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2012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到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再到2014年《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和2015年《万物生长》、《夏洛特烦恼》,近几年青春片始终以高歌猛进的节奏席卷着整个中国电影市场,但不断的复制与再生产,也使人们原本无处安放的渴望,变为了对荷尔蒙爆发的疲软。而《七月与安生》的出现,打破了国内青春片由盛转衰的尴尬境地,成为了一部富有情怀和信仰的救市之作。区别于以往青春片简单粗暴的叙事模式,《七月与安生》在迎合市场制造光影幻想、童话美梦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又为世人展现了具有跨度和格局的时代变迁,探索着人性与社会的终极命题。
【关键词】:青春片;女性视角;七月与安生;本我;叙事
一、对抗与和解:女性视角关照下三角关系的相爱相杀
影片中,章回体讲述背景下,人物性格与关系的建立是依托于情节和矛盾点的设置建构起来的。几次重逢与别离的交织贯穿了整部电影,情感拿捏得到位,火候处理得刚好,让人有种百转千回的观影快感。人生是场相逢,也是场告别,七月与安生也在不断的告别,告别对方,也告别每个阶段的自己。三次分离恰如其分地阐释了七月与安生之间层层递进、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初次别离是火车站泪别,同样爱着一个男人的事实被各自咽下,深藏在曲径通幽的内心深处。七月本可留下安生,可她做不到与安生分享自己的一切。由此,二人青少年时代的纯洁友谊就此结束,这种选择是外在环境影响下由内心生发而出的,只不过二人全然不知。
第二次别离,二人重逢后去上海玩时,安生独自离开。三观上的不合加剧了心理上的裂痕,七月看安生过得惨淡,心生怜悯,但安生对七月好的方式,却并不是七月原本的价值观所能接受的。
第三次别离,要从重逢说起,七月主动出现在安生的英语班门口,在安生家住了晚后离开,从内心放弃与家明的爱情,去体验安生经历过的日子。而在反转的剧情中,另一种结果是真正的告别,七月怀着孩子来找安生,后来七月难产离世。最后的最后,七月成了安生,安生成了七月。几次别离的程度逐渐加深,从地理到心理,再到永远的告别。因爱生恨再生爱的别离和重逢也见证了两人间对抗与和解的全过程。
《七月与安生》对于人物关系的掌控好似推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电影不是两个女人对男人和爱情的争夺,而是用完全的女性视角关照二人的人物关系,是自我的对抗与和解,清新而细腻地塑造了一体两面的女性镜像。影片将两个女孩间的友情刻画地极尽暧昧,一个是传统女性的沉稳内敛,一个是霸气女孩的风风火火。镜头调度和演员演技都异常出色,大胆而规矩,对于同性间暧昧情愫的表达,细腻而婉转。
男主的弱化处理也很成功,不做出选择就是选择,而选择的生杀大权则牢牢掌握在两位女性手里。最后,影片由“他爱谁”上升到“你是谁”的哲学性思考,完成了由“爱情”到“爱”的完美升华,展现出的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七月与安生,是自己不敢成为另一个自己时的借口和勇气。
二、自我与自由:胸罩隐喻着人物心理上的懦弱与强大
电影中有两个多次出现的“道具”,值得我们留意。那就是七月与安生的“胸罩”和苏家明的“吊坠”。相比“吊坠”引出的爱恨情仇,“胸罩”的象征意味则更加浓厚,承担了整部电影的叙事动力与情绪调动。
