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城市选择研究

来源 :中国民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i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对人才的渴求逐渐从数量过渡到质量。笔者针对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城市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城市;研究
  从整体而言,国内的相关学者,大多将大学生的毕业城市选择与经济发展相联系,发现收入差距比高生活成本对大学生流动的效应更显著,而大学生在选择二、三线城市就业时,则就愿意在个性,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兴趣与就业目标等方面权衡了;另一些学者则考虑到了家庭因素,大学生趋向于中小城市就业,城乡背景对其就业地域选择有重要的影响;还有的学者还认为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与高校指导有关,并且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国家的政策导向下,强调高校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及以学生为本的内涵或发展;还有有一些学者认为其根源在于较低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以及城镇的不均衡发展导致了大学生的选择;还有些学者认为认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有很多,包括经济发展现状,大学生在社会资本等客观因素和大学生择业观念的主观因素,对其推动作用都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因此政策的影响对大学生就业选择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地方政策,例如,一线城市也出台了一系列收购人才,吸纳人才的政策,购房补贴等物质津贴,减税等措施。
  纵观近些年的对大学生就业城市的选择影响研究,一方面,可以看出该问题已经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相关重视,并提出了相关措施,另一方面,这些研究也存在着相关不足,总体而言,分析影响的因素,例如政策因素,经济因素较为笼统,没有根据具体的城市分析,另外对此研究的时间不长,没有和目前的政策与时俱进,较为宏观,没有深入了解。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會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对人才的渴求逐渐从数量过渡到质量。由于城市化发展水平进入到上升期,而高质量的大学生是未来建设的主要力量,也是相关城市未来中高收入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代表着高知识技术水平的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走向以及对城市的选择,成为地方政府以及国家关心的问题,那么,作为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在毕业时如何选择适合使自己充分发展的城市,应该要如何甄别这个城市发展的现状,考虑到这个城市的哪些因素,使自己在这个城市达到效用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但毕业的大学生在各个地区分布不均,存在着比例严重失衡的情况,也引起了国家和相关城市地区的重视,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学生就业城市选择的偏向,国家和相关政府应该如何作为才能留住优秀的人才资源。尤其是近期新一线城市的公布,使得对大学生的人才争夺加剧。
  本次项目主要探究以大学生群体在就业时的城市选择问题,分析其选择意愿以及其影响因素。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剧,人后红利减少,城市发展从对于劳动力数量的追求转变为向劳动力质量的追求。新一线城市出现对于高素质人才的争夺,并出台大量针对高学历人才的优惠政策。本次研究立足于人才争夺战大背景下,选取《第一财经周刊》在2018年划分的15个新一线城市中成都、武汉、南京、西安、杭州、天津六个城市为样本,探究大学生对于新一线城市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反映。本研究拟从家庭个人、城市产业、城市宜居、政府政策等角度展开,研究大学生对就业城市的选择影响因素。其中着重探究人才争夺战大背景下于大学生就业城市的影响因素,旨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加理性客观选择城市提供参考依据,让大学生能够更合理全面衡量所选择的城市,提高大学生对就业城市选择的满意度及幸福感。
  本研究具有以下创新:
  视角新颖。本课题以大学生就业需求为主体,如何选择合理的城市就业,是关乎全国众多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目前为止,罕有文献能从大学生就业需求的角度,建立一个合理的体系,去衡量和比对各个城市之间的差异,为大学生理性选择就业城市提供可以较合理的可量化指标。
  贴近生活,现实意义重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对人才的渴求逐渐从数量过渡到质量。各大城市应该如何作为才能留住优秀的人才资源。尤其是近期新一线城市的人才政策的公布,使得对大学生的人才争夺加剧。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当下社会发展状况,为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提供参考。
  时间节点新。本课题立足于人才争夺战的背景下,选取新公布的新一线城市为样本。时代瞬息万变,以往研究难免有些陈旧过时,不能更好的适应当下人才政策的需要。所以,最新调查和研究的一手数据与研究报告就显得格外重要。
  创建了可视化、可量化的城市指标体系。本研究综合多种大学生就业选择过程中关注度较高的多项指标,如:城市发展水平、城市发展潜力、城市文化、薪资与平均消费比、相关人才政策、物价水平、交通便捷度、气候适宜度等,综合这些指标,建立大学生就业城市指标选择体系。
  先立足于新一线城市人才争夺战的大背景下,结合自身条件和自身研究优势,确定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影响因素分析选题。其次,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和城市人才政策文本,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奠定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再次,选取武汉、成都、南京、杭州、西安、天津这六个新一线城市做样本,同时设计问卷调查,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最后,运用比较研究、统计分析等方法得出结论,建立城市的可量化、可视化的指标体系,供大学生在就业城市选择这一问题参考。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全球化浪潮也带来了文化、思想层面的冲击。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企事业单位、市场主体必须充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并进一步将其和政工工作进行深度结合,为单位发展筑牢思想基础和保障。本文对政工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分析和联通,阐述了企业文化建设中政工工作的重要作用,以期能够促进政工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政工工作;企业
