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儿童心理需求特点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探索了与心理需求相对应的家庭教学策略与方法,为家庭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参照,为教育教学创新提供思路借鉴。
教育教学 家庭教育 儿童心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G7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6-0021-01
1.需要被爱与关怀
爱是人最富有的情感之一,尤其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年龄结构的问题,他们特别需要来自父母或老师的爱与关怀。这些爱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或是语言上的……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的,要让被爱的孩子要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了是非观念。父母一定要把爱“表达”出来,让孩子能真正体验到、感受到。一个得不到爱的孩子其心理发展是不平衡的。只有感受到爱的孩子才会学习如何去爱别人、爱社会、爱自然、爱生活、爱学习。
2.需要安全与归属
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的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的影响。另外,儿童也是社会中的一员。他喜欢有同伴、有父母、有家庭。当儿童受到冷落时,可能会很敏感地认为大家都看不起他,以致于产生“大家都排斥我”、“这个家好像不是我的“。久而久之,他就会对家庭和集体产生排斥心理。目前一些离家出走和不良少年组织中的儿童就属于这种心态。只有有了归属感,孩子才会觉得有安全感,安全得到保障,才会信赖他周围的环境。因此,家庭与学校创造安全的环境是给孩子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不可缺少的。
3.需要自在与规则
儿童天生是一个活泼好动、不受约束的个体。他们喜欢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玩耍,对规则的约束不太适应,规则对于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是对他的最大的约束与束缚,他们喜欢没有约束的生活与环境,但任何事情是相对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由自在也有局限性。给孩子一个界限和广度,在这个界限与广度中才能实现他愿望中的事是,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规则是安全感的来源,规则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与安全感,从而培养遵循纪律的良好认知与觉悟的前提。
4.需要鼓励与表扬
儿童的教养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于其他方面,因为缺乏鼓励是造成儿童行为偏差的基本原因。所以说,有偏差行为的孩子是一个受挫折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时时给予鼓励,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份一样。如果没有鼓励,孩子无法成长发展,也無法获得成就感,更无法建立自信与坚强。鼓励就像一种精神营养剂,不断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鼓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强调给予孩子一种自我尊重及成就感。
5.需要责任与担当
儿童需要有责任感,有责任感就像有了使命一样,让他 负责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比如穿衣、收拾玩具、扫地等,虽然是不情愿的,但通过正面的引导,可以帮助他建立自信心,学习互助及确立责任感有重要的作用,使个体在实践中逐渐体验到自己的重要性,勇于担当生活中的角色。
6.需要认同与关注
儿童的良好品行养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活中要有良好的楷模,以便于儿童学习。孩子非常关注父母或老师对他的认同与关注,认同与关注,是对个体无形的默许与鼓励或否认与批评。孩子通过被施教对象的反应来印证自己的对与错,进而强化或减弱自己的认知与感受。因此,父母和教师不但要跟孩子多接近和沟通,还要注意言传身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产生正面的鼓励作用,做好楷模作用。
7.需要尊重与信任
民主生活方式地建立与互相尊重是分不开的。如果只有一方表现尊重则是不平等的。父母或教师必须尊重孩子和他的民主权利,唯有对孩子的能力有信心,才能对孩子表现出尊重。尊重孩子是把他当作大人一样有权利做决策。但是,权利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做任何大人可以做的事情,而是使孩子了解在家庭和学校中,扮演自己的不同的角色,而每一个不同的角色都有不同的权利。自尊与自信的建立,对儿童心理发育及未来的发展尤为关键。应多给予孩子表扬及鼓励,少一些批评,应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相信自己的能力,这是儿童学会生活继而迈向社会的动力源泉。
8.需要交流与帮助
个体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是受到环境对他反复影响的结果,因此,个体还要和周围的伙伴进行交流与探讨,通过交流与探讨来加深自己对事物的认知与感受,进而构建自己稳定的认知结构,特别需要家长或老师的帮助与支持。因此,孩子认知中出现求助和渴望时,家长和教师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要通过启发和引导来给予帮助,如果把现成的答案直接告诉他们,是违反教育规律的,不利于孩子创造性与个性的培养。
9.需要批评与建议
个体对社会的认识,是建立在公众认识基础上的,但个体因为处在成长与重新认识的过程,对于未知或过错的认识总是受到公众的谴责与指点,使他们小心翼翼,总是感到自己一不小心就要犯错,若在这犯错的过程中能得到指正与建议,是最容易取得信赖和感激的,因此,适当的批评与建议,是对孩子的扶正与再塑造,但批评与建议应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为前提,以不压抑孩子天性为前提,以不泯灭孩子创造力为前提。
总之,孩子也是社会中的一员,他们有与自身年龄相对应的心理特征与需求。把握儿童心理需求,是搞好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孩子的心理需求是多方面的,但有与他们相对应的特征,只有认清孩子的心理需求特点,才能把教和学整合到一起,采取与之对应的策略与方法,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与知识的需求,发挥个体最大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刘宇泽.儿童家庭教育合作学习模型[D].西北师范大学,2009.
