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次演习的课目设置中,有两大亮点值得关注:一是增加了夜间清剿行动;二是中方战机将远程参演。中方的歼击机和轰炸机将直接从国内机场起飞,跨境进人演习空域执行任务后,不降落即返回。这样的军事行动,在中国空军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从2005年8月举行的“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演算起,“和平使命”系列演习已走过5周年。
每次“和平使命”系列演习从筹备到举行,都引起世界舆论广泛关注。可以说,“和平使命”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知名的演习“品牌”。
这首先是因为“和平使命”系列演习层次高。作为战略级的演习,在战略磋商阶段,一般都是各成员国总参谋长参加;在实兵演练阶段有时是各国国家元首出席观摩,有时是各国国防部长出席。
其次是因为演习规模大。参演国有时是中俄两国,有时是上合组织所有成员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参演兵力一般在5000人左右,最多时近万人同时参演。动用的武器装备则基本代表了参演国武器装备的最新发展水平。
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演习针对性强、意义重大。上合组织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反恐组织,“和平使命”系列演习也是世界范围内展开最早、规模最大的专门以反恐为主题的演习之一。近年来,国际反恐斗争形势的发展,进一步显示了“和平使命”演习的战略预见性和重要性。
始终坚持鲜明的“反恐”主题
从2005年到2010年,本刊记者全程参与报道了历次“和平使命”演习。从历次演习的实施情况看,演习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机制化、制度化的做法。
比如,演习始终坚持鲜明的“反恐”主题。“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武装力量联合反恐军事演习”的全称,清楚表明了演习的反恐性质。反恐,不仅体现在名称上,还有许多实质性的内容,体现在演习的立案背景、兵力构成、装备使用、战术特点等方面。
“和平使命”演习举办之初,国际上曾有一些舆论担心,演习是否只针对恐怖主义?是否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上合组织会不会发展成为军事同盟?随着历次演习的举行和地区安全形势的发展,这些担心已经逐渐被打消。
而且,历次“和平使命”都是按照三个阶段来组织实施的。“和平使命-2005”奠定了以后历次演习的三阶段框架——战略磋商、战役准备、战役实施。这样不仅使演习显得更有节奏、更便于组织实施,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机制化、制度化的做法。通过多种程序化的组织实施,上合组织各成员国武装力量熟悉了联合反恐作战的程序。一旦演习中的想定情况出现在现实中时,各国可以据此程序,有条不紊地采取相应行动。
此外,每次“和平使命”演习都公开透明。上合组织的历次演习都组织中外记者采访报道,全程向媒体开放,媒体还可以对演习的重要环节和阶段进行直播报道。公开透明的做法进一步增大了演习的影响力,强化了对“三股势力”的震慑。以“和平使命-2010”为例,中、俄、哈等国都组织了大量记者随军报道,源源不断地将演习信息提供给受众。
本次演习课目设置有两大新亮点
与以前历次演习相比,今年的“和平使命-2010”既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许多新的变化与亮点,特别是中方参演部队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风貌,可以说实现了“打一仗进一步”的目的。
首先是“野战兵营”取代了“野营村”。在以前历次演习中,各方参演官兵野外集中居住的帐篷城被称为“野营村”,这次则是“野战兵营”。名称改变的背后,是作战理念和内涵的变化。
其次,联合导演部、战役指挥部运行更加顺畅。由各国军队总部人员组成的联合导演部和参演部队指挥员组成的联合战役指挥部,是演习的中枢神经机构。
这次演习中,本刊记者注意到中方导演部、战役指挥部的运行虽然仍很繁忙,但忙而不乱,与其他国家同行的配合显得非常默契。参加过多次“和平使命”演习的中方导演部导调组组长李维亚告诉记者,通过演习,他与许多成员国的同行成为了好朋友,以前许多看似很复杂的问题,现在一个电话,甚至一个手势,就可以解决。
此外,中国参演部队官兵显得更加自信。以前,一些中国参演官兵由于缺少与外军交流,在演习中略显拘谨,显得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而此次演习中,参演官兵虽然仍很年轻,但显得成熟自信了许多,无论是新式军装、生活保障,还是武器装备,与其他参演国相比都堪称一流水平。
最重要的变化应该是,本次演习的战术安排更加贴近实战。这次演习的课目设置中,有两大亮点值得关注:一是增加了夜间清剿行动,二是中方战机将远程参演。
夜间清剿行动,对于一支由5个国家军队组成的联合军事力量来说,其组织协调难度相当大。这一课目设置,既表明了演习实战化程度的提高,也体现了各国军队协同联合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实兵演练阶段,中方的歼击机和轰炸机将直接从国内机场起飞,跨境进入演习空域执行任务后,不降落即返回。这样的军事行动,在中国空军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对空军的指挥控制、远程力量投送、精确火力打击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路透社在报道“和平使命-2010”演习时,援引一些分析人士的话说,上海合作组织有朝一日将成为制衡北约的力量。