摘 要:在中国基层公务员一般是指在行政组织体系的最低层次——乡镇级政府工作的工作人员。作为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最后一公里”,基层政府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本文通过具体分析现阶段中国基层公务员激励制度实施效果中的生理需要满足、安全需要满足以及最为核心的工作成就感满足这几个因素进行分析,行政组织采取更有效的管理策略来促进基层公务人员的激励,使其实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形成合力提高行政组织的工作效率。 
In recent years, the retired veteran cadres have grown older and older, and their numbers have also increased year by year. In this case, how to maintain the ph
摘 要:人力资源作为物质资源产生的基础在当代商业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企业管理理论和企业实际管理的关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本文在研究中重述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还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企业;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而言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或者说是纵横交错在企业
一、关键能力的内涵  “关键能力”是对人在岗位以外的一种能力形式,也被称之为非专业能力或职业核心能力,通常对个人的职业生涯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对日常工作中的一些泛化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职业教育的层面上来说,这种能力在对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上,可以提供一些跨职业层面的基础改善。就目前的社会观念来说,对从业者的社会能力和自我能力扩展上,是提升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职业素质、专业能力与职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大数据的应用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影响越来越大。現阶段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人们都已经离不开大数据,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能够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帮助企业改善现阶段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不足,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制度,以便促进企业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科学化,最终发挥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作用,为企业未来的发展留住人才。本文主要分析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针对问题提出整改
摘 要:医院的后勤部门是医院正常运作、医疗活动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与支撑,运用科学的绩效管理方式提升医院后勤人员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本文针对于四川省某三甲公立医院的后勤人力资源基本现状及绩效管理情况进行了解与分析,根据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力求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升该院后勤人员的工作质效,为医院的全面发展、为百姓的健康带来更多的保障。  关键词:后勤人员;绩效
4.岭南盆景确立艺术鉴定准则——真、善、美 20世纪50年代,即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州市的各级领导对盆景艺术都非常重视,每年都举办盆景展览。每次参加展览的展品都有数百盆,造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被视作企业发展的血液,只有人力资源管理活跃起来,整个企业才能够有活力、有动力、有向心力。因此,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对于企业绩效管理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帮助企业凝心聚力促发展,改革创新谋成就。  关键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企业绩效管理;团队;目标;定位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通常是着眼于人员招聘与任用,忽视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则是着眼于企业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国人口构成,劳动力资源和受教育状况,企业人才来源渠道、结构状况及人才流动管理现状分析,揭示了我国在人才测评、考核及管理,人才培养和使用制度,人才流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目前我国在人才培养和输出模式,人才测评、考核、定价及流动管理体系的建设,以及人才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等几个方面的改革思路。其大胆的探索可为我国企业人才流动管理和解决当前人才流动管理困境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