教育教学 家庭教育 儿童心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G7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6-0021-01
1.需要被爱与关怀
爱是人最富有的情感之一,尤其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年龄结构的问题,他们特别需要来自父母或老师的爱与关怀。这些爱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或是语言上的……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的,要让被爱的孩子要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了是非观念。父母一定要把爱“表达”出来,让孩子能真正体验到、感受到。一个得不到爱的孩子其心理发展是不平衡的。只有感受到爱的孩子才会学习如何去爱别人、爱社会、爱自然、爱生活、爱学习。
2.需要安全与归属
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的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的影响。另外,儿童也是社会中的一员。他喜欢有同伴、有父母、有家庭。当儿童受到冷落时,可能会很敏感地认为大家都看不起他,以致于产生“大家都排斥我”、“这个家好像不是我的“。久而久之,他就会对家庭和集体产生排斥心理。目前一些离家出走和不良少年组织中的儿童就属于这种心态。只有有了归属感,孩子才会觉得有安全感,安全得到保障,才会信赖他周围的环境。因此,家庭与学校创造安全的环境是给孩子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不可缺少的。
3.需要自在与规则
儿童天生是一个活泼好动、不受约束的个体。他们喜欢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玩耍,对规则的约束不太适应,规则对于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是对他的最大的约束与束缚,他们喜欢没有约束的生活与环境,但任何事情是相对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由自在也有局限性。给孩子一个界限和广度,在这个界限与广度中才能实现他愿望中的事是,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规则是安全感的来源,规则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与安全感,从而培养遵循纪律的良好认知与觉悟的前提。
4.需要鼓励与表扬
儿童的教养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于其他方面,因为缺乏鼓励是造成儿童行为偏差的基本原因。所以说,有偏差行为的孩子是一个受挫折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时时给予鼓励,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份一样。如果没有鼓励,孩子无法成长发展,也無法获得成就感,更无法建立自信与坚强。鼓励就像一种精神营养剂,不断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鼓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强调给予孩子一种自我尊重及成就感。
5.需要责任与担当
儿童需要有责任感,有责任感就像有了使命一样,让他 负责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比如穿衣、收拾玩具、扫地等,虽然是不情愿的,但通过正面的引导,可以帮助他建立自信心,学习互助及确立责任感有重要的作用,使个体在实践中逐渐体验到自己的重要性,勇于担当生活中的角色。
6.需要认同与关注
儿童的良好品行养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活中要有良好的楷模,以便于儿童学习。孩子非常关注父母或老师对他的认同与关注,认同与关注,是对个体无形的默许与鼓励或否认与批评。孩子通过被施教对象的反应来印证自己的对与错,进而强化或减弱自己的认知与感受。因此,父母和教师不但要跟孩子多接近和沟通,还要注意言传身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产生正面的鼓励作用,做好楷模作用。
7.需要尊重与信任
民主生活方式地建立与互相尊重是分不开的。如果只有一方表现尊重则是不平等的。父母或教师必须尊重孩子和他的民主权利,唯有对孩子的能力有信心,才能对孩子表现出尊重。尊重孩子是把他当作大人一样有权利做决策。但是,权利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做任何大人可以做的事情,而是使孩子了解在家庭和学校中,扮演自己的不同的角色,而每一个不同的角色都有不同的权利。自尊与自信的建立,对儿童心理发育及未来的发展尤为关键。应多给予孩子表扬及鼓励,少一些批评,应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相信自己的能力,这是儿童学会生活继而迈向社会的动力源泉。
8.需要交流与帮助
个体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是受到环境对他反复影响的结果,因此,个体还要和周围的伙伴进行交流与探讨,通过交流与探讨来加深自己对事物的认知与感受,进而构建自己稳定的认知结构,特别需要家长或老师的帮助与支持。因此,孩子认知中出现求助和渴望时,家长和教师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要通过启发和引导来给予帮助,如果把现成的答案直接告诉他们,是违反教育规律的,不利于孩子创造性与个性的培养。
9.需要批评与建议
个体对社会的认识,是建立在公众认识基础上的,但个体因为处在成长与重新认识的过程,对于未知或过错的认识总是受到公众的谴责与指点,使他们小心翼翼,总是感到自己一不小心就要犯错,若在这犯错的过程中能得到指正与建议,是最容易取得信赖和感激的,因此,适当的批评与建议,是对孩子的扶正与再塑造,但批评与建议应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为前提,以不压抑孩子天性为前提,以不泯灭孩子创造力为前提。
总之,孩子也是社会中的一员,他们有与自身年龄相对应的心理特征与需求。把握儿童心理需求,是搞好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孩子的心理需求是多方面的,但有与他们相对应的特征,只有认清孩子的心理需求特点,才能把教和学整合到一起,采取与之对应的策略与方法,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与知识的需求,发挥个体最大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刘宇泽.儿童家庭教育合作学习模型[D].西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