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职教育院校自适应网络课程的构建与教学设计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任职教育是以培养学员任职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建立一种基于学习者个性化差异分析的自适应网络课程设计结构,对满足任职教育院校学员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进一步提高网络课程教学效果是很有必要的。文章在阐述自适应网络课程内涵和构建的基础上,分析了自适应网络课程的教学组织与设计,为任职教育院校网络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任职教育;自适应;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融合发展,网络课程作为一种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有别于传统课程的教学模式,在目前国内的各类任职教育院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任职教育是以培养学员任职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主要强调以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学习模式,这与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是非常吻合的。但是,目前多数的网络课程仍然以学习资源的简单堆积为主,将各类电子教案、课件、书籍、音视频资源上传发布至相关教学应用软件平台,供学员进行自主浏览学习。这种方式缺乏对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目标的合理分析,以至于使学习者无法找到正确的自主学习流程,更加无法在较短时间内从大量的课程资源中获取自己实际需要的知识,没有发挥正确引导、充分交互的作用。因此,建立一种基于学习者个性化差异分析的自适应网络课程设计结构,对满足任职教育院校学员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进一步提高网络课程教学效果是很有必要的。
  一、任职教育院校网络课程现状
  任职教育和学历教育相比,它更加强调课程设置要紧密围绕岗位任职需要,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组织知识体系。教学对象的多元化是任职教育院校的显著特点之一,其决定了学员学习需求的多元化。即使是同一期班学员,也可能因来自于不同岗位不同层次而具有不同的学习基础[1]。因此,针对一门网络课程的设计,除了在内容上必须具备很强的针对性,在教学方法上也需要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不同岗位学员的学习要求。分析当前任职教育院校网络课程的建设和使用情况,主要存在四个方面问题。
  (一)缺乏针对不同学习个体的差异化课程设计
  网络课程的课程设计,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内容导向以及交互手段实施等方面[2]。面对具有不同基础、不同目标的学习对象,大多数网络课程采取的是经过身份认证以后,采用同一模式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方式缺乏相应的调查分析手段及过程,无法完成对于不同学习个体的差异性课程内容和导向安排。从而导致课程学习缺乏针对性,对任职教育院校的学员来说,直接表现就是无法快速获取满足自身岗位需求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
  (二)缺乏引导式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设计
  网络课程是一种以学员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活动,一切行为均要在以“学”为中心思想下进行。目前,大部分网络课程仍是以教学内容的呈现、讲解或演示为主,而没有很好地进行学员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创设,没有通过模拟真实的学习情境,主动引导学员通过各种协作方式和手段去解决问题。这就造成学员在学习时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而无法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三)缺乏分层次、多类型、针对性的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资源是学员进行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的重要保证,任职教育院校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其网络课程资源需要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从目前任职教育院校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情况来看,虽然其资源数量和丰富程度能够满足部分学习者的需要,但是资源针对性不强,没有根据不同难度、不同类型、不同教学层次进行归类,缺乏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和实践资源等问题普遍存在。
  (四)缺乏课程评价对学习内容和方法的引导机制
  课程评价是网络课程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目前网络课程的评价方式多数为教员对学员的单向评价,且评价结果通常仅作为一种形式反馈给学员,而并未在学员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内容和方法起引导纠正作用。学员面对评价结果只能对当前已学内容掌握情况进行判定,而系统并未根据当前评价结果对学员后续的学习过程给出建议和作出合理调整。
  二、任职教育院校自适应网络课程的内涵与构建
  (一)自适应网络课程的内涵
  自适应网络课程主要是在一般网络课程建设体系的基础上,辅以自适应设计理念和机制,使网络课程具有一定的智能化,当其面对不同知识背景、不同认知结构、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学习目标的学习者时,课程内容可以进行适应性調整,从而适应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需求[3]。
  在任职教育院校中,自适应网络课程更加注重学员个性化体现,真正做到在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的因材施教。从智能分析学员的知识背景和学习目标为基本出发点,依据不同学员的学习风格和学习习惯,形成极具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同时在学习进行过程中,学员能够自主控制学习过程, 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安排学习环节, 自主调整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系统可以不断跟踪记录学员的学习行为,及时分析收集信息并作出评价反馈,从而引导学习进程,进一步保证了“学为主体”的学习模式。