对此,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东亚及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卢金表示,上海合作组织并不像北约那样是“具有协防义务的军事组织”,也没有组建一支自己的部队。
“所有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举行的演习,都是反恐演习,也就是协调我们军人在打击恐怖分子过程中的行动,相互学习。而且不是在全世界,而是在本地区,所以它是地区性组织。”
而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亚与高加索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塞巴斯蒂安·佩鲁斯则预计,上海合作组织未来合作可能涉及组建集体维和部队的问题,主要目标是阿富汗。“这支部队可能只发挥象征性作用;不过,它将标志着中国一中亚的合作不断加强。”佩鲁斯说。
四次“和平使命”演习
“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演。2005年8月18日至25日在俄罗斯弗拉迪沃斯托克和中国山东半岛及附近海域举行。中俄双方派出陆、海、空军和空降兵、海军陆战队以及保障部(分)队近万人参加演习,其中中方参演兵力8000余人。
“和平使命-2007”上合组织武装力量联合反恐军事演习。2007年8月9日至17日在中国乌鲁木齐和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切巴尔库尔合成训练场举行。来自中、哈,吉、俄、塔、乌六国武装力量参与演习,其中中方参演兵力1600人。这也是上合组织成立以来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联合反恐军事演习。
“和平使命-2009”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2009年7月22日至26日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和中国沈阳军区洮南合同战术训练基地举行,中俄双方参演兵力各1300人。
“和平使命-2010”上合组织武装力警联合反恐军事演习。2010年9月10日至25日,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市和奥塔尔市的马特布拉克诸兵种合成训练场举行,哈、中、吉、俄、塔5国参演部队以应对恐怖主义引发的地区危机为背景,联合投入5000多名兵力,演练军事反恐作战的指挥、协同、保障和行动方法。
从2005年8月举行的“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演算起,“和平使命”系列演习已走过5周年。
每次“和平使命”系列演习从筹备到举行,都引起世界舆论广泛关注。可以说,“和平使命”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知名的演习“品牌”。
这首先是因为“和平使命”系列演习层次高。作为战略级的演习,在战略磋商阶段,一般都是各成员国总参谋长参加;在实兵演练阶段有时是各国国家元首出席观摩,有时是各国国防部长出席。
其次是因为演习规模大。参演国有时是中俄两国,有时是上合组织所有成员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参演兵力一般在5000人左右,最多时近万人同时参演。动用的武器装备则基本代表了参演国武器装备的最新发展水平。
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演习针对性强、意义重大。上合组织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反恐组织,“和平使命”系列演习也是世界范围内展开最早、规模最大的专门以反恐为主题的演习之一。近年来,国际反恐斗争形势的发展,进一步显示了“和平使命”演习的战略预见性和重要性。
始终坚持鲜明的“反恐”主题
从2005年到2010年,本刊记者全程参与报道了历次“和平使命”演习。从历次演习的实施情况看,演习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机制化、制度化的做法。
比如,演习始终坚持鲜明的“反恐”主题。“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武装力量联合反恐军事演习”的全称,清楚表明了演习的反恐性质。反恐,不仅体现在名称上,还有许多实质性的内容,体现在演习的立案背景、兵力构成、装备使用、战术特点等方面。
“和平使命”演习举办之初,国际上曾有一些舆论担心,演习是否只针对恐怖主义?是否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上合组织会不会发展成为军事同盟?随着历次演习的举行和地区安全形势的发展,这些担心已经逐渐被打消。
而且,历次“和平使命”都是按照三个阶段来组织实施的。“和平使命-2005”奠定了以后历次演习的三阶段框架——战略磋商、战役准备、战役实施。这样不仅使演习显得更有节奏、更便于组织实施,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机制化、制度化的做法。通过多种程序化的组织实施,上合组织各成员国武装力量熟悉了联合反恐作战的程序。一旦演习中的想定情况出现在现实中时,各国可以据此程序,有条不紊地采取相应行动。
