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巴蜀茶文化研究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j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历来被人们称为“天府之国”,这得益于它优美的自然环境、繁荣的经济、深厚的人文底蕴、闲适宜居的生活。四川省会成都更是被称作“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在国内城市中独具特色,同时又有“锦城”和“蓉城”的美称,成都人民的慢生活长期被看作是悠闲自由的理想生活,成都亦被视为最宜居的城市。而在这理想的慢生活中,茶是巴蜀人民必不可少的消遣。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故乡,巴蜀是中国茶文化的摇篮,研究中国茶文化则离不开对巴蜀茶文化的探索。
  四川又被称为巴蜀,这是因为先秦时当地存在两个国家——巴国和蜀国,两块区域合称巴蜀,巴蜀也被人们视为西南片区的总称,巴蜀文化则是西南地区文化的合集。茶是中国的国粹,中国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品种繁多,《茶经》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记载,茶树最早产于云贵川一带,因为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历来是人们繁衍生息的地方。在冰川时期,其他地区的许多动植物被冻死,乃至物种消亡,而巴蜀地区靠着优渥的自然环境,满足了茶树的生长需求,并从此养育了一方茶文化。汉时有书曰“脍鱼鳖,烹茶尽具”,意思是说汉时巴蜀地区饮茶之风已经盛行,富贵人家甚至已经出现专门饮茶的器具。后来经过商业贸易,茶才开始以云贵川为中心向周围城市辐射传播。巴蜀地区作为最早种茶、饮茶、买卖茶的地方,茶文化繁荣,茶文化被列为巴蜀文化的重要分支。巴蜀地区茶文化的繁荣从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茶馆中可见一斑,“一市居民半茶客”正是对四川人民爱茶的形象说法。据统计,光是成都市内的茶馆就上万家,成都被称作“泡在茶碗里的城市”一点也不为过。
  中国产茶的地方很多,涌现出很多名茶,如福建的大红袍、云南的普洱茶、浙江的西湖龙井等。巴蜀被视为茶文化的摇篮,茶叶亦是闻名古今,如雅安蒙顶茶。蒙顶茶是蒙顶山各类名茶的总称,其中品质最佳的如蒙顶甘露、蒙顶黄芽,不仅供国内销售,也在国外享有盛名。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扁直,色泽嫩黄,甜香浓郁,汤色黄亮,口齿回甘。此外,还有峨眉山茶、青城茶、屏山茶等品种,畅销国内外,深受各界人士的欢迎,这些品种共同构成了巴蜀独到、浓厚的茶文化。
  在饮茶文化中,成都饮茶可以说是最有仪式感。当地的茶楼、茶馆在蜀中历史悠久,遍布巴蜀城乡和街巷,而且差不多都座无虚席,茶客满棚,成都茶馆大都摆满了特有的靠背竹编藤条椅,竹制小方桌,饮茶是用的有茶碗、茶盖、茶船子的“三件头”茶具。品茗期间,人们喜欢听评书,掏耳朵,看围鼓,如此饮茶,一坐就是一天。正是这种仪式感十足的饮茶方式,才造就了今天的盖碗茶文化。成都的茶馆闲适随意,包容性强,桌子椅子往树荫下,小河边随处一摆就可以。许多来成都的游客会挑一个下午随便找个茶馆坐下,泡上一杯盖碗茶,细细品味,在茶香间看着来来往往的成都人民,听着老大爷们侃大山,充分体味巴蜀的风土人情,在这样的节奏中慢慢融入这座平和的城市。
  为什么巴蜀人民喜欢喝茶?在巴蜀人民看来,饮茶既是消遣也是享受,成都的茶饮不同于其他地方,他们认为红茶太浓,绿茶太淡,普洱茶太香,奶茶太腻,工夫茶是酒,早茶是食,大碗茶则只能叫“牛饮”,只有茶碗、茶盖、茶船三件头俱全的“盖碗茶”,才既有味,又有派。有味,是因为成都的花茶,又香又浓又经久;有派,是因为茶盖喻天,茶船喻地,茶碗喻人,茶水一冲,是谓“天地人和”,这多讲究。再者,茶客进茶馆是为了放松,茶馆里的氛围随意,一片轻松欢乐。俗话说“杯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长”,小茶馆大社会,人们在这可以尽情地“摆龙门阵”,发表自己的看法,讲到口干舌燥时,一杯茶下肚,既解渴生津,又提神醒脑,好不痛快。在喝茶的同时,还可以享受掏耳朵、擦皮鞋等服务。
  茶馆的茶博士也十分有趣。茶博士是对专门负责煎茶、煮茶、泡茶的师傅的一种尊称,他们既是掺茶小倌,也是茶学的实践者,他们不仅掺茶技艺高超,而且见多识广,城里的大小事问他们准没错。无论何时,只要你往椅子上一座,立刻就会有茶博士跟来,他们提着长嘴茶壶,拿着白瓷盖碗,然后提壶掺茶,其中不乏各种花式,茶壶在他们手中翻腾倒挪,动作随心所欲一气呵成,茶水从壶嘴中往碗里汇入,让人拍案叫绝。