  (二)自适应网络课程的构建
  1.智能导向分析模块
  该模块是自适应网络课程构建的基础,其主要功能是依据学员提供的相关信息建立评估模型,通过智能分析后将学员引导至最佳的教学组织内容中进行学习。评估模型的建立是智能导向分析模块的关键,它的数据来源于用户提供的诸如知识储备、学习经历、学习目标、任职岗位等信息的抽象描述,它能够不断积累过往人员的历史经验,形成具有多种引导方案的模型库,同时能够记录学习者的学习历史和学习行为,在跟踪过程中不断调整评估模型,积累评估经验,以适应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要。
  2.课程导航模块
  课程导航模块的设置是智能导向分析模块的体现和延伸,是系统为学习者自动生成的最佳学习路径,其基本设计原则是过滤掉不适合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屏蔽掉当前对学习者无关的干扰信息以及还不具备条件去学习的内容,提供给学习者适当的导航路径,引导学习者进入合适的页面内容进行学习。   3.课程资源模块
  自适应网路课程资源既包含传统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各种要素,又需要按照自适应条件需要,构建分类分级的课程资源体系。传统网络课程资源一般按照其本身属性进行归类,比如电子教案、课件等等;自适应网路课程资源还需根据学习者的任职岗位、学习专业,以及资源难度等因素进行分层分类。而對于学习者来说,获取资源的方式除直接查找外,还能够利用系统提供的如搜索引擎等各种工具,对资源进行快速获取。
  4.交流互动模块
  交流互动模块包括在线答疑、网上论坛、电子邮件、通知公告等多种形式。通过该模块,能够在以学员为主体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实现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教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互动反馈的结果信息,不断促使学员在学习进程中自适应修正前进方向,尽快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5.测试评价模块
  在自适应网络课程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都是通过适应性测试评价模块来进行分析判断的。测试评价不是独立于学习过程单独进行的,而是需要融合在学习者学习进程中。同时,测试评价的结果也是作为系统自适应调整教学内容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系统的反馈结果进行自我判断当前的学习进展情况,从而决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另一方面系统会依据评价结果自适应调整或向学习者推荐后续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步骤。
  三、自适应网路课程的教学设计
  自适应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与组织,强调以适应学员差异化学习为根本出发点,在非教员人工干预下,网络课程自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激励学员选择适合于自身发展需求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本文将自适应网络课程在任职教育院校中的教学设计概括为四大模块:
  (一)学员个性化分析
  在进行自适应网络课程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初始化时,首要任务是进行学员个性化分析。针对任职教育院校的学员来说,主要应从学习经历、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和任职岗位技能等四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分析结果,找到学员的学习期望和当前实力之间的差距,为正确形成个性化学习方案提供依据。
  (二)差异化教学内容构建
  教学内容是网络课程的主体,它包括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学习资源等多个方面。和传统的网络课程大众化的教学内容相比,自适应网络课程更注重差异化,以学员个性化分析结果为基础,自适应构建出适合不同学员特点和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从而帮助学员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到最直接有效地知识体系,进一步满足任职教育院校对岗位技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求。
  (三)学习过程活动设计
  学习过程的主导者是学员,但其活动轨迹应遵循教学设计的前进方向。因此,自适应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设计原则,主要是通过综合分析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记录,结合讨论交流等知识信息反馈模块,不断激励学员的学习需求,进一步引导学员自适应调整学习方法和步骤,找到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目标前进。
  (四)评价过程结果分析
  自适应网络课程的评价体系不仅强调的是评价结果,更加强调通过有效地评价手段,对评价过程中产生的相关信息以及评价最终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其结果会不断影响差异化教学内容的构建和自适应学习引导机制的变化。因此,该评价体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
  四、结束语
  自适应网络课程的组织与构建,为满足任职教育院校教学特点,提高网络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提供了有效途径。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自适应性的可靠实现技术与方案,确保自适应网络课程的高效实施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吕占广,郝朝辉.如何在任职教育中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98-98
  [2]刘永立.网络课程的设计分析与开发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5):64-65
  [3]李霞,李亚芳.自适应网络课程结构分析[J].软件导刊,2009(1):70-72
其他文献
