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洞沟之旅

来源 :作文评点报·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zhido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20多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神秘的宁夏。第二天一早,一行人便出发去水洞沟。
   来到景区,哇,大门柱子居然有四个巨人的雕像。看了解说词我才知道,他们分别是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和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贾兰坡,他们都是对水洞沟的考古发掘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过了这雄伟的大门,就到了水洞沟遗址博物馆。我飞快地跑了进去,感觉瞬间穿越到了三万年前。这里运用全息影像技术,真实再现了三万年前远古人类其乐融融的渔猎生活场景,还有暴雨倾盆、洪水肆虐、山崩地裂等灾难场景。场景的唯美和逼真,让我震撼不已。
   体验开始了,灯光都关上了,这时屏幕出现了一个风雪交加的情景,一群原始人顶着风雪前进。他们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到了水洞沟地带。他们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生活着,直到有一天,灾难来临了!山洪暴发,地动山摇……此时此刻,我分明感受到了脚下的大地在不停晃动,原来地震的感觉就是这样呀!远古人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动物们也都陆续倒下了,水洞沟人就这样消失了……不一会儿,体验结束了,刚刚的一幕可真让人惊心动魄啊!之后我们又看了从地下挖掘出来的文物,有人类的头骨化石,还有各种各样的石器等。
   参观完了遗址博物馆,我们又去了“张三小店”,这是为纪念对水洞沟文化遗址的发掘做出贡献的农民张三而重修的小店。很快我们参观完毕,又来到了水洞沟村。我本以为这里的房子是用土筑的,没想到居然是用草搭的。水洞沟村有很多茅草屋,看起来是聚集村落的遗址。我走进了一座金字塔形的房子,里面是地穴式的,像個“地窝子”,但进去感觉特别凉爽。虽然草屋看起来比较简陋,但却是冬暖夏凉,舒适宜人。
   过了水洞沟村,就是考古发掘地了,我兴奋地向那里跑去,想过一把考古瘾。工作人员先教我们如何考古,然后给我们分发工具,我们就开始行动了。我先用铲子画了一个正方形,然后就一层一层地向下挖。挖着挖着,忽然碰到了一个很硬的东西,接着我停止了挖掘,改用刷子扫开土。噢,原来是一块白色的石头。工作人员说,这是一块玛瑙石,坚硬无比,一般不容易摔坏,而且它是火山岩浆形成的,至少也有上百万年的时间了。我惊讶地看着这块石头,真没想到这么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竟然有这么长的历史和这么复杂的“身世”,真是太神奇了!
   离开考古发掘地,我们又坐上马车继续前行。车夫一边赶马车,一边唱起了《兰花花》,听着这地道的陕北民歌,我感觉真的来到了黄土高原;看着两旁的断崖,我又找到了穿行于峡谷之中的感觉。这种亲身体会、直面接触的感觉和在电脑上看图片的感觉完全不同,那种震撼,可谓直抵人心。
   下了马车,我们又步行600米,来到了洪山湖码头准备坐船。我们上了船,船摇晃了几下,然后就平稳前进了。两岸的长城、断崖倒映在水中,蓝天白云映于水中,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下了船,我们又步行了很长一段路,到了坐驼车的地方,准备向期待已久的藏兵洞出发,我兴奋地暗想:原来大名鼎鼎的藏兵洞在这里,马上要见到你的庐山真面目喽!终于到了藏兵洞,它位于大峡谷之中,是500多年前的明代建造的,是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立体军事防御体系之一。我走了进去,发现里面高出沟底十多米,上下相通,左右相连,洞中分叉特别多,像迷宫一样,根本看不见尽头。要是没有导游和路标的指引,我们准会被困在这里。藏兵洞里有居室、粮食储藏室、水井、灶房、兵器库、火药库、炮台、陷阱等设施。最可怕的是陷阱,有的深约一丈,里面会倒置一些鹿角、竹签或铁蒺藜之类的东西,上面再覆以柴草、浮土,洞内光线昏暗,再加上敌人不熟悉洞内环境,很容易掉入陷阱,一旦落入,非死即伤,至今里面还遗留着一些敌人的尸骨呢!看了真让人不寒而栗!与此同时,我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呀!
   一天的参观结束了,我们坐上由拖拉机改装而成“高级观光车”颠簸而去。真是让人难忘的旅程啊!
