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出:“教学的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使他们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假若一个教师想用知识去照耀一个置身在无知中的学生,他就必须首先激起他的注意,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挪威的渔民在海上捕到沙丁鱼后,抵达港口的活鱼卖的价格要比死鱼高出出几倍,但是,将活鱼成功运达港口却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一位船长却做到了,他在渔船上的鱼槽里放了一条活鲇鱼,鲇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的影响,就会四处不停地游动,鱼槽里的沙丁鱼受到刺激,也随之不断地游动。因此,沙丁鱼得以活着抵达了港口,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鲇鱼效应”。如果把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比喻成沙丁鱼的话,创设一系列相关联的情境,将整节课链接起来,就像在沙丁鱼中放入鲇鱼,无疑会大大增加所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课堂活力。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既要尊崇儿童的感性,也要唤醒儿童的理性。创设情境教学,恰好在这两方面都满足了儿童发展的需要,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使语文教学变为具有魅力的、有趣的而且有意义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更为丰富多彩且广阔的空间。
一、激情导入,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导入语,是一节课的开场白,相当于一部电影的开头,能否吸引人,就看这开场白能不能抓住观众的好奇心。教材所选的课文大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思,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这就为教师用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深入钻研教材,触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在积极的情感之中获得知识。如教学《放风筝》这篇课文,可设计这样的新课导入:“春天来了,春光是这样地明媚,这是放风筝的好季节。你们喜欢放风筝吗?你们当中谁放过风筝?谁能给大家说说自己放风筝的情景?风筝上天了,我们的心也跟着风筝飞上了蓝天,想象的翅膀随着飘荡的风筝展开了。放风筝这是一项愉快而有意义的活动。今天我们就学习《放风筝》这一课。”(出示图片)。另如教学《燕子》一课,
由学会听儿歌《小燕子》引入课题,这样的导入既触动了儿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增强趣味性,同时让学生齐唱便无形中让学生对歌词中的“燕子”、“春天”有了熟悉的感觉同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一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可见,创设情境的导入能把作者的情感转化为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
二、动情品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语言
教师通过课文所要传输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内容——作者的情感、做人的道理等。创设恰当的情境对学生品读、体味课文的深层内涵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只要能敏锐地捕捉到情感的浪花在学生的心中涌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就能使涌起的情感浪花得到深化而盛开。
如教学《桂花雨》第5小节时,理解母亲说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于是,我先出示原文中描写桂花的一段文字,接着,我问学生:“这是怎样的桂花呢?”学生有的说是“香气扑鼻的桂花”,有的说是“美丽迷人的桂花”……从孩子们的回答中能够看出,他们和作者一样都被这杭州的桂花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时,我连忙出示母亲说的那句话,问道:“连我们都被这清香扑鼻的桂花迷住了,可为什么母亲却觉得‘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呢?是不是家乡的金桂有什么特别之处?”(相机出示课本上的桂花图。)学生这时也百思不得其解了。我接着引导:“谁好久没有回老家了,老家的哪些东西让你们特别怀念?”学生们的思乡情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我最怀念老家门口的那棵树。”有的说:“我最怀念奶奶做的饺子,可香了!”“那你们在这里有没有吃过好吃的饺子呢?”我连忙面向全体学生问道。“有,我吃过!”、“我吃过!”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是啊,这些水饺就是因为好吃才得到了这么多人的认可,成为了今天家喻户晓的食品。难道它们真的就不如你奶奶做的饺子好吃吗?”我又问那个孩子。教室里顿时一片安静。忽然有几只小手举了起来,其中一个学生回答说:“他觉得好吃是因为那是他奶奶亲手做的,那饺子饱含着奶奶对孙子的爱。”“是这样吗?”我又问那个孩子。他想了想,点点头。我连忙把孩子们的思绪领回课文,这时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我想文中的母亲是因为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深深的爱。”此时此刻,孩子们已完全体会到了母亲说这番话的心情了,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移情延伸,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努力使儿童的情感更丰富,体验更精彩。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上注重课外的延伸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学完《九色鹿》一课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指导他们把课文改成课本剧,并进行了表演,学生通过表演,对文中人物的鲜明特征印象更加深刻了。学完《秋天》一课后,我带孩子们去校园寻找秋天的足迹,并举办了“我爱秋天”展览会,学生将他们各自找到的“秋天”以图片、实物或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兴致颇高。在学习了《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这几篇写景的课文后,我先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去游览一下家乡的有名景点,拍一些照片,再结合拍摄的照片写一篇介绍家乡的文章,最后,在班会课上开展了“可爱的家乡”美文朗诵会。
