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生负担重,是教育界的老话题,人人都盼着“减一减”。如今教委出台中小学生“减负”政策,对教学中的很多细节予以严格规定,如限制在校时间、减少考试次数、减少课外作业量等。然而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知道“给学生减负”已经提倡了很多年,但是并没有真正地做到让学生减负,老师必须从思想上真正转变,从课堂中让学生减负。
一、引入要新颖,简短有力,情境要慎用
“引入”的目的在于利用学生对疑难问题的好奇心,追求解决新问题的迫切感和责任感,激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及时进入到当前学习的课题上来。然而由于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因此教材设计了很多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而老师设计时也总是少不了让学生从这样的生活情境中了解信息。但实际上教师如果以学生的心态细细去分析这些情境,会发现其实很多情境都不是来帮助我们得到数学知识的,而是要在我们知道了这一数学知识后才可以用这一情境来检验的。如果我们把它放在新课的开始作为引入情境,往往就会使学生绕了半天也没有绕到主要问题上。比如初中数学中对于三角形中位线概念教学的引入,书上设计的情境是:“你能将一个三角形纸片剪一刀,分成两部分,而这两部分正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这个问题抛出后教师会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尝试动手操作。但学生还没学中位线,更不知道中位线的性质,对这样的问题绝大部分学生是答不出来的。事实上这一情境如果放在学完中位线后则既可用于检验学生对其性质的了解,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会比用在引入环节中要好。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数学课堂教学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准确地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以现有发展区为基础,以最近发展区为定向,分清是作引入情境还是作验证情境好后再用。
二、提问要恰当,明确有效,问题要慎出
课堂教学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有效教学形式,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精彩的、有效的提问不仅可使教学有声有色,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目前的课堂提问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①问题不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的教学往往建立在教师的主观意愿上,而非学生的主观愿望,如“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轴对称图形有哪些呢?”②问题指向性不明确,如“从图画中你发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样的问题过于开放,指向性不明确。学生往往会有新奇的发现,说的尽是老师不希望出现的和上课内容无关的、没有数学味的“发现”,导致课堂效率低下。③问题难度控制不当。有些教师的提问学生无需多思,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显得无意义,而有的提问又过难以至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思维发展、能力培养。提问的目的可能是为诊断和检查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为鼓励学生思考、理解教学内容的价值,也可能是为引起学生注意教学内容或教师,对分心的学生进行预防性警告或给学生回答问题、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胆怯、害羞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但不管怎样,课堂提问都是为组织课堂教学,进行课堂反馈,促进学生思维服务的。
三、教师语言要规范、简约,过渡语慎选
在教学中,语言是纽带、语言是桥梁、语言是艺术,语言是课堂上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向学生授业解惑,而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和接受知识。语言是教师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也蕴含着最丰富的教学艺术。教师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即影响教学效果。因而,教师的语言是“肥”是“瘦”,是要精雕细刻的,仔细思量的。教师语言一要准确规范,即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我在教学中主要把握如下两点:①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了解透彻。比如: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就违背了矛盾规律;而“最小的整数就是0”之类语言的错误就是以偏概全、缺乏准确性。②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二要严谨简约、严谨。即教师的语言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化的要求。如吐词清晰、读句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简约,就是教学语言要干净利落,重要语句不冗长,简捷概括。如果教师的“口头禅”太多,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破坏教学语言的连贯和流畅,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课堂板块之间要过渡自然,过于生硬会使学生思维很难跟得上,从而降低课堂效率。
四、教学资源要精选,准备到位,当场制作慎显
有些课本知识比较抽象、繁琐,学生不易接受,仅仅依靠一支粉笔和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无论在接受的程度还是质量上都差强人意。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借助于多种实物器材,或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攻克思维的壁垒。如在讲图形平移翻折时,用多媒体展示变幻的画面,精美的图案,使学生在享受数学之美时其乐无穷,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对这个问题就有了实质性认识,比以前在黑板上画图讲解效果好得多,授课时间大大缩短,避免了课后“打补丁”。但如果一个教学内容由简单的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就能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话,就用传统的方式。教师为了体现自己能够跟上现代化的脚步,勉强将课本上的知识堆积到计算机上,使得一节课几乎全是播放演示,学生只是观看练习,而没有时间思考,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更使得课件失去了原本属于它的价值。
课堂的教学方式其最终目的是为提高课堂效率,并为学生减负但并不是要将我们的课堂中好的东西减掉,使课堂变得“瘦骨嶙峋”犹如鸡肋。希望数学课堂能在教师智慧引领中,努力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从肤浅走向深邃。创建出清晰、明快的教学节律,使数学课堂教学就像一道清澈的小溪,婉约、清新、流畅、简洁。而要做到这一点,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变“备教”为“研教”,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负担。
