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者走向领导者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jke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尼斯对未来组织形态有所预测,同时对适应现实乃至适应未来的领导者也发表了很多自己的看法。组织和领导是无法分开的,新型的组织需要新型的领导者。
  
  转型领导力
  本尼斯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对现实环境进行观察和分析,加上他的独立思考,提出了“转型领导力”的概念。就已有的、流行的领导理论而言,有两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看法:一是伟人论,可称为英雄造时势。历史是由领导者创造的,这些领导者承受天命,天生具有领袖气质,其他人只能听从他们的命令。二是大爆炸论,即时势造英雄。领导者是由历史形势造就的,他们也是普通人,只是恰逢时运,得以成就一番大事业。本尼斯认为,这两种理论都不够理想,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今日的新环境需要新的领导理论。现在的世界变得日益复杂,各种纷扰和矛盾不断出现,事物变化的速度让人咋舌,一切皆无定数。无论是公共服务部门,还是私人企业,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手段都逐渐失去了效力,不再是用线性思维、循序渐进的方式就可以应付环境的了。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的增多,专业水平的提高及其复杂性,创意与想象力的极度重要,都呼唤着新的领导者。本尼斯引用了“公共议程论坛”(Public Agenda Forum)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项大规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美国的非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潜力发挥不够,投入度不足。裁人的思路造成了一批失业而无从施展才能的人,在职员工则面临工作负担重、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等问题,得不到应有的激励,有种朝不保夕的感觉,投入度明显下降。本尼斯认为,在这种环境中,新型领导力倍加重要。它能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能使组织成员得到成长,能让人们在工作中有热情、意义感和满足感。它具有革新气质,敢对环境说“不”,能够引导人们去践行组织愿景。它愿意培养潜在的领导者,发挥员工的自主性,容忍错误与失败。本尼斯将它概述为:一种集合性的共生关系,追随者的需要和希望与领导者的理解能力之间发生着微妙的互动,从而发挥出一种集合激励作用。
  本尼斯在评价霍华德·加德纳《领导职能》的一篇文章里,曾引用密西根大学一位科学家的观点,提到人类所面临的三大威胁:核事故或核战争导致的全球毁灭,全球范围的瘟疫或生态灾难,以及大多数机构中存在的日益严重的领导力危机。在本尼斯眼里,领导力危机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但它又是三大威胁中最紧迫、最危险的一个。工作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人们在工作中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人的意义和价值都同工作有关。人与组织的结合,人在工作中的自我实现和意义感,这些主题在本尼斯看来,都与领导力极为相关。
  
  管理者与领导者
  在本尼斯的领导理论中,存在着管理者与领导者的明显对比。本尼斯并没有一味地排斥管理者,但是他认为领导者在今日的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管理者与领导者最鲜明的区别是:管理者正确的做事,领导者做正确的事。这种说法有点含糊,而具体来讲,管理者顺从于环境,熟悉日常事务,惯于处理常见问题,更多地知道“怎么办”,追求效率,完成任务。领导者则敢于向环境说“不”,有愿景,有决断力,既知道“为什么”,又知道“怎么办”,追求效果和长远目标。简单地说,管理者是规范的守成,领导者是开拓的创新。在本尼斯的著作里,他将管理者与领导者的差别描述如下。
  >> 管理者照章管理,领导者创新。
  >> 管理者是仿制品,领导者是原创品。
  >> 管理者维持现状,领导者力求发展。
  >> 管理者重视系统和结构,领导者重视人员。
  >> 管理者依赖控制,领导者激发信任。
  >> 管理者着眼于短期目标,领导者着眼于长远目标。
  >> 管理者想的是怎样做以及何时做,领导者想的是做什么以及为什么做。
  >> 管理者始终盯着盈亏数字,领导者放眼于发展前景。
  >> 管理者忍受现状,领导者挑战现状。
  >> 管理者是典型的好士兵,领导者就是他自己。
  >> 管理者把事做正确,领导者做正确的事。
  
  领导者的个人面
  既然领导者明显地区别于管理者,又是那么重要,那么我们就要考虑:一名好的领导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与品格?如何从一个管理者变成一个领导者?未来的领导者具有什么共同点?
