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说文解字》与宋本《玉篇》在我国文字学史上有重要价值,本文分别从六个方面加以阐述两者部首的不同之处:部首的数目与所立具体部首的条目、部首的系联原则、部首的释义方式与所收录的部首义项、部首的形体等,旨在方便我们系统地认识、了解两本字书部首编纂的体例,也利于我们研究中查检它们。
关键词:《说文解字》;宋本《玉篇》;部首;不同
汉字部首的发展演变与字书编纂的原则有紧密联系。《说文解字》、《玉篇》是我国较早的两本重要字书,两者也代表了字书编纂的不同原则,但遗憾的的是两本字书的原本都已失传。今所见《说文解字》的通行版本是南唐徐铉所校订的;而《玉篇》则是宋真宗时命翰林学士陈彭年等对孙强本《玉篇》刊定遂成的《大广益玉篇》,即所称的宋本《玉篇》,是迄今完整保存下来的第一部楷书字典。两本字书在某些方面有同有异,笔者就以其各自的部首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部首的不同之处,如下:
一、两者的部首数目及所立的具体部首条目有差异。虽然两者部首的总体数目差别不大,但并不代表其部首的条目也无多大差异。虽《说文解字》部首540部动14类,宋本《玉篇》542部共30类别,但两者所分部首类别又出入,且只有518部是相同的。原因在于宋本《玉篇》并不是完全承袭《说文解字》的部首条目,而是在其基础上有所增加或归并,其中新增的部首13部:父、喿、云、冘、处、磬、北、索、单、书、床、弋、文;删除的是11部,即“哭、画、教、眉、白、饭、后、介、弦”等,某些删除的是重新归入而成为其它部首的下例字,如“哭”部并入“吅”部,”“画”部并入“书”部,“教”部并入“支”部,“眉”并入“目”、“后”归入“口”,“介”归入“大”,“弦”归入“弓、幺”等。为了适应汉字形体简化及楷化的需求,在删减部首这一点上,宋本《玉篇》的处理颇为合理。
二、部首的系联原则不同,使其部首的次序大有不同。《说文解字》是据形系联的的原则,部首次序以其形体是否相关相近为准则,如《说文解字》第一卷部首依次是(便于输入把小篆改为楷书)“一、丄、示、三、王、玉、玨、气、士、丨、屮、艸、蓐、茻”,其中“一、丄、示、三、王、玉、玨”的形体接近故前后相依,“丨、屮、艸、蓐、茻”固然。而宋本《玉篇》的部首是据义相引的系联原则,以部首意义的相关或相近为纽带进行排列,如其第一卷就只有《说文解字》第一卷的前八部,其余“气、士、丨、屮、艸、蓐、茻”都未列入其中,因其意义与“王、玉、玨”相差较大。“丨、屮”在卷第十一,“艸”第十三卷,“蓐、茻”第十四卷。而对于少数的部首据意义不好归类的才采用据形系联的原则。
三、部首的释义方式及部首所收录的义项范围不同。《说文解字》释义方式是据形索义,即依据“六书”理论拟部首小篆的形体,通过分析部首的形体结构探求其本义,释义较简单,且一般是其本义,如释“自”部:鼻也像鼻形。而宋本《玉篇》主要据《说文》及前代诸多典籍释义,且注意区别本义与其其它意义的用法,且已有“音变意异”的意识,如同样释“自”部:鼻也像鼻形,又由也率也。先释本义“鼻也”,后释其介词用法“由也”和动词用法“率也”。在部首释义时,《说文解字》偶尔引用通人及典籍的用语,但不普遍,且通人及典籍的范围也有限,而宋本《玉篇》是据说文的释义,通人有王弼、郭璞等,典籍几乎遍及先秦两汉的各种书籍,更为丰富,有《山海经》《易》、《诗》、《礼记》、《周礼》、《尔雅》等等,即所谓的博引群经及各家注解。如释“ 丄”部,《说文解字》为:“高也此古文上指示也。”而宋本《玉篇》释其为“市谦切说文云高也又居也,易曰:本乎天者亲上;虞书曰:正月上日;孔安国曰:上日朔日也;老子曰……;王弼曰……;汉书云……”比较而言,宋本《玉篇》部首的释义更为全面、科学。
四、部首采用的形体不同,《说文解字》主要是小篆,也收录不少古文、籀文。而宋本《玉篇》的部首形体主要以楷书为主,若有古文、籀文、异体字也一一列出。这一点是由于两本子书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而造成的。《说文解字》时代小篆已为通行的字体,而宋本《玉篇》时代楷书已通行。
五、两者在解释部首时音义的顺序不同,《说文解字》先释义后注明反切(注:原本无反切,今所见反切是后人校订时所加),如:释“三”部:“天地人之道也,苏甘切。”而宋本《玉篇》是先反切后释义,如同释“三”部:思甘切,说文云:“天地人之道也”,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六、两者比较而言,宋本《玉篇》的检字法原则已经较成熟,体现在:(一)其摒弃了对部首字形的分析,先注音后释义的音义配合体例被后世字典所继承;(二)在每一卷之始先列出本卷所包含的部首,这就更便于排检,这一点是《说文解字》所无法比拟的;(三)其每一个部首之上都以圆圈“o”区分与其下的例字每一,而《说文解字》却把部首与其下例字都混杂在一起,并未加以区别两者,不方便读者辨识。
部首创始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此后也有较大发展,以上就部首演变的角度从六个方面探讨了《说文解字》和宋本《玉篇》部首的不同之处:一、部首的数目上及具体所立的部首条目的差异;二、部首的次序系联原则不同;三、部首的释义方式及所收录的义项范围不同;四、部首的所采用的形体不同;五、解释部首时音义的顺序不同;六、宋本《玉篇》的检字法原则较之于《说文解字》更成熟。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陈建裕.《玉篇》研究二题[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6)..
