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90例疗效观察

来源 :按摩与导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ra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推拿治疗
  
  梨状肌损伤所出现的临床症状称为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即坐骨神经痛,其临床特点是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及足部发生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动则尤甚,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有关本病的记载《灵枢,周痹》中说:“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其痛“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并称此为周痹,故梨状肌综合征当属祖国医学的“痹证”范畴。
  
  1 临床表现
  
  因其损伤后常波及坐骨上下孔所通过的神经和血管,所以除局部症状外,常表现相应的神经受压症状。患者自觉臀部困痛或—侧臀部深在性疼痛,伴随一侧下肢沿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放散性疼痛,偶有小腿外侧发麻的感觉,严重者臀部是刀割样剧痛,双膝跪卧,夜不能寐,下肢屈曲,生活不能自理。某些患者则在大小便或大声咳嗽时腹压增高而引起一侧下肢串痛。
  检查时患者走路跛形。腰部一般无压痛点和异常现象,患侧臀肌及下肢肌肉萎缩,直腿抬高实验在60°以内疼痛加剧,超过60°疼痛反减,这与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体征截然不同,应予鉴别(根性坐骨神经疼痛不在此例)。
  
  2 临床资料
  
  90例中,男性60例,女性30例;30~40岁16例,40~50岁44例,50~60岁18例,60岁以上12例;病程在半年以内的47例,半年~1年的23例,1~2年的16例,13年以上的4例。
  
  3 治疗方法
  
  施术手法以解除梨状肌痉挛,消除肿胀,剥离梨状肌与周围组织粘连,以去除坐骨神经受压为总原则。
  经穴:以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为主。选穴腰眼、环跳、委中、风市、阳陵泉、悬钟、足三里。手法:推、揉、搓、拨等。
  
  4 疗效标准
  
  痊愈:自觉症状和临床体症消失。恢复工作能力;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临床体症大部分消失;有效:自觉症状减轻,但仍遗留部分体症,肌萎缩恢复不明显;无效:症状未减轻,体症未消除。
  
  5 结果
  
  90例中痊愈58例,占64.4%;显效22例,占20.44%;有效5例,占5.5%;无效5例,占5.5%;总有效率94.5%。
  
  6 典型病例
  
  扬某某,男,32岁,1992年2月2日就诊。主诉:腰臀部疼痛,牵引大腿后及小腿后外侧作痛,并有沉困感,小腿后外侧和足背麻木不仁。病程已有半年之久,曾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效果不佳。西医提出手术治疗,本人没有同意。近2个月来疼痛加重,晚上不能翻身平卧,伸腿亦有困难。检查:左大肠俞、维道、环跳、委中、跟腱部以及阳陵泉等穴均有明显压痛,臀部、大腿后侧和小腿后肌群明显萎缩,直腿抬高30°,当超过60°时疼痛减轻。诊断:梨状肌综合征。
  治疗:遵循上述原则进行,第一次治疗后,患肢疼痛更甚;第三次治疗后,下肢活动自如;第七次治疗后,直腿抬高50°,腰臀部疼痛明显减轻;第十四次治疗病情基本痊愈。停止治疗。患者后因参加夏收劳动过累,病情复发,又经过两个疗程调理,诸症消失,肌肉萎缩有所恢复,能够照常上班,两月后随访未复发。
  