第一次提及胸罩是在她们13岁那年,浴室里两个小姑娘带着对人体变化的好奇,懵懵懂懂地开始互相试探。两个女孩通过私密话题加深着友谊,分享着自己的秘密变化和青春感悟。这其实对二人未来的性格特点发展埋下了伏笔。七月乖乖地穿上“土土的”胸罩,适应着母亲所说的“不舒服”,胸罩象征着母亲对女儿浓浓的爱和家庭的温暖,对七月来说这看似是一种束缚和禁锢,但却是自由的。真正的自由是有选择的能力,七月有能力选择穿或不穿,选择胸罩的款式,选择主动叛逃渴望已久的婚姻。而安生不穿胸罩、不扎头发、不按套路的活着,这是安生所谓的“自由”。然而这个不穿胸罩的女孩却多么想有一个栖身之所去罩住自己的人生。这种自由是对生活不确定性的恐惧,是家庭因素所带来的自卑,是伪装后的强大。
第二次出現胸罩这个意象,是在内衣店里。安生仍然选择不穿,七月则说我不敢。二人对是否要佩戴胸罩展开了一番讨论,展现着保守和开放两种人生观的激烈碰撞。
第三次出现是在安生的小出租屋里,两个少女裹着柔软鲜亮的睡衣,探讨着“女孩未来会去哪”的深刻问题。这时,安生照样没穿,而七月的胸罩是带着花边的,暗示着喜欢上苏家明的情窦初开。
等三角恋进入到互撕阶段之时,胸罩则是争抢爱情和男人的工具。第四次意象的出现,发生在七月目睹苏家明带着喝得烂醉的安生回家时。浴室里,七月戳穿了安生总强调的“自由”,嘲讽安生穿黑丝文胸勾引家明,并拼命撕扯着脱下所有衣服,骄傲地展示着自己“土土的”胸罩,歇斯底里地怒吼。七月是安生妒忌的对象,一次次卡片上的“问候家明”也许可以证明这一点,家明是七月唯一与安生无法分享的东西,所以安生也想抢抢看。安生以“你带家明走吧,我让着你”来掩饰自己对友情的愧对,但七月也一语道破了两人在能力和能量上差距悬殊,“你跟我抢?你敢吗?”胸罩暗示着青春的秘密与性感的诱惑,象征着两位女主人格上的懦弱与强大,是真正的自由与虚假的自由之间的比拼。
三、失去与救赎:反转的神来之笔象征人生永远的羁绊
安生放浪形骸,却渴望家的温暖;
七月乖巧听话,却也玩世不恭。
说到这部剧后半部分的反转,不得不夸赞编剧改编的纯熟功力,结局的处理跌宕起伏、出其不意,富有哲理和韵味,感情的表达也愈发沉稳、动人心魄。
细细想来,电影里设置了三种结局,一种是所有人都能读懂的真实,另外两种是给接受不了残酷现实的人以假想。第一种,安生嫁给老赵,七月来探望,后来在机场分别,开始了流浪,活出了自己。这是安生假借七月的名字写的小说结局。第二种,七月生下家明的孩子,然后托付给安生照顾,彼此交换人生,开始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是安生欺骗家明的结局,好心希望家明以后不要活在痛苦和自责中。第三种,七月生产后大出血死去,把青春定格在了魔咒般的27岁,安生独自抚养七月的孩子。这是电影真正的结局。
结局虽复杂但讲述得很清晰,这要归功于电影对于“本我”人格的铺陈。整部影片故事情节紧凑,没有浪费掉一丝一毫的细节线索。七月砸了安生下不去手的报警器、安生因想融入家庭而吃掉七月剩下的包子皮儿、七月从来不去北京找家明,始终掌握爱情的主动权、两个人的发型也因为性格和身份的变化而变化。“本我”与“自我”间的相互转化、人格之间的相互博弈使得七月与安生成为了一个融合着的女性共同体。
命运曲曲折折,颠沛流离,不断反转的剧情像极了七月与安生人生中永远的羁绊,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七月最后活出了自由,或去了远方或失去了生命;安生为七月写下小说,把七月想实现而不得的愿望都写在里面,并抚养她与家明的孩子。安生骗了家明,把独属于七月与她的秘密留在了唇齿之间,掩藏在岁月之中。也许她心里更深层次的原因,也是希望家明能时时念着七月吧,这毕竟是她和家明早就亏欠下的。即便如此,安生也永远会被七月牢牢踩住影子,活在抹不去的记忆里,修行即是救赎。
花开两朵,一莲并蒂,我原来也是你。
参考文献:
