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或许只要一首诗就够了。你会全天嘴角上扬,吹着口哨去应对各种无聊。
我是在假期中看完北岛选编的《给孩子的诗》的。那时我就想,来这世界上我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事之一,就是教学生读这本书了——或者,是教学生学会了去读诗。当今的生活有太多的任务、太多的繁杂、太多的无奈,读一首诗,或许你拥挤的内心就会挤进一丝亮光,通透全部的胸腔。我想,在学生每天繁重的学习中,诗或许才是最重要的营养成分。
诗歌给学生最大的灵性。北岛在他选编的《给孩子的诗》的序言里这样说:“雪花和花瓣,早春和微风,细沙和风暴,每个孩子的感受都独特。就像指纹那样不可重复——这一切都是诗意。”在北岛的视角里,每一个孩子都是观察和体验的天才,只不过我们不允许其中的很多人发声。
谷川俊太郎的《河流》这样写:“妈妈,河流为什么在笑/因为太阳在逗它呀/妈妈,河流为什么在歌唱/因为云雀夸赞着它的浪声/妈妈,河水为什么冰凉/因为想起了曾被雪爱恋的日子/妈妈,河流多少岁了/总是和年轻的春天同岁/妈妈,河流为什么不休息/那是因为大海妈妈,等待它的归程。”
我们用长度宽度、冰雪融化、地理地貌解释了河流,而诗歌用童趣解释了自然,用视角解释了区别,用人性解释了世界。作为老师,我看到过很多自闭的孩子,他们迟钝、不合群,我知道他们正努力与这世界沟通。他们的内心里盛满自己的独特感受,和风细雨、日月天光,悲悯尘世、百态炎凉,人生诘问、现世安好,都是他们与世界拔河的绳索。北岛先生或许特别尊重这些孩子,他在被问及《给孩子的诗》的选编标准时说:“难道我们真希望子孙后代成为只懂专业知识的准机器人吗?……生长的过程神秘而深不可测。每个孩子都有潜在的诗意,就像种子……应该颠覆对孩子的成见,孩子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远比成人以为的丰富得多。”他带着特别挑剔的态度选编这本书,亲自甄别、挑选。为翻译法国诗歌《自由》,他比较了五六种不同的中译本,最后特别邀请陈力川重译。他说:“我希望一首首诗读下来,孩子内部的窗户在一扇扇打开,天生的直觉和悟性被照亮。”
我读索德格朗的《星星》时,正是清晨,一缕阳光从窗台投射到我的被子上,我心中充满了对那群孩子温柔的思念:“当夜色降临,我站在台阶上倾听。星星蜂拥在花园里,而我站在黑暗中,听,一颗星星落地作响!你别赤脚在这草地上散步,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
诗歌可能也是这世上打开人性之善的钥匙之一。我把诗歌比喻为“战地的琴声、灾难时的亲吻和生活中的音乐会”。我相信现今的生活里很多人会在深夜醒来,白天里不能想、不能思的许多东西会在这一刻涌进脑海。在孩童的世界里,有许多东西无法言说、不能面对,比如黑暗、死亡;而诗歌,用另一种形式告诉孩子,所有美好的,都是脆弱的,无论是生命、青春、自然还是爱。生活的本质,是痛苦。但生活还是可以像诗歌一样,让人大笑着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并且让一切变得有趣而抚慰。
莱蒙托夫在诗歌里说:“一艘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追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将要直面的,与已成过往的,较之深埋于它内心的,皆为微沫。”
费尔南多·佩索阿的《你不喜欢的每一天不是你的》这样写:“你仅仅度过了它。无论你过着什么样的,没有喜悦的生活,你都没有生活。你无须去爱,或者去饮酒,或者微笑。阳光倒映在水坑里,就足够了,如果它令你愉悅。幸福的人,把他们的欢乐,放在微小的事物里,永远也不会剥夺,属于每一天的、天然的财富。”
我相信这样的诗是一队穿着金属盔甲的士兵,吹着哨声,带着短促、坚定的节奏,在黎明里走进孩子的世界。在孩子们智性之光混沌未开的一刻,这些诗带动着孩子们新奇的目光,引领他们走向豁朗、坚强、坚定。教学好多年,从教学生刻板无趣的文字开始,到这些充满奇趣的排列组合,我相信学生也一定发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的“需要”,需要做很多作业,完成很多习题,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而诗歌像个智者,用最短小的篇幅、最独特的节奏把对人性的淬炼送到生活中来,让我们有机会在内心培育一方润土,栽种一颗种子。
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
顾城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写道:“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我也曾想,我的孩子那么小,他读不懂诗歌怎么办?
