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您作为江苏省省级职教教学成果奖的评委,对于本次成果奖评审情况的总体评价。您觉得评审中突出的特点和问题在什么地方?
国家教学成果奖是教育界的最高奖项,分量是很重的。我认为职业教育类的获奖成果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围绕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实践工作做得很突出、有成效,同时成果有理论高度,影响很大,能给别人借鉴,是长时间的一种积累。我觉得本次教学成果奖:1.是江苏职业教育界近年来贯彻落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勇于改革创新和实践的成果反映。2.总体水平较高,实践成果较为丰富,可复制性强,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3.既有职业教育宏观、中观层面的改革成果,更有课堂教学等微观层面的教学改革成果。有学校领导主持的全校性改革成果,也有普通教师在课程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果。
问题主要在于,评审材料还需要在职业教育的理论创新与成果提炼上下功夫。先说成果提炼,我发现有一部分申报材料落选主要是由于没有看清楚相关要求,没有学习文件。比如呈现方式是什么,解决问题是什么,有什么成效,辐射影响是什么,创新点在哪里,等等。如果不把这几个问题说清楚,这份报告提交上去是没有用的。其实这些要求在文件里(指“填写说明”)都写得很清楚。但是,申报材料中有的写了事迹介绍,有的写了经验总结,有的写了会议交流材料,这些都不是很符合要求。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申报人对成果的理解不太透,有很多是课题,把课题作为一个支撑的东西,总结性的内容比较多。但实际上成果申报应该围绕问题来做,要预设问题,如目前职业教育界的理论热点是什么,实践难点是什么,围绕这些东西去创新实践和理念,再总结提炼。再说理论创新。有一些申报材料名目为“××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如果说到“研究”,就要有理论来支撑,要有创新的理念,别人没有提出、提到的,我提出来,这就是创新。从这次评审来看,实践层面大家提的成果很多,理论提升的东西比较少。材料要做得能入评委的眼,一看就知道能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侧重,能够切中教育的要害。如果说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你还在研究,就没有创新性。
还有一个材料真实性和有效性的问题,这涉及材料的证据链和支撑性。什么叫“证据链”?比如申报报告里提到“在全校进行动员”,那这句话的证据链就包括进行动员时学校发的文及其他相关材料;说“该项成果发表了相关论文”,就要把论文复印件附上来。评委评审的时候,还要看这些内容跟这个申报的成果是否相关。
当然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可能因为这是第一次评选,大家对此还没有充分认识。等到4年后再次评选,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能否给一线工作者提些建议:如何有效地将自己的“教学”转化为“成果”?
首先要认真学习中央和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文件精神,关注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职业教育里面的问题太多了,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子,就只针对其中某一个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实施、总结,开口很小的,挖得深,挖得透,也是很有价值的。其次,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就选择的热点与难点进行研究,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践;从理论的高度,在实践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再在一定的范围内加以推广并不断完善;同时注意成果的物化,注意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成果的物化主要是指研究出来写论文,论文能发表出来表示这个研究成果还是得到一定的认可的,这也是一种检验手段。资料的收集和积累是指在改革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工作。比如教学改革,从一开始的方案,到一步一步的修改,一稿两稿三稿,在形成报告的时候,就可以说当时怎么想的,后来怎么想的,最后怎么想的,每种想法的根据是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这样一条主线是可以拎得很清的。申报人在总结提炼的时候也就有了根据。否则人的记忆是很有限的,一个成果总要有好几年的积累,总结的时候是会记不清的。再比如说开发教材,就要把一开始的教学讲义到最后的公开出版教材都保存下来;上课时学生做的作品、作业等,也都有保留的价值。几年积累下来,会总结的人可以从中提炼出非常有说服力的东西。同样的数据报告,编出来、想出来的和真实积累的,评委是能看出来的。有些申报材料写得很好,但答辩通不过,就是实践中有漏洞,或答辩者对成果了解不充分,或材料的真实性有问题。
我想再谈一谈老师们很关心的研究选材和研究动力的问题。全局性的人才模式、教育模式改革与某一个专业、某一门课的改革,在研究取向上不建议偏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研究条件等进行综合确定。理想的状态就是在校长全面改革的思路指引下,在很多局部开展纵深性的突破。如果全局性的改革你推不动,也可以搞几个模块,弄个几年就有成果出来。经常听到有老师讲很忙很累,没有时间搞课改、搞研究,我认为处于现今这么一个赶超的时代,忙和累是一种常态,其实时间是像海绵里的水一样挤出来的,小酒少喝点,娱乐少一点,学习一点,研究一点,我的课堂我做主,既不要什么前提条件,也不会有人反对,围绕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只要愿意投入就会有成果。光想闲暇或者舒服,是不可能出成果的。比如我们学校搞了7年的一项教学改革,前3年老师周一到周五上课,周六、周日加班搞研究,苦死了,校领导压力也很大。苦过3年,现在老师们都出了成果,论文写出来了,职称评上去了,学生的评价高了,同行的声誉也有了。再问他们,也没人抱怨了。
校领导要以身作则,可以督促,可以支持,可以要求,要利用各种杠杆调动积极性。中职学校有生存压力,许多校长的工作重心更多的是在学校的经营和运作上。其实一个学校能不能获教学成果奖,获什么样的教学成果奖,跟一把手搞不搞教学改革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抓内涵建设,抓教育改革,成果就会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要有顶层设计,领导有了想法,然后组建团队,层层推进,不怕没有教学成果。搞教学改革对管理还有一个额外的福利,就是能够凝心聚力,有效地减少人事摩擦和人际损耗,因为大家都忙于教改,无心计较和追究了。
职教教学成果奖评选之后,如何进一步地推广其价值,增加其效益?
