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1年3月20日晚8点,中韩两国对阵的世界杯排球赛亚洲区预选赛决赛正在香港伊丽莎白体育馆激烈进行,此时的北大,一双双眼睛紧盯着屏幕——一开始,中国队连输两局,好在从第三局起,中国队进入了状态,越战越勇,伴随着中国队在决胜局中以15:9完胜,北大瞬间沸腾了!没有人组织,上千人敲着脸盆,举着破扫帚火把聚集到三角地,高声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声呐喊以最快的速度传遍了全国,成为时代最强音,成为精神象征。
这是位于北大教学区和生活区交接处的一块三角形小地方,不知何时起有了“三角地”这个说法,关于这个词还曾流传过暧昧的解释,但毫无疑问的是,这里不仅仅是北大学生自发“公选”出的聚集地,还是北大的“国是众议院”,又是北大的“民间信息集散地”。
三角地是前网络时代全国高校中最引人注目的“信息板BBS”,它是反映社会思潮的一面镜子。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张贴的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右派”的言论在这里出现,“打倒”的口号也在这里响起;“文革”结束,恢复高考,这里又成为个人思想的张扬地;待到消费主义的浪潮席卷一切,这里则淹没在花花绿绿的各种广告中。“非主流”的三角地从来都没成为北大的正式景观,但它却一直是北大最为活跃、最受关注的地方。
这半个多世纪来从燕园走出的学生,在北大时天天要转三角地,看看这里又贴出什么新鲜的想法,组织什么活动,根据这里的信息奔走于各个讲座,购买二手商品,毕业后也忘不了它,返校时首先来看它。它是北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连外来的游人进了北大第一句也是问:“三角地在哪里?”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起,三角地迎来它的黄金岁月,命运使它成为“精神圣地”的象征。这个时候三角地的主角是自由思想者和诗人们,他们这里张贴对社会的思考,叫卖自办的文学期刊,“反官倒”等时刻关注社会政治走向和表达着民主自由诉求的大小字报和各式广告凌乱又融洽地拥挤在一起。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完全脱离闭塞,三角地却表现着先锋姿态,扮演着一个启蒙者的角色,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黄金岁月”的三角地是什么样子?从当时流传的一句话可见一斑:“全国人民看高校,高校看北大,北大看三角地。”
当时的北大热气腾腾。北大校友何勤华回忆说:“中文系的陈建功把自己写的小说工工整整地贴出来,持续了半年,我们都去看。”北大校友杜春回忆说:当年只要是社会上最关注的问题,大家都要“折腾”一番,“就是自己不把自己看成精英,社会也会把你当作天之骄子。” 三角地就是当年各种论争交汇的地方。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的多元化,洋溢在三角地的使命感色彩开始减弱,自由浪漫的气息开始被商业广告取代,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则进一步分流了传统表达空间,这让许多人来到三角地后,不再有“这真是一块圣地,今天我来到这里”的激动感。
笼罩在三角地身上的光环慢慢退去,一则“三角地拆了信息栏”的消息,则再度让它成为关注的焦点。北大校方说今后这里将设置电子屏,统一发布内容;不少学生则觉得,这是信息发布权的抢夺,有碍北大民主自由的传统。
2007年11月3日的三角地,校园纪念品店橱窗里摆放着刻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字样的工艺品;成群的学生下课后路过这里,但少有逗留。
这是位于北大教学区和生活区交接处的一块三角形小地方,不知何时起有了“三角地”这个说法,关于这个词还曾流传过暧昧的解释,但毫无疑问的是,这里不仅仅是北大学生自发“公选”出的聚集地,还是北大的“国是众议院”,又是北大的“民间信息集散地”。
三角地是前网络时代全国高校中最引人注目的“信息板BBS”,它是反映社会思潮的一面镜子。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张贴的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右派”的言论在这里出现,“打倒”的口号也在这里响起;“文革”结束,恢复高考,这里又成为个人思想的张扬地;待到消费主义的浪潮席卷一切,这里则淹没在花花绿绿的各种广告中。“非主流”的三角地从来都没成为北大的正式景观,但它却一直是北大最为活跃、最受关注的地方。
这半个多世纪来从燕园走出的学生,在北大时天天要转三角地,看看这里又贴出什么新鲜的想法,组织什么活动,根据这里的信息奔走于各个讲座,购买二手商品,毕业后也忘不了它,返校时首先来看它。它是北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连外来的游人进了北大第一句也是问:“三角地在哪里?”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起,三角地迎来它的黄金岁月,命运使它成为“精神圣地”的象征。这个时候三角地的主角是自由思想者和诗人们,他们这里张贴对社会的思考,叫卖自办的文学期刊,“反官倒”等时刻关注社会政治走向和表达着民主自由诉求的大小字报和各式广告凌乱又融洽地拥挤在一起。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完全脱离闭塞,三角地却表现着先锋姿态,扮演着一个启蒙者的角色,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黄金岁月”的三角地是什么样子?从当时流传的一句话可见一斑:“全国人民看高校,高校看北大,北大看三角地。”
当时的北大热气腾腾。北大校友何勤华回忆说:“中文系的陈建功把自己写的小说工工整整地贴出来,持续了半年,我们都去看。”北大校友杜春回忆说:当年只要是社会上最关注的问题,大家都要“折腾”一番,“就是自己不把自己看成精英,社会也会把你当作天之骄子。” 三角地就是当年各种论争交汇的地方。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的多元化,洋溢在三角地的使命感色彩开始减弱,自由浪漫的气息开始被商业广告取代,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则进一步分流了传统表达空间,这让许多人来到三角地后,不再有“这真是一块圣地,今天我来到这里”的激动感。
笼罩在三角地身上的光环慢慢退去,一则“三角地拆了信息栏”的消息,则再度让它成为关注的焦点。北大校方说今后这里将设置电子屏,统一发布内容;不少学生则觉得,这是信息发布权的抢夺,有碍北大民主自由的传统。
2007年11月3日的三角地,校园纪念品店橱窗里摆放着刻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字样的工艺品;成群的学生下课后路过这里,但少有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