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教师是对话的主导,文本是对话的凭借。本案设计,旨在通过创设有效对话的情境,引领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对话的过程中完成与自身的对话,实现学生、文本、教师的情感共鸣,达成语感训练与情感熏陶的双重目标。
教学流程
一、课前欣赏,带入情境
1、欣赏阎维文演唱的《母亲》。学生一边听一边在头脑里放电影。想象歌曲里面出现的画面。
2、交流眼前出现的画面。
3、你们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到歌曲表达的感情。如果读书的时候,也能边读边想象画画,就能体会到文章的感情。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去学习《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歌曲的欣赏既将学生带入文本的情境。也巧妙地渗透了将要运用的阅读方法。一举两得。]
二、整体感知,想象画面
1、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知道了“我”是在母亲生病,住在医院里,护士换床单的时候第一次抱母亲的。第一次抱母亲,“我”意外地发现了什么?
2、自己再去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放电影,想象在医院里的每个画面。
3、透过文字,你都看到了哪些画面?
4、同学们真会读书,真会想象,头脑中出现了这么多的画面。在这些画面中,哪个画面给你的印象最深呢?找出相关的语句。再读读。
5、交流。
6、小结:下面我们就重点读读第二、第五两个自然段,感受文字背后动人的画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感悟,在脑海中将文字化为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脑中“放映”更精细的画面,使学生进一步与作者、文本对话。]
三、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板块一:感受“我”的愧疚,体会“深深慈母情”。
1、出示“母亲挑担图”及第二自然段的文字“在我的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①学生自由读。体会“我”当时的心情。
②“我”为什么这么难过、愧疚?指导朗读:“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③母亲一直以来承受着怎样重的担子啊?你能从这段话的哪些地方体会到母亲的担子重?画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体会“在我记忆中……翻山越岭”。平时我们爬一座山有什么感觉?而文中的母亲呢?她翻越的何止是一座山啊!更何况她的肩头还要挑100多斤的担子,谁能把母亲的艰难读出来?
△“年复一年”说明了什么?我们长大后呢?(引读长大后的句子)
④启发想象,深入理解“重担”的含义。在这个家庭中,作为母亲,她除了挑担子以外还要做些什么?
⑤小结:母亲承受的不仅仅是肩头100多斤的担子,母亲承受的是整个生活的重担啊!这时候你再去读这段话,感受不一样,心情也会不一样。谁能够通过朗读把这种心情释放出来?
⑥个别读,学生评议。齐读。
过渡:深刻体会了这段话之后,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母亲?而母亲却怎样对待这些事呢?
2、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①个别读。从母亲的表情和话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②过渡:母亲的话感动了“我”。我产生了抱母亲入睡的想法。在护士的劝说下,母亲答应了我的要求。自己去读读课文中最感人的第五自然段。
板块二:体会“拳拳孝子心”,感受母亲的欣慰。
1、出示第五自然段,学生自由读。
2、教者谈体会:每次在读这段话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我的母亲。小时候,为了把我们弟兄三人拉扯大。妈妈吃了很多的苦,但从来没听过妈妈有一丝的抱怨;现在,我们长大成人了,她完全可以放手了,但她仍然像照顾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平时,家里烧了好吃的菜,蛇不得吃的是妈妈;有了剩粥剩饭,抢着吃的一定是妈妈;我们有些不舒服,最着急的是妈妈;自己生病了,迟迟不肯到医院的也一定是妈妈……此时此刻我真想用我的朗读。来表达我对妈妈、对天下所有妈妈的敬意。
3、配乐范读。
4、学生个别读。
5、这段文字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地方?找出其中的一句来读一读。
△理解“眼泪”。此时的母亲躺在儿子的怀中会怎样想呢?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啊?(幸福、欣慰)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儿子的孝心?通过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理解“无数次”。小时候,母亲曾经无数次抱过我们,为什么“我”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这么激动、高兴呢?她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儿子的这份回报啊!这是为什么?这是为什么啊?(母爱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
6、让我们一起再次动情地读读这段文字,去体会这位孝子的心情。齐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紧扣第二、第五两个重点段安排了两大板块。避免了繁琐的“串讲”,并通过深化体验、激发想象、朗读感悟等手段,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促成了学生、文本、教师的“三情合一”。]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出示“母亲挑担图”和“怀抱母亲图”)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感受到了浓浓的母子情。此时此刻,当我们再次面对这两幅画面的时候。你们一定有很多的话想对自己的妈妈说。请拿出笔,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题目的旁边。
2、学生写话。
3、交流。
4、小结:透过你们的话语。我感受到了你们对妈妈的谢意和敬意。此时此刻,我也特别想用一句诗表达我的感受。(出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齐读。
5、作业布置:带着激动的心情,我们已经把这篇课文学完了。学完课文,你今天回家还想做点什么呢?
结语:为了我们的成长,母亲总是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母爱是真诚的,母爱是伟大的,让我们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母亲,用实际行动回报母亲。同学们,做得到吗?
