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
历史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历史课堂教学是历史老师运用课堂教学艺术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通过课堂教学这个组织形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发展教学艺术,不断提高教学效果。那么,怎样能把历史课变为开心课堂,让学生感到学习的趣味性?
一、故事导入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的导入也是这样。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导入的技法也就各异。而通过寓言、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典故、传说等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方法,则更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情境,丛一开始就紧紧的吸引住学生。比如在讲授春秋五霸一课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老马识途的故事:公元前663年,齐桓公率军攻打山戎,中了孤竹国大将黄花的诡计,在一个叫做迷谷的地方迷了路。当时正值冬天,北风凛冽,且迷谷里遍布黄沙,没有水源,将士们饥渴交迫,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这时管仲想出了一个主意,挑选几匹当地的老马为大家领路。果然,老马认识道路,引导大家走出了迷谷。“老马识途”的成语也由此而来。学生听到此处,顿时对出此计谋的管仲大感兴趣,急于知道他的其它事情。这时,我就适时的引出春秋五霸的历史知识,学生们自会听的津津有味。
二、内容串联法
在授课时要注意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前后相承的。历史教学必须紧扣这一历史的客观存在,根据历史发展线索,讲明历史的来龙去脉。比如我在讲授儒家思想这一部分内容时,先讲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修定了《诗》、《书》,《礼》、《乐》、《春秋》等典籍,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为“圣人”。然后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战国时期的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再往后是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建立起新儒学。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宋代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明清时代至到今天都有不同的杰出人士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儒学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甚至影响到日本、韩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701年,日本开始祀孔。这一切历史知识都有纵横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既有本国史的纵向联系,又有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有因有果有发展,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觉得不枯燥,不单调。
三、多媒体教学法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正在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同样,多媒体技术对教学也能够产生积极的效应,能为学生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从多个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比如在讲授大唐盛世时,为了体现长安城里“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景,我从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安》中摘取了与之相关的片断:来自西域的商人,日本、朝鲜的留学生以及学问僧来往于中华大地,而各国“入居长安者近万家”,文化因此而多元、交融、创新。精美的纪录片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紧紧的吸引住了每个人。
四、集体讨论法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问题开展积极的讨论,各抒己见,互相责疑,互相启发,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现实感强,思维活跃,勇于探索,善于质疑以及求新、求变、求实等心理特征,因此,他们不会满足于灌输的教学形式和现成的教条答案。讨论法正是适应学生这些心理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满足学生求知探索的心理需要。比如在讲授一代女皇武则天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武则天是一个好皇帝吗?理由是什么? 问题一出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家都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有查课本的,有记录的,很快就形成了答案。通过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们掌握了唐朝的外交政策,经济发展状况等知识。
五、悬念结束法
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疑问、矛盾的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是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在一节课结束时,精心设置下一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的悬念,使学生自觉地产生解开这个“谜”的需要。比如欲讲授清朝部分前,为学生背诵一段《圆圆曲》,并让学生分析一下是谁在冲冠,红颜又是谁?诱发学生积极探究,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从而达到预习新课的目的。
总之,历史是有血有肉的,是生动有趣的,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只要能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起课堂气氛,就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成绩。
历史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历史课堂教学是历史老师运用课堂教学艺术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通过课堂教学这个组织形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发展教学艺术,不断提高教学效果。那么,怎样能把历史课变为开心课堂,让学生感到学习的趣味性?
一、故事导入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的导入也是这样。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导入的技法也就各异。而通过寓言、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典故、传说等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方法,则更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情境,丛一开始就紧紧的吸引住学生。比如在讲授春秋五霸一课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老马识途的故事:公元前663年,齐桓公率军攻打山戎,中了孤竹国大将黄花的诡计,在一个叫做迷谷的地方迷了路。当时正值冬天,北风凛冽,且迷谷里遍布黄沙,没有水源,将士们饥渴交迫,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这时管仲想出了一个主意,挑选几匹当地的老马为大家领路。果然,老马认识道路,引导大家走出了迷谷。“老马识途”的成语也由此而来。学生听到此处,顿时对出此计谋的管仲大感兴趣,急于知道他的其它事情。这时,我就适时的引出春秋五霸的历史知识,学生们自会听的津津有味。
二、内容串联法
在授课时要注意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前后相承的。历史教学必须紧扣这一历史的客观存在,根据历史发展线索,讲明历史的来龙去脉。比如我在讲授儒家思想这一部分内容时,先讲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修定了《诗》、《书》,《礼》、《乐》、《春秋》等典籍,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为“圣人”。然后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战国时期的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再往后是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建立起新儒学。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宋代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明清时代至到今天都有不同的杰出人士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儒学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甚至影响到日本、韩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701年,日本开始祀孔。这一切历史知识都有纵横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既有本国史的纵向联系,又有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有因有果有发展,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觉得不枯燥,不单调。
三、多媒体教学法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正在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同样,多媒体技术对教学也能够产生积极的效应,能为学生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从多个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比如在讲授大唐盛世时,为了体现长安城里“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景,我从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安》中摘取了与之相关的片断:来自西域的商人,日本、朝鲜的留学生以及学问僧来往于中华大地,而各国“入居长安者近万家”,文化因此而多元、交融、创新。精美的纪录片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紧紧的吸引住了每个人。
四、集体讨论法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问题开展积极的讨论,各抒己见,互相责疑,互相启发,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现实感强,思维活跃,勇于探索,善于质疑以及求新、求变、求实等心理特征,因此,他们不会满足于灌输的教学形式和现成的教条答案。讨论法正是适应学生这些心理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满足学生求知探索的心理需要。比如在讲授一代女皇武则天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武则天是一个好皇帝吗?理由是什么? 问题一出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家都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有查课本的,有记录的,很快就形成了答案。通过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们掌握了唐朝的外交政策,经济发展状况等知识。
五、悬念结束法
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疑问、矛盾的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是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在一节课结束时,精心设置下一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的悬念,使学生自觉地产生解开这个“谜”的需要。比如欲讲授清朝部分前,为学生背诵一段《圆圆曲》,并让学生分析一下是谁在冲冠,红颜又是谁?诱发学生积极探究,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从而达到预习新课的目的。
总之,历史是有血有肉的,是生动有趣的,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只要能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起课堂气氛,就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