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百年前著成的《封神演义》将战争与神话巧妙的结合,又加以中国独特的王权思想,创造了一个仙家参与人间战争的中国的《荷马史诗》。它形成了自己的神仙系统。
《封神演义》中严格说来并没有神,而都是仙。平时人们总是“神仙”并称,但其实两者并不尽相同,神是天生的生来就拥有某种支配自然现象,就拥有超自然法力的人,而仙则不同,“修成道者则为仙”,指的是凡人结过苦心修炼,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道行不一般者还可达几千年,达到一定境界,凡人修成道者则为仙。《封神演义》中参与战争的大多都是这种“仙”。
《封神演义》选取了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讨伐纣王这一历史事件,将道教的思想、法术、神话溶入其中。《封神演义》的结构较简单:前三十五回内容比较现实,描述了纣王如何信任妲己,谄害忠良,残杀大臣,劳民伤财,杀妻灭子。虽有一些神幻故事,如女娲召妖,云中子进剑,哪吒化身,子牙杀琵琶精之类,主要还是商朝凡人的故事。这些都是后面武王伐纣的铺垫。从三十六回,第一位征西的用左道之术张桂芳开始,阐、截二教列位得道的仙人陆续亮相,你方唱罢我登场,直到最后,阐教高人将截教门人“不顺天意,逆天而行”者斩光,都送入了封神榜,于是纣王自焚于鹿台,周天子分封天下,姜子牙灵台封神,故事就此结束。
近人考证,《封神演义》的作者为陆西星,他本人就是道门中人,内丹东派创始人,字长庚,号潜虎,江苏扬州兴化人。他自小学儒,声望很高,但九次考举不中,于是弃儒为黄冠,他自称吕洞宾降临其北海草堂亲授要决,故由吕洞宾处得内丹真传,开创内丹东派。
《封神演义》中的仙家们来自阐教和截教两派,以子牙为代表的阐教上顺天意,下应民心,帮助“天下归周”的武王伐纣,而那些使用左道旁门妖术的截教道士们却是不识天务,不断有人下山帮助商朝大军攻打西歧,最后却落得一个个“一缕灵魂飘向封神台去了”,最终邪不压正,阐教顺利地完成了助周伐纣的大任。就在这种两教相争相斗的一系列战斗中,作者勾画了一个道教的神话世界,崇道的思想十分明显。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发生的时间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殷未,而道教的产生则是在东汉顺,恒之际,以五斗米教和太平道的出现为标志,而作者硬生生的将道教产生的时间提前了几百年。而且其中的某些得道之人如南极仙翁、燃灯道人、云中子、赤精子、广成子之类早己修炼了一千多年,再往上推,如通天教主,元始天尊之辈就更不用提了,这无疑是将道教作为与天地同时产生的开天之教。
一些人物本属佛家门下人物则被作者安排成了道门中人。如哪吒,哪吒其实本是佛教中的人物,他的原型是佛教的护法神,三面八臂大力鬼王,相传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毗沙门天王的儿子,全称是哪吒俱伐罗或那罗鸠罗,其父毗沙门天王在佛教中有护法和施福的职能,管领罗刹、夜叉。相传佛陀曾令其擎舍利塔,故称托塔天王。而在《封神演义》中,哪吒由佛教的护法神被改为转世的神仙道童灵珠子,拜于太乙真人门下,成了道门中人,在征讨商纣的大战中立下大功。哪吒的父亲李靖原是商朝的一个总兵,在被哪吒追杀中被燃灯道人所救,他手中托的塔已非什么舍利塔,而是怕哪吒又寻事,燃灯道人送他的。
《封神演义》中的另一位姜子牙帐下大将杨戬,他本来与佛与道都无关,在《西游记》第六回,孙悟空一见到他就道出了他的身世“我记得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民间最公认的说法就是二郎神杨戬就是玉帝的外甥,常驻灌江口。在《封神演义》中杨戬成了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门下的高人,后来肉身成圣才上了天宫,”与玉帝一点关系也没有。
