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对新时代农村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受城市化的影响,乡镇区域内所属小学大小不一且分散,师资结构参差不齐、搭配不合理:青年教师们富有激情但缺乏经验、老教师有经验但缺乏新理论。因此,如何充分发挥老教师的经验优势、强力推动中年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迈进、快速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整体有序的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就变的迫在眉睫。本文基于镇域内农村小学师资的实际和疫情防控前后的实践,探讨优化镇域内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路径。
关键词:镇域内;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路径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针对基于城市化影响下的乡镇区域内所属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实际,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推进镇域内农村小学全链条育人模式变革就变的异常重要。本文拟从学校管理、文化、团队建设、项目机制等方面探讨提升镇域内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路径。
一、聚焦“一体化”管理,實现镇域各村小均衡发展
为改变村小大小不一且分散这一状况,促进薄弱学校教师专业素养健康发展,需着力构建镇小学“一体化”格局,重构镇域内小学间学校发展共同体,最终实现各村小均衡发展。
一是以大带小建构镇域内学校发展共同体。以乡镇中心小学为核心,将所属完全小学和教学点“捆绑”成立学校发展共同体,体制内实行师资、管理、教研等一体化管理。
二是新沟通认清新现状。开展“建言献策共谋发展”的主题交流活动:从教研活动、学校管理、团队建设等方面通过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倾听所有镇域内小学教师心声,梳理出合理化建议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来进行精准施策。
三是新平台引领新方向。进行“有胆你就来,来了即精彩”的教育干部及后备人才大竞聘活动。经初审、笔试、面试、公示、聘用等环节确定担责奉献的教师进入到“领头雁”管理团队,让教育干部真正发挥“头雁效应”。
四是新制度共启新愿景。立足镇域内农村小学教代会,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模式修订完善教师关心的规章制度,如《教师绩效量化考核方案》、《班级团队管理方案》、《延时服务考评方案》等,以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
二、搭建文化平台,找回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中文化的缺失势必影响教师间良好的沟通、协作,以文化为引领,提升凝聚力势在必行。
一是红色文化引领教师不忘初心。以党员教师双培养机制和三红工程为依托,在建设过硬党支部的同时,发挥党支部的服务性功能;实施教师专业素养发展重大事项党组织研究前置机制,设置“红烛教学先锋”“红烛育人先锋”“红烛服务先锋”示范岗,在党员教师中开展“评名师、创品牌”系列活动。
立足红烛先锋岗以发挥榜样教师的带动作用。从老中青年教师中分别评选月度、年度红烛先锋,纳入教师考评和作为教师层级制升格的条件。
二是节日文化推动教师凝心聚力。开展以分享和成长为目标的主题节日活动,打造成为教师们畅通沟通渠道、缓解工作压力和增强团队凝聚力的节日文化。如九月师德巡展节、十月拜师学艺节、十一月师徒叙事节、十二月建言献策节、一月才艺展示节、二月读书分享节、三月女神节、四月男神节、五月体育节、六月发展共同体展示节、七月师徒成长节、八月教师规划节。
三、搭建团队管理平台,助力教师的自主管理成长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离不开教师间良好的合作,以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为依托,助力教师的自主管理成长。
一是发展共同体鼓励教师抱团成长。建构全方位管理体系,实行扁平化管理体制,成立管理型(年级组、教研组)、学术型(专家和学术委员会)和服务型(工会、后勤、教师社团)发展共同体。体内教师实行捆绑共进制,采取用人、管理、指导、评价自主原则。在教师考评中,学校日常工作团队评价占70%,学校占30%;教育教学成绩中个人成绩占70%,发展共同体成绩占20%,其他自治共同体占10%。
二是名师榜样激励教师你追我赶。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成立名师工作室团队。对名师进行单独考评,团队成员的考评成绩平均分纳入名师考评成绩的30%。指标为培养新入职、胜任型教师、帮扶老教师质量,课堂内外带领青年、老年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堂驾驭能力。
三是新教研打造新水平。以完全小学为依托,实行轮流主持方式保障教研扎实推进。首先将教研活动纳入任课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其次开展基于标准的镇级课堂改革优秀教师评选、延时服务特色社团展示活动;第三开展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例研究和教学评一致性活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论坛活动。
四是新机制助推新发展。针对教学点音体美专业师资缺乏现状,以镇域内学校发展共同体为依托,在共同体内开展专业教师走教带师制。通过双向考评、主题示范和检测展示,让共同体内音体美教师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培养老教师的音体美素养,为开齐开全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实施新项目驱动机制,搭建平台助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依托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用项目驱动机制,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是解决乡镇所属小学的重要机制。
