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观察用中医推拿加灸的方法治疗慢性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推拿加灸术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单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83.3%,两组比较P<0.05。结论:中医推拿加灸术治疗慢性泄泻能明显提高疗效,减少复发。
关键词 慢性泄泻 推拿加灸术治疗
慢性泄泻是以腹泻量、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水样便,伴有肠鸣,但无里急后重,营养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病程较长,单纯采用西药治疗疗效欠佳,且易复发。笔者自2004年3月~2006年12月在临床工作实践中,根据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和脾肾阳虚的病人,采用推拿加艾灸的方法治疗慢性泄泻3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两组60例患者均为我校本部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按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即推拿加术组(简称治疗组),单纯的西药组(简称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详见表1。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分布情况,分别进行X2检验和F检验,得出P>0.05,说明两组病例间性别、年龄、病程的分布均衡,具有可比性。
1.2诊断依据参照《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拟定,(1)曾有暴泻史,或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超过2个月以上),病势较缓,持续发作或持续不止,常因饮食不慎、寒温失调、情绪波动、劳累等而诱发或加重。(2)以长期腹泻为主症,大便稀溏或水样便,次数增多,每日在3次以上,伴腹部隐痛,食欲不振,肠鸣矢气等症。(3)大便检查见有未消化食物残渣,一般无脓血粘液,镜检或可见霉菌丝、孢子,或见成堆的葡萄球菌和假膜等。
2 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口服次碳酸铋,每次1.5g,每日3次,复方樟脑酊,每次4mg,每日3次。
2.2治疗组 采用推拿加灸术,操作方法为:(1)腹部操作:穴用中脘、神阙、天枢、气海、关元、中腹部,患者仰卧位,用沉着缓慢的一指禅推法由中脘穴开始缓慢向下移至气海、关元,往返操作5—6遍;用掌摩法逆时针摩腹部神阙,时间大约8分钟;(2)背部操作:穴用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长强、腰部、骶部,患者俯卧位,用(扌衮)法沿脊柱两旁从脾俞至大肠俞治疗,往返3~5遍;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长强,每穴约1~2分钟;再在两侧背部用擦法治疗,以透热为度;(3)点燃清艾条一端,对准神阙穴,距离2~3cm加以温和灸,约30分钟,以局部发红,患者感觉温热为度。以上三个步骤每天1次。其中脾胃虚弱者在气海、关元、足三里用轻柔的按揉法治疗,每穴约2分钟,在气海穴治疗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摩腹重点在肚脐部,摩法以逆时针方向进行,往下至腹部时,则按顺时针方向进行;脾肾阳虚者用轻柔的按揉法在神阙、气海、关元治疗,每穴约3分钟,直擦背部督脉,横擦腰部肾俞、命门及骶部八髎穴,以透热为度。
两组均以10天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后观察其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注意:(1胎疗期间忌食辛辣、煎炸、油腻之物以及生冷饮食:(2)每日搓双脚心至发热发红;(3)患者每日在睡前自行摩腹部左右各50遍或直至腹部有温热感为度亦可。
3 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临床治愈:大便正常,其他症状消失,临床检验正常。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无效:症状未见改善。
3.2治疗结果(见表2)
4 典型病例
案例1:李某,男,45岁,2004年6月18日初诊。自述腹泻5年,脘腹胀满,大便日行2~3次,大便不成形,时有腹胀痛。每食油腻、寒凉食物加重。舌质淡苔白,脉濡缓无力。诊断为泄泻,辨证为脾胃虚弱。采用上述脾胃虚弱型的推拿加灸术手法治疗,共治疗2个疗程痊愈。半年随访无复发。
案例2:黄某,男,32岁,2002年5月18日初诊。主诉:腹泻4年余。经多方服药时好时坏,大便每日两次,不成形,近1月内出现每日清晨腹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腰酸腿软,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诊断为泄泻,辨证为脾肾阳虚。采用上述脾肾阳虚型的推拿加灸术手法治疗,治疗2个疗程痊愈。1年后随访元复发。
5 讨论
推拿加灸术是一套具有健脾和胃,温肾壮阳作用,能温补扶正,健运肠腑的治疗慢性泄泻的综合手法。慢性泄泻多因脾胃素虚,或久病气虚,脾阳不振,健运失职,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或肾阳不振,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胃,腐熟运化功能失常,完谷不化,水湿积滞泛滥于肠而致泄。根据病机,选用推拿加艾灸的有温补疗效的方法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疗效。《景岳全书·泄泻》篇曰:“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脐居中焦,位于大腹中央,为经络和气化的总枢,通过任、督、冲、带四脉通属全身经络,联系五脏六腑。《针灸资生经》则认为:“若灸溏泄,脐中第一,三阴交等穴乃其次也。”由此可见,用温和灸灸神阙穴可以调节脾胃机能,使清阳得升,浊阴下降,分清泌浊功能正常,泄泻自止。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下合穴(合治内腑),且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本穴。中脘为腑会,二穴均可调整胃肠机能,健胃行气,调理脾胃;气海、关元为强壮穴,保健要穴。又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交会穴,可健脾益胃,补益气血;天枢为大肠募穴,取天枢是泻肠胃的气滞食阻。使气通而泻自止。借助灸法,推拿与艾灸相结合,通过热的传导,疏通经脉,达到行气活血、健脾胃而止泻的目的。对于脾肾阳虚者,再加命门、肾俞以补肾壮阳,温煦脾土,以达到标本兼治。在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饮食,避免生冷,禁食荤腥油腻、辛辣,不可饮酒。并可让患者每日在睡前自行摩腹部,能疏通气机,运行气血,温经止痛,左右各50遍是平补平泻之意。搓双脚心能调理胃肠功能,补肾纳气,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对本病的治疗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 慢性泄泻 推拿加灸术治疗