  本尼斯在他的著作中提到,领导力与爱情相似,每个人都知道它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存在,但基本上没有人把它说清。领导者身上哪部分品质在发挥影响?领导者与组织各自所起的作用是什么?领导者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恐怕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此,领导力研究不好说出一个所以然来。难以说清不等于不要说,本尼斯本人就大大开拓了这个领域,但他谦称:恐怕还未窥门径,因为领导力或许是世上最玄奥的东西。
  大多数组织评估高级管理者的典型标准有七条:①技术能力(technical competence),即对本行业的熟悉程度和专业能力;②概念能力(conceptual skill),即战略思维能力;③业绩记录(track record),即个人已取得的成果;④人际能力(people skills),即与上下级的关系处理能力,包括沟通、授权和激励的能力;⑤鉴赏力(taste),即挖掘与培养人才的能力;⑥决断力(judgment),即在繁复的信息包围中做出决定的能力;⑦人格(character),即定义自己是什么人的品质。
  本尼斯认为,一个高级管理者能够走到所在的位置,一般不会缺少相应的技术能力、概念能力和业绩记录。在未来的社会中,领导者将因包括人际能力、鉴赏力、决断力和人格在内的“软能力”而显得优秀、超群。在四者之中,人格是最重要的,是领导力的关键。那么,“软能力”在个人身上如何体现?是否可以习得?
  本尼斯在多年的研究、观察和访问中,发现领导者是那些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人。他认为领导力的本质就是充分自由的自我表现。在本尼斯的调查对象中,尽管这些人在年龄、性别、宗教、职业和成就等方面千差万别,但是却有两个一致的观点:他们认为领导者是后天造就的,更多地靠自身的努力,而不是天生的;领导者只是想更充分地表现自己,不断地成长、发展,才走到优秀领导者的位置。所以,本尼斯对领导力的论述建立在两个基点之上:领导力是每个人在人生中的任何阶段都可以学习的;成为领导者的过程就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合格的人,一个不断表现和施展自己的过程。
  领导者的首要特征就是真实性。他们知道自己是什么人,有哪些优点及如何培养、利用,有哪些缺点及如何避免、弥补。他们只有认识到真实的自我,并付诸于行动中,才能赢得协作与支持。领导者要有独特的呼声,有自己的标志,能够听到内心的声音。如何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本尼斯提到了自重。自重不是妄自尊大、自我吹嘘、自我陶醉,而是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是严于律己,培养和开发自己的长处,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是能够察知自身优缺点与组织需求的匹配情况。
  如果说自重涉及到了对自身能力的判断,那么沃伦达因素则是一种态度。“沃伦达因素”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卡尔·沃伦达(Karl Wallenda)是个著名的高空杂技演员,一辈子献身于走钢丝。在以往的走钢丝表演中,这位卓越的艺人从来不考虑失败,只是想着如何表演得更为出色,所以每次都很成功。然而,1978年在波多黎各圣胡安市的市中心,沃伦达从离地23米高的钢丝上坠落身亡。沃伦达夫人回忆说,沃伦达在这次失败前的三个月里,满脑子想的是坠落。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如此担心。在表演开始前,他甚至亲自到现场检查钢丝安装是否完好。沃伦达之所以失败,就是把心思没有放在走钢丝上,而是放在不要失败上。从这一案例出发,本尼斯把愿景、坚持、始终如一和自信这些特征的组合称为“沃伦达因素”,它是领导者们成功地“走钢丝”所必需的。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必须把积极的自重和实现目标的乐观心态结合起来。所谓沃伦达因素,就是“态度决定一切”的另一种表达。
  在自重的基础上,领导者需要具备的要素有:提供愿景和方向,领导者知道自己的目的地,知道为什么去和怎样去目的地,并具有为之奋斗的勇气和毅力;热情,领导者热爱自己的工作、生活,并能形成期望,让行动插上希望的双翼;诚信,由自知之明、坦诚、成熟组成,领导者了解自己,不但保持真实的自我,而且不断学习以发展自我;信任,是领导者与同事和追随者之间十分重要的关系状态;好奇心与胆量,领导者有了好奇心才会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且不害怕失败和错误,敢于面对逆境。
  本尼斯谈到了支撑领导力的三根支柱:抱负、能力和诚信。他认为,一个领导者于此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间相互制衡,方能使领导者忠于并实现愿景。若三者失去平衡,将会造成不良后果。仅仅是抱负和能力的结合,会使领导者把个人权力置于组织愿景之上,忽视组织利益。仅仅是诚信和抱负的结合,领导者有梦想却很天真,不能形成行动的支持。仅仅是诚信与能力的结合,领导者很可能会安于现状,不愿开创新的事业,组织因无前进的方向而难以发展。所以,领导者应该是抱负、能力和诚信的良性结合。
  