还有许多本属佛家门下的神仙都被转移到道家,如观音成了慈航道人,文殊菩萨成了文殊广法天尊,普贤成了普贤真人,几位佛教中重要的大菩萨都是归源于道教了。道教的产生是晚于佛教流入中国的,佛教西汉时就已传入中国,而道教是东汉时才产生的,且并不成熟。作者在书中作这样的安排在逻辑上讲不通,其理由是作者特意地将道教抬高于佛教之上,这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道的重视与崇拜。
元未时道教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逐渐从多个教派发展为正一和全真两个大派。明朝成立后,朝廷将道教化分为全真,正一两教,洪武十五年,又授予正一,全真不同的度牒和职衔,而由于伦理教化和维护统治的需要朱元璋更看重正一教,于是正一道逐渐得到了重视,而全真教却受到了冷落,最后正一教的主流地位得到了政府的保障。
正是由于皇帝的宠信和主流的地位,正一教并不以苦心修炼为正业,反倒追求富贵荣华,仗恃权胡作非为。正是由于皇家的格外偏宠,正一教享受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者甚多,但在道教理论上却没有什么贡献,没有什么作为,也没出现什么流芳于后世的道士。
全真教在元朝时曾显赫一时,但入明却被挤入边缘位置,在冷清与寂寞中,全真教的道士们隐栖苦心修行,在他们身上有一种真正的宗教信仰精神,因此全真教的理论要远远大于正一教,著书成绩斐然。全教道士一般能保持出家人的朴素作风,苦心励节,潜心修道,与那些追求显赫富贵,玩弄权利术的正一道有天壤之别。
作者在小说中描写了两个不同的道教派别,一正一邪,一扬一贬,可以推断,阐教正是暗示当时的全真教,而被贬的截教则影射了正一教,作者态度的褒贬态度很明显,借行正义之师的阐教赞扬全真教,对当时正处于冷寂中的全真教是一种鼓舞,而当时权势正热的正一教则借截教流露出不屑和讥讽。
《封神演义》中严格说来并没有神,而都是仙。平时人们总是“神仙”并称,但其实两者并不尽相同,神是天生的生来就拥有某种支配自然现象,就拥有超自然法力的人,而仙则不同,“修成道者则为仙”,指的是凡人结过苦心修炼,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道行不一般者还可达几千年,达到一定境界,凡人修成道者则为仙。《封神演义》中参与战争的大多都是这种“仙”。
《封神演义》选取了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讨伐纣王这一历史事件,将道教的思想、法术、神话溶入其中。《封神演义》的结构较简单:前三十五回内容比较现实,描述了纣王如何信任妲己,谄害忠良,残杀大臣,劳民伤财,杀妻灭子。虽有一些神幻故事,如女娲召妖,云中子进剑,哪吒化身,子牙杀琵琶精之类,主要还是商朝凡人的故事。这些都是后面武王伐纣的铺垫。从三十六回,第一位征西的用左道之术张桂芳开始,阐、截二教列位得道的仙人陆续亮相,你方唱罢我登场,直到最后,阐教高人将截教门人“不顺天意,逆天而行”者斩光,都送入了封神榜,于是纣王自焚于鹿台,周天子分封天下,姜子牙灵台封神,故事就此结束。
近人考证,《封神演义》的作者为陆西星,他本人就是道门中人,内丹东派创始人,字长庚,号潜虎,江苏扬州兴化人。他自小学儒,声望很高,但九次考举不中,于是弃儒为黄冠,他自称吕洞宾降临其北海草堂亲授要决,故由吕洞宾处得内丹真传,开创内丹东派。