[1]陆嘉宁. 中国式青春——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J]. 电影艺术. 2013(04)
[2]高山. 全民“青春”事件下的怀旧消费——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观国产青春片的市场际遇[J]. 当代电影. 2013(07)
[3]谢建华. 青春映像:中国青春电影的文化母题与创作趋向[J]. 当代电影. 2010(04)
【关键词】:青春片;女性视角;七月与安生;本我;叙事
一、对抗与和解:女性视角关照下三角关系的相爱相杀
影片中,章回体讲述背景下,人物性格与关系的建立是依托于情节和矛盾点的设置建构起来的。几次重逢与别离的交织贯穿了整部电影,情感拿捏得到位,火候处理得刚好,让人有种百转千回的观影快感。人生是场相逢,也是场告别,七月与安生也在不断的告别,告别对方,也告别每个阶段的自己。三次分离恰如其分地阐释了七月与安生之间层层递进、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初次别离是火车站泪别,同样爱着一个男人的事实被各自咽下,深藏在曲径通幽的内心深处。七月本可留下安生,可她做不到与安生分享自己的一切。由此,二人青少年时代的纯洁友谊就此结束,这种选择是外在环境影响下由内心生发而出的,只不过二人全然不知。
第二次别离,二人重逢后去上海玩时,安生独自离开。三观上的不合加剧了心理上的裂痕,七月看安生过得惨淡,心生怜悯,但安生对七月好的方式,却并不是七月原本的价值观所能接受的。
第三次别离,要从重逢说起,七月主动出现在安生的英语班门口,在安生家住了晚后离开,从内心放弃与家明的爱情,去体验安生经历过的日子。而在反转的剧情中,另一种结果是真正的告别,七月怀着孩子来找安生,后来七月难产离世。最后的最后,七月成了安生,安生成了七月。几次别离的程度逐渐加深,从地理到心理,再到永远的告别。因爱生恨再生爱的别离和重逢也见证了两人间对抗与和解的全过程。
《七月与安生》对于人物关系的掌控好似推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电影不是两个女人对男人和爱情的争夺,而是用完全的女性视角关照二人的人物关系,是自我的对抗与和解,清新而细腻地塑造了一体两面的女性镜像。影片将两个女孩间的友情刻画地极尽暧昧,一个是传统女性的沉稳内敛,一个是霸气女孩的风风火火。镜头调度和演员演技都异常出色,大胆而规矩,对于同性间暧昧情愫的表达,细腻而婉转。
男主的弱化处理也很成功,不做出选择就是选择,而选择的生杀大权则牢牢掌握在两位女性手里。最后,影片由“他爱谁”上升到“你是谁”的哲学性思考,完成了由“爱情”到“爱”的完美升华,展现出的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七月与安生,是自己不敢成为另一个自己时的借口和勇气。
二、自我与自由:胸罩隐喻着人物心理上的懦弱与强大
电影中有两个多次出现的“道具”,值得我们留意。那就是七月与安生的“胸罩”和苏家明的“吊坠”。相比“吊坠”引出的爱恨情仇,“胸罩”的象征意味则更加浓厚,承担了整部电影的叙事动力与情绪调动。
第一次提及胸罩是在她们13岁那年,浴室里两个小姑娘带着对人体变化的好奇,懵懵懂懂地开始互相试探。两个女孩通过私密话题加深着友谊,分享着自己的秘密变化和青春感悟。这其实对二人未来的性格特点发展埋下了伏笔。七月乖乖地穿上“土土的”胸罩,适应着母亲所说的“不舒服”,胸罩象征着母亲对女儿浓浓的爱和家庭的温暖,对七月来说这看似是一种束缚和禁锢,但却是自由的。真正的自由是有选择的能力,七月有能力选择穿或不穿,选择胸罩的款式,选择主动叛逃渴望已久的婚姻。而安生不穿胸罩、不扎头发、不按套路的活着,这是安生所谓的“自由”。然而这个不穿胸罩的女孩却多么想有一个栖身之所去罩住自己的人生。这种自由是对生活不确定性的恐惧,是家庭因素所带来的自卑,是伪装后的强大。