一是对接“领雁计划”项目,加速育人模式变革。基于乡镇区域内的小学发展共同体,跟随市直“领头雁”小学结成发展共同体联盟。联盟内在课例研究、学校管理、学生成长等方面实现典型引领的同时无缝隙互相学习、改进、提升。
关键词:镇域内;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路径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针对基于城市化影响下的乡镇区域内所属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实际,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推进镇域内农村小学全链条育人模式变革就变的异常重要。本文拟从学校管理、文化、团队建设、项目机制等方面探讨提升镇域内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路径。
一、聚焦“一体化”管理,實现镇域各村小均衡发展
为改变村小大小不一且分散这一状况,促进薄弱学校教师专业素养健康发展,需着力构建镇小学“一体化”格局,重构镇域内小学间学校发展共同体,最终实现各村小均衡发展。
一是以大带小建构镇域内学校发展共同体。以乡镇中心小学为核心,将所属完全小学和教学点“捆绑”成立学校发展共同体,体制内实行师资、管理、教研等一体化管理。
二是新沟通认清新现状。开展“建言献策共谋发展”的主题交流活动:从教研活动、学校管理、团队建设等方面通过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倾听所有镇域内小学教师心声,梳理出合理化建议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来进行精准施策。
三是新平台引领新方向。进行“有胆你就来,来了即精彩”的教育干部及后备人才大竞聘活动。经初审、笔试、面试、公示、聘用等环节确定担责奉献的教师进入到“领头雁”管理团队,让教育干部真正发挥“头雁效应”。
四是新制度共启新愿景。立足镇域内农村小学教代会,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模式修订完善教师关心的规章制度,如《教师绩效量化考核方案》、《班级团队管理方案》、《延时服务考评方案》等,以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
二、搭建文化平台,找回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中文化的缺失势必影响教师间良好的沟通、协作,以文化为引领,提升凝聚力势在必行。
一是红色文化引领教师不忘初心。以党员教师双培养机制和三红工程为依托,在建设过硬党支部的同时,发挥党支部的服务性功能;实施教师专业素养发展重大事项党组织研究前置机制,设置“红烛教学先锋”“红烛育人先锋”“红烛服务先锋”示范岗,在党员教师中开展“评名师、创品牌”系列活动。
立足红烛先锋岗以发挥榜样教师的带动作用。从老中青年教师中分别评选月度、年度红烛先锋,纳入教师考评和作为教师层级制升格的条件。
二是节日文化推动教师凝心聚力。开展以分享和成长为目标的主题节日活动,打造成为教师们畅通沟通渠道、缓解工作压力和增强团队凝聚力的节日文化。如九月师德巡展节、十月拜师学艺节、十一月师徒叙事节、十二月建言献策节、一月才艺展示节、二月读书分享节、三月女神节、四月男神节、五月体育节、六月发展共同体展示节、七月师徒成长节、八月教师规划节。
三、搭建团队管理平台,助力教师的自主管理成长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离不开教师间良好的合作,以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为依托,助力教师的自主管理成长。
一是发展共同体鼓励教师抱团成长。建构全方位管理体系,实行扁平化管理体制,成立管理型(年级组、教研组)、学术型(专家和学术委员会)和服务型(工会、后勤、教师社团)发展共同体。体内教师实行捆绑共进制,采取用人、管理、指导、评价自主原则。在教师考评中,学校日常工作团队评价占70%,学校占30%;教育教学成绩中个人成绩占70%,发展共同体成绩占20%,其他自治共同体占10%。
二是名师榜样激励教师你追我赶。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成立名师工作室团队。对名师进行单独考评,团队成员的考评成绩平均分纳入名师考评成绩的30%。指标为培养新入职、胜任型教师、帮扶老教师质量,课堂内外带领青年、老年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堂驾驭能力。
三是新教研打造新水平。以完全小学为依托,实行轮流主持方式保障教研扎实推进。首先将教研活动纳入任课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其次开展基于标准的镇级课堂改革优秀教师评选、延时服务特色社团展示活动;第三开展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例研究和教学评一致性活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论坛活动。
四是新机制助推新发展。针对教学点音体美专业师资缺乏现状,以镇域内学校发展共同体为依托,在共同体内开展专业教师走教带师制。通过双向考评、主题示范和检测展示,让共同体内音体美教师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培养老教师的音体美素养,为开齐开全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实施新项目驱动机制,搭建平台助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依托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用项目驱动机制,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是解决乡镇所属小学的重要机制。
一是对接“领雁计划”项目,加速育人模式变革。基于乡镇区域内的小学发展共同体,跟随市直“领头雁”小学结成发展共同体联盟。联盟内在课例研究、学校管理、学生成长等方面实现典型引领的同时无缝隙互相学习、改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