为什么要给孩子读诗?北岛说:诗歌之光会照亮突然醒来的人。现在,当我念这些诗给孩子听的时候,他能感受的,是韵律之美,是节奏之美;等他长大一些,他能感受到词句之美、文学之美;等他成熟并经历人生的起落之后,也许在某一瞬间,他会想起这些儿时念过的诗,感受到意境之美、情怀之美。那时,这些幼年时读过的诗,也许会在他的心里低低盘旋,一点微光,给他力量,陪伴他度过与自己相处的岁月。
我非常感谢北岛先生,致敬北岛先生,一个有情怀的坚持,一份至真至性的执着,却开启着无数人的梦想和热血。
(作者单位: 江苏如皋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我是在假期中看完北岛选编的《给孩子的诗》的。那时我就想,来这世界上我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事之一,就是教学生读这本书了——或者,是教学生学会了去读诗。当今的生活有太多的任务、太多的繁杂、太多的无奈,读一首诗,或许你拥挤的内心就会挤进一丝亮光,通透全部的胸腔。我想,在学生每天繁重的学习中,诗或许才是最重要的营养成分。
诗歌给学生最大的灵性。北岛在他选编的《给孩子的诗》的序言里这样说:“雪花和花瓣,早春和微风,细沙和风暴,每个孩子的感受都独特。就像指纹那样不可重复——这一切都是诗意。”在北岛的视角里,每一个孩子都是观察和体验的天才,只不过我们不允许其中的很多人发声。
谷川俊太郎的《河流》这样写:“妈妈,河流为什么在笑/因为太阳在逗它呀/妈妈,河流为什么在歌唱/因为云雀夸赞着它的浪声/妈妈,河水为什么冰凉/因为想起了曾被雪爱恋的日子/妈妈,河流多少岁了/总是和年轻的春天同岁/妈妈,河流为什么不休息/那是因为大海妈妈,等待它的归程。”
我们用长度宽度、冰雪融化、地理地貌解释了河流,而诗歌用童趣解释了自然,用视角解释了区别,用人性解释了世界。作为老师,我看到过很多自闭的孩子,他们迟钝、不合群,我知道他们正努力与这世界沟通。他们的内心里盛满自己的独特感受,和风细雨、日月天光,悲悯尘世、百态炎凉,人生诘问、现世安好,都是他们与世界拔河的绳索。北岛先生或许特别尊重这些孩子,他在被问及《给孩子的诗》的选编标准时说:“难道我们真希望子孙后代成为只懂专业知识的准机器人吗?……生长的过程神秘而深不可测。每个孩子都有潜在的诗意,就像种子……应该颠覆对孩子的成见,孩子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远比成人以为的丰富得多。”他带着特别挑剔的态度选编这本书,亲自甄别、挑选。为翻译法国诗歌《自由》,他比较了五六种不同的中译本,最后特别邀请陈力川重译。他说:“我希望一首首诗读下来,孩子内部的窗户在一扇扇打开,天生的直觉和悟性被照亮。”
我读索德格朗的《星星》时,正是清晨,一缕阳光从窗台投射到我的被子上,我心中充满了对那群孩子温柔的思念:“当夜色降临,我站在台阶上倾听。星星蜂拥在花园里,而我站在黑暗中,听,一颗星星落地作响!你别赤脚在这草地上散步,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
诗歌可能也是这世上打开人性之善的钥匙之一。我把诗歌比喻为“战地的琴声、灾难时的亲吻和生活中的音乐会”。我相信现今的生活里很多人会在深夜醒来,白天里不能想、不能思的许多东西会在这一刻涌进脑海。在孩童的世界里,有许多东西无法言说、不能面对,比如黑暗、死亡;而诗歌,用另一种形式告诉孩子,所有美好的,都是脆弱的,无论是生命、青春、自然还是爱。生活的本质,是痛苦。但生活还是可以像诗歌一样,让人大笑着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并且让一切变得有趣而抚慰。
莱蒙托夫在诗歌里说:“一艘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追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将要直面的,与已成过往的,较之深埋于它内心的,皆为微沫。”
费尔南多·佩索阿的《你不喜欢的每一天不是你的》这样写:“你仅仅度过了它。无论你过着什么样的,没有喜悦的生活,你都没有生活。你无须去爱,或者去饮酒,或者微笑。阳光倒映在水坑里,就足够了,如果它令你愉悅。幸福的人,把他们的欢乐,放在微小的事物里,永远也不会剥夺,属于每一天的、天然的财富。”
我相信这样的诗是一队穿着金属盔甲的士兵,吹着哨声,带着短促、坚定的节奏,在黎明里走进孩子的世界。在孩子们智性之光混沌未开的一刻,这些诗带动着孩子们新奇的目光,引领他们走向豁朗、坚强、坚定。教学好多年,从教学生刻板无趣的文字开始,到这些充满奇趣的排列组合,我相信学生也一定发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的“需要”,需要做很多作业,完成很多习题,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而诗歌像个智者,用最短小的篇幅、最独特的节奏把对人性的淬炼送到生活中来,让我们有机会在内心培育一方润土,栽种一颗种子。
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
顾城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写道:“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我也曾想,我的孩子那么小,他读不懂诗歌怎么办?
为什么要给孩子读诗?北岛说:诗歌之光会照亮突然醒来的人。现在,当我念这些诗给孩子听的时候,他能感受的,是韵律之美,是节奏之美;等他长大一些,他能感受到词句之美、文学之美;等他成熟并经历人生的起落之后,也许在某一瞬间,他会想起这些儿时念过的诗,感受到意境之美、情怀之美。那时,这些幼年时读过的诗,也许会在他的心里低低盘旋,一点微光,给他力量,陪伴他度过与自己相处的岁月。
我非常感谢北岛先生,致敬北岛先生,一个有情怀的坚持,一份至真至性的执着,却开启着无数人的梦想和热血。
(作者单位: 江苏如皋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