摘要: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历来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巴斯奈特认为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文章根据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探讨了网络流行词汇的英译方法, 旨在诠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及其对解决翻译中的文化问题的指导意义。向渴望了解当代中国语言文化的外国友人有效传递网络流行语的语义特征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巴斯内特; 文化翻译观; 网络新词  一、引言  随着现代
期刊
摘要:本文从《中国日报》选取30篇甲型H1N1新闻报道作为语料,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以van Dijk的社會认知理论为理论框架,对新闻报道中的中国政府形象构建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结论。新闻报道作为语篇的社会功能并非仅仅再现事实,还可以构建事实和形象。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新闻报道;政府形象构建;语篇策略  一 研究背景  2003年,中国大范围爆发SARS,并逐步扩散到亚洲、欧洲和美洲的
期刊
一、基本县情  新宁县地处湘桂边界,总面积2812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含2个瑶族乡),474个行政村,总人口6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6万,国土总面积2751.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4万亩,境内丘岗纵横,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由于区位偏僻,自然条件差,长期以来上级投入不足,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2011年12月,我县被定为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并享受湘府阅[2011]124号文件规
期刊
摘要:针对二本院校机械专业大学生培养存在“两张皮”现象,借鉴近年来诸多高校提出的本科生培养导师制模式,讨论了二本院校机械专业实施大学生培养导师制的意义,分析了培养过程关键环节,提出了实施的具体措施和保障机制,并将某些具体措施进行了实践应用,结果表明,诸多措施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可以参考推广。  关键词:二本院校;机械专业;本科生;导师制  一、引言  多年来,高校人才培养大体上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Paul Nation等人开发的RANGE词汇分析软件,对《新概念英语2(朗文 外研社)》教材中的词汇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参照2011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得出如下结论:1)此教材中涵盖了高频词群1293个,含高频词数2009个,非高频词数475个。此教材中的词汇可以达到甚至超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毕业(五级)学生要求的词汇量,适合初中中高年级学生;2)此教材所用词汇中80.88%为高频
期刊
摘要:就莫里森而言,她创作小说,完全是在证明自己的存在,她不仅要表达尚未表述过的黑人女性的独特体验,而且要发出未曾言说过的声音。在《宠儿》中,她大胆地借用了后现代主义艺术技巧,充分汲取了黑人民间文学艺术的营养,有力地整合了欧美主流文化传统与处于边缘文化地位的美国黑人文化传统,凸显了黑人对世界的领悟和表达与主流社会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有力地过渡到后现代小说创作情境之中,成为表达后现代的另一种声音。  
期刊
摘要:本文叙述了双语教学的内涵与双语教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通过对作为教育部直属211院校机械工程学院关于数控技术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与教学实践开展情况的描述,讲述了在高等教育中双语教学教学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现象。通过对遇到问题的探索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和方法,阐述了对于双语教学研究的经验心得与双语教学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数控技术;双语教学;研究;经验  1. 前言  200
期刊
摘要: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积累了深厚的人文资源,有效地运用民族优秀文化,有利于养成大学生全面的人文素质。人文教育是“精神成人”的教育。湖湘文化教育是湖南高校人文教育的有效载体,能够对大学生起到陶冶爱国情感、培植社会和谐意识、培养优良道德品质、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培育科学创新思维能力等作用。湖南高校应高度重视,将湖湘文化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
期刊
摘要:教师流动关系着教育的稳定和兴衰。认识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严重性和复杂性,研究教师流动的现状和原因,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立有效的教师流动模式,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以达到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教师;流动;补充;综述  教师流动现象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关注和思考。从已有的文献看,关于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流动和补充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经验评价类,理论研究类,
期刊
Abstract: The world of Faulkner’s work does not feel natural, comfortable, or recognizable in the cultural way that realist work feels to many readers. When you read some of his novels or stories, you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