首先,政府的推动十分重要。有了行政的推手,效果会非常明显。其次,要做好各类宣传工作,领导要高度重视,成果的效用能否最大化都在于领导,这个领导既包括校领导也包括行政上的领导。比如出去介绍经验,领导介绍这个成果,就能扩大其影响。再次,成果完成人要进一步细化实践操作经验。成果申报报告有字数限制,是高度浓缩的,拿过来用的时候还是有很多遗漏的。比如碰到问题时是怎么解决的,等等,如果把这些东西都完善,写成一个操作手册之类的东西,就可以进行共享了。成果完成人要在校内、本地区甚至是本行业内积极推广。
有一些落选的成果,也要继续进行研究。落选的内容总是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瑕疵,那么就要根据这些薄弱点继续进行完善。理论上讲,只要没有获奖的成果都可以继续申报,但一定不要孤陋寡闻,要看看国内其他学校这个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水平是什么,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实践层面要很严谨,比如说这个教学方法效益明显,那怎么明显,要有对照实验,要有可信的数据。
*陈炳和,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2009年获得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4年又获得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4年他作为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委之一,从相关省级获奖成果中评选出国家教学成果奖的推荐名单。
国家教学成果奖是教育界的最高奖项,分量是很重的。我认为职业教育类的获奖成果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围绕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实践工作做得很突出、有成效,同时成果有理论高度,影响很大,能给别人借鉴,是长时间的一种积累。我觉得本次教学成果奖:1.是江苏职业教育界近年来贯彻落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勇于改革创新和实践的成果反映。2.总体水平较高,实践成果较为丰富,可复制性强,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3.既有职业教育宏观、中观层面的改革成果,更有课堂教学等微观层面的教学改革成果。有学校领导主持的全校性改革成果,也有普通教师在课程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果。
问题主要在于,评审材料还需要在职业教育的理论创新与成果提炼上下功夫。先说成果提炼,我发现有一部分申报材料落选主要是由于没有看清楚相关要求,没有学习文件。比如呈现方式是什么,解决问题是什么,有什么成效,辐射影响是什么,创新点在哪里,等等。如果不把这几个问题说清楚,这份报告提交上去是没有用的。其实这些要求在文件里(指“填写说明”)都写得很清楚。但是,申报材料中有的写了事迹介绍,有的写了经验总结,有的写了会议交流材料,这些都不是很符合要求。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申报人对成果的理解不太透,有很多是课题,把课题作为一个支撑的东西,总结性的内容比较多。但实际上成果申报应该围绕问题来做,要预设问题,如目前职业教育界的理论热点是什么,实践难点是什么,围绕这些东西去创新实践和理念,再总结提炼。再说理论创新。有一些申报材料名目为“××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如果说到“研究”,就要有理论来支撑,要有创新的理念,别人没有提出、提到的,我提出来,这就是创新。从这次评审来看,实践层面大家提的成果很多,理论提升的东西比较少。材料要做得能入评委的眼,一看就知道能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侧重,能够切中教育的要害。如果说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你还在研究,就没有创新性。
还有一个材料真实性和有效性的问题,这涉及材料的证据链和支撑性。什么叫“证据链”?比如申报报告里提到“在全校进行动员”,那这句话的证据链就包括进行动员时学校发的文及其他相关材料;说“该项成果发表了相关论文”,就要把论文复印件附上来。评委评审的时候,还要看这些内容跟这个申报的成果是否相关。
当然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可能因为这是第一次评选,大家对此还没有充分认识。等到4年后再次评选,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能否给一线工作者提些建议:如何有效地将自己的“教学”转化为“成果”?
