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分析与反思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jsl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世纪,实用类文本阅读,高考命题分析
  近年来,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高考试卷中的分值比例逐步加大。2021年全国甲、乙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均为12分。全国新高考卷尽管没有明确出现“实用类文本阅读”板块,但是在“语言文字运用”板块中进行了考查。对实用类文本学习的重视,反映了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了“语文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的学科本质。世界语文教育的潮流同样如此,如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NAEP(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PIRLS(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等大型国际阅读评价项目均重视实用类文本学习能力的测评。本文以我国新世纪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分析为例,探究现代語文教育的走向与测评趋势。
  一、实用类文本范畴与学习能力内涵
  不同性质的文本,其阅读目的不同。实用类文本是在现实工作与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文本,其阅读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信息。PIRLS项目根据阅读目的将文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获得文学享受的经验,另一类是寻找、获取和应用信息的经验”[2]。NAEP根据阅读目的将文本分为三类:“为获取文学体验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完成任务而阅读”[3]。实用类文本内涵比较广泛,属于文类范畴,不属于我们经常所称的文体范畴,它包含了如说明文、新闻通讯、广告、启事、说明书、非连续性文本等各种日常生活与工作所需的应用性质的文本。与文学类相比,该类文本阅读对象更有针对性,结构相对简单,文脉清晰,语言表达注重清楚、准确、简洁,内容力求真实可信等。对文本信息的识别、整合、提取、筛选与运用等是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核心能力,如PISA 对信息类文本阅读能力的测评分为“直接提取”“直接推论”“阐释、整合观点和信息”“检验、评价内容、语言和文本元素”4个维度[4],包括19个阅读测试点。这些测试点也基本是以信息的获取与整合为基础的,实用类文本的特征决定了这些测试点的考查。从教育发展规律与基础语文教育的任务看,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价值更为重要,它影响着学习者未来基本的生活与工作能力,尤其是信息时代,它更应得到重视。
  二、新世纪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的基本特征
  1. 逐步重视实用类文本考查,分值总体呈增长趋势
  实用类文本在中国古代已经存在,如奏章、序、跋、尺牍等,但受抒情文学传统以及重视文道书写的考试传统的影响,实用类文体在中国古代考试中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新中国成立初期,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也很少。1952年,新中国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性质的统一高考。该年的阅读题要求考生阅读“一个走上正轨的合作社”调查报告,“用几句话说明全文意思”,“分段阅读、再写出每段的要点,组成一个大纲”。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实用类文本阅读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概括与整合能力,但此后一直到1983年,实用类文本阅读都难以成为高考的内容。“十年动乱”前17年的高考,主要考查如标点符号、语法、修辞、文学常识、词语运用等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阅读内容相对较少,实用类文本阅读内容则更少。1983年,实用类文本阅读又回到了全国高考试卷中,该年全国卷选取《中国石拱桥》的一段材料,考查学生划分层次的能力,分值为5 分。1984年到1991年的8年间,高考语文都以论述类文本或文学类文本为主要考查对象,对实用类文本阅读再没有考查。这种对实用类文本阅读或有或无的考查状态一直到新世纪才得以改变。
  进入新世纪,对实用类文本的重视程度加大,尤其是考试的方式更加灵活,逐步增加了传记、新闻、非连续性文本等新样式,反映了新世纪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如“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应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专门设计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要求语文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6]。课程标准对实用类文本的要求也反映在了高考命题中。新世纪初全国卷关于实用类文本的测试分数基本保持在12分左右,通常为4道选择题,如2001年为说明文《铜奔马正名》,分值为12分;2002年为关于沙尘暴的节选材料,分值同样为12分。全国卷的这个分值一直到2005年才有所变化,调整为9分,设置了3道选择题,此后相对比较稳定。2007年基于新课标的全国卷有了“选做题”,实用类文本与文学类文本二选一,两个类型的文本考题均为25分。从考生实际答题情况看,大部分选择了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从答题结果看,实用类文本阅读平均分高于文学类文本。这也使得“选做题”备受诟病,因此2017年起全国卷取消了“选做题”,实用类文本阅读题成为必做内容,分值又恢复为12 分。如2021 年全国卷中的甲、乙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为12分,全国新高考卷将实用类阅读内置于“现代文阅读”板块,与其他文体材料形成关联性阅读,总分为19分。从试卷题型结构与文本阅读分值的变化趋势看,实用类文本阅读经历了从无到有、或有或无,到较为稳定、从少到多的变化,反映了高考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逐步重视,对语文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2. 文本材料形式趋于多样化,内容与现实问题紧密关联
