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小说情节和品读人物描写,提高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节的概括品读人物描写,通过人物描写鉴赏人物性格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穷困潦倒的孔乙己的同情,对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的孔乙己的愤怒,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批判。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在情节中品读人物描写,在人物描写中鉴赏人物性格特点。
2. 难点:赏析众人对孔乙己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学引情
师:凡读过鲁迅作品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印象深刻。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
(引导学生根据课前的预习所知猜想原因,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来认识孔乙己吧。(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二、互动激情
师:请同学们在初步认识孔乙己的基础上用三种语调有感情地朗读题目。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孔乙己(高声)—孔乙己(中声)—孔乙己(低声)—孔乙己(低声)—孔乙己(中声)—孔乙己(高声),为下文学习引发对孔乙己的愤怒与同情做感情铺垫。】
师:同学们都阅读了文章,那主人翁——孔乙己最终的命运怎样?
(由学习小组按课前预习分工各派一个代表竞说,教师作简要点评。)
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文章最后一段。
(学生读)
师:“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究竟是什么意思?孔乙己是死了还是没有死?
(引导学生理解“大约”和“的确”的本义和句子的意思,达成共识:孔乙己的最终命运——的确死了!)
师:孔乙己最终还是逃脱不了“死”。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大约”和“的确”呢?这两个词各是什么意思?矛盾吗?
(引发学生认识词语的本义矛盾,激发学生抓住孔乙己外貌以及言行举止、众人的笑和当时社会状况分析话语的合理性,从而突出不矛盾,特别以“笑”为切入点精读释疑。)
师生互动后明确:文章围绕“笑”及孔乙己的生活片断写了如下情节,从而体会孔乙己的形象和众人的态度。
1.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第4段)
2.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未进学。(第6段)
3. 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第7段)
4. 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第8段)
5. 孔乙己用手爬到酒店喝酒。(第11段)
师:孔乙己既然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关心他,谁人能确切地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活着,只能说“大约”。孔乙己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酒的,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端午节,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始终没见孔乙己来,看来孔乙己并非“大约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的。结尾处这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无疑这也加强了小说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控诉和鞭挞。
三、探究动情
师:孔乙己的形象之所以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不仅因为深刻的故事情节,还因为有精彩的人物描写。下面请学习小组探究,举例赏析,并各派一个代表发言。
(探究小说中孔乙己的精彩描写,激发学生赏析词语的情怀和写作欲望,从而为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奠定基础。)
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点评并着重赏析如下部分:
1.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外貌描写)
(引导学生赏析:“青白脸色”是食不果腹的表征;皱纹间的伤痕是经常受人凌辱的记号;“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是岁月的记录,更是潦倒的象征;又脏又破的长衫是贫穷的标记,也是不劳动的证明。当他蘸着酒在柜台上教小伙计“茴”字的四种写法时,我们还看到了他的长指甲,那更说明他四体不勤。总之,孔乙己既不是养尊处优的有钱有势的人,也不是饱经风霜的劳动者。从孔乙己外貌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好逸恶劳、穷困潦倒、饱受凌辱的悲剧人物的形象。这里作者没有借助比喻、夸张之类的修辞手段,只用白描手法,却活画出了人物的肖像,文字是那样的简练朴素,而形象又是那样的生动逼真。)
2. 便排出九文大钱。(动作描写)
3.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神态描写)
4. 争辩道,“竊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语言描写)
5. 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神态描写)
6.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动作描写)
7.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动作描写)
四、合作共情
在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和把握人物描写上,整体概括孔乙己性格特点,相互交流,从而引发师生的情感共鸣。
师:通过对小说情节的分析和人物形象的品读,你觉得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众人又是怎样的一个群体?现在小组合作,以“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 的人;众人是一个 的群体”为句式来概括。
(由学习小组各派一个代表展示并释义,教师点评。)
师:孔乙己是一个穷于招架、迂腐不堪、自命清高的读书人;众人是一个冷酷、麻木,对弱者践踏嘲笑的群体。
师:这样的孔乙己生长在这样的年代,他最终的命运会怎样呢?大概会很悲惨。所以课文最后一句我们应该说“孔乙己的确死了”!
(再次让学生朗读最后一句,引导读出两种情感,其一是哀其不幸,其二是怒其不争!)
五、拓展悟情
学生深情朗读一篇评论。(播放《二泉映月》作为背景音乐,营造氛围,激发情怀。)
喜剧的氛围 悲剧的内容
古人说,以乐写哀,哀更显哀。同样,以喜写悲,也更添悲色。《孔乙己》在喜剧的氛围中展示悲剧的内容,“笑”纵贯了文章始末。孔乙己在鲁镇的地位微不足道,科场失意、穷困潦倒、自命清高、迂腐不堪、受尽欺辱,但作者却把孔乙己悲惨的一生与“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登场,在人们的哄笑声中表演,最后又在人们的笑声中走向死亡。
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个本应该得到人们同情与社会关怀的悲惨的孔乙己,但,没有,没有!反而却是受人嘲笑、受人欺凌!这!黑暗和冷酷的封建社会,残毒的封建科举制度和麻木与愚昧的群众,又怎能容纳一个本来就悲惨的孔乙己呢?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唉!