一、引入要新颖,简短有力,情境要慎用
“引入”的目的在于利用学生对疑难问题的好奇心,追求解决新问题的迫切感和责任感,激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及时进入到当前学习的课题上来。然而由于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因此教材设计了很多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而老师设计时也总是少不了让学生从这样的生活情境中了解信息。但实际上教师如果以学生的心态细细去分析这些情境,会发现其实很多情境都不是来帮助我们得到数学知识的,而是要在我们知道了这一数学知识后才可以用这一情境来检验的。如果我们把它放在新课的开始作为引入情境,往往就会使学生绕了半天也没有绕到主要问题上。比如初中数学中对于三角形中位线概念教学的引入,书上设计的情境是:“你能将一个三角形纸片剪一刀,分成两部分,而这两部分正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这个问题抛出后教师会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尝试动手操作。但学生还没学中位线,更不知道中位线的性质,对这样的问题绝大部分学生是答不出来的。事实上这一情境如果放在学完中位线后则既可用于检验学生对其性质的了解,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会比用在引入环节中要好。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数学课堂教学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准确地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以现有发展区为基础,以最近发展区为定向,分清是作引入情境还是作验证情境好后再用。
二、提问要恰当,明确有效,问题要慎出
课堂教学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有效教学形式,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精彩的、有效的提问不仅可使教学有声有色,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目前的课堂提问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①问题不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的教学往往建立在教师的主观意愿上,而非学生的主观愿望,如“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轴对称图形有哪些呢?”②问题指向性不明确,如“从图画中你发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样的问题过于开放,指向性不明确。学生往往会有新奇的发现,说的尽是老师不希望出现的和上课内容无关的、没有数学味的“发现”,导致课堂效率低下。③问题难度控制不当。有些教师的提问学生无需多思,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显得无意义,而有的提问又过难以至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思维发展、能力培养。提问的目的可能是为诊断和检查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为鼓励学生思考、理解教学内容的价值,也可能是为引起学生注意教学内容或教师,对分心的学生进行预防性警告或给学生回答问题、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胆怯、害羞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但不管怎样,课堂提问都是为组织课堂教学,进行课堂反馈,促进学生思维服务的。
三、教师语言要规范、简约,过渡语慎选
在教学中,语言是纽带、语言是桥梁、语言是艺术,语言是课堂上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向学生授业解惑,而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和接受知识。语言是教师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也蕴含着最丰富的教学艺术。教师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即影响教学效果。因而,教师的语言是“肥”是“瘦”,是要精雕细刻的,仔细思量的。教师语言一要准确规范,即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我在教学中主要把握如下两点:①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了解透彻。比如: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就违背了矛盾规律;而“最小的整数就是0”之类语言的错误就是以偏概全、缺乏准确性。②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二要严谨简约、严谨。即教师的语言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化的要求。如吐词清晰、读句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简约,就是教学语言要干净利落,重要语句不冗长,简捷概括。如果教师的“口头禅”太多,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破坏教学语言的连贯和流畅,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课堂板块之间要过渡自然,过于生硬会使学生思维很难跟得上,从而降低课堂效率。
四、教学资源要精选,准备到位,当场制作慎显
有些课本知识比较抽象、繁琐,学生不易接受,仅仅依靠一支粉笔和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无论在接受的程度还是质量上都差强人意。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借助于多种实物器材,或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攻克思维的壁垒。如在讲图形平移翻折时,用多媒体展示变幻的画面,精美的图案,使学生在享受数学之美时其乐无穷,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对这个问题就有了实质性认识,比以前在黑板上画图讲解效果好得多,授课时间大大缩短,避免了课后“打补丁”。但如果一个教学内容由简单的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就能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话,就用传统的方式。教师为了体现自己能够跟上现代化的脚步,勉强将课本上的知识堆积到计算机上,使得一节课几乎全是播放演示,学生只是观看练习,而没有时间思考,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更使得课件失去了原本属于它的价值。
课堂的教学方式其最终目的是为提高课堂效率,并为学生减负但并不是要将我们的课堂中好的东西减掉,使课堂变得“瘦骨嶙峋”犹如鸡肋。希望数学课堂能在教师智慧引领中,努力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从肤浅走向深邃。创建出清晰、明快的教学节律,使数学课堂教学就像一道清澈的小溪,婉约、清新、流畅、简洁。而要做到这一点,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变“备教”为“研教”,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