  领导力的学习
  按本尼斯的观点,领导者的素质与能力是可以习得的。怎样才能成为一名领导者呢?一方面,要了解自己。另一方面,要了解世界。
  了解自己是一个认识自己、创造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决定了“你是什么人和你想成为什么人”。本尼斯强调,这个问题要与“世人认为你是什么人和期望你成为什么人”区别开来。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要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自己的标志,而不是盲从于他人的看法和评价。本尼斯在他的著作里整理了自知的四条教训。
  (1)你是自己最好的老师。领导者要有旺盛的求知欲,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人,通过学习来挖掘自身的潜力,充分表现自己,而不是依赖别人。向周围的人学习,对自己所处的领域不断深入了解,使自己取得长足的进步。
  (2)负起责任,别归咎他人。所谓负责,首先是对自己负责。如果一个人对自己都不负责,就不可能成为领导者。
  (3)你可以学习任何想学习的东西。学习绝不仅仅是补充某种知识或者掌握某一学科,而是一种自身发展的渴望。成功的领导者对人生满怀着热情、期望,乐于接受新事物,看得到世界的真面目及其发展的新趋势。
  (4)真正的理解来源于对经历的反思。领导者的目光不仅仅向前看,而且要向后看。一个人的已有经历是一笔财富,就看自己怎么去获取。反思即从往事中学习,反思的方式就是自己同自己进行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反思能够促成理解。“在你理解它之前,没有什么东西真正是你的—甚至包括你自己。”
  了解自己的方式还有:向别人学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别人的感受和反馈也要纳入考虑的范围;开放式学习,不要带任何偏见与成见,而要对新观念与新事物持开放态度;追踪信念与行动之间的联系,使自己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分裂的人。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是在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中完成的。领导者向他人学习,但并不由他人造就。
  在了解世界方面,本尼斯讲到了罗马俱乐部提出的三种学习模式:第一,维持性学习(maintenance learning)。这是最常见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目的是获得已知的知识、见解和规则,用以维持和适应现有的生活状态。第二,震撼性学习(shock learning)。当人们遇到危机和大事时,会因冲击而引发学习,审视现状,重新认识所处环境,以应对危机和重大事件。第三,创新性学习(innovative learning)。这种学习首先要相信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自我引导,做一个主动者。前两种学习都属于传统模式,是“无意识的顺应”,依赖于这两种学习的人生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真正的领导力,来自于第三种创新性学习,能够做到“有意识的参与和转变”。
  创新性学习包含的要素有:预期,即主动学习并富有想象力,而非被动适应,是服从于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不是服从于习惯;倾听,即倾听他人的意见和看法,向别人学习,是排除偏见的而不是先入为主的;参与,即积极参加到事件当中,影响事件而非被事件左右。
  在创新性学习中,我们不仅要认清目前的环境,还要对未来的环境有一定的预测。它始于好奇心,是我们使用自主权的方式。它具有包容、无限、通晓、动态等特征。它要求我们表现自己,而不是一味地盲从于现状。它要求我们参与到事件之中,而不是被事件席卷。在本尼斯的眼中,学习不只是在学校里,而是在人生的全部时空范围里。家庭是一个人最先接触的“学校”。旅行、静思、休假、交往等,都是可以从中学习的。可谓无时不可学习,无地不可学习。
  本尼斯认为未来的领导者将具有以下共同点:全面的教育、无限的好奇心和热情、富有感染力的乐观精神、信任他人和团队合作、乐于冒险、致力于长期发展而不是短期利润、追求卓越、适应能力、移情能力、真实、诚信、有愿景。前面已经详细介绍了领导者的个人品质,而具有这些品质的领导者如何在组织中发挥作用,则是另一个大问题。
其他文献
本尼斯在管理学界久负盛名。他经历过二战战火的考验,从事过多年高校管理,在组织理论和领导理论方面有着丰富成果。他通过对官僚组织的批判,提出了以科学精神为主导的临时组织,很早就引领着组织理论向有机模式转变。他对管理与领导的区分,已经成为学界的经典。他所说的“管理者正确的做事,领导者做正确的事”,几乎人人皆知。他对领导力的探讨,被人称为“开创了领导学这一学科”。领导活动中的愿景、沟通、定位和自我调整四大