  从古至今,茶在中国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特色的茶文化局面,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饮茶习惯和饮茶观念,从而形成了“茶俗”,茶文化是中国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茶俗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分支。巴蜀地区也有着自己的“茶俗”。巴蜀农村地区普遍有着“客来敬茶”的说法,意为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欢迎,也表达着巴蜀人民之间的美好情感。当客人来到家里,主人会邀请客人在客厅饮茶,主人奉茶的顺序必须按照顺时针方向从长辈到晚辈,从女到男,茶水掺到七分满为准,以此展现巴蜀人民的谦卑有礼。在婚嫁中,“茶”也很有讲究。人们常说的“吃茶”是订婚的意思,俗话说“好女不吃两家茶”意为表示女子纯洁、坚贞的意思。结婚时也会有敬茶礼仪,新婚男女分别向对方父母敬茶,以表示认亲,俗称“改口茶”。
  古往今来,茶同酒、饭等一样常在丧葬中扮演着祭祀用品的角色,常被作为祭礼使用,巴蜀人民用茶做祭一般有这样三种形式:在茶碗、茶盏中注满茶水;不煮泡只放干茶;不放茶,只用放茶壶、茶盅以作象征,这种习俗可以说是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副文化”,但也真实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在茶俗发展过程中,巴蜀地区也形成了一些特定的茶语,所谓茶语,就是关于茶的口头语,虽然听起来朴素,但细细一想,感到极富哲理。例如,“茶三酒四秃桃二”,爱喝茶的人通常会在茶台上放三个饮茶杯子,意为饮茶一定要三个人,不然容易冷场。还有俗语“酒满敬人,茶满欺客”,因为酒是凉的,所以倒满视为对客人的尊敬,而茶是热的,倒满则不易端放,且有欺侮人的意思。以茶待客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所以了解学习一些茶文化还是很有必要的。
  巴蜀的茶文化不同于传统的茶道文化。从形式上看,传统的茶道讲究茶艺展现,力图通过茶器具的配置、步骤演绎、冲泡技巧等来展现茶艺的精美。而巴蜀茶馆则随处可见,更加自在随意,不拘泥于市井环境,也不苛求茶品的优劣,喝的是三花茶中的花碎末,嗑的是几块钱的瓜子。从内涵上看,传统茶道是讲“悟”,而“盖碗茶”给人带来的却是悠然自在的舒适感。
  总之,巴蜀茶文化既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延续表达,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巴蜀茶文化是立足民间的大众文化,它根基深受,受众广泛。在说“茶”时,人们不宜把它放在太高的地方,这样会使其失去民众的土壤,最终会失去根基,成为空中楼阁。在对待茶文化时,也要立足已有的积淀,弘揚和发展巴蜀茶文化。同时,要带动茶文化资源的开发,以茶文化带动茶产业,让巴蜀茶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并以茶产业带动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成都大学)
其他文献
东北题材的电视连续剧中的音乐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们有的是由二人转曲牌及民歌小调改编的;有的是由二人转曲牌及民歌小调嫁接组合的;有的是以二人转曲牌及民歌小调的材料为主题进行创作的;有的是既有二人转曲牌及民歌小调因素又有创作因素;有的是具有东北音乐风格特色的……总之,它们都与东北民间音乐有着密切的关联,都有二人转曲牌及民歌小调的印记。  《一壶老酒》是根据《红月娥做梦》中的《红柳子》曲牌主题句改编
期刊
春分时节,又逢雨天。远方的山,近处的水,脚下的路,一切都笼罩在蒙蒙的雾霭里,就连人的心绪也像这天气一样,变得潮湿了。  这里是洛阳,一个年降雨量600多毫米的千年帝都。無论岁月怎么更迭,这座古城对于甘霖的期盼,都常年存在。  我看了天气预报,这两日会有降水,我心里装满了喜悦。  而此刻,风无声,雨在悄悄滑落。久违的雨,细腻而多情,温润着我生活的这座城市。  雨丝轻柔,我漫步在烟雨蒙蒙的洛水岸边,远
期刊