  文本材料的形式与内容对于测试考生的能力具有重要关系,当前也深刻地影响着语文教学。进入新世纪以来,实用类文本的选材与之前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形式与内容均呈现了更加丰富的样态,材料以告知性的说明性材料居多,如有新闻通讯、人物传记、科普文章等。尤其人物传记的增加,提升了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生动性,如2016年全国Ⅰ卷中的《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记述了著名作家陈忠实写作的故事,全国Ⅱ卷中的《吴文俊的数学世界》记述了数学家吴文俊攀登数学高峰的故事等。在这些生动活泼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引导下,基础语文教育加深了对实用类文本内涵的理解。新世纪高考实用类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如2002年全国卷实用类文本内容为“沙尘暴”的危害以及形成原因,2003年全国卷则是以地球变暖为主题的材料,2006年的《地球气候成因新说》与此类似,这些均反映了我国政府对当前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引导基础教育对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2005年全国Ⅰ卷阅读材料为《植物睡眠之谜》,Ⅲ卷阅读材料为《计算机能思维吗?》,均为反映生物科学、人工智能等科技文明的文章,旨在引导教育注重科学信息素养的培育,以应对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出现的问题,更好地面向未来。2017年以来,重视国计民生的重大题材,尤其是反映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成就的素材,成为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主角。如2020 年全国Ⅰ卷所选3 则材料内容为我国政府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采取的措施等,全国Ⅱ卷所选材料内容为我国政府在扶贫攻坚方面做出的突出成就与各地积累的宝贵经验,全国Ⅲ卷节选了《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的一段访谈录,内容以访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焦点人物钟南山为主题。2021年全国乙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是由关于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3则材料构成的非连续性文本。这些材料回应了当前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   从选材范围看,新世纪前10年高考题所选的实用类文本基本为科普性质的,内容涉及生物、物理、化学、环境等方面。这凸显了教育为生活服务,语文与生活相结合的考试指导思想。同时科普文章的阅读也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培育科学文化素养,提升思维品质。因此,面对未来的基础教育将科普文章作为重点也是现实的必要选择。这些试题选择的材料都很好地观照了现实生活,引导语文教育承担关注现实问题的责任。文本形式方面也体现了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多样化,尤其是近几年非连续性文本成为一个重点,使得连续性文本、多重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并存于高考语文试卷中。连续性文本多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科普文章,如2021年全国甲卷的文本节选自特里斯坦·古利的《水的密码》,介绍了水形成“弯曲面”“黏性”有趣现象的内在原理等。多重文本是近年来的新样式,为围绕某一主题内容形成不同性质文本的关联组合,如2021年新高考卷節选了朱光潜《诗论》中关于雕塑“拉奥孔”形成的由来以及象征意义的说明性材料。该材料为实用类说明性文本,与材料二所节选自钱锺书《读〈拉奥孔〉》中的一段论述性文本形成关联组合。这种阅读体现了近年来出现的阅读综合化倾向,具有较强的互文性特征。这种变化也反映出语文新课程综合性的特点。
  3. 能力考查点更加清晰、细致与丰富
  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有着鲜明的差异,但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二者所承担的不同的阅读功能。20世纪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基本上以概括主要内容为重点,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相比没有较大区别。
  新世纪以来高考语文重点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和鉴赏评价能力。2008年以后,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引导下,新课标卷增加了“探究”能力,并逐步成为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测试点。新世纪以来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任务更加清晰。从历年试题看,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点主要集中在信息的提取、筛选、整合方面。如2001年全国卷关于《铜奔马正名》一文的阅读中考查了4道选择题,其中两道题为筛选信息和整合信息,考生可以直接根据原文信息作出判断;一道题为理解,要求根据原文最后一段的内容作出恰当的判断。这种多层次阅读能力的考查一直持续至今,在全国卷试题中得到突出反映。总体上看,由于文本结构较为简单,语言表达简洁清晰,与文学类文本相比,其含义比较外显,考查难度相对较小,实用类文本阅读属于整个试卷中得分率较高的试题。
