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推拿治疗
梨状肌损伤所出现的临床症状称为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即坐骨神经痛,其临床特点是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及足部发生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动则尤甚,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有关本病的记载《灵枢,周痹》中说:“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其痛“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并称此为周痹,故梨状肌综合征当属祖国医学的“痹证”范畴。
1 临床表现
因其损伤后常波及坐骨上下孔所通过的神经和血管,所以除局部症状外,常表现相应的神经受压症状。患者自觉臀部困痛或—侧臀部深在性疼痛,伴随一侧下肢沿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放散性疼痛,偶有小腿外侧发麻的感觉,严重者臀部是刀割样剧痛,双膝跪卧,夜不能寐,下肢屈曲,生活不能自理。某些患者则在大小便或大声咳嗽时腹压增高而引起一侧下肢串痛。
检查时患者走路跛形。腰部一般无压痛点和异常现象,患侧臀肌及下肢肌肉萎缩,直腿抬高实验在60°以内疼痛加剧,超过60°疼痛反减,这与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体征截然不同,应予鉴别(根性坐骨神经疼痛不在此例)。
2 临床资料
90例中,男性60例,女性30例;30~40岁16例,40~50岁44例,50~60岁18例,60岁以上12例;病程在半年以内的47例,半年~1年的23例,1~2年的16例,13年以上的4例。
3 治疗方法
施术手法以解除梨状肌痉挛,消除肿胀,剥离梨状肌与周围组织粘连,以去除坐骨神经受压为总原则。
经穴:以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为主。选穴腰眼、环跳、委中、风市、阳陵泉、悬钟、足三里。手法:推、揉、搓、拨等。
4 疗效标准
痊愈:自觉症状和临床体症消失。恢复工作能力;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临床体症大部分消失;有效:自觉症状减轻,但仍遗留部分体症,肌萎缩恢复不明显;无效:症状未减轻,体症未消除。
5 结果
90例中痊愈58例,占64.4%;显效22例,占20.44%;有效5例,占5.5%;无效5例,占5.5%;总有效率94.5%。
6 典型病例
扬某某,男,32岁,1992年2月2日就诊。主诉:腰臀部疼痛,牵引大腿后及小腿后外侧作痛,并有沉困感,小腿后外侧和足背麻木不仁。病程已有半年之久,曾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效果不佳。西医提出手术治疗,本人没有同意。近2个月来疼痛加重,晚上不能翻身平卧,伸腿亦有困难。检查:左大肠俞、维道、环跳、委中、跟腱部以及阳陵泉等穴均有明显压痛,臀部、大腿后侧和小腿后肌群明显萎缩,直腿抬高30°,当超过60°时疼痛减轻。诊断:梨状肌综合征。
治疗:遵循上述原则进行,第一次治疗后,患肢疼痛更甚;第三次治疗后,下肢活动自如;第七次治疗后,直腿抬高50°,腰臀部疼痛明显减轻;第十四次治疗病情基本痊愈。停止治疗。患者后因参加夏收劳动过累,病情复发,又经过两个疗程调理,诸症消失,肌肉萎缩有所恢复,能够照常上班,两月后随访未复发。
7 讨论与体会
梨状肌综合征常因久站负重,跌扑闪挫,外伤及感冒受风寒湿邪而病。
梨状肌分布于小骨盆的内面,起始于二、三、四骶椎的前面,通过坐骨大孔穿入臀部。形成狭细的肌腱至于股骨大转子,形似梨状,故称梨状肌。主要作用是外旋大腿。该肌与骶髂关节的前韧带及一、二、三骶神经根紧密接触,受一、二骶神经支配,大部分神经和血管都经过坐骨大孔进入或穿出骨盆,梨状肌穿过坐骨大孔而把神经和血管分成两部分。坐骨神经由腰4至骶3神经前支组成后。由梨状肌下缘出骨盆而行于下肢后外侧。由于久站负重。跌扑闪挫,或暴力的直接作用,下肢长期外旋、外展前屈,都可使梨状肌受到过分牵拉甚至损伤。造成梨状肌痉挛、肿胀、压迫坐骨神经或局部血管,引起这些神经和血管的循行通路不畅,即则出现这些神经分部区的一系列神经压迫症状和血液循环障碍。祖国医学认为,此症的发生,是由于腠理空疏,营卫不固,风寒湿邪得以趁虚侵袭所致。《素问,痹论》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类证治裁》更明确指出:“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久而成痹”。
推、揉二法具有舒筋活血、滑利关节、缓解肌肉韧带痉挛,增强肌肉、韧带活动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肌肉疲劳等作用。搓、拨能调和气血、疏通脉络、温经散寒。坐骨神经分布之处为足太阳膀胱经所过,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故应疏调膀胱经气,通则不痛;足少阳与足厥阴互为表里,调理少阳以养肝。肝血充盈,筋得所养。环跳、绝骨利腰腿,通经络,阳陵泉为筋之会,利肝胆,祛风湿,强筋骨;足三里为阳明之合,能理脾胃,调气血,补虚弱;委中为治腰膝之要穴。所以运用这些手法和穴位来治疗本病具有良好的效果。
