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识校长深感幸运
“雪莹,快来!你师父到了!”当我赶到会议室时,另一位应邀来评课的专家已经开始评课了,悄悄看了看坐在那边的曾校长,她正朝我眨眼微笑呢!“嗯,是曾校长,一如既往,干练漂亮!”只见曾校长梳着一头整齐的半扎发,黑色绒质西装外套上别着镶嵌着珍珠的银色三角胸针。
“如果我来上这堂课,我会这样设计……”曾校长开始点评了,她字字珠玑,紧扣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给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我和其他青年教师则在一旁忙不迭地做着笔记。学校一位新老师欣羡地望着我,低声问道:“陈老师,我之前早就听说你们工作室的曾校长非常厉害,今天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你当初是怎么拜到师的?”“一点运气,外加一点勇气!”于是,我的思绪又回到了第一次见曾校长的那一天……
初识曾海玲校长,是在我们学校组织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彼时,曾校长作为特邀专家参加了学校语文组的现场集体备课活动,而我则是中年级的汇报代表。拿到三年级习作题目《我来编童话》后,我和同组的老师开始头脑风暴,恨不得在这堂课中把“童话”习作所有的教学点都呈现出来。曾校长听完我的汇报后先亲切地肯定了备课思路,又与我们分享了她对这堂习作课的设计思路。听完她的点评后,我既羞愧又激动。羞愧于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又为见识到这样清晰而新颖的习作教法而兴奋,原来作文还能这样教。如果能跟着这样的老师学习,那该多好。我打好了腹稿,心想:一会儿就去要个联系方式。
活动结束后,我壮着胆子追上了曾校长,“曾校长,您好!我叫陈雪莹,您刚刚的点评让我醍醐灌顶,非常希望能有机会继续向您学习,不知道您方不方便给我留个联系方式呢?”出乎意料的是,曾校长竟然直接掏出手机,打开了她的微信二维码,说道:“来吧,年轻人爱学习,是好事!不过应该说是我们互相学习才对!”
从那时起,我开始默默地关注着她工作室的一些活动,后来我终于有幸成为她工作室的一员。虽然时间不长,但曾校长在专业上不懈追求的精神一直鼓舞鞭策着我,她不断搭建各种平台,运用项目化管理方式,让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成长。能和名师相遇,真的很幸运。
深入指导教学研究
2017年走上教学岗位以来,遇到习作教学,我总是按照“读题—审题—学习例文—构思写法”的流程备课。其实,我从学生上课的接受程度和课后学生作品的呈现中已经察觉到教学的效果并不好,但該朝什么方向改进呢?我找不到答案,只好试着从市面上的一些作文教学书籍里学习,然而书中那些看似切实有效的习作教学技巧,在备课中却很难直接变为逻辑清晰的教学环节。认识了曾校长,加入了工作室后,我像是初学攀岩的人在暴雪来临之际找到了引航的地图。
曾校长多年来一直在探索习作教学的新方向,与零碎的技巧式和机械的“多阅读范文”不同,她脱离了小学语文教材中习作编排方式的束缚,主张将习作主题以年级学期划分,一个学期一个主题,每个主题根据学生的现有能力和培养的目标设计不同的训练点。这种既新颖又系统化的研究方式和教学编排方式令我大开眼界。
曾校长在团队分组研讨前就提醒我:“雪莹,在工作室里,你会接触到不同的老师,他们都有自己的优势,在没摸索出自己的风格之前,你都可以尝试着去学习,直到找到你自己的方向。”
每两周,曾校长便组织成员集体研讨一次,每一次研讨就只针对一个年级的项目主题,再分小组对这一主题的不同项目进行讨论。研讨时,曾校长总能引导我调整教学设计的思路,用她的话来说,“一定要让学生通过你的设计经历真实的写作过程”,就是要设计“板块式、过程化”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有趣味的任务中经历真实的习作过程,达到积累语言、发展思维的目的,从而学会习作,喜欢上习作。这些道理听起来简单,可要把它们真正落到实处,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曾校长的不断指导之下,我慢慢地更新了理念,找到了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大家都在前进着,彼此都觉得充实而快乐。