[3]陈建裕.《玉篇》部首[J]说略.阴山学刊,1999.(1).
关键词:《说文解字》;宋本《玉篇》;部首;不同
汉字部首的发展演变与字书编纂的原则有紧密联系。《说文解字》、《玉篇》是我国较早的两本重要字书,两者也代表了字书编纂的不同原则,但遗憾的的是两本字书的原本都已失传。今所见《说文解字》的通行版本是南唐徐铉所校订的;而《玉篇》则是宋真宗时命翰林学士陈彭年等对孙强本《玉篇》刊定遂成的《大广益玉篇》,即所称的宋本《玉篇》,是迄今完整保存下来的第一部楷书字典。两本字书在某些方面有同有异,笔者就以其各自的部首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部首的不同之处,如下:
一、两者的部首数目及所立的具体部首条目有差异。虽然两者部首的总体数目差别不大,但并不代表其部首的条目也无多大差异。虽《说文解字》部首540部动14类,宋本《玉篇》542部共30类别,但两者所分部首类别又出入,且只有518部是相同的。原因在于宋本《玉篇》并不是完全承袭《说文解字》的部首条目,而是在其基础上有所增加或归并,其中新增的部首13部:父、喿、云、冘、处、磬、北、索、单、书、床、弋、文;删除的是11部,即“哭、画、教、眉、白、饭、后、介、弦”等,某些删除的是重新归入而成为其它部首的下例字,如“哭”部并入“吅”部,”“画”部并入“书”部,“教”部并入“支”部,“眉”并入“目”、“后”归入“口”,“介”归入“大”,“弦”归入“弓、幺”等。为了适应汉字形体简化及楷化的需求,在删减部首这一点上,宋本《玉篇》的处理颇为合理。
二、部首的系联原则不同,使其部首的次序大有不同。《说文解字》是据形系联的的原则,部首次序以其形体是否相关相近为准则,如《说文解字》第一卷部首依次是(便于输入把小篆改为楷书)“一、丄、示、三、王、玉、玨、气、士、丨、屮、艸、蓐、茻”,其中“一、丄、示、三、王、玉、玨”的形体接近故前后相依,“丨、屮、艸、蓐、茻”固然。而宋本《玉篇》的部首是据义相引的系联原则,以部首意义的相关或相近为纽带进行排列,如其第一卷就只有《说文解字》第一卷的前八部,其余“气、士、丨、屮、艸、蓐、茻”都未列入其中,因其意义与“王、玉、玨”相差较大。“丨、屮”在卷第十一,“艸”第十三卷,“蓐、茻”第十四卷。而对于少数的部首据意义不好归类的才采用据形系联的原则。
三、部首的释义方式及部首所收录的义项范围不同。《说文解字》释义方式是据形索义,即依据“六书”理论拟部首小篆的形体,通过分析部首的形体结构探求其本义,释义较简单,且一般是其本义,如释“自”部:鼻也像鼻形。而宋本《玉篇》主要据《说文》及前代诸多典籍释义,且注意区别本义与其其它意义的用法,且已有“音变意异”的意识,如同样释“自”部:鼻也像鼻形,又由也率也。先释本义“鼻也”,后释其介词用法“由也”和动词用法“率也”。在部首释义时,《说文解字》偶尔引用通人及典籍的用语,但不普遍,且通人及典籍的范围也有限,而宋本《玉篇》是据说文的释义,通人有王弼、郭璞等,典籍几乎遍及先秦两汉的各种书籍,更为丰富,有《山海经》《易》、《诗》、《礼记》、《周礼》、《尔雅》等等,即所谓的博引群经及各家注解。如释“ 丄”部,《说文解字》为:“高也此古文上指示也。”而宋本《玉篇》释其为“市谦切说文云高也又居也,易曰:本乎天者亲上;虞书曰:正月上日;孔安国曰:上日朔日也;老子曰……;王弼曰……;汉书云……”比较而言,宋本《玉篇》部首的释义更为全面、科学。
四、部首采用的形体不同,《说文解字》主要是小篆,也收录不少古文、籀文。而宋本《玉篇》的部首形体主要以楷书为主,若有古文、籀文、异体字也一一列出。这一点是由于两本子书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而造成的。《说文解字》时代小篆已为通行的字体,而宋本《玉篇》时代楷书已通行。
五、两者在解释部首时音义的顺序不同,《说文解字》先释义后注明反切(注:原本无反切,今所见反切是后人校订时所加),如:释“三”部:“天地人之道也,苏甘切。”而宋本《玉篇》是先反切后释义,如同释“三”部:思甘切,说文云:“天地人之道也”,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六、两者比较而言,宋本《玉篇》的检字法原则已经较成熟,体现在:(一)其摒弃了对部首字形的分析,先注音后释义的音义配合体例被后世字典所继承;(二)在每一卷之始先列出本卷所包含的部首,这就更便于排检,这一点是《说文解字》所无法比拟的;(三)其每一个部首之上都以圆圈“o”区分与其下的例字每一,而《说文解字》却把部首与其下例字都混杂在一起,并未加以区别两者,不方便读者辨识。
部首创始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此后也有较大发展,以上就部首演变的角度从六个方面探讨了《说文解字》和宋本《玉篇》部首的不同之处:一、部首的数目上及具体所立的部首条目的差异;二、部首的次序系联原则不同;三、部首的释义方式及所收录的义项范围不同;四、部首的所采用的形体不同;五、解释部首时音义的顺序不同;六、宋本《玉篇》的检字法原则较之于《说文解字》更成熟。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陈建裕.《玉篇》研究二题[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6)..
[3]陈建裕.《玉篇》部首[J]说略.阴山学刊,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