梨状肌损伤所出现的临床症状称为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即坐骨神经痛,其临床特点是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及足部发生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动则尤甚,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有关本病的记载《灵枢,周痹》中说:“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其痛“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并称此为周痹,故梨状肌综合征当属祖国医学的“痹证”范畴。
1 临床表现
因其损伤后常波及坐骨上下孔所通过的神经和血管,所以除局部症状外,常表现相应的神经受压症状。患者自觉臀部困痛或—侧臀部深在性疼痛,伴随一侧下肢沿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放散性疼痛,偶有小腿外侧发麻的感觉,严重者臀部是刀割样剧痛,双膝跪卧,夜不能寐,下肢屈曲,生活不能自理。某些患者则在大小便或大声咳嗽时腹压增高而引起一侧下肢串痛。
检查时患者走路跛形。腰部一般无压痛点和异常现象,患侧臀肌及下肢肌肉萎缩,直腿抬高实验在60°以内疼痛加剧,超过60°疼痛反减,这与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体征截然不同,应予鉴别(根性坐骨神经疼痛不在此例)。
2 临床资料
90例中,男性60例,女性30例;30~40岁16例,40~50岁44例,50~60岁18例,60岁以上12例;病程在半年以内的47例,半年~1年的23例,1~2年的16例,13年以上的4例。
3 治疗方法
施术手法以解除梨状肌痉挛,消除肿胀,剥离梨状肌与周围组织粘连,以去除坐骨神经受压为总原则。
经穴:以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为主。选穴腰眼、环跳、委中、风市、阳陵泉、悬钟、足三里。手法:推、揉、搓、拨等。
4 疗效标准
痊愈:自觉症状和临床体症消失。恢复工作能力;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临床体症大部分消失;有效:自觉症状减轻,但仍遗留部分体症,肌萎缩恢复不明显;无效:症状未减轻,体症未消除。
5 结果
90例中痊愈58例,占64.4%;显效22例,占20.44%;有效5例,占5.5%;无效5例,占5.5%;总有效率94.5%。
6 典型病例
扬某某,男,32岁,1992年2月2日就诊。主诉:腰臀部疼痛,牵引大腿后及小腿后外侧作痛,并有沉困感,小腿后外侧和足背麻木不仁。病程已有半年之久,曾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效果不佳。西医提出手术治疗,本人没有同意。近2个月来疼痛加重,晚上不能翻身平卧,伸腿亦有困难。检查:左大肠俞、维道、环跳、委中、跟腱部以及阳陵泉等穴均有明显压痛,臀部、大腿后侧和小腿后肌群明显萎缩,直腿抬高30°,当超过60°时疼痛减轻。诊断:梨状肌综合征。
治疗:遵循上述原则进行,第一次治疗后,患肢疼痛更甚;第三次治疗后,下肢活动自如;第七次治疗后,直腿抬高50°,腰臀部疼痛明显减轻;第十四次治疗病情基本痊愈。停止治疗。患者后因参加夏收劳动过累,病情复发,又经过两个疗程调理,诸症消失,肌肉萎缩有所恢复,能够照常上班,两月后随访未复发。
7 讨论与体会
梨状肌综合征常因久站负重,跌扑闪挫,外伤及感冒受风寒湿邪而病。
梨状肌分布于小骨盆的内面,起始于二、三、四骶椎的前面,通过坐骨大孔穿入臀部。形成狭细的肌腱至于股骨大转子,形似梨状,故称梨状肌。主要作用是外旋大腿。该肌与骶髂关节的前韧带及一、二、三骶神经根紧密接触,受一、二骶神经支配,大部分神经和血管都经过坐骨大孔进入或穿出骨盆,梨状肌穿过坐骨大孔而把神经和血管分成两部分。坐骨神经由腰4至骶3神经前支组成后。由梨状肌下缘出骨盆而行于下肢后外侧。由于久站负重。跌扑闪挫,或暴力的直接作用,下肢长期外旋、外展前屈,都可使梨状肌受到过分牵拉甚至损伤。造成梨状肌痉挛、肿胀、压迫坐骨神经或局部血管,引起这些神经和血管的循行通路不畅,即则出现这些神经分部区的一系列神经压迫症状和血液循环障碍。祖国医学认为,此症的发生,是由于腠理空疏,营卫不固,风寒湿邪得以趁虚侵袭所致。《素问,痹论》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类证治裁》更明确指出:“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久而成痹”。
推、揉二法具有舒筋活血、滑利关节、缓解肌肉韧带痉挛,增强肌肉、韧带活动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肌肉疲劳等作用。搓、拨能调和气血、疏通脉络、温经散寒。坐骨神经分布之处为足太阳膀胱经所过,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故应疏调膀胱经气,通则不痛;足少阳与足厥阴互为表里,调理少阳以养肝。肝血充盈,筋得所养。环跳、绝骨利腰腿,通经络,阳陵泉为筋之会,利肝胆,祛风湿,强筋骨;足三里为阳明之合,能理脾胃,调气血,补虚弱;委中为治腰膝之要穴。所以运用这些手法和穴位来治疗本病具有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