第二次出現胸罩这个意象,是在内衣店里。安生仍然选择不穿,七月则说我不敢。二人对是否要佩戴胸罩展开了一番讨论,展现着保守和开放两种人生观的激烈碰撞。
第三次出现是在安生的小出租屋里,两个少女裹着柔软鲜亮的睡衣,探讨着“女孩未来会去哪”的深刻问题。这时,安生照样没穿,而七月的胸罩是带着花边的,暗示着喜欢上苏家明的情窦初开。
等三角恋进入到互撕阶段之时,胸罩则是争抢爱情和男人的工具。第四次意象的出现,发生在七月目睹苏家明带着喝得烂醉的安生回家时。浴室里,七月戳穿了安生总强调的“自由”,嘲讽安生穿黑丝文胸勾引家明,并拼命撕扯着脱下所有衣服,骄傲地展示着自己“土土的”胸罩,歇斯底里地怒吼。七月是安生妒忌的对象,一次次卡片上的“问候家明”也许可以证明这一点,家明是七月唯一与安生无法分享的东西,所以安生也想抢抢看。安生以“你带家明走吧,我让着你”来掩饰自己对友情的愧对,但七月也一语道破了两人在能力和能量上差距悬殊,“你跟我抢?你敢吗?”胸罩暗示着青春的秘密与性感的诱惑,象征着两位女主人格上的懦弱与强大,是真正的自由与虚假的自由之间的比拼。
三、失去与救赎:反转的神来之笔象征人生永远的羁绊
安生放浪形骸,却渴望家的温暖;
七月乖巧听话,却也玩世不恭。
说到这部剧后半部分的反转,不得不夸赞编剧改编的纯熟功力,结局的处理跌宕起伏、出其不意,富有哲理和韵味,感情的表达也愈发沉稳、动人心魄。
细细想来,电影里设置了三种结局,一种是所有人都能读懂的真实,另外两种是给接受不了残酷现实的人以假想。第一种,安生嫁给老赵,七月来探望,后来在机场分别,开始了流浪,活出了自己。这是安生假借七月的名字写的小说结局。第二种,七月生下家明的孩子,然后托付给安生照顾,彼此交换人生,开始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是安生欺骗家明的结局,好心希望家明以后不要活在痛苦和自责中。第三种,七月生产后大出血死去,把青春定格在了魔咒般的27岁,安生独自抚养七月的孩子。这是电影真正的结局。
结局虽复杂但讲述得很清晰,这要归功于电影对于“本我”人格的铺陈。整部影片故事情节紧凑,没有浪费掉一丝一毫的细节线索。七月砸了安生下不去手的报警器、安生因想融入家庭而吃掉七月剩下的包子皮儿、七月从来不去北京找家明,始终掌握爱情的主动权、两个人的发型也因为性格和身份的变化而变化。“本我”与“自我”间的相互转化、人格之间的相互博弈使得七月与安生成为了一个融合着的女性共同体。
命运曲曲折折,颠沛流离,不断反转的剧情像极了七月与安生人生中永远的羁绊,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七月最后活出了自由,或去了远方或失去了生命;安生为七月写下小说,把七月想实现而不得的愿望都写在里面,并抚养她与家明的孩子。安生骗了家明,把独属于七月与她的秘密留在了唇齿之间,掩藏在岁月之中。也许她心里更深层次的原因,也是希望家明能时时念着七月吧,这毕竟是她和家明早就亏欠下的。即便如此,安生也永远会被七月牢牢踩住影子,活在抹不去的记忆里,修行即是救赎。
花开两朵,一莲并蒂,我原来也是你。
参考文献:
[1]陆嘉宁. 中国式青春——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J]. 电影艺术. 2013(04)
[2]高山. 全民“青春”事件下的怀旧消费——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观国产青春片的市场际遇[J]. 当代电影. 2013(07)
[3]谢建华. 青春映像:中国青春电影的文化母题与创作趋向[J]. 当代电影.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