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地是一面镜子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1年3月20日晚8点,中韩两国对阵的世界杯排球赛亚洲区预选赛决赛正在香港伊丽莎白体育馆激烈进行,此时的北大,一双双眼睛紧盯着屏幕——一开始,中国队连输两局,好在从第三局起,中国队进入了状态,越战越勇,伴随着中国队在决胜局中以15:9完胜,北大瞬间沸腾了!没有人组织,上千人敲着脸盆,举着破扫帚火把聚集到三角地,高声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声呐喊以最快的速度传遍了全国,成为时代最强音,成为精神象征。
  这是位于北大教学区和生活区交接处的一块三角形小地方,不知何时起有了“三角地”这个说法,关于这个词还曾流传过暧昧的解释,但毫无疑问的是,这里不仅仅是北大学生自发“公选”出的聚集地,还是北大的“国是众议院”,又是北大的“民间信息集散地”。
  三角地是前网络时代全国高校中最引人注目的“信息板BBS”,它是反映社会思潮的一面镜子。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张贴的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右派”的言论在这里出现,“打倒”的口号也在这里响起;“文革”结束,恢复高考,这里又成为个人思想的张扬地;待到消费主义的浪潮席卷一切,这里则淹没在花花绿绿的各种广告中。“非主流”的三角地从来都没成为北大的正式景观,但它却一直是北大最为活跃、最受关注的地方。
  这半个多世纪来从燕园走出的学生,在北大时天天要转三角地,看看这里又贴出什么新鲜的想法,组织什么活动,根据这里的信息奔走于各个讲座,购买二手商品,毕业后也忘不了它,返校时首先来看它。它是北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连外来的游人进了北大第一句也是问:“三角地在哪里?”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起,三角地迎来它的黄金岁月,命运使它成为“精神圣地”的象征。这个时候三角地的主角是自由思想者和诗人们,他们这里张贴对社会的思考,叫卖自办的文学期刊,“反官倒”等时刻关注社会政治走向和表达着民主自由诉求的大小字报和各式广告凌乱又融洽地拥挤在一起。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完全脱离闭塞,三角地却表现着先锋姿态,扮演着一个启蒙者的角色,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黄金岁月”的三角地是什么样子?从当时流传的一句话可见一斑:“全国人民看高校,高校看北大,北大看三角地。”
  当时的北大热气腾腾。北大校友何勤华回忆说:“中文系的陈建功把自己写的小说工工整整地贴出来,持续了半年,我们都去看。”北大校友杜春回忆说:当年只要是社会上最关注的问题,大家都要“折腾”一番,“就是自己不把自己看成精英,社会也会把你当作天之骄子。” 三角地就是当年各种论争交汇的地方。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的多元化,洋溢在三角地的使命感色彩开始减弱,自由浪漫的气息开始被商业广告取代,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则进一步分流了传统表达空间,这让许多人来到三角地后,不再有“这真是一块圣地,今天我来到这里”的激动感。
  笼罩在三角地身上的光环慢慢退去,一则“三角地拆了信息栏”的消息,则再度让它成为关注的焦点。北大校方说今后这里将设置电子屏,统一发布内容;不少学生则觉得,这是信息发布权的抢夺,有碍北大民主自由的传统。
  2007年11月3日的三角地,校园纪念品店橱窗里摆放着刻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字样的工艺品;成群的学生下课后路过这里,但少有逗留。
其他文献
刺杀傅筱庵    傅筱庵,宁波人,1938年10月16日继苏锡文成为上海市长,在任期间帮助日本军队维持上海统治,破坏抗日,捕杀抗日军民。军统遂决定将其除掉。傅筱庵为人十分机警,加之在其刚就任时就遭逢过一次暗杀,故防范相当周密,很难得手。其寓所就在上海虹口,属于日军势力范围,强攻也不太可能。就在军统一筹莫展之际,傅筱庵的一个贴身佣人朱升联系上了军统,愿意刺杀此奸。1940年10月10日晚间,傅筱庵很
期刊
《51号兵站》    为了尽快恢复苏北新四军的后勤供给,中共华东局委派新四军某部作战科长梁宏,以青帮“小老大”的身份前往上海重建“51号兵站”。梁宏的父亲是上海帮会“义展堂”的堂主,家境显赫。此次回来他正是以“小老大”的身份作掩护,铲除叛徒,重建兵站。“小老大”的突然出现,引起了大特务马浮根和黄元龙乃至日本宪兵队队长田中敏行的疑虑,上海各方势力都把目光聚焦在这个突然从北方回来的“小老大”身上…… 
期刊