  7 讨论与体会
  
  梨状肌综合征常因久站负重,跌扑闪挫,外伤及感冒受风寒湿邪而病。
  梨状肌分布于小骨盆的内面,起始于二、三、四骶椎的前面,通过坐骨大孔穿入臀部。形成狭细的肌腱至于股骨大转子,形似梨状,故称梨状肌。主要作用是外旋大腿。该肌与骶髂关节的前韧带及一、二、三骶神经根紧密接触,受一、二骶神经支配,大部分神经和血管都经过坐骨大孔进入或穿出骨盆,梨状肌穿过坐骨大孔而把神经和血管分成两部分。坐骨神经由腰4至骶3神经前支组成后。由梨状肌下缘出骨盆而行于下肢后外侧。由于久站负重。跌扑闪挫,或暴力的直接作用,下肢长期外旋、外展前屈,都可使梨状肌受到过分牵拉甚至损伤。造成梨状肌痉挛、肿胀、压迫坐骨神经或局部血管,引起这些神经和血管的循行通路不畅,即则出现这些神经分部区的一系列神经压迫症状和血液循环障碍。祖国医学认为,此症的发生,是由于腠理空疏,营卫不固,风寒湿邪得以趁虚侵袭所致。《素问,痹论》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类证治裁》更明确指出:“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久而成痹”。
  推、揉二法具有舒筋活血、滑利关节、缓解肌肉韧带痉挛,增强肌肉、韧带活动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肌肉疲劳等作用。搓、拨能调和气血、疏通脉络、温经散寒。坐骨神经分布之处为足太阳膀胱经所过,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故应疏调膀胱经气,通则不痛;足少阳与足厥阴互为表里,调理少阳以养肝。肝血充盈,筋得所养。环跳、绝骨利腰腿,通经络,阳陵泉为筋之会,利肝胆,祛风湿,强筋骨;足三里为阳明之合,能理脾胃,调气血,补虚弱;委中为治腰膝之要穴。所以运用这些手法和穴位来治疗本病具有良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关键词 关节功能紊乱,颞下颌 推拿治疗 中药外熨治疗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又称“颞颌关节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颞颌关节区疼痛、弹响、肌肉酸痛、乏力、张口受限、颞颌关节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其多因暴力打击、好吃硬性食物、关节发育不对称、长时间张口、习惯性单侧咀嚼等引起。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及愤怒时的咬牙切齿、寒冷刺激使颞颌关节周围肌群痉挛等亦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近5年来,笔者采用手
期刊
关键词:发热;小儿;推拿治疗    发热作为一个常见症状,无论外感,内伤,多种急、慢性疾病均可出现。尤其小儿“稚阴未长”不耐寒热,病理特点决定不仅外感阳热邪气,最易发热:即使外感阴寒邪气,内伤饮食积滞,也易热化,因而发热是小儿最常见而又明显的症状之一。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收集时间2003年9月-2007年8月:最小年龄6个月,最大年龄10岁,共52例;男29例,女23例。本病组腋测
期刊
关键词 肩周炎,真性,重度粘裢 推拿治疗    1 病例    患者,麦某某,女性,52岁,1998年6月8日就诊。  患者于1989年1月初,自觉右肩疼痛,夜甚,遇寒或右手劳累则疼痛加剧。自行服食消炎痛或茶普生片而痛减轻,于同年2月发觉患肩上肢不能抬举,曾在本院内科、骨科、针灸科诊治;又到省某某医院神经科、骨科就诊,检查:风湿、血糖、尿酸、肩部x线照片,均未发现异常,均诊为肩周炎。经过中药外洗、
期刊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小儿 推拿治疗    面神经麻痹,俗称吊线风,以颜面表情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又称为面瘫。以其损害的部位不同,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本文只讨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造成的面瘫(俗称“歪嘴”)。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例如脑桥下部、中耳或腮腺等。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嘴歪眼斜、
期刊
摘要 目的 观察:传统推拿结合旋转拔伸整复术治疗软组织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传统推拿手法在软组织型颈椎病患者的颈部及肩背部作传统手法操作,使患者的局部肌肉得到放松,再结合旋转拔伸整复术对颈椎后关节进行拔伸调整。结果 治疗89例患者,其中治愈64例,占71.9%;好转25例,占29.1%;总有效率100%。 结论 利用传统推拿结合旋转拔伸整复术治疗软组织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
期刊
关键词 颈椎病,椎动脉型 手法治疗    我院自1990年以来采用手法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为满意。现将316例的疗效观察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316例:男性138例,占44.6%;女性178例,占55.4%。年龄最小19岁,最大68岁;40~56岁较为多见,共216例,占68.4%。病程1年以内125例,占39.5%;1~2年141例,占44.6%;2年以上50例,占15.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用中医推拿加灸的方法治疗慢性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推拿加灸术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单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83.3%,两组比较P<0.05。结论:中医推拿加灸术治疗慢性泄泻能明显提高疗效,减少复发。  关键词 慢性泄泻 推拿加灸术治疗    慢性泄泻是以腹泻量、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水样便,伴有肠鸣,但无
期刊
关键词 颈椎病,椎动脉型 按摩治疗    椎动脉型颈椎病又称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征,占颈椎病的50%以上,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头闷、精神不佳、全身困倦、颈项部酸困僵硬等。从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采用以按摩为主的治疗方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80例,其中男
期刊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推拿治疗 筋经理论    椎管狭窄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后髓核向椎管内突出压迫脊神经而引起的一系列的腰及下肢症状。近年来本人运用筋经理论推拿治疗23例此类患者。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3例均系门诊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最大61岁,最小26岁;30岁以下者3例、31岁~49岁者11例、50岁以上者5例。以上病人均采用多
期刊
关键词 腰扭伤,急性 推拿治疗    急性腰扭伤是—种常见病,多因行动欠慎而闪挫,单例扭伤较多本人在临床上推拿为主的治疗方法,对40例患者进行观察,得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0岁;病程最短30分钟,最长不超过24小时;损伤部位在左侧18例,右侧12例,双侧8例,正中2例。    2 治疗方法    2.1指压点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