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当代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tao8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根本,能力为灵魂,创新为目标,促使其全面发展。围绕着这一指挥棒,“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数学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亦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口头禅。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也愈来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发展的心理环境和如何诱发心理动因方面来探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
  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发展的心理环境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开展,初中数学教学也加大了改革的步伐,但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始终没有逃脱应试教育的阴霾,还是在升学指挥棒的指引下,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而不重视能力的培养。教师中心主义和权威主义还很流行,传统的“教师负责制”教育弊端在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仍不断上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高高在上,利用学生的“向师性”和教师的知识权威,以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借口,自觉或不自觉地大势采用简单甚至是粗暴的方式,把知识作为像“圣旨”一样的东西强加给学生,再加上教师的“绝对权威”的震慑,更何况学生自己本身意识到就该“学而不厌”,因而教师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心安理得的“统治”着,没有争论,没有异样的声调,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也在这种长期的、没有硝烟的“传统版教育”中“正常”的淹没。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发现问题,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学习钻研精神,班门弄斧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听过一位老师的观摩课,内容是“同类项”这一节,这堂课首先引入问题:甲同学有长方形(长为a,宽为b),正方形(边长为x),正方体(棱长为y)各2个,乙同学有同样的图形各5 个,两人合起来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面积、正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有几种算法?由学生列出代数式;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同类项的概念,找出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并且要求学生用语言叙述和举例子达到了本节课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整堂课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本,课堂气氛活跃。以前我都是先把同类项的定义、合并的方法提出,然后讲解例子学生是被动接收知识,这种注入式教学方法,学生听来枯燥无味,不能体会到获取新知识的乐趣。而这堂课最大的创新就是培养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注重了过程反馈,给学生了创新的心理环境。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需要学生生命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由舒展,更需要给学生创设创新的心理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作为一个极富独创性的主体来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形成多元交流的统一体,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教学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强迫,而是一种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活动。 在打破教师“铁饭碗”的同时,别忘了教师的“特权”影响,它严重阻碍了现代的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作为引导者,仅仅是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教师应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在共同的教学情景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整体的,有机的,全面的,而不是只让学生参与练习、回答问题等局部过程。这有利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不要一棍子打死,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少一些否定,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扬和欣赏,少一些打击和嘲讽 , 好学生真是夸出来的,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学生更是如此。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和积极探究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引导之下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争论、交流思维方法,相互启迪,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而集中,由集中而发散。这种合作必须是人人平等参与的合作,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审视教学中提出的种种问题,让课堂呈现出“杂音”。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愉快、欢乐和充满智能挑战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时,可以通过教具移动圆周角顶点的位置,让学生观察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应当认识到有些问题的答案不唯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证明;当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或外部时,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又有什么关系?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习惯的思维模式,发展思维的“求异性”,一题多解、多证。
  二、诱发学生创新的心理动因
  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而目的都是为了需要的满足。所以说,需要是人的活动总动力、总根源(也称内在驱力)。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如求知的需要、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创造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每一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行动目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实施差异教学,以特定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引发学生探究、创新的需要。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需要,并能深刻体验这种需要,就会形成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内部动力,推动学生去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充分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能使人的创造心理活动全部都处于亢奋状态,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不竭的能源。   虽然人的活动的动源是需要,但是人的活动的产生、持续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学来的。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诱发学生的心理动因。
  三、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3)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让学生在课前先动手操作将一个正方体模型展开,画出其展开图形,并归纳有几种不同的展开图形,这样无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2、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例如,在“正弦和余弦”概念教学时,设计如下两个问题:
  ①Rt△ABC中,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怎样求另一直角边?
  ②在Rt△ABC中,已知∠A和斜边AB,怎样求∠A的对边BC?
  问题①学生自然会想到勾股定理,而问题②利用勾股定理则无法解决,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呢?学生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会油然而生,产生学习兴趣。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3、教师要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
  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
  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创新,既需要智力的参与,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持。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如热爱、美感、羡慕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动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
  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惟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其他文献
英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开设小学英语课程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由此可见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爱每个学生,“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应该是教师神圣的天职。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使每一位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都得到发展。下面就谈谈笔者在英语教学中的几点
期刊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讲究方法;提高效益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我们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具体情况和特点的实际出发,改进教学方法,依据学情科学而艺术地设计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因
期刊
【摘要】新课改所倡导的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已逐渐深入教师的心灵,改变着现有的课堂教学方式。然而,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不少低效教学行为,教师花了力气,学生费了时间,教学目标仍不能够有效达成,这一问题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在物理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合理地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成为引领学生从社会生活
期刊
分数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影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关键内容。分数应用题是应用题和分数知识有机综合的数学问题,其解答过程是将分数知识加以实际应用的数学思维过程,是问题解决理论在分数应用题中的具体运用。作为应用题教与学难点之一的分数应用题,由于受分数相对抽象性和运算复杂性特点的制约,加之应用题教学本身固有的困难,相对于整数应用题而言,其解答过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更多困难和障碍
期刊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精彩描述。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教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
期刊
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他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身心发育速度很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亦很强,所以思想品德教育,会对儿童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如何实行有效的小学生德育教育方法,怎样形成良好学生思想教育素养,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小学班主任老师面前的一个个值得深思的
期刊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一直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作文难”,“难作文”,“文难作”。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更有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习作教学之所以这般不容乐观,最主要的症结有二:一是积累太少,语言贫乏;二是脱离生活,内容空洞。那么,如何改变目前习作教学之现状?唯有让其走生活化之路,即实现阅读生活化,习作生活化,除此,别无它途。随着
期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需要研
期刊
【摘要】让学生自主复习整理概念,并做成课件,走上讲台,进行自我归纳总结,学生之间进行补充,教师做必要的点拨。  【关键词】自主;课件;点拨积极性  初中物理,两年一轮回。每到初三复习时,总觉得有点力不从心。方法呢?除了“知识概念”——“精讲例题”——“补充习题”——“阶段测试”——“模拟测试”似乎也没有其它高招。但其中奥妙,却是各有千秋。  第一轮的复习对“知识概念”的回顾是必不可少。传统的方法是
期刊
【摘要】现在的初中地理教材,出现老师教的难度大,学生学起来比较抽象、识记较困难、产生的兴趣不浓、学习的效果较差,与高中教材的内容与学法衔接不是很好。主要体现在:课标侧重点过于倾向专业性、基础性,要求学生识记的知识点太多,学生在规定的学时内难以掌握;教材中烦难偏旧的内容占相当比例;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的含量还不够;地理教材里的知识与现实社会的发展不很匹配;教材内容里探究性知识不够丰富等。那么,地理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