通过曾校长搭建的这个平台,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从一年级的听记习作,二年级的看图习作,再到三年级的童话习作……我有机会接触到小学各个年级的习作教学,也慢慢明确了习作教学的一些基本理念,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改变:不再想当然地教老一套,教学设计也从起初的僵化呆板,到后面慢慢灵活多样起来。我试着把成果融入到课堂中,开始学着像师父所说的,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教学设计。还记得和工作室的成员们一起进行四年级记事习作的教学编写时,正好要教班里的学生学写记事习作,题目就是《最难忘的时刻》。为什么不把我们研究出的教学设计用到课堂试试呢?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曾校长后,她第一时间肯定了我的想法:“对,就该这样尝试!”她还抽时间给我的设计提了好几个建议。为了实现“学会取舍素材,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中心”这个教学目标,我提前布置了四篇名篇佳作让学生课前阅读积累,课上运用游戏化思维,呈现出四个层层递进的任务板块,让学生去体会什么样的时刻为之难忘,何种事例为之典型。当看到学生在学习单上畅意书写时,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成就感。
悉心培养学术心态
曾校长治学的魄力是出了名的,身为行业的骨干,她依然在教学的第一线探索、创新,还总与我分享自己的新研究、新想法,鼓励我多学习,勤积累,敢于去创作。
2019年1月,我接到了曾校长的电话。“雪莹,给你布置个任务。你搜集一下记事作文的相关文献,写一个简单的综述。”曾校长话音刚落,我的内心其实已经在打退堂鼓了:“才疏学浅,我能做好吗?”不自信的我想到过回绝。“工作室的课程是精打细琢出来的,我们每个人也是在不断的学习中前进的。我之前看见过你写的文章,你先学习,相信你能写出来的。”曾校长马上从言语中听出了我的不自信,补充道:“这篇文章你不用急着交,慢慢来。”
我一遍一遍地阅读曾校长给我发来的参考文章,其中对每一册书所涉及的习作主题都有从外延到内涵的系统论述。老话说得好啊,“读书破万卷”方能“下笔如有神”,序言中既有科学精准的阐述,又有通俗生动的表达。学习序言的过程中我发现光对着电脑是写不出来的,这让我萌生出到书城和市图书馆寻找灵感的想法。我决定先学习前辈们对记事作文的研究成果。为了区分“记事作文”和“记叙文”的含义,我参阅了夏丏尊先生的《文章作法》,又登录中国知网阅览了学者在文体方面的文献,几经周折,才了解到了“记事文”是“记叙文”的一种类型。撰写“为什么要写记事作文”的部分,我又去阅读了有关儿童心理学、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这三方面的书籍,从必要性和意义加深理论的认识。经历了半个来月纯粹而又充实的学习,我从无从下手到逐渐领悟他人的想法,再到生成出自己的认识,是读书丰盈了我的思想,拓宽了我的视野。在我写稿的过程中,曾校长从不吝啬肯定和鼓励,知道我着急,也不曾催促过我一次,给足了我信心和时间。综述初稿完成的那一瞬间,我好像忽然能理解曾校长当初的用意——只有亲身潜心去读了,去写了,去总结了,才能把学术研究的基础打扎实,也才有可能萌生出新想法。
跟着曾校长一起建构习作课程,让我看到了一个一线教师对教育的追求。尽管一路有风雨,却仍不改初心,踏踏实实地坚持做好一件事——在习作教学这片少有人光临的土地上开垦、施肥、播种,只为让习作教学的新成果惠及更多教师和学生。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福田区福民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雪莹,快来!你师父到了!”当我赶到会议室时,另一位应邀来评课的专家已经开始评课了,悄悄看了看坐在那边的曾校长,她正朝我眨眼微笑呢!“嗯,是曾校长,一如既往,干练漂亮!”只见曾校长梳着一头整齐的半扎发,黑色绒质西装外套上别着镶嵌着珍珠的银色三角胸针。
“如果我来上这堂课,我会这样设计……”曾校长开始点评了,她字字珠玑,紧扣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给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我和其他青年教师则在一旁忙不迭地做着笔记。学校一位新老师欣羡地望着我,低声问道:“陈老师,我之前早就听说你们工作室的曾校长非常厉害,今天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你当初是怎么拜到师的?”“一点运气,外加一点勇气!”于是,我的思绪又回到了第一次见曾校长的那一天……
初识曾海玲校长,是在我们学校组织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彼时,曾校长作为特邀专家参加了学校语文组的现场集体备课活动,而我则是中年级的汇报代表。拿到三年级习作题目《我来编童话》后,我和同组的老师开始头脑风暴,恨不得在这堂课中把“童话”习作所有的教学点都呈现出来。曾校长听完我的汇报后先亲切地肯定了备课思路,又与我们分享了她对这堂习作课的设计思路。听完她的点评后,我既羞愧又激动。羞愧于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又为见识到这样清晰而新颖的习作教法而兴奋,原来作文还能这样教。如果能跟着这样的老师学习,那该多好。我打好了腹稿,心想:一会儿就去要个联系方式。
活动结束后,我壮着胆子追上了曾校长,“曾校长,您好!我叫陈雪莹,您刚刚的点评让我醍醐灌顶,非常希望能有机会继续向您学习,不知道您方不方便给我留个联系方式呢?”出乎意料的是,曾校长竟然直接掏出手机,打开了她的微信二维码,说道:“来吧,年轻人爱学习,是好事!不过应该说是我们互相学习才对!”
