的方向。否则,讨论也就失去了意义,学生也会在长久的标准答案的教育下失去自我。
比如老师在上《失街亭》时提了一问:“失街亭,谁之过”?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说:“过在马谡的纸上谈兵与刚愎自用”。有的同学说:“是葛亮的任人失察。”也有同学说:“王平也有过错,关键时候怎能行于事无补分兵战略呢?”……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活了,课堂呈献非常好的思维氛围。可见,问题设计得好,一样可以让课堂活起来。问题设计得好,更易于实施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因为心理教育主要是一个讨论沟通过程,是一个思维碰撞过程,具有较强的非价值判断性和非指导性,教者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老师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引导、点拨,推动学生自我思考,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中丰富自己的思想也丰富自己的人生。
三、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生活是作文的根源,离开了生活,作文便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中学生写作文,主要以生活为基础。写作文的过程既是培养、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过程,也是陶冶、丰富学生情感的教育过程。学生的情感是作文的内在动力,而作文又是其情感的记录。 写作文就是要使学生铸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为此,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在写作文过程中成为学生思想品德内化的过程。以教学艺术为支撑,引导学生把做人转化成自己的心理需求。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光镜”。作文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写作教学在心理教育渗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1、通过写命题或材料作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我眼中的××同学》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别人来正确了解、认识自己;《二十年后的同学会》让学生体会人生的短暂,既向往美好的未来,又珍惜今天的一切;《失败是成功之母》可以培养学生锲而不舍和挫而弥坚的进取精神。经过写作练习,学生对人生逆境有了正确的认识,领悟了生命的真谛。
2、指导学生写好“日记”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由于学业上的沉重压力,考试前后的紧张焦虑,师生、同学及父子母女之间的冲突与摩擦,社会适应的不良,以及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和躁动,使得学生“心有千千结”,内心充满了许多困惑和矛盾。引导学生在日记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可以有助于学生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与此同时,教师往往能透过日记这扇反映学生心理活动的“窗口”,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线索。通过这种方式,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同时,有效的发现、纠正一些学生的错误观点,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超越自己,提高学生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健康、向上、自信、合群、乐学、自主、创新的健康人格。
3、指导学生写好《反思》检查个人心理。当学生真地犯了错误时,不再简单地加以评价和说教,对学生的教育从外部转向了内部,通过教师的引导,经过学生自己的内省,逐步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四、在语文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治中汲取完善自我心理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
1、利用课前3分钟演讲训练学生心理素质。演讲,是情感的倾诉、人生的宣言、才识的展示。组织学生在语文课前3分钟进行演讲。以理解、宽容、尊重、合作、挫折、自卑、自信、乐观、嫉妒等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演讲,学生们或进行道理阐述,或运用正反典型事例论证。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胆量,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2、利用搜集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熏陶学生心理。要想获得教育的成功,学生的自我教育不容忽视。格言警句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体现着丰富的哲理。在教学中组织学生熟读、背诵名言警句,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
3、举办辩论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辩论,乃心理的较量,智慧的交锋,精、气、神的碰撞。通过辩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论辩能力,又由于所选的论辩的话题中,有许多又和心理教育相关,因此,学生在论辩中得到了心理教育。
教育以人为本,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语文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应注意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为教育真正成为培养人的教育做出其应有贡献。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使每一堂语文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