《封神演义》中的仙家们来自阐教和截教两派,以子牙为代表的阐教上顺天意,下应民心,帮助“天下归周”的武王伐纣,而那些使用左道旁门妖术的截教道士们却是不识天务,不断有人下山帮助商朝大军攻打西歧,最后却落得一个个“一缕灵魂飘向封神台去了”,最终邪不压正,阐教顺利地完成了助周伐纣的大任。就在这种两教相争相斗的一系列战斗中,作者勾画了一个道教的神话世界,崇道的思想十分明显。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发生的时间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殷未,而道教的产生则是在东汉顺,恒之际,以五斗米教和太平道的出现为标志,而作者硬生生的将道教产生的时间提前了几百年。而且其中的某些得道之人如南极仙翁、燃灯道人、云中子、赤精子、广成子之类早己修炼了一千多年,再往上推,如通天教主,元始天尊之辈就更不用提了,这无疑是将道教作为与天地同时产生的开天之教。
一些人物本属佛家门下人物则被作者安排成了道门中人。如哪吒,哪吒其实本是佛教中的人物,他的原型是佛教的护法神,三面八臂大力鬼王,相传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毗沙门天王的儿子,全称是哪吒俱伐罗或那罗鸠罗,其父毗沙门天王在佛教中有护法和施福的职能,管领罗刹、夜叉。相传佛陀曾令其擎舍利塔,故称托塔天王。而在《封神演义》中,哪吒由佛教的护法神被改为转世的神仙道童灵珠子,拜于太乙真人门下,成了道门中人,在征讨商纣的大战中立下大功。哪吒的父亲李靖原是商朝的一个总兵,在被哪吒追杀中被燃灯道人所救,他手中托的塔已非什么舍利塔,而是怕哪吒又寻事,燃灯道人送他的。
《封神演义》中的另一位姜子牙帐下大将杨戬,他本来与佛与道都无关,在《西游记》第六回,孙悟空一见到他就道出了他的身世“我记得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民间最公认的说法就是二郎神杨戬就是玉帝的外甥,常驻灌江口。在《封神演义》中杨戬成了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门下的高人,后来肉身成圣才上了天宫,”与玉帝一点关系也没有。
还有许多本属佛家门下的神仙都被转移到道家,如观音成了慈航道人,文殊菩萨成了文殊广法天尊,普贤成了普贤真人,几位佛教中重要的大菩萨都是归源于道教了。道教的产生是晚于佛教流入中国的,佛教西汉时就已传入中国,而道教是东汉时才产生的,且并不成熟。作者在书中作这样的安排在逻辑上讲不通,其理由是作者特意地将道教抬高于佛教之上,这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道的重视与崇拜。
元未时道教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逐渐从多个教派发展为正一和全真两个大派。明朝成立后,朝廷将道教化分为全真,正一两教,洪武十五年,又授予正一,全真不同的度牒和职衔,而由于伦理教化和维护统治的需要朱元璋更看重正一教,于是正一道逐渐得到了重视,而全真教却受到了冷落,最后正一教的主流地位得到了政府的保障。
正是由于皇帝的宠信和主流的地位,正一教并不以苦心修炼为正业,反倒追求富贵荣华,仗恃权胡作非为。正是由于皇家的格外偏宠,正一教享受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者甚多,但在道教理论上却没有什么贡献,没有什么作为,也没出现什么流芳于后世的道士。
全真教在元朝时曾显赫一时,但入明却被挤入边缘位置,在冷清与寂寞中,全真教的道士们隐栖苦心修行,在他们身上有一种真正的宗教信仰精神,因此全真教的理论要远远大于正一教,著书成绩斐然。全教道士一般能保持出家人的朴素作风,苦心励节,潜心修道,与那些追求显赫富贵,玩弄权利术的正一道有天壤之别。
作者在小说中描写了两个不同的道教派别,一正一邪,一扬一贬,可以推断,阐教正是暗示当时的全真教,而被贬的截教则影射了正一教,作者态度的褒贬态度很明显,借行正义之师的阐教赞扬全真教,对当时正处于冷寂中的全真教是一种鼓舞,而当时权势正热的正一教则借截教流露出不屑和讥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