首先要认真学习中央和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文件精神,关注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职业教育里面的问题太多了,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子,就只针对其中某一个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实施、总结,开口很小的,挖得深,挖得透,也是很有价值的。其次,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就选择的热点与难点进行研究,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践;从理论的高度,在实践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再在一定的范围内加以推广并不断完善;同时注意成果的物化,注意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成果的物化主要是指研究出来写论文,论文能发表出来表示这个研究成果还是得到一定的认可的,这也是一种检验手段。资料的收集和积累是指在改革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工作。比如教学改革,从一开始的方案,到一步一步的修改,一稿两稿三稿,在形成报告的时候,就可以说当时怎么想的,后来怎么想的,最后怎么想的,每种想法的根据是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这样一条主线是可以拎得很清的。申报人在总结提炼的时候也就有了根据。否则人的记忆是很有限的,一个成果总要有好几年的积累,总结的时候是会记不清的。再比如说开发教材,就要把一开始的教学讲义到最后的公开出版教材都保存下来;上课时学生做的作品、作业等,也都有保留的价值。几年积累下来,会总结的人可以从中提炼出非常有说服力的东西。同样的数据报告,编出来、想出来的和真实积累的,评委是能看出来的。有些申报材料写得很好,但答辩通不过,就是实践中有漏洞,或答辩者对成果了解不充分,或材料的真实性有问题。
我想再谈一谈老师们很关心的研究选材和研究动力的问题。全局性的人才模式、教育模式改革与某一个专业、某一门课的改革,在研究取向上不建议偏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研究条件等进行综合确定。理想的状态就是在校长全面改革的思路指引下,在很多局部开展纵深性的突破。如果全局性的改革你推不动,也可以搞几个模块,弄个几年就有成果出来。经常听到有老师讲很忙很累,没有时间搞课改、搞研究,我认为处于现今这么一个赶超的时代,忙和累是一种常态,其实时间是像海绵里的水一样挤出来的,小酒少喝点,娱乐少一点,学习一点,研究一点,我的课堂我做主,既不要什么前提条件,也不会有人反对,围绕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只要愿意投入就会有成果。光想闲暇或者舒服,是不可能出成果的。比如我们学校搞了7年的一项教学改革,前3年老师周一到周五上课,周六、周日加班搞研究,苦死了,校领导压力也很大。苦过3年,现在老师们都出了成果,论文写出来了,职称评上去了,学生的评价高了,同行的声誉也有了。再问他们,也没人抱怨了。
校领导要以身作则,可以督促,可以支持,可以要求,要利用各种杠杆调动积极性。中职学校有生存压力,许多校长的工作重心更多的是在学校的经营和运作上。其实一个学校能不能获教学成果奖,获什么样的教学成果奖,跟一把手搞不搞教学改革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抓内涵建设,抓教育改革,成果就会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要有顶层设计,领导有了想法,然后组建团队,层层推进,不怕没有教学成果。搞教学改革对管理还有一个额外的福利,就是能够凝心聚力,有效地减少人事摩擦和人际损耗,因为大家都忙于教改,无心计较和追究了。
职教教学成果奖评选之后,如何进一步地推广其价值,增加其效益?
首先,政府的推动十分重要。有了行政的推手,效果会非常明显。其次,要做好各类宣传工作,领导要高度重视,成果的效用能否最大化都在于领导,这个领导既包括校领导也包括行政上的领导。比如出去介绍经验,领导介绍这个成果,就能扩大其影响。再次,成果完成人要进一步细化实践操作经验。成果申报报告有字数限制,是高度浓缩的,拿过来用的时候还是有很多遗漏的。比如碰到问题时是怎么解决的,等等,如果把这些东西都完善,写成一个操作手册之类的东西,就可以进行共享了。成果完成人要在校内、本地区甚至是本行业内积极推广。
有一些落选的成果,也要继续进行研究。落选的内容总是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瑕疵,那么就要根据这些薄弱点继续进行完善。理论上讲,只要没有获奖的成果都可以继续申报,但一定不要孤陋寡闻,要看看国内其他学校这个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水平是什么,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实践层面要很严谨,比如说这个教学方法效益明显,那怎么明显,要有对照实验,要有可信的数据。
*陈炳和,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2009年获得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4年又获得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4年他作为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委之一,从相关省级获奖成果中评选出国家教学成果奖的推荐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