1.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小说情节和品读人物描写,提高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节的概括品读人物描写,通过人物描写鉴赏人物性格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穷困潦倒的孔乙己的同情,对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的孔乙己的愤怒,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批判。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在情节中品读人物描写,在人物描写中鉴赏人物性格特点。
2. 难点:赏析众人对孔乙己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学引情
师:凡读过鲁迅作品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印象深刻。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
(引导学生根据课前的预习所知猜想原因,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来认识孔乙己吧。(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二、互动激情
师:请同学们在初步认识孔乙己的基础上用三种语调有感情地朗读题目。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孔乙己(高声)—孔乙己(中声)—孔乙己(低声)—孔乙己(低声)—孔乙己(中声)—孔乙己(高声),为下文学习引发对孔乙己的愤怒与同情做感情铺垫。】
师:同学们都阅读了文章,那主人翁——孔乙己最终的命运怎样?
(由学习小组按课前预习分工各派一个代表竞说,教师作简要点评。)
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文章最后一段。
(学生读)
师:“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究竟是什么意思?孔乙己是死了还是没有死?
(引导学生理解“大约”和“的确”的本义和句子的意思,达成共识:孔乙己的最终命运——的确死了!)
师:孔乙己最终还是逃脱不了“死”。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大约”和“的确”呢?这两个词各是什么意思?矛盾吗?
(引发学生认识词语的本义矛盾,激发学生抓住孔乙己外貌以及言行举止、众人的笑和当时社会状况分析话语的合理性,从而突出不矛盾,特别以“笑”为切入点精读释疑。)
师生互动后明确:文章围绕“笑”及孔乙己的生活片断写了如下情节,从而体会孔乙己的形象和众人的态度。
1.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第4段)
2.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未进学。(第6段)
3. 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第7段)
4. 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第8段)
5. 孔乙己用手爬到酒店喝酒。(第11段)
师:孔乙己既然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关心他,谁人能确切地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活着,只能说“大约”。孔乙己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酒的,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端午节,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始终没见孔乙己来,看来孔乙己并非“大约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的。结尾处这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无疑这也加强了小说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控诉和鞭挞。
三、探究动情
师:孔乙己的形象之所以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不仅因为深刻的故事情节,还因为有精彩的人物描写。下面请学习小组探究,举例赏析,并各派一个代表发言。
(探究小说中孔乙己的精彩描写,激发学生赏析词语的情怀和写作欲望,从而为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奠定基础。)
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点评并着重赏析如下部分:
1.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外貌描写)
(引导学生赏析:“青白脸色”是食不果腹的表征;皱纹间的伤痕是经常受人凌辱的记号;“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是岁月的记录,更是潦倒的象征;又脏又破的长衫是贫穷的标记,也是不劳动的证明。当他蘸着酒在柜台上教小伙计“茴”字的四种写法时,我们还看到了他的长指甲,那更说明他四体不勤。总之,孔乙己既不是养尊处优的有钱有势的人,也不是饱经风霜的劳动者。从孔乙己外貌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好逸恶劳、穷困潦倒、饱受凌辱的悲剧人物的形象。这里作者没有借助比喻、夸张之类的修辞手段,只用白描手法,却活画出了人物的肖像,文字是那样的简练朴素,而形象又是那样的生动逼真。)
2. 便排出九文大钱。(动作描写)
3.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神态描写)
4. 争辩道,“竊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语言描写)
5. 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神态描写)
6.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动作描写)
7.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动作描写)
四、合作共情
在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和把握人物描写上,整体概括孔乙己性格特点,相互交流,从而引发师生的情感共鸣。
师:通过对小说情节的分析和人物形象的品读,你觉得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众人又是怎样的一个群体?现在小组合作,以“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 的人;众人是一个 的群体”为句式来概括。
(由学习小组各派一个代表展示并释义,教师点评。)
师:孔乙己是一个穷于招架、迂腐不堪、自命清高的读书人;众人是一个冷酷、麻木,对弱者践踏嘲笑的群体。
师:这样的孔乙己生长在这样的年代,他最终的命运会怎样呢?大概会很悲惨。所以课文最后一句我们应该说“孔乙己的确死了”!
(再次让学生朗读最后一句,引导读出两种情感,其一是哀其不幸,其二是怒其不争!)
五、拓展悟情
学生深情朗读一篇评论。(播放《二泉映月》作为背景音乐,营造氛围,激发情怀。)
喜剧的氛围 悲剧的内容
古人说,以乐写哀,哀更显哀。同样,以喜写悲,也更添悲色。《孔乙己》在喜剧的氛围中展示悲剧的内容,“笑”纵贯了文章始末。孔乙己在鲁镇的地位微不足道,科场失意、穷困潦倒、自命清高、迂腐不堪、受尽欺辱,但作者却把孔乙己悲惨的一生与“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登场,在人们的哄笑声中表演,最后又在人们的笑声中走向死亡。
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个本应该得到人们同情与社会关怀的悲惨的孔乙己,但,没有,没有!反而却是受人嘲笑、受人欺凌!这!黑暗和冷酷的封建社会,残毒的封建科举制度和麻木与愚昧的群众,又怎能容纳一个本来就悲惨的孔乙己呢?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