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卫国战争爆发之前,苏联高层对游击战争的态度十分冷淡,甚至还撤销了30年代初建立的游击干部训练。战争爆发初期,苏联游击队既欠缺敌后工作的知识和经验,又缺乏统一的组织和领导,因此其真正的战斗力并未完全释放出来,对德军造成的威胁也是微乎其微。
联共中央在总结卫国战争第1年游击战的经验教训时认为,1941年敌后游击战的主要问题是党的高级领导机关同下属组织、游击队缺乏密切的联系,无法把敌后的爱国者组织成为一支严密、统一的力量。
于是,意识到问题的联共中央立刻开始了加强游击队领导和培训的工作。
输送骨干
坚定的信念、严格的纪律、专业的技能是苏联游击队在艰苦环境下的生存之道。因此,向游击队输送骨干力量,加强对指挥员的专门培训便成了十分紧迫的任务。据记载,1941年下半年,共有3万名党、团员先后到达敌后游击区对散布在敌占区的各支游击队进行指导和帮助。随着游击战争的蓬勃发展,游击队对有经验的领导干部、爆破专家、侦察员和无线电发报员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为了提升游击队员的专业技术,相关的培训机构由一些规模较小的训练班或训练所,逐渐发展成4所专业学校。仅1942年夏秋,接受特种训练后被派往敌后的各种专业人员总数就达13000人以上。
高速发展阶段
卫国战争初期,苏联敌后游击队组织分散,规模很小,远远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随着战局的发展,领导游击队武装斗争的各级机关不得不进行改组,以适应新的斗争形势。
1943年3月初,游击运动中央司令部宣布解散,游击队的作战行动改由各加盟共和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联共(布)州委员会领导。1944年1月13日,鉴于游击运动中央司令部已经完成了建立游击运动的指挥系统和巩固其组织的任务,国防委员会决定将其撤消。此后,敌后斗争完全由各加盟共和国、各州的党委和游击运动司令部负责领导。
1942年至1943年是苏联游击队发展的高速时期。在1943年一年间,游击队在克里木、加里宁州各新建了5个游击旅,并在列宁格勒、乌克兰、白俄罗斯分别建立了8个、27个和81个旅,使敌后游击队员总数从到1941年底的9万余人猛增到了25万人。在人员增加的同时,游击队还不断得到了后方在物资和技术方面的援助。至此,87%的游击队都同游击运动中央司令部保持着无线电通信联络。游击队的协同作战的能力也大为提高。
正面反攻阶段
随着正面战场形势的好转,苏联游击队控制的敌后解放区面积不断扩大,逐渐连成一片。例如,维贴布斯克州西北部的游击队经过与德军的反复争夺,收复了1220个居民点。苏联英雄马丘利斯基领导下的几个游击旅,控制了明斯克州东部6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此外,白俄罗斯游击队控制了莫吉廖夫州、明斯克州南部、波列斯克州、平斯克州、巴拉诺维济州和布列斯特州的许多地区,而乌克兰游击队则控制了日托米尔州北部的大片地区。
在收复失地的同时,游击队还将成千上万苏联公民从德国法西斯手中解救出来。在文尼察、卡美涅次一波多耳斯基、敖德萨和基洛夫格等等地的乌克兰游击队,1944年上半年就解救了近8万苏联公民。在文尼察州,游击队从集中营中解救了约6000名战俘。在列宁格勒,游击队配合苏军解救了约50万即将被劫往德国的苏联公民,阻止了德军焚毁数千个居民点的阴谋。
战争末期,苏联游击队逐渐从敌后战场走出。总计共有36个游击师、人数达25万的歼击营,以及200万民兵补入正规作战部队。
征战国外
随着苏联红军进抵本国边境,游击兵团又面临着一个新的任务——到外国领土上进行游击活动。
1944年春,7个苏联游击兵团和26个独立支队作为第一批出境作战的游击力量进入波兰领土。他们与当地抵抗力量取得联系,并与其密切配合,为波兰的最终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据记载,在整个二战期间,共有12000名苏联游击队员在波兰的土地上战斗过。
随着游击活动在境外的迅速展开,苏联游击队中的外籍人士也逐渐增多,克里木游击队和科夫帕克兵团就吸收了大批的罗马尼亚人。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游击队吸收的匈牙利反法西斯战士达到了700余名。萨布罗夫游击兵团内的一个捷克斯洛伐克支队作战十分勇猛,其指挥员纳利普卡大尉还荣获了“苏联英雄”称号。而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境内,有350名南斯拉夫人与苏联游击队并肩作战。战场态势的迅速变化使得德国仆从国军队内部的反法西斯情绪高涨起来。沦陷区的各地党委和其他地下组织也随即不断扩大宣传攻势,争取将这些仆从国的士兵吸收到反纳粹的斗争中来。据不完全统计,1943年仅从亲德的斯洛伐克军投向游击队方面的就有1250名官兵。对此,德国人在1943年9月6日最高统帅部作战日志中记载道:“对德军指挥部来说,东线的几个斯洛伐克师与其说是来增援,不如说是带来危险”。
