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1]。教育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而教育的实施主体在于课堂教学,构建和谐课堂。方颖则指出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构建和谐课堂要集中处理好师生关系,把握好教学过程,解决好和谐交往[2]。和谐教育视野下的课堂教学关注的是“素质教育理念”、“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理念”、“尊重的教育理念”等;在实施过程中要正确地处理好“三维教学目标间的和谐”、“几种教学方式间的和谐”、“教学设计与实施间的和谐”等。应该说,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和谐教育更加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的实施性问题。本文即企图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和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和谐教学关系,以完善认识。
1.小学音乐教学关系和谐的前提分析
事实上,“和谐”本义起源于音乐,与华夏先民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听觉感官与味觉感官的愉悦性统一,具有鲜明的民族审美心理特征[3]。即和谐与音乐教育具有天生的相关性。音乐课程教学规律决定小学音乐和谐课堂实施的特殊性。音乐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4],演唱、演奏、舞蹈各个环节都需要学习者身体力行,哪一项也离不开实践活动,离不开具体的操作。可以认为,音乐教育的鲜明特征在于强调音乐教育实践,学习者通过对音乐教学内容的参与、体验和感受,领略音乐之美,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而这又必须通过课堂音乐教学来达成。小学教育是学生教育生涯的起始阶段,是后续教育的基础。教学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把握这一基本点,需要在教育过程中贯彻情感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形象性原则和愉悦性原则。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决定小学和谐课堂教学实施全过程。小学生的情绪表现比较外露,容易激动,具有很大的冲动性,他们往往不善于掩饰,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差;而在行为方面,表现出果断性和坚持性比较差,往往在果断中露出盲动,在坚持中表现出依赖;小学生受同龄人的影响更为明显,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生一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为小学生主要的记忆方法,并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了解小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是实施和谐课堂教学关系的基础环节。
2.小学音乐和谐教学关系需处理的核心问题
和谐的课堂教学通过优化教学要素的结构.使教学系统中各教学环节相互调适、相互制约,从而实现教学系统在整个教育系统的良性运行。和谐课堂教学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和谐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知识、技能习得的实质性目标,也关注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取等发展性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活动,强调以人为本,结合小学音乐实践主要显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接受学习仍然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但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要与探究学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无论是学生倾听教师的讲解,还是再现教科书的内容,或者参与探究,都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要求教师通过组织课堂教学以唤起、指导学生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与学的节奏和谐、相互适应。和谐的课堂教学还要协调好个体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个体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力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通过交流、沟通,更好地促进个体反思、分享各自的知识与经验,从而促进个体的更好发展。和谐的课堂教学应该整合两种学习方式.并善于在两种学习方式之间进行自然的转换与交替,使课堂教学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和谐的课堂教学,还要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坚持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和谐统一。教学设计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前提,课堂教学又是教学设计的拓展和超越。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基于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资源以及学生现有的身心发展需要的准确分析而提出的对教学活动的总体设想。它有利于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和高效。科学的教学设计能够保证课堂教学水到渠成。和谐的课堂教学绝不是教师完全“复制式”地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而是充分融入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创造力的生长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课堂教学。和谐的教学要注重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音乐中的快乐是小学生期望感受和把握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环境,选择适合小学生特征的音乐内容,拓展教学内容环节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强调实践性的小学音乐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景性添设,增加学生的实践,达成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所谓情知交融,就是用知启情,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问题,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就是书本知识掌握与学生情感投入结合的问题。属于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概念范畴。
3.结语
构建小学音乐和谐课堂教学需要处理好若干重要问题,解决协调各种关系,在特定的氛围环境中得以实现。探索和谐教育,目的在于把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优化组合,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具体的内涵和外延需要在不同的学科体系中针对不同个体进行相应的演变。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2,20;
[2]方颖.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构建“和谐课堂”的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2;
[3]黄字鸿.释“和”“谐”[J].广西社会科学.2007 ,5;
[4]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
1.小学音乐教学关系和谐的前提分析
事实上,“和谐”本义起源于音乐,与华夏先民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听觉感官与味觉感官的愉悦性统一,具有鲜明的民族审美心理特征[3]。即和谐与音乐教育具有天生的相关性。音乐课程教学规律决定小学音乐和谐课堂实施的特殊性。音乐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4],演唱、演奏、舞蹈各个环节都需要学习者身体力行,哪一项也离不开实践活动,离不开具体的操作。可以认为,音乐教育的鲜明特征在于强调音乐教育实践,学习者通过对音乐教学内容的参与、体验和感受,领略音乐之美,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而这又必须通过课堂音乐教学来达成。小学教育是学生教育生涯的起始阶段,是后续教育的基础。教学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把握这一基本点,需要在教育过程中贯彻情感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形象性原则和愉悦性原则。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决定小学和谐课堂教学实施全过程。小学生的情绪表现比较外露,容易激动,具有很大的冲动性,他们往往不善于掩饰,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差;而在行为方面,表现出果断性和坚持性比较差,往往在果断中露出盲动,在坚持中表现出依赖;小学生受同龄人的影响更为明显,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生一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为小学生主要的记忆方法,并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了解小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是实施和谐课堂教学关系的基础环节。
2.小学音乐和谐教学关系需处理的核心问题
和谐的课堂教学通过优化教学要素的结构.使教学系统中各教学环节相互调适、相互制约,从而实现教学系统在整个教育系统的良性运行。和谐课堂教学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和谐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知识、技能习得的实质性目标,也关注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取等发展性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活动,强调以人为本,结合小学音乐实践主要显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接受学习仍然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但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要与探究学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无论是学生倾听教师的讲解,还是再现教科书的内容,或者参与探究,都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要求教师通过组织课堂教学以唤起、指导学生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与学的节奏和谐、相互适应。和谐的课堂教学还要协调好个体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个体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力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通过交流、沟通,更好地促进个体反思、分享各自的知识与经验,从而促进个体的更好发展。和谐的课堂教学应该整合两种学习方式.并善于在两种学习方式之间进行自然的转换与交替,使课堂教学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和谐的课堂教学,还要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坚持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和谐统一。教学设计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前提,课堂教学又是教学设计的拓展和超越。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基于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资源以及学生现有的身心发展需要的准确分析而提出的对教学活动的总体设想。它有利于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和高效。科学的教学设计能够保证课堂教学水到渠成。和谐的课堂教学绝不是教师完全“复制式”地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而是充分融入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创造力的生长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课堂教学。和谐的教学要注重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音乐中的快乐是小学生期望感受和把握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环境,选择适合小学生特征的音乐内容,拓展教学内容环节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强调实践性的小学音乐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景性添设,增加学生的实践,达成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所谓情知交融,就是用知启情,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问题,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就是书本知识掌握与学生情感投入结合的问题。属于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概念范畴。
3.结语
构建小学音乐和谐课堂教学需要处理好若干重要问题,解决协调各种关系,在特定的氛围环境中得以实现。探索和谐教育,目的在于把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优化组合,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具体的内涵和外延需要在不同的学科体系中针对不同个体进行相应的演变。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2,20;
[2]方颖.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构建“和谐课堂”的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2;
[3]黄字鸿.释“和”“谐”[J].广西社会科学.2007 ,5;
[4]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