  【评点】
   文章采用移步换景法,按照一行人游览观光的顺序,逐次介绍了景区的各个景点,思路非常清晰明了。在介绍各个景点时,作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写水洞沟遗址博物馆,侧重的是新奇的科学技术;介绍考古发掘地,侧重的是作者亲身实践的过程;介绍藏兵洞,则侧重介绍景点本身的样貌。这样写就避免了单纯写景的单调与乏味,让文章显得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其他文献
我在大街小巷里不顾一切地奔跑着,寻找着,只为见他一面。  ——题 记  黄昏时分,我穿梭在街道里,夕阳被厚厚的云层遮挡着,很难显现出它的面容。  落叶满地,踏上去吱吱作响,凉爽的风吹拂着我的额头,令我的头发随风飘扬。奔跑的途中,我的心中乱成一团。  来到鱼塘前张望着,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着,时不时跃出水面,溅起一圈圈漂亮的涟漪。假山上的乌龟探出头来,四处眺望,随后又缩入壳中。水面上,淡粉色的莲花在浓
期刊
【导语】   我们在电影和戏剧中,经常会在结尾处看到反转。反转是一种在叙事中制造波澜的写作技法。这种技法可以大大提升文章的吸引力,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技法解析】   反转是指在叙事的过程中,情节突然发生反方向转变。反转技法的关键在于故事的结尾要对开头实现反转,因此在故事的前半部分要“铺平垫稳”,把事件发展的过程写得清楚生动。既不能让读者猜到结尾,又不能让反转显得突兀。
期刊
从未有什么人规定过,所有的角落都是阴暗的。自然,在阳光所及之处,连角落都可以是明媚的。  角落是明媚的,只是落满灰尘。我在书桌一角留下过涂鸦,很简单的小犬,藏在角落里,遗忘了很久,但在不经意间发现,一下子有了那么一种老友再逢之感,角落自然明媚了许多。  卧室阳台上,我总是给一个阳光最充足的地方留个空位。有时写作业,透过玻璃窗往外看,总是恍惚看见那最阳光的阳台一角,仿佛有一团咖啡色的毛茸茸之物,总是
期刊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习技艺,修品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方式的“充电”。习近平主席就曾经提出一个“蓄电池理论”: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以“充电”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自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
期刊
“烂醉如泥”一词常被解释为因饮酒过量而醉成一摊泥的样子。  遍览古代诗文,“醉如泥”一词颇多现身:李白诗有“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之詞,杜甫诗中亦有“岂藉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饮醉如泥”之句。  那么“醉如泥”中的“泥”到底指的是什么东西呢?南宋人吴曾对“醉如泥”中的“泥”作如下考辨:“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水则醉。”明确指出,“泥”不是泥土,而是一
期刊
【写作点拨】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面简洁明了,几乎没有什么审题障碍,只要扣住“月亮”进行写作就行。具体写作时,可按以下几步进行:  一、精选写作方向。“月亮”这一题目写作范围比较宽泛,可描写美妙的月景,可借月抒发心中的真情,可由月亮展开浪漫的想象,甚至还可在描写月亮的古典诗词中遨游。动笔之前,同学们不妨静下心来,对自己素材库中的“月亮”进行一番检索,确定具体的写作方向。如果你曾经认真观察过“超级
期刊
韩愈说:“体不备不可以为成人。”即身体各部分不齐备,不能成为完整的人。他以此作比喻,又说:“辞不足不可以为成文。”说明要写好文章,在思维正确和清晰的基础上,必须掌握充足的词汇。那么,怎样来丰富自己的语言呢?多读多写,别无他途。  多读指阅读量大,名篇名段还要背诵。词语用得好不好,要从整体上去看,把绣在衣服上的花剪下来,还能称之为好吗?《荷塘月色》中写道:“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
期刊
【聚光灯·文题呈现】   在《土地的誓言》里,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绘了他那美丽而丰饶的家乡。你的家乡是什么样的?你对它怀有怎样的情感?以《乡情》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关于家乡,你应该有许多内容可写:家乡的景色、物产、风俗,以及你在家乡的生活……不必面面俱到,要有侧重地写作。   2.直接抒情应基于相关的记叙、描写,顺势而发;间接抒情时,所写内容要与表达的情感相协调。
期刊
人们总说失去后才知道珍惜。而事实是,在拥有时,人们从未想过失去。——题记   秋千——再普通不过的游乐设施,却承载着我童年时代天真烂漫的回忆。可如今我已永远失去了它。   小时候,我家楼下有一个秋千,我非常喜欢这个秋千:我喜欢它吱吱呀呀的歌声,喜欢它前后摆动的姿态,更喜欢它托着我摇晃时,微风从脸颊边流过的清爽。   于是,这里成了我的乐园。我经常与同学三五相邀一起荡秋千。荡的方式不一:可以稳稳地坐
期刊
有人说:丰子愷也有不磊落时,如爱偷听别人的话。“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偷”也是为艺之道,正是这种“不磊落”,使得他成为一代大师。   1931年,丰子恺住在嘉兴,一天他带着小女儿去烟雨楼,父女俩正贪婪地欣赏着南湖的秀美景色时,忽然邻座有几位游客提到丰子恺的名字。女儿正想说丰子恺是我父亲,他就坐在你们身边。丰子恺立刻示意女儿不要作声,自己却急忙坐到那几位游客的背后去。   女儿明白父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