慢性泄泻是以腹泻量、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水样便,伴有肠鸣,但无里急后重,营养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病程较长,单纯采用西药治疗疗效欠佳,且易复发。笔者自2004年3月~2006年12月在临床工作实践中,根据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和脾肾阳虚的病人,采用推拿加艾灸的方法治疗慢性泄泻3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两组60例患者均为我校本部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按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即推拿加术组(简称治疗组),单纯的西药组(简称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详见表1。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分布情况,分别进行X2检验和F检验,得出P>0.05,说明两组病例间性别、年龄、病程的分布均衡,具有可比性。
1.2诊断依据参照《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拟定,(1)曾有暴泻史,或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超过2个月以上),病势较缓,持续发作或持续不止,常因饮食不慎、寒温失调、情绪波动、劳累等而诱发或加重。(2)以长期腹泻为主症,大便稀溏或水样便,次数增多,每日在3次以上,伴腹部隐痛,食欲不振,肠鸣矢气等症。(3)大便检查见有未消化食物残渣,一般无脓血粘液,镜检或可见霉菌丝、孢子,或见成堆的葡萄球菌和假膜等。
2 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口服次碳酸铋,每次1.5g,每日3次,复方樟脑酊,每次4mg,每日3次。
2.2治疗组 采用推拿加灸术,操作方法为:(1)腹部操作:穴用中脘、神阙、天枢、气海、关元、中腹部,患者仰卧位,用沉着缓慢的一指禅推法由中脘穴开始缓慢向下移至气海、关元,往返操作5—6遍;用掌摩法逆时针摩腹部神阙,时间大约8分钟;(2)背部操作:穴用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长强、腰部、骶部,患者俯卧位,用(扌衮)法沿脊柱两旁从脾俞至大肠俞治疗,往返3~5遍;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长强,每穴约1~2分钟;再在两侧背部用擦法治疗,以透热为度;(3)点燃清艾条一端,对准神阙穴,距离2~3cm加以温和灸,约30分钟,以局部发红,患者感觉温热为度。以上三个步骤每天1次。其中脾胃虚弱者在气海、关元、足三里用轻柔的按揉法治疗,每穴约2分钟,在气海穴治疗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摩腹重点在肚脐部,摩法以逆时针方向进行,往下至腹部时,则按顺时针方向进行;脾肾阳虚者用轻柔的按揉法在神阙、气海、关元治疗,每穴约3分钟,直擦背部督脉,横擦腰部肾俞、命门及骶部八髎穴,以透热为度。
两组均以10天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后观察其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注意:(1胎疗期间忌食辛辣、煎炸、油腻之物以及生冷饮食:(2)每日搓双脚心至发热发红;(3)患者每日在睡前自行摩腹部左右各50遍或直至腹部有温热感为度亦可。
3 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临床治愈:大便正常,其他症状消失,临床检验正常。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无效:症状未见改善。
3.2治疗结果(见表2)
4 典型病例
案例1:李某,男,45岁,2004年6月18日初诊。自述腹泻5年,脘腹胀满,大便日行2~3次,大便不成形,时有腹胀痛。每食油腻、寒凉食物加重。舌质淡苔白,脉濡缓无力。诊断为泄泻,辨证为脾胃虚弱。采用上述脾胃虚弱型的推拿加灸术手法治疗,共治疗2个疗程痊愈。半年随访无复发。
案例2:黄某,男,32岁,2002年5月18日初诊。主诉:腹泻4年余。经多方服药时好时坏,大便每日两次,不成形,近1月内出现每日清晨腹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腰酸腿软,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诊断为泄泻,辨证为脾肾阳虚。采用上述脾肾阳虚型的推拿加灸术手法治疗,治疗2个疗程痊愈。1年后随访元复发。
5 讨论
推拿加灸术是一套具有健脾和胃,温肾壮阳作用,能温补扶正,健运肠腑的治疗慢性泄泻的综合手法。慢性泄泻多因脾胃素虚,或久病气虚,脾阳不振,健运失职,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或肾阳不振,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胃,腐熟运化功能失常,完谷不化,水湿积滞泛滥于肠而致泄。根据病机,选用推拿加艾灸的有温补疗效的方法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疗效。《景岳全书·泄泻》篇曰:“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脐居中焦,位于大腹中央,为经络和气化的总枢,通过任、督、冲、带四脉通属全身经络,联系五脏六腑。《针灸资生经》则认为:“若灸溏泄,脐中第一,三阴交等穴乃其次也。”由此可见,用温和灸灸神阙穴可以调节脾胃机能,使清阳得升,浊阴下降,分清泌浊功能正常,泄泻自止。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下合穴(合治内腑),且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本穴。中脘为腑会,二穴均可调整胃肠机能,健胃行气,调理脾胃;气海、关元为强壮穴,保健要穴。又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交会穴,可健脾益胃,补益气血;天枢为大肠募穴,取天枢是泻肠胃的气滞食阻。使气通而泻自止。借助灸法,推拿与艾灸相结合,通过热的传导,疏通经脉,达到行气活血、健脾胃而止泻的目的。对于脾肾阳虚者,再加命门、肾俞以补肾壮阳,温煦脾土,以达到标本兼治。在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饮食,避免生冷,禁食荤腥油腻、辛辣,不可饮酒。并可让患者每日在睡前自行摩腹部,能疏通气机,运行气血,温经止痛,左右各50遍是平补平泻之意。搓双脚心能调理胃肠功能,补肾纳气,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对本病的治疗有很好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