期刊
资源基础观认为同时具备“有价值、稀有、无法模仿、不可替代”四个特征的资源能够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不凡业绩的源泉。动态能力(Helfat对动态能力的定义是“企业有目的地创造、拓展、变更它的资源基础的能力”)补充发展了静态的“资源基础观”,将竞争优势置于动态的环境背景下讨论。  Ambrosini、Brwman 和Collier在前人对动态能力构成及能力层级问题的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动态能
期刊
栏目主编王圆圆: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需要管理;只要有管理的地方,就需要激励。激励,是管理的一个永恒的重要话题。传统的激励理论一般针对核心员工进行激励、需要较大的花费、偏重于对员工进行“道德苛责”。本期的三篇文章则提出了一些新思维:激励员工,一个都不能少,因为不起眼的员工可能引发巨大的问题;不花钱或少花钱也可以激励员工,而不是只有实力雄厚的企业才有激励员工的本钱;员工与组织之间是双向需要与双向忠诚
期刊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预言21世纪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的激励问题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应当引起各界管理人士的特别关注。这种说法当然有道理,因为知识工作者直接参与创造企业的核心价值,代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问题:对那些不直接参与创造企业核心价值的员工,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呢?当今的学术界、企
期刊
组织与工作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占据了我们大部分可支配的时间,而且在工作之余还牵动着我们的心绪。“偷得浮生半日闲”,已经成为现代人的憧憬与渴望。忙与累,成为我们的口头禅,但忙得高兴和忙得悲哀、累得愉悦和累得郁闷,则有天壤之别。若工作是单调而重复的、无意义的、瞎折腾的、压迫人的,那它就会危害我们的身心与生活,甚至使人类成为它的牺牲品。本尼斯在他的著作中,特别关注人类在现代组织生
期刊
说到本尼斯的组织理论,就不得不先谈谈他对官僚制的批评。一般来讲,韦伯式的官僚制有如下特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因职设位,职位不属私人所有;权力分等,层层控制;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十分明晰,组织成员照章办事,排除个人情绪的影响;晋升建立在技术能力基础上;沟通的正规化。这套金字塔式的制度以高效率著称,主要是为了避免任性与主观意志对组织的影响,防止个人的专断与庇护,实现了组织对公平、秩序和精确的需求。  
期刊
管理大师德鲁克指出:“今天的社会有两种需要:对组织而言,需要个人提供贡献;对个人而言,需要以组织作为达成其个人目的的工具。”对双方需要的满足导致了双方忠诚的实现。员工忠诚与组织忠诚属于心理契约的一种,它具有正式契约(劳工合同)所不具有的效果。按照双因素理论,正式契约只能是一种保健因素,心理契约却是一种激励因素。正式契约虽然可以规范员工与组织的外在行为,不至于出现违约情况,心理契约却可以达到“攻心为
期刊
“献出自己所有的,才能得到需要的”,“做好自己该做的,就能得到该得的”,为了推广这两句有点绕但很白的实话,高贤峰博士创新性地提出了“新(岗位)主人翁理论”,并通过《新主人翁精神》和《新主人翁管理》两本著作,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帮助企业以及职场中的人们。作者的研究和推广,不但被读者誉为“医治人们职场心病的良药,是能为社会带来福音的智慧”,而且得到了中宣部的大力支持。为此,我们专门编选了书中的部分内容,并
期刊
许多企业认为,只要能给员工充足的物质激励,员工就会努力工作,从而提高工作绩效。但事实上,即使企业能设计出富有吸引力的薪酬制度,员工的积极性也未必能得到有效提升。这是因为物质激励属于典型的“推”式激励。当“推”式激励计划不能奏效或无法推行时,企业就应考虑花钱少又有效的“拉”式激励计划。    “拉式”激励的三种形式  ◎ 工作丰富化激励。传统工业时代对工作的设计,并不符合人性的特点和要求,有许多去人
期刊
虽然世界上没有一个大国的崛起不跟制造业有关,但制造业只是一个国家从弱变强的过程,而非终点,最终的经济较量靠的不是制造业,而是自主知识产权的运营质量和效率。在未来的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纯制造业环节的边际利润会变得越来越薄,但它不能支撑一个国家成为经济强国,只有“品牌经营”才能“经营”出一个强大的国家。     品牌及品牌的附加值  品牌是资产、财富,是一个国家的名片,品牌所集聚的核心专长和核心能力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