联共中央在总结卫国战争第1年游击战的经验教训时认为,1941年敌后游击战的主要问题是党的高级领导机关同下属组织、游击队缺乏密切的联系,无法把敌后的爱国者组织成为一支严密、统一的力量。
于是,意识到问题的联共中央立刻开始了加强游击队领导和培训的工作。
输送骨干
坚定的信念、严格的纪律、专业的技能是苏联游击队在艰苦环境下的生存之道。因此,向游击队输送骨干力量,加强对指挥员的专门培训便成了十分紧迫的任务。据记载,1941年下半年,共有3万名党、团员先后到达敌后游击区对散布在敌占区的各支游击队进行指导和帮助。随着游击战争的蓬勃发展,游击队对有经验的领导干部、爆破专家、侦察员和无线电发报员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为了提升游击队员的专业技术,相关的培训机构由一些规模较小的训练班或训练所,逐渐发展成4所专业学校。仅1942年夏秋,接受特种训练后被派往敌后的各种专业人员总数就达13000人以上。
高速发展阶段
卫国战争初期,苏联敌后游击队组织分散,规模很小,远远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随着战局的发展,领导游击队武装斗争的各级机关不得不进行改组,以适应新的斗争形势。
1943年3月初,游击运动中央司令部宣布解散,游击队的作战行动改由各加盟共和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联共(布)州委员会领导。1944年1月13日,鉴于游击运动中央司令部已经完成了建立游击运动的指挥系统和巩固其组织的任务,国防委员会决定将其撤消。此后,敌后斗争完全由各加盟共和国、各州的党委和游击运动司令部负责领导。
1942年至1943年是苏联游击队发展的高速时期。在1943年一年间,游击队在克里木、加里宁州各新建了5个游击旅,并在列宁格勒、乌克兰、白俄罗斯分别建立了8个、27个和81个旅,使敌后游击队员总数从到1941年底的9万余人猛增到了25万人。在人员增加的同时,游击队还不断得到了后方在物资和技术方面的援助。至此,87%的游击队都同游击运动中央司令部保持着无线电通信联络。游击队的协同作战的能力也大为提高。
正面反攻阶段
随着正面战场形势的好转,苏联游击队控制的敌后解放区面积不断扩大,逐渐连成一片。例如,维贴布斯克州西北部的游击队经过与德军的反复争夺,收复了1220个居民点。苏联英雄马丘利斯基领导下的几个游击旅,控制了明斯克州东部6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此外,白俄罗斯游击队控制了莫吉廖夫州、明斯克州南部、波列斯克州、平斯克州、巴拉诺维济州和布列斯特州的许多地区,而乌克兰游击队则控制了日托米尔州北部的大片地区。
在收复失地的同时,游击队还将成千上万苏联公民从德国法西斯手中解救出来。在文尼察、卡美涅次一波多耳斯基、敖德萨和基洛夫格等等地的乌克兰游击队,1944年上半年就解救了近8万苏联公民。在文尼察州,游击队从集中营中解救了约6000名战俘。在列宁格勒,游击队配合苏军解救了约50万即将被劫往德国的苏联公民,阻止了德军焚毁数千个居民点的阴谋。
战争末期,苏联游击队逐渐从敌后战场走出。总计共有36个游击师、人数达25万的歼击营,以及200万民兵补入正规作战部队。
征战国外
随着苏联红军进抵本国边境,游击兵团又面临着一个新的任务——到外国领土上进行游击活动。
1944年春,7个苏联游击兵团和26个独立支队作为第一批出境作战的游击力量进入波兰领土。他们与当地抵抗力量取得联系,并与其密切配合,为波兰的最终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据记载,在整个二战期间,共有12000名苏联游击队员在波兰的土地上战斗过。
随着游击活动在境外的迅速展开,苏联游击队中的外籍人士也逐渐增多,克里木游击队和科夫帕克兵团就吸收了大批的罗马尼亚人。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游击队吸收的匈牙利反法西斯战士达到了700余名。萨布罗夫游击兵团内的一个捷克斯洛伐克支队作战十分勇猛,其指挥员纳利普卡大尉还荣获了“苏联英雄”称号。而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境内,有350名南斯拉夫人与苏联游击队并肩作战。战场态势的迅速变化使得德国仆从国军队内部的反法西斯情绪高涨起来。沦陷区的各地党委和其他地下组织也随即不断扩大宣传攻势,争取将这些仆从国的士兵吸收到反纳粹的斗争中来。据不完全统计,1943年仅从亲德的斯洛伐克军投向游击队方面的就有1250名官兵。对此,德国人在1943年9月6日最高统帅部作战日志中记载道:“对德军指挥部来说,东线的几个斯洛伐克师与其说是来增援,不如说是带来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