张爱玲从人性角度、李安从情色角度诠释主人公的行为轨迹,其艺术效果似雾里看花,隔着一层,不甚真切。是什么力量逼迫丁默邨们拿着生命、尊严去下赌注?这恰恰是小说家、电影家未能深度阐释,未能挖掘表现的。    丁默邨的自辩    名导演李安近作《色·戒》系一间谍惊悚片,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讲述爱国女学生王佳芝陷入一个危险感情游戏的故事。她本来计划以美人计暗杀汉奸头目易先生,却意外地对老易生出爱意,遂于
期刊
高升号事件中,日本不宣而战却逃脱谴责和惩罚,令日本人看到了偷袭的巨大成效和微小代价,并成为推动日本军事冒险的原始雪球。日本人食髓知味,在此后的对俄战争(偷袭旅顺港)、对华战争(九一八事变及七七事变)及对美战争(偷袭珍珠港)中,频繁不宣而战。    清廷希望拉英国抗日    满载中国士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被日本军舰击沉,噩耗在第二天(1894年7月26日)传到了驻节天津的北洋大臣李鸿章。  李鸿章迅速
期刊
在这本气质颇迷蒙的《合肥四姊妹》的自序中,金安平女士称她希望读者能够了解一种“悬”的境界。这是书中的一位主角张充和女士的生活艺术,“悬”即是“凌空”——书法家善用手腕表达“悬”,出色的昆曲演员则将其化在姿态之中,优秀的诗人则用文字传达这种境界。  我初次看到这段话时,不禁暗自发笑,老外写中国文化,就喜欢奢谈这种看似意境深远实质却是文化隔膜的异乡情调。但等到阅毕全书,书中场景及人物的处世言行一一浮现
期刊
■编译/彭华    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为了求得斯大林法外开恩,赫鲁晓夫被迫放弃自尊,跪求斯大林。但儿子最终仍死于斯大林之手。赫鲁晓夫上台后,立即“向死人发起了战斗,并且胜利凯旋”。每当想到这些,多库恰耶夫将军就会冒出一个念头:如果不是那起意外枪杀,苏联的历史完全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1956年,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当赫鲁晓夫向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发难时,所有与会代表几乎无一例外地感到
期刊
1949年2月,毛泽东批准解放区正式废除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旧法”之后,新生政权开始努力建立完善“新法”。1951年,教育部匆忙地挑选出“政治上可靠”12名学生取“法”苏联。他们是新中国法制建设的急先锋。    2007年11月21日晚,著名法学家江平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作的《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与际遇》演讲中提到,“我们1951年第一批公派到苏联去的留学生500人不到,学法律的大约有10人。” 
期刊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长送孩子上大学成了高校开学的一大景观。考上大学的孩子早已有了独立行为能力,但家长还是放心不下。于是家长们搬运行李、排队交费,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却游手好闲、东张西望,一派“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前两年媒体报道说,有些家长因为没钱住店,就在学校操场上露宿。与此同时,他们的儿女却在宿舍里高枕无忧,心安理得。这种培养少爷小姐败家子的现象既让人担心,又十分无奈。因此我们应该知道过
期刊
曾与熊十力、梁漱溟齐名的国学大师马一浮,向来不务仕宦,隐居山野。惟在1939年他有过一次“出仕”之举——以在重庆举办“复性书院”的努力,做一次传统的返航,来实践他在现代传承儒家教育的理想。  1950年,熊十力致函毛泽东,建议恢复三个民间讲学机构:欧阳竟无创设的南京内学院、粱漱溟执掌的勉仁书院以及马一浮主持的智林图书馆。  在这三家讲学机构中,智林图书馆的前身即复性书院,是现代中国历史上首次系统开
期刊
编译 刘俊 陈园园    美国老兵亲历巴丹死亡行军    南京大屠杀、巴丹死亡行军、新加坡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期间制造的三大暴行,而后两者国内仍然是鲜为人知。当年在巴丹被日军俘虏的美国大兵列斯特·坦尼花五十年时间写成《地狱的梦魇》一书,以生动写实的笔调再现了这次死亡之旅。本刊将在近期选编精彩章节,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对盟军战俘残酷的虐杀,还生命以过程,还历史以真实。    1942年4月9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