由此可见,课堂上的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起学生的内心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感性和理性得到同步的发展,让小学语文课堂因情境而精彩。
挪威的渔民在海上捕到沙丁鱼后,抵达港口的活鱼卖的价格要比死鱼高出出几倍,但是,将活鱼成功运达港口却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一位船长却做到了,他在渔船上的鱼槽里放了一条活鲇鱼,鲇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的影响,就会四处不停地游动,鱼槽里的沙丁鱼受到刺激,也随之不断地游动。因此,沙丁鱼得以活着抵达了港口,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鲇鱼效应”。如果把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比喻成沙丁鱼的话,创设一系列相关联的情境,将整节课链接起来,就像在沙丁鱼中放入鲇鱼,无疑会大大增加所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课堂活力。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既要尊崇儿童的感性,也要唤醒儿童的理性。创设情境教学,恰好在这两方面都满足了儿童发展的需要,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使语文教学变为具有魅力的、有趣的而且有意义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更为丰富多彩且广阔的空间。
一、激情导入,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导入语,是一节课的开场白,相当于一部电影的开头,能否吸引人,就看这开场白能不能抓住观众的好奇心。教材所选的课文大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思,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这就为教师用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深入钻研教材,触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在积极的情感之中获得知识。如教学《放风筝》这篇课文,可设计这样的新课导入:“春天来了,春光是这样地明媚,这是放风筝的好季节。你们喜欢放风筝吗?你们当中谁放过风筝?谁能给大家说说自己放风筝的情景?风筝上天了,我们的心也跟着风筝飞上了蓝天,想象的翅膀随着飘荡的风筝展开了。放风筝这是一项愉快而有意义的活动。今天我们就学习《放风筝》这一课。”(出示图片)。另如教学《燕子》一课,
由学会听儿歌《小燕子》引入课题,这样的导入既触动了儿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增强趣味性,同时让学生齐唱便无形中让学生对歌词中的“燕子”、“春天”有了熟悉的感觉同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一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可见,创设情境的导入能把作者的情感转化为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
二、动情品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语言
教师通过课文所要传输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内容——作者的情感、做人的道理等。创设恰当的情境对学生品读、体味课文的深层内涵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只要能敏锐地捕捉到情感的浪花在学生的心中涌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就能使涌起的情感浪花得到深化而盛开。
如教学《桂花雨》第5小节时,理解母亲说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于是,我先出示原文中描写桂花的一段文字,接着,我问学生:“这是怎样的桂花呢?”学生有的说是“香气扑鼻的桂花”,有的说是“美丽迷人的桂花”……从孩子们的回答中能够看出,他们和作者一样都被这杭州的桂花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时,我连忙出示母亲说的那句话,问道:“连我们都被这清香扑鼻的桂花迷住了,可为什么母亲却觉得‘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呢?是不是家乡的金桂有什么特别之处?”(相机出示课本上的桂花图。)学生这时也百思不得其解了。我接着引导:“谁好久没有回老家了,老家的哪些东西让你们特别怀念?”学生们的思乡情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我最怀念老家门口的那棵树。”有的说:“我最怀念奶奶做的饺子,可香了!”“那你们在这里有没有吃过好吃的饺子呢?”我连忙面向全体学生问道。“有,我吃过!”、“我吃过!”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是啊,这些水饺就是因为好吃才得到了这么多人的认可,成为了今天家喻户晓的食品。难道它们真的就不如你奶奶做的饺子好吃吗?”我又问那个孩子。教室里顿时一片安静。忽然有几只小手举了起来,其中一个学生回答说:“他觉得好吃是因为那是他奶奶亲手做的,那饺子饱含着奶奶对孙子的爱。”“是这样吗?”我又问那个孩子。他想了想,点点头。我连忙把孩子们的思绪领回课文,这时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我想文中的母亲是因为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深深的爱。”此时此刻,孩子们已完全体会到了母亲说这番话的心情了,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移情延伸,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努力使儿童的情感更丰富,体验更精彩。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上注重课外的延伸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学完《九色鹿》一课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指导他们把课文改成课本剧,并进行了表演,学生通过表演,对文中人物的鲜明特征印象更加深刻了。学完《秋天》一课后,我带孩子们去校园寻找秋天的足迹,并举办了“我爱秋天”展览会,学生将他们各自找到的“秋天”以图片、实物或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兴致颇高。在学习了《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这几篇写景的课文后,我先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去游览一下家乡的有名景点,拍一些照片,再结合拍摄的照片写一篇介绍家乡的文章,最后,在班会课上开展了“可爱的家乡”美文朗诵会。
由此可见,课堂上的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起学生的内心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感性和理性得到同步的发展,让小学语文课堂因情境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