此外,每次“和平使命”演习都公开透明。上合组织的历次演习都组织中外记者采访报道,全程向媒体开放,媒体还可以对演习的重要环节和阶段进行直播报道。公开透明的做法进一步增大了演习的影响力,强化了对“三股势力”的震慑。以“和平使命-2010”为例,中、俄、哈等国都组织了大量记者随军报道,源源不断地将演习信息提供给受众。
本次演习课目设置有两大新亮点
与以前历次演习相比,今年的“和平使命-2010”既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许多新的变化与亮点,特别是中方参演部队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风貌,可以说实现了“打一仗进一步”的目的。
首先是“野战兵营”取代了“野营村”。在以前历次演习中,各方参演官兵野外集中居住的帐篷城被称为“野营村”,这次则是“野战兵营”。名称改变的背后,是作战理念和内涵的变化。
其次,联合导演部、战役指挥部运行更加顺畅。由各国军队总部人员组成的联合导演部和参演部队指挥员组成的联合战役指挥部,是演习的中枢神经机构。
这次演习中,本刊记者注意到中方导演部、战役指挥部的运行虽然仍很繁忙,但忙而不乱,与其他国家同行的配合显得非常默契。参加过多次“和平使命”演习的中方导演部导调组组长李维亚告诉记者,通过演习,他与许多成员国的同行成为了好朋友,以前许多看似很复杂的问题,现在一个电话,甚至一个手势,就可以解决。
此外,中国参演部队官兵显得更加自信。以前,一些中国参演官兵由于缺少与外军交流,在演习中略显拘谨,显得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而此次演习中,参演官兵虽然仍很年轻,但显得成熟自信了许多,无论是新式军装、生活保障,还是武器装备,与其他参演国相比都堪称一流水平。
最重要的变化应该是,本次演习的战术安排更加贴近实战。这次演习的课目设置中,有两大亮点值得关注:一是增加了夜间清剿行动,二是中方战机将远程参演。
夜间清剿行动,对于一支由5个国家军队组成的联合军事力量来说,其组织协调难度相当大。这一课目设置,既表明了演习实战化程度的提高,也体现了各国军队协同联合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实兵演练阶段,中方的歼击机和轰炸机将直接从国内机场起飞,跨境进入演习空域执行任务后,不降落即返回。这样的军事行动,在中国空军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对空军的指挥控制、远程力量投送、精确火力打击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路透社在报道“和平使命-2010”演习时,援引一些分析人士的话说,上海合作组织有朝一日将成为制衡北约的力量。
对此,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东亚及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卢金表示,上海合作组织并不像北约那样是“具有协防义务的军事组织”,也没有组建一支自己的部队。
“所有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举行的演习,都是反恐演习,也就是协调我们军人在打击恐怖分子过程中的行动,相互学习。而且不是在全世界,而是在本地区,所以它是地区性组织。”
而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亚与高加索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塞巴斯蒂安·佩鲁斯则预计,上海合作组织未来合作可能涉及组建集体维和部队的问题,主要目标是阿富汗。“这支部队可能只发挥象征性作用;不过,它将标志着中国一中亚的合作不断加强。”佩鲁斯说。
四次“和平使命”演习
“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演。2005年8月18日至25日在俄罗斯弗拉迪沃斯托克和中国山东半岛及附近海域举行。中俄双方派出陆、海、空军和空降兵、海军陆战队以及保障部(分)队近万人参加演习,其中中方参演兵力8000余人。
“和平使命-2007”上合组织武装力量联合反恐军事演习。2007年8月9日至17日在中国乌鲁木齐和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切巴尔库尔合成训练场举行。来自中、哈,吉、俄、塔、乌六国武装力量参与演习,其中中方参演兵力1600人。这也是上合组织成立以来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联合反恐军事演习。
“和平使命-2009”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2009年7月22日至26日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和中国沈阳军区洮南合同战术训练基地举行,中俄双方参演兵力各1300人。
“和平使命-2010”上合组织武装力警联合反恐军事演习。2010年9月10日至25日,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市和奥塔尔市的马特布拉克诸兵种合成训练场举行,哈、中、吉、俄、塔5国参演部队以应对恐怖主义引发的地区危机为背景,联合投入5000多名兵力,演练军事反恐作战的指挥、协同、保障和行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