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死刑限制状况的分析及设想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se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死刑问题,历来都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由我国复杂和特有的国情所决定,死刑的存在有其社会价值。现阶段要彻底废除死刑制度是不可行的,但为适应经济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国际刑罚改革的发展趋势,逐步不断完善我国现行死刑制度是可行和必要的。本文结合我国死刑限制的现状,通过具体分析限制死刑制度的原因,来设想具体的死刑限制方法,以期对我国的死刑制度形成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进而对现行死刑制度进行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当前死刑限制的理论依据
  纵观我国死刑历史,尤其在盛世,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博取“民心”,尤其注意贯彻“慎刑”思想,如唐代实行“三复奏”甚至“五复奏”。新中国的成立在立法上对其进行了合理继承,如1979年刑法体现的死刑政策就是在死刑适用上坚持少杀、慎杀。虽然1979年刑法至1997年刑法之间的死刑政策较为严重,但我国当前的死刑政策,尤其是刑法修正案(八)中可以发现我国长期坚持的少杀、慎杀,严格限制死刑的政策得以回归。
  纵观国际死刑发展,死刑制度的限制已成为世界各国进行法制改革的重要课题。一些保留死刑的国家已经开始向废除死刑方向发展,一些废除死刑的国家甚至把“死刑不引渡”上升到宪法的高度。如1975年1月1日施行的瑞典宪法第2章第4条关于“不存在死刑”的规定,不仅禁止在瑞典国内的死刑,而且禁止向死刑保留国的驱逐或引渡。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对外联系日益密切,不断的加入国际性组织,这一发展趋势也要求我国在立法上的发展跟紧时代轨道。
  纵观死刑适用限制,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各领域的科学技术尚不成熟,腐败现象的存在及技术的不先进性,严格限制着死刑的适用。在这种社会状况下,死刑若大量适用必然导致错杀,损害司法公正,损害人权。
  二、目前我国死刑限制的状况
  据统计,对所有犯罪均已废除死刑的国家,即法律对任何罪行不实行死刑,现有35个国家。仅对普通犯罪废除了死刑的国家,法律只为例外的国家罪行,如根据军事法所规定的犯罪以及叛国罪而产生的罪行必须判处死刑,现有18个国家。实践中已废除死刑的国家和地区,在过去10年当中,未执行任何人死刑。对普通罪保留死刑的国家,现有99个国家,我国是保留死刑制度的国家之一。
  我国刑法典分则中有7个条文规定了28个死刑罪名,单行刑法即《决定》和补充规定》中有29个条文规定了40个死刑罪名,共计有36个条文规定了68个死刑罪名。2011年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施行后,首次减少了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并规定对已满75周岁的人不再适用死刑。具体是:走私文物罪,走私贵重金属罪,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伪造、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盗窃罪,传授犯罪方法罪,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盗掘古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罪。以上拟取消的13个死刑罪名,占死刑罪名总数的19.1%,此次修订对我国死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这是中国刑法史上的一场观念性的进步。
  从罪名上来看,刑法修正案(八)对死刑取消得比较多,但从适用率这个角度来讲它占得比率很小,因为这13个罪在成立以来,也就是目前的统计数字上来看,有的罪根本就是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因该罪而被判死刑的。可见,死刑在我国刑罚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三、关于我国死刑限制的设想
  一是多角度削减死刑罪名。从死刑的罪质标准角度削减死刑罪名。按照死刑罪质标准的要求,死刑的配置必须符合罪刑均衡原则和刑罚必要原则,否则即为过度得刑罚,有失刑罚公正;从情势变迁的角度削减死刑罪名。从情势变迁角度对现行刑法死刑罪名进行清理,及时废止畸重、废置的死刑罪名;从立法效用角度削减死刑罪名。刑法以死刑加以保护的法益,必须是对国家、社会、公民个人最为重要的利益,而且非使用死刑这种非常手段不可,死刑才具有正当性、合理性根据;从立法技术角度削减死刑罪名。对于保留死刑的罪名,可以从立法技术角度给予从新考虑。通过采取条文合并、内容吸收、罪名转化、罪名结合等适切有效的方法,对死刑罪名进行技术削减。
  二是在程序内容上做出限制,增加死刑规定的可操作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死刑的条文内容尚存歧义,因此,通过明确死刑规定的内容,减少歧义,增加其可操作性来限制死刑的实践运用。对于一些模糊规定的死刑条文可以通过司法解释或法律解释等方式明确死刑的适应对象和方式;完善死刑缓期执行。死刑缓期可以更错纠误,对所有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都应当考虑适用死缓的可能性,只对必须立即执行的判处立即执行,尚有挽救、改造可能的犯罪人,可适用死缓,从而减少死刑的实践执行率。但目前这一程序的使用赋予了法官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为了严格控制,立法上应予以明确。
  三是调整死刑适用范围。我国现行刑法死刑罪名范围极广,这同这同国际上对死刑的限制乃至废除死刑的趋势是相背的。应从刑法总则性规定入手,通过完善通过完善死刑适用的原则、对象条件、死刑执行制度及死刑复核程序等内容,严格限制和减少死刑的适用。同时分则条款切实贯彻总则死刑立法精神与条件,将死刑的适用范围严格限制在某些特别严重的危害国家安全罪,某些特别严重的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人身权利、涉及人身权利的特别严重的暴力犯罪,特别严重的毒品犯罪,危害特别严重的贪污贿赂犯罪,危害特别严重的战时军职犯罪以及某些特别严重的国际犯罪这几类犯罪中。同时对除以上犯罪外的一些并不严重的犯罪应限制其适用。在此基础上,通过总则与分则规定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对死刑立法予以控制。
其他文献
