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提高中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培养新世纪的接班人,发展和提高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和水平,所有的中学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中学计算机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计算机,并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应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就从以下几点谈谈如何上好高中计算机课。
【关键词】 高中 计算机 因材施教
1 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学生都在四、五十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高手”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又可以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学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2 计算机课必须注意对学生的因材施教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还需要因材施教。作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教师,我们不能让走在前面的学生原地踏步,无所事事,浪费精力与时间;也不能让后面的学生望尘莫及,失去信心,放弃努力。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因材施教。计算机本身的可操作性也为我们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在计算机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的手段之一,就是为学生设计开放型的任务,画一幅图画、编制一份小报、发一个电子邮件等等。这类开放型的任务,每个学生都可以做,每个学生都可以尽情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管结果可能会有很大差异。我用来实现因材施教的手段之二是,同一个课堂中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每节课我都会设计几套任务,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它的任务则是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随时发给那些走在前面的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就在学习成绩表为学生加上一颗星。
3 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4 教师大胆放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喜欢把每一个内容讲得细细道道。这种做法是本人认为不妥。其弊有四点:①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容易形成被动学习。②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扩展,思想容易被框死。③课堂气氛不活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④难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想查找信息或访问某个网站但又不知道在哪个网站上,网址是什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先动脑筋自己解决。能解决最好,如果无法解决,大家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突破了难点,真是事半而功倍。如在讲解网页修饰这节内容时,可先展示一个已经修饰好的网页,并让学生与上一班级制作的网页相比较,从而提出任务一:给网页添加背景、修改字体、字号、颜色。学生可以通过“帮助”、网页学习网站等获得操作信息。学生因为已经学过word字处理软件,任务一很容易就完成了,于是再展示一个网页进行比较,并提出任务二:给网页添加图片、动画、音乐、水平线等内容。教师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在word中已经学习的方法去操作以达到知识的迁移,最后教师总结。在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个个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的网页装扮地五彩缤纷,个性十足。
经过几年的计算机教学实践,我逐渐意识到:高中计算机课的内容尽管很容易,但要上好它却很难。要上好计算机课,必须运用以上四方面的措施,使枯燥的课堂变的生动、活泼、有趣。同时要让学生学会怎样用计算机这一学习工具,去学习其他的学科。
【关键词】 高中 计算机 因材施教
1 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学生都在四、五十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高手”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又可以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学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2 计算机课必须注意对学生的因材施教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还需要因材施教。作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教师,我们不能让走在前面的学生原地踏步,无所事事,浪费精力与时间;也不能让后面的学生望尘莫及,失去信心,放弃努力。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因材施教。计算机本身的可操作性也为我们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在计算机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的手段之一,就是为学生设计开放型的任务,画一幅图画、编制一份小报、发一个电子邮件等等。这类开放型的任务,每个学生都可以做,每个学生都可以尽情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管结果可能会有很大差异。我用来实现因材施教的手段之二是,同一个课堂中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每节课我都会设计几套任务,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它的任务则是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随时发给那些走在前面的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就在学习成绩表为学生加上一颗星。
3 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4 教师大胆放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喜欢把每一个内容讲得细细道道。这种做法是本人认为不妥。其弊有四点:①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容易形成被动学习。②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扩展,思想容易被框死。③课堂气氛不活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④难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想查找信息或访问某个网站但又不知道在哪个网站上,网址是什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先动脑筋自己解决。能解决最好,如果无法解决,大家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突破了难点,真是事半而功倍。如在讲解网页修饰这节内容时,可先展示一个已经修饰好的网页,并让学生与上一班级制作的网页相比较,从而提出任务一:给网页添加背景、修改字体、字号、颜色。学生可以通过“帮助”、网页学习网站等获得操作信息。学生因为已经学过word字处理软件,任务一很容易就完成了,于是再展示一个网页进行比较,并提出任务二:给网页添加图片、动画、音乐、水平线等内容。教师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在word中已经学习的方法去操作以达到知识的迁移,最后教师总结。在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个个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的网页装扮地五彩缤纷,个性十足。
经过几年的计算机教学实践,我逐渐意识到:高中计算机课的内容尽管很容易,但要上好它却很难。要上好计算机课,必须运用以上四方面的措施,使枯燥的课堂变的生动、活泼、有趣。同时要让学生学会怎样用计算机这一学习工具,去学习其他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