[设计意图:读与写的巧妙结合,不但满足了学生情感表达的需要,而且从学习语言走向了运用语言,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教师是对话的主导,文本是对话的凭借。本案设计,旨在通过创设有效对话的情境,引领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对话的过程中完成与自身的对话,实现学生、文本、教师的情感共鸣,达成语感训练与情感熏陶的双重目标。
教学流程
一、课前欣赏,带入情境
1、欣赏阎维文演唱的《母亲》。学生一边听一边在头脑里放电影。想象歌曲里面出现的画面。
2、交流眼前出现的画面。
3、你们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到歌曲表达的感情。如果读书的时候,也能边读边想象画画,就能体会到文章的感情。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去学习《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歌曲的欣赏既将学生带入文本的情境。也巧妙地渗透了将要运用的阅读方法。一举两得。]
二、整体感知,想象画面
1、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知道了“我”是在母亲生病,住在医院里,护士换床单的时候第一次抱母亲的。第一次抱母亲,“我”意外地发现了什么?
2、自己再去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放电影,想象在医院里的每个画面。
3、透过文字,你都看到了哪些画面?
4、同学们真会读书,真会想象,头脑中出现了这么多的画面。在这些画面中,哪个画面给你的印象最深呢?找出相关的语句。再读读。
5、交流。
6、小结:下面我们就重点读读第二、第五两个自然段,感受文字背后动人的画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感悟,在脑海中将文字化为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脑中“放映”更精细的画面,使学生进一步与作者、文本对话。]
三、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板块一:感受“我”的愧疚,体会“深深慈母情”。
1、出示“母亲挑担图”及第二自然段的文字“在我的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①学生自由读。体会“我”当时的心情。
②“我”为什么这么难过、愧疚?指导朗读:“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③母亲一直以来承受着怎样重的担子啊?你能从这段话的哪些地方体会到母亲的担子重?画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体会“在我记忆中……翻山越岭”。平时我们爬一座山有什么感觉?而文中的母亲呢?她翻越的何止是一座山啊!更何况她的肩头还要挑100多斤的担子,谁能把母亲的艰难读出来?
△“年复一年”说明了什么?我们长大后呢?(引读长大后的句子)
④启发想象,深入理解“重担”的含义。在这个家庭中,作为母亲,她除了挑担子以外还要做些什么?
⑤小结:母亲承受的不仅仅是肩头100多斤的担子,母亲承受的是整个生活的重担啊!这时候你再去读这段话,感受不一样,心情也会不一样。谁能够通过朗读把这种心情释放出来?
⑥个别读,学生评议。齐读。
过渡:深刻体会了这段话之后,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母亲?而母亲却怎样对待这些事呢?
2、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①个别读。从母亲的表情和话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②过渡:母亲的话感动了“我”。我产生了抱母亲入睡的想法。在护士的劝说下,母亲答应了我的要求。自己去读读课文中最感人的第五自然段。
板块二:体会“拳拳孝子心”,感受母亲的欣慰。
1、出示第五自然段,学生自由读。
2、教者谈体会:每次在读这段话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我的母亲。小时候,为了把我们弟兄三人拉扯大。妈妈吃了很多的苦,但从来没听过妈妈有一丝的抱怨;现在,我们长大成人了,她完全可以放手了,但她仍然像照顾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平时,家里烧了好吃的菜,蛇不得吃的是妈妈;有了剩粥剩饭,抢着吃的一定是妈妈;我们有些不舒服,最着急的是妈妈;自己生病了,迟迟不肯到医院的也一定是妈妈……此时此刻我真想用我的朗读。来表达我对妈妈、对天下所有妈妈的敬意。
3、配乐范读。
4、学生个别读。
5、这段文字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地方?找出其中的一句来读一读。
△理解“眼泪”。此时的母亲躺在儿子的怀中会怎样想呢?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啊?(幸福、欣慰)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儿子的孝心?通过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理解“无数次”。小时候,母亲曾经无数次抱过我们,为什么“我”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这么激动、高兴呢?她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儿子的这份回报啊!这是为什么?这是为什么啊?(母爱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
6、让我们一起再次动情地读读这段文字,去体会这位孝子的心情。齐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紧扣第二、第五两个重点段安排了两大板块。避免了繁琐的“串讲”,并通过深化体验、激发想象、朗读感悟等手段,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促成了学生、文本、教师的“三情合一”。]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出示“母亲挑担图”和“怀抱母亲图”)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感受到了浓浓的母子情。此时此刻,当我们再次面对这两幅画面的时候。你们一定有很多的话想对自己的妈妈说。请拿出笔,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题目的旁边。
2、学生写话。
3、交流。
4、小结:透过你们的话语。我感受到了你们对妈妈的谢意和敬意。此时此刻,我也特别想用一句诗表达我的感受。(出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齐读。
5、作业布置:带着激动的心情,我们已经把这篇课文学完了。学完课文,你今天回家还想做点什么呢?
结语:为了我们的成长,母亲总是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母爱是真诚的,母爱是伟大的,让我们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母亲,用实际行动回报母亲。同学们,做得到吗?
[设计意图:读与写的巧妙结合,不但满足了学生情感表达的需要,而且从学习语言走向了运用语言,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