摘要:《刑法修正案( 八) 》在刑法264条中增加“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三种行为类型,改变了盗窃罪的基本罪状,降低了盗窃罪入罪门槛,有利于打击犯罪,同时由于对这三类犯罪行为的规定尚不明确,也给司法实践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本文主要是对司法实务中如何把握这些问题做一些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新型盗窃罪;司法认定;定罪量刑  一、新型盗窃行为入罪的立法原意  在司法实践中盗窃行为多发、表
期刊
刑事诉讼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最容易发生激烈碰撞与冲突的领域,其中公权力的行使直接影响到包括自由、财产、生命等在内的公民基本权利和利益,因此旨在规范刑事诉讼活动的刑事诉讼法一直有“小宪法”之称,被视为“行动中的宪法”,是一国法治文明与人权保障的试金石。2004年“尊重与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由此开启了我国法制史上关于人权保障问题的先河。2012年“尊重与保障人权”被写入刑事诉讼法,这是自“人权”入宪
期刊
摘要:新刑诉法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修改涉及 100多处,修改比例超过 50%,职务犯罪侦查作为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必然受到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影响,其中对强制措施适用条件的改变,侦查阶段律师介入、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证据种类的丰富,证明标准的修改,非法证据排除等新规定,以及技术侦查的确立均有大幅增修,将使反渎职侵权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对侦查人员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刑
期刊
根据刑法第270条规定,侵占罪是指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行为。由此可见,侵占罪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普通侵占,即委托物侵占;二是脱离占有物侵占。而实践和理论中关于侵占罪的行为对象一直争论不断,在此笔者先对普通侵占罪中有关行为对象的若干争议问题略做分析。  所谓普通侵占,是指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
期刊
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当前,农民工权益保障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是突出的不和谐现象,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  一、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然而,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中国农民始终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劳动技能以及城市中固有的制度、
期刊
刑事被害人是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是刑事诉讼的启动因素之一, 也是刑事诉讼保护的中心人物。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社会矛盾比较突出, 故意杀人、伤害、抢劫等严重刑事犯罪不仅破坏社会治安秩序, 而且直接侵害被害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例如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一些重大的刑事案件:2004 年的马加爵杀人案、2006年邱兴华特大凶杀案和2009年的刘爱兵案。这些案件的刑事被害人因得不到足额的赔偿,本
期刊
摘要:检察机关诉讼档案是国家重要的专业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检察诉讼工作的真实记录,又是这些活动的重要依据和必要条件。随着我国检察机关的正规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诉讼档案的发展也经历一段由最初管理较乱至规范有序的历程,特别是信息化的运用,使得检察档案发挥出了更大的功能。本文以一个基层检察机关诉讼档案发展为视角,对上述工作做一个初浅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检察机关;诉讼档案;问题;对策  
期刊
随着我国法制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检察权的独立行使和检察官的职业化、精英化将真正成为我国检察制度的重要特征,而我国目前的检察官法以及散见于宪法、检察院组织法等法律法规中的检察官管理制度,无论在检察官的任职资格制度、遴选制度、任职保障制度、惩戒制度等具体制度方面还是在管理模式方面,均无法适应这一法制时代的要求。大刀阔斧地改革我国的检察官管理制度已是大势所趋。  一、改革检察官的遴选制度,实行检察官推
期刊
摘要:证人证言是我国八大法定证据种类之一,对于刑事审判具有重大意义。但长期以来,证人证言总是以笔录形式由公诉人在庭上举证。证人出庭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总是“备而不用”。针对这一现状,新刑诉法对证人出庭制度作了重大修改,在明确证人出庭作证范围的基础上,规定了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和证人保护制度。本文以公诉人为视角,分析探索证人出庭制度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证人出庭;强制出庭;证人保护;经济补偿  我国基层法
期刊
摘要: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问题是一个被普遍关注的国际性课题,也是法学界关注的重点,这是因为刑事诉讼制度设立是为了保障刑法的正确实施,而刑法中的刑罚是对犯罪人使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强制性制裁方法。限制或剥夺犯罪人的某种权益,使其遭受一定的损失和痛苦,是刑罚的本质属性。在法治国家中,如何保证国家司法权的适度行使,防止国家司法权的滥用,使其不至于任意侵犯公民个人的权利,理所当然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