  高考大纲明确提出实用类文本阅读应该在这些方面达到的基本要求:“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7]基于此要求,2021年全国甲、乙两卷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各为两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问答题,选择题均要求考生在文本中直接提取信息;问答题要求考生能够整合信息,概括文本核心内容,简明扼要地对文本内容的信息点予以总结概括,如甲卷为“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其他几个要素’指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乙卷为“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临朐县与安义县江下村有哪些相同的经验?请概括说明”。这些考题均指向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核心价值,要求考生能够整体上理解文本,并能够分清文本的层次,找出上下句之间、段落之间信息的关系,需要具有较好的信息获取与筛选能力等。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反思与展望
  从高考全国卷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分值变化看,新世纪高考加强了这方面的考查,其意义在于引导语文教学加强对实用类文本的重视,这是符合现代教育需要的,也是满足现实生活需要的反映。实用类文本源于现实生活的需要,其突出的特征在于交互性,具有鲜明的对象意识。新世纪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材也体现出了日趋多样化的特征,同时紧密围绕当前国家、社会、人类在发展进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从教育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看,新世纪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在以下两个方面可以更加细化。
  1. 增强“互联网 ”实用类文本的阅读考查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现代社会的文本形式与阅读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当前的实用类文本及其阅读具有鲜明的信息化特征,如传统的纸质阅读迅速转向电子阅读,纸质交流转向便捷的碎片式、链接型的电子化文本以及各种图文结合的可视化交流等。新媒体承载了新的实用类文本,导致仅有传统阅读技能无法适应现代交流方式的需要,因此语文教育需要补充这些阅读新技能,相应的,高考也需要发挥其重要的指导与监测功能,以使智能化阅读得以有序、有法、有趣地展开。
  从世界范围看,当前的主流阅读测试均增加了智能化阅读,包括电子文本、超链接等文本形式的阅读考查。如PIRLS2021测试目标明确为:“本次评估关注向未来过渡的数字化这一主题,近一半的测评国家通过数字媒介对学生进行了阅读测量。”[8]PISA2018测评框架将文本范围予以扩大,分为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和混合文本[9],测评框架明确将“阅读电子媒体文本的能力”[10]列入测试的基本内容。目前我国高考在这方面尚是空白,我国中学生的电子阅读素养还较低。这是基础教育不得不加以重视的问题。高考不仅具有甄别、选拔人才的功能,还具有引导与监测的功能,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价值,必须引导基础语文教育加强对“互联网 ”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2. 丰富考查的情境,提升文本的真实性
  实用类文本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与情境性特征,因此许多交互性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需要借助具体的、丰富的多样情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创设运用语言文字的真实情境,形成有意义的互动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有效投入语文实践”[11],并且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方面提出考题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12]。新世纪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素材主题多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2016年以前的实用类文本以人物传记与科普文章为主,2017年以来重点在于新闻通讯,文本着眼于对现实世界重大问题的回应,反映了新时代语文教育的特征之一。但从现代社会变化看,有的实用类文本情境性不足,基于真实场景的实用类文本较为短缺,如非连续性文本多为围绕某一主题硬性拼接的材料组合,这类文本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弱化了阅读的真实性。近年来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非连续性文本占了主角,但基于真实情境的非连续性文本并不多。从现实阅读需要看,广告词与图片的结合,产品说明书、景点引导词等大量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非连续性文本尚未进入高考试卷。与PISA 阅读相比,高考阅读中的实用类文本样式略显单一。PISA阅读文本见下表[13]:
  从世界高考经验看,许多国家的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具有较强的情境性,如与我国高考性质相似的英国“教育高级水平通用证书”考试(Alevel),其阅读试题将现实生活体验与阅读相结合,使得生活中的问题带入阅读之中,为阅读提供了现实情境。以2018年由“英国资格评估与认证联合会”(AQA)命制的Alevel试卷为例,试题要求考生阅读两篇实用短文,根据短文内容答题:短文A节选自《法国牛奶》,该图表说明了露丝与她的妈妈经历了一个六周的旅行活动;短文B节选自《从伦敦到巴黎》,该书说明了1926年到1971年,从英国到巴黎的“金色之箭”火车到现在的“欧洲之星”交通工具的变化。要求考生比较和对照作者在两篇短文中是如何描述巴黎的,注意答案要兼顾语言的选择和表达效果、不同读者与短文的目的以及体裁方面的因素。