徽州体育素材图像是传统社会下的各种民俗活动的主要视觉表现形式。它的产生离不开古徽州村落民众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村落民众各种农耕生产、会社活动、节日庆典、宗族祭祀等活动。换言之,极具地方文化特质与丰富图像内涵的徽州民俗体育在流传演变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图像形式。古徽州留下了富饒的动态或静态的民俗体育视觉图像文化遗产,这既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也是契合文化发展所必需的。本文以徽
期刊
音乐剧是一种由多种艺术元素相结合的舞台表演形式。通过对于舞台、台词、演唱、舞蹈等艺术元素的设计,它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活立体,将观众的情感带入到剧情中并与人物角色产生共鸣。音乐剧《摇滚莫扎特》自2009年在法国演出以来受到世界范围内众多音乐剧爱好者以及专家的高度认可。其采用极具突破性的法式摇滚乐与莫扎特的古典乐相融合的方式,以凸显人物性格以及内在情感变化。此剧虽然讲述了音乐家莫扎特的人生历程,但本
期刊
作家出版社2019年版《读故事 学作文》之《标点和空格》堪称“鲁迅与标点”轶闻的“最佳”改编,而轶闻之最早出处是孔另境的《我的记忆》,方圆等的改编存在不合史实、违背常识、偏离逻辑和模糊真相等问题。  关键词“鲁迅”与关键词“标点符号版”在某些语文教育资料中发生叠加。一则关于“鲁迅与标点”的轶闻就广泛分布在众多中小学语文教育资料之中。对此,已有论者指出其在中学生刊物如《今日中学生》,专业刊物如《咬文
期刊
进入元代以后,山水画主流开始向文人画方向转变。作为元代文人画家的重要一员,王蒙的山水画可以代表元代文人山水画的主要面貌。本文以王蒙《葛志川移居图》为例,试图通过分析该作品的点景构成,阐述王蒙如何借助移居归隐这一情节内容表现隐居这一古代文人山水画常见的画题。  一、《葛稚川移居圖》创作背景浅析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葛稚川移居图》(见图1)纵139.5厘米、横58厘米,为元代画家王蒙所作,画面右上
期刊
“第三新人”派中的代表作家吉行淳之介在1954年凭借小说《骤雨》等获得第31届芥川奖。其代表作有《原色的街》《暗室》《黄昏以前》等。他的作品的共通點是主人公都被设定为作家自身及身边的人,讲述的是主人公和女人们的性关系。并且,吉行在写这些小说时,在细节部分都采用了实际体验来保证小说的现实性,文本中呈现出私小说的色彩。作品中的男主人公几乎都懦弱、胆小,厌倦了世俗的人际关系,吉行文学并没有拘泥于“性”本
期刊
胶州秧歌的形式既有齐鲁古风,又有其形成时期的特点。它的整体风格是男性大胆,女性柔美,富有弹性和微妙之美。胶州秧歌的基本动态特征是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中最闪亮的珍珠之一。它在当前的社会文化浪潮中也有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创新。胶州秧歌在动感风格特征中仍然继承了传统民族气质,也渗透了现代西方文化,非凡而精致,进一步体现了中国民间舞蹈的时代特征。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条件改善,文化娱乐活动
期刊
在不同的中国作家笔下,不同时期的中国式“娜拉”们的经历各不相同,并且中西方“娜拉”们在出走之后的命运也不尽相同,这也就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国式“娜拉走后怎样”这个问题的关注。本文将通过对不同作品中“娜拉”们形象的比较分析,探讨中国式“娜拉走后怎样”这个问题。  1918年6月15日,在《新青年》杂志出版的“易卜生”专号上,胡适发表了《易卜生主义》一文,这是国内第一篇系统介绍易卜生的文字,同期发表的还有
期刊
古丝绸之路是中国通向西域的桥梁,是经济、文化、艺术的交融通道。西域石窟艺术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大量的外来民俗文化因素渗入到石窟艺术中,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石窟艺术。佛教石窟艺术广泛地分布于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它不仅承载着雕塑艺术史中的重要艺术形式,也是古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晶。宁夏固原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有着诸多具有考古价值的文化遗址。本文从须弥山石窟艺术的发展与民俗文化等角度来探究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