从那时起,我开始默默地关注着她工作室的一些活动,后来我终于有幸成为她工作室的一员。虽然时间不长,但曾校长在专业上不懈追求的精神一直鼓舞鞭策着我,她不断搭建各种平台,运用项目化管理方式,让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成长。能和名师相遇,真的很幸运。
深入指导教学研究
2017年走上教学岗位以来,遇到习作教学,我总是按照“读题—审题—学习例文—构思写法”的流程备课。其实,我从学生上课的接受程度和课后学生作品的呈现中已经察觉到教学的效果并不好,但該朝什么方向改进呢?我找不到答案,只好试着从市面上的一些作文教学书籍里学习,然而书中那些看似切实有效的习作教学技巧,在备课中却很难直接变为逻辑清晰的教学环节。认识了曾校长,加入了工作室后,我像是初学攀岩的人在暴雪来临之际找到了引航的地图。
曾校长多年来一直在探索习作教学的新方向,与零碎的技巧式和机械的“多阅读范文”不同,她脱离了小学语文教材中习作编排方式的束缚,主张将习作主题以年级学期划分,一个学期一个主题,每个主题根据学生的现有能力和培养的目标设计不同的训练点。这种既新颖又系统化的研究方式和教学编排方式令我大开眼界。
曾校长在团队分组研讨前就提醒我:“雪莹,在工作室里,你会接触到不同的老师,他们都有自己的优势,在没摸索出自己的风格之前,你都可以尝试着去学习,直到找到你自己的方向。”
每两周,曾校长便组织成员集体研讨一次,每一次研讨就只针对一个年级的项目主题,再分小组对这一主题的不同项目进行讨论。研讨时,曾校长总能引导我调整教学设计的思路,用她的话来说,“一定要让学生通过你的设计经历真实的写作过程”,就是要设计“板块式、过程化”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有趣味的任务中经历真实的习作过程,达到积累语言、发展思维的目的,从而学会习作,喜欢上习作。这些道理听起来简单,可要把它们真正落到实处,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曾校长的不断指导之下,我慢慢地更新了理念,找到了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大家都在前进着,彼此都觉得充实而快乐。
通过曾校长搭建的这个平台,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从一年级的听记习作,二年级的看图习作,再到三年级的童话习作……我有机会接触到小学各个年级的习作教学,也慢慢明确了习作教学的一些基本理念,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改变:不再想当然地教老一套,教学设计也从起初的僵化呆板,到后面慢慢灵活多样起来。我试着把成果融入到课堂中,开始学着像师父所说的,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教学设计。还记得和工作室的成员们一起进行四年级记事习作的教学编写时,正好要教班里的学生学写记事习作,题目就是《最难忘的时刻》。为什么不把我们研究出的教学设计用到课堂试试呢?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曾校长后,她第一时间肯定了我的想法:“对,就该这样尝试!”她还抽时间给我的设计提了好几个建议。为了实现“学会取舍素材,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中心”这个教学目标,我提前布置了四篇名篇佳作让学生课前阅读积累,课上运用游戏化思维,呈现出四个层层递进的任务板块,让学生去体会什么样的时刻为之难忘,何种事例为之典型。当看到学生在学习单上畅意书写时,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成就感。
悉心培养学术心态
曾校长治学的魄力是出了名的,身为行业的骨干,她依然在教学的第一线探索、创新,还总与我分享自己的新研究、新想法,鼓励我多学习,勤积累,敢于去创作。
2019年1月,我接到了曾校长的电话。“雪莹,给你布置个任务。你搜集一下记事作文的相关文献,写一个简单的综述。”曾校长话音刚落,我的内心其实已经在打退堂鼓了:“才疏学浅,我能做好吗?”不自信的我想到过回绝。“工作室的课程是精打细琢出来的,我们每个人也是在不断的学习中前进的。我之前看见过你写的文章,你先学习,相信你能写出来的。”曾校长马上从言语中听出了我的不自信,补充道:“这篇文章你不用急着交,慢慢来。”
我一遍一遍地阅读曾校长给我发来的参考文章,其中对每一册书所涉及的习作主题都有从外延到内涵的系统论述。老话说得好啊,“读书破万卷”方能“下笔如有神”,序言中既有科学精准的阐述,又有通俗生动的表达。学习序言的过程中我发现光对着电脑是写不出来的,这让我萌生出到书城和市图书馆寻找灵感的想法。我决定先学习前辈们对记事作文的研究成果。为了区分“记事作文”和“记叙文”的含义,我参阅了夏丏尊先生的《文章作法》,又登录中国知网阅览了学者在文体方面的文献,几经周折,才了解到了“记事文”是“记叙文”的一种类型。撰写“为什么要写记事作文”的部分,我又去阅读了有关儿童心理学、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这三方面的书籍,从必要性和意义加深理论的认识。经历了半个来月纯粹而又充实的学习,我从无从下手到逐渐领悟他人的想法,再到生成出自己的认识,是读书丰盈了我的思想,拓宽了我的视野。在我写稿的过程中,曾校长从不吝啬肯定和鼓励,知道我着急,也不曾催促过我一次,给足了我信心和时间。综述初稿完成的那一瞬间,我好像忽然能理解曾校长当初的用意——只有亲身潜心去读了,去写了,去总结了,才能把学术研究的基础打扎实,也才有可能萌生出新想法。
跟着曾校长一起建构习作课程,让我看到了一个一线教师对教育的追求。尽管一路有风雨,却仍不改初心,踏踏实实地坚持做好一件事——在习作教学这片少有人光临的土地上开垦、施肥、播种,只为让习作教学的新成果惠及更多教师和学生。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福田区福民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