  情境是基于现实问题与交际发生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明确将“情境”界定为“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14]。不同的问题产生于不同的阅读需要,如PISA阅读测评中所言的“情境”并非只是通过阅读的场景判断,需要考虑读者的阅读过程与目的,以及文本内容与作者意图。因此,PISA将文本阅读情境分为四类:为获取个人信息用途的个人阅读情境,个性化阅读多属于此类;为公共用途阅读的公共情境,如获取公共信息的新闻阅读等;为工作阅读的职业情境,如为完成某种工作的阅读,多数实用文属于此类;为了教育阅读(教育情境),教学型阅读多属于此类。我国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公共情境较为丰富,职业情境与个人阅读情境相对较少,因此应该优化这些测评样式,以利于教育为学生未来生活与工作奠基。
其他文献
一、题型分类    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共18套题,呈现多元格局,就作文题而言,可谓花样迭出、异彩纷呈。现在对18道作文题作一番回顾,分其类,撮其要,指其优劣,评其得失,并以此为基础展望未来作文题的发展趋向。下面给18道作文题进行大体分类。  人生话题类。这类作文题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对社会、人生、心灵的体验和思考,在2007年作文题中占了多数。主题有关爱(全国卷II有感于丛飞帮助他人
一、老师的怀疑与感叹    儿子刚上小学三年级时,老师在习作课上出了一道“第一次  ”的半命题作文让学生做。短短的两节课。除去老师的作文指导时间,在不到一个小时内,儿子一气呵成写了三页多纸。下课交作文时,老师左看右瞧产生疑问:“别的孩子写的都是‘豆腐干’,他怎么出现三个多页?是不是抄的?仿的?”   课后,老师把他叫到讲台前,让他说说作文内容,儿子从头到尾说了一遍;老师让他说说作文是怎么写的,他向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办学之魂、立校之本,是一张不着一字又分量十足的“名片”。从一所学校成立的那天起,文化建设就拉开了序幕,它的教育理念、办学目标、教育管理机制、整个理想与追求等,都融汇于学校的文化中。学校的文化品格与文化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得清晰。  2007年7月,遵照合肥市委、市政府决定,原合肥第四十六中学与合肥师范附属学校初中部合并,成立新的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整建迁入滨湖新区,成为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创新管理,成就卓越”,能够跟大家分享这个话题我非常自豪。1991年,浦南幼儿园是一所在一个小区里面的只有6个班的幼儿园;今天,浦南幼儿园成为一所上海市示范幼儿园、上海市二期课改基地、上海市师训基地、上海市家教基地、上海市科研先进集体以及上海市文明单位。我们是一所幼儿园,同时我们与陆家嘴、潍坊、东城、云莲小区开展共建文明活动,并在浦东新区托管了五所幼儿园,其中有未来之星幼儿园
【摘 要】教育的多元治理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并在充分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学习自主权的前提下,既关注学科知识逻辑、实施“循序渐进”的教与学,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重视学生的“点式学习”。英美国家的车库文化理念及做法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个性化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教师角色转变等,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点式学习 教师观念转变 车库文化 教育治理  近年来,伴随我国教育
【摘 要】基于来自J省各级各类中学1880份针对高中生的问卷调研数据,从高中生的生涯意识、对生涯的了解度、对生涯教育的内容及形式的期望等角度,分析了高中生涯教育的现状,得出了高中生对生涯教育认可度高、了解度低,高中生希望开展的教育方式与现行的教育方式有差距等结论。从理念重构、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和资源整合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涯教育 新高考 实证研究  2019年,《国务院办
其一  蒋增裕    [设计理念]  《杨氏之子》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的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能初步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引领孩子们走进这个故事时,我着力引导学生去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这样的故事必能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结合注
问题是实施课堂教学的重点。有效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同一内容,由于提问的方式不同,常常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教学中,我常常反思自己的提问方式,反复比较问题的不同呈现方式,发现在不同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行为也不同。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第4-7小节时,我设计了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教师是对话的主导,文本是对话的凭借。本案设计,旨在通过创设有效对话的情境,引领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对话的过程中完成与自身的对话,实现学生、文本、教师的情感共鸣,达成语感训练与情感熏陶的双重目标。    教学流程    一、课前欣赏,带入情境  1、欣赏阎维文演唱的《母亲》。学生一边听一边
到底是什么讓某些婚姻像城墙一样坚固,能够支撑两人度过人生的重大危机?又是什么让某些婚姻如纸片一般脆弱,坏在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消极效应积累:造成婚姻分崩离析  一件小事的消极效应积累都会造成婚姻的分崩离析,而婚姻中的重大危机更可能使一段婚姻立刻阵亡。  一对夫妻携手几十年,结婚前谁都无法完全预料婚后会发生什么,他们可能会突然面对各类预想不到的情况,比如失业、疾病;面对各种从没处理过的关系,比如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