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格说来,学生的语文敏感性,应该从小培养,且越早越好。都说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任务,但今天,我们必须勇敢而多情的认为,在用语泛滥的今天,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的高低就是你语文老师的事!
都说生活中时时、处处是语文,但关键是,怎样让学生处处、时时学语文?能不能让学生将所闻所见所历所感所思所想积聚下来成为素材,沉淀下来成为思想?能不能让学生将接触到的所有语言文字成为批判性解读的对象?能不能让学生把听故事、看电视、读报纸、看广告都当成学习语文的机会?这就需要培养语文的敏感性。
怎样培养语文的敏感性?答案已经很明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触角伸向生活的全部,把他们的视线引向整个社会和大自然。
我给学生讲过这么一件事。在我的住处附近有家澡堂,现在改成了洗浴中心,外面很是恢宏,里面却狭小得很。在它上下楼梯的转角处有一处比较矮,于是店老板很好心地张贴了一张提示条,上书:请勿碰头!我说,同学们,这个提示语恰当吗?有的学生还不明白,我就演示给他们看:这就如同说,洗澡的人来了,都喜欢把头往此处碰,甚至碰得咚咚响,店老板赶快劝解:客官,别碰了,别碰了!我边说边往黑板上演示碰头的动作,下面已笑作一片。店老板本来是好意,一般人看后也不觉什么,但是只要用一双语文的眼睛敏锐的留意,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我趁机给同学讲了祈使句的分类,这里禁止语气应替换为提示语气:小心碰头。我给学生说:这就是学语文,也只有这样学语文才能把语文学好!
经济欠发达的菏泽,中学生留洋是“物以稀为贵”的事。只有家庭殷实者才能为之的。一日,在某大酒店门口悬挂着一醒目条幅:热烈欢迎刘洋儿子去日本留学!我说,同学们,这句话有没有问题?有问题。问题一,“欢迎”的“迎”字不对,迎来送往,既然是去留学,应该是“送”,“欢送”;问题二,“刘洋儿子”是歧义,是刘洋的儿子,还是儿子叫刘洋,这牵扯到词组的分类,是偏正词组还是同位词组。(用中国的文化看,如果是“刘洋儿子”还有骂人的意思呢。)一个条幅,破绽百出,再有钱,没文化也是不行的。同学们说:没文化的都出国了。大家又一阵哄笑!
这就是学语文,只能这样才能学好语文!
我拿过晚报来,给他们读了一段一个名盘的售楼广告,问大家:怎么样?大家答:很好啊,有文采!我把这段文字抄到黑板上,大家这才发现,从遣词,到造句,再到逻辑,里面的错误近二十处。
我给同学们布置作业,看看电视广告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大家发现,有比喻,有夸张,有类比,有对比,有仿词,等等。我让大家集中收集了运用仿词的广告语,一起讨论优劣高下。从文化衫上的“三孔啤酒,圣气凌人”,到某发廊的门匾“飞发走丝”,从某婴幼用品店名的“婴幼尽有”,到某洗衣粉广告的“衣衣不舍”,大家搜集了好多,既领略了汉语的奇妙和魅力,也从拙劣的仿词中提高了语言审美能力。
我让同学们搜集生活中的常用错别字:欢渡春节,按装,家俱.......我让同学们搜集媒体中常用错的成语:七月流火,趋之若鹜,不温不火,炙手可热.......
点点滴滴中,我的学生逐渐明白:这就是学语文,它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
当我们把生活引进课堂之后,生活就会逐渐变成语文最大的课堂——这就是我培养学生语文敏感性的最大体会。
都说生活中时时、处处是语文,但关键是,怎样让学生处处、时时学语文?能不能让学生将所闻所见所历所感所思所想积聚下来成为素材,沉淀下来成为思想?能不能让学生将接触到的所有语言文字成为批判性解读的对象?能不能让学生把听故事、看电视、读报纸、看广告都当成学习语文的机会?这就需要培养语文的敏感性。
怎样培养语文的敏感性?答案已经很明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触角伸向生活的全部,把他们的视线引向整个社会和大自然。
我给学生讲过这么一件事。在我的住处附近有家澡堂,现在改成了洗浴中心,外面很是恢宏,里面却狭小得很。在它上下楼梯的转角处有一处比较矮,于是店老板很好心地张贴了一张提示条,上书:请勿碰头!我说,同学们,这个提示语恰当吗?有的学生还不明白,我就演示给他们看:这就如同说,洗澡的人来了,都喜欢把头往此处碰,甚至碰得咚咚响,店老板赶快劝解:客官,别碰了,别碰了!我边说边往黑板上演示碰头的动作,下面已笑作一片。店老板本来是好意,一般人看后也不觉什么,但是只要用一双语文的眼睛敏锐的留意,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我趁机给同学讲了祈使句的分类,这里禁止语气应替换为提示语气:小心碰头。我给学生说:这就是学语文,也只有这样学语文才能把语文学好!
经济欠发达的菏泽,中学生留洋是“物以稀为贵”的事。只有家庭殷实者才能为之的。一日,在某大酒店门口悬挂着一醒目条幅:热烈欢迎刘洋儿子去日本留学!我说,同学们,这句话有没有问题?有问题。问题一,“欢迎”的“迎”字不对,迎来送往,既然是去留学,应该是“送”,“欢送”;问题二,“刘洋儿子”是歧义,是刘洋的儿子,还是儿子叫刘洋,这牵扯到词组的分类,是偏正词组还是同位词组。(用中国的文化看,如果是“刘洋儿子”还有骂人的意思呢。)一个条幅,破绽百出,再有钱,没文化也是不行的。同学们说:没文化的都出国了。大家又一阵哄笑!
这就是学语文,只能这样才能学好语文!
我拿过晚报来,给他们读了一段一个名盘的售楼广告,问大家:怎么样?大家答:很好啊,有文采!我把这段文字抄到黑板上,大家这才发现,从遣词,到造句,再到逻辑,里面的错误近二十处。
我给同学们布置作业,看看电视广告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大家发现,有比喻,有夸张,有类比,有对比,有仿词,等等。我让大家集中收集了运用仿词的广告语,一起讨论优劣高下。从文化衫上的“三孔啤酒,圣气凌人”,到某发廊的门匾“飞发走丝”,从某婴幼用品店名的“婴幼尽有”,到某洗衣粉广告的“衣衣不舍”,大家搜集了好多,既领略了汉语的奇妙和魅力,也从拙劣的仿词中提高了语言审美能力。
我让同学们搜集生活中的常用错别字:欢渡春节,按装,家俱.......我让同学们搜集媒体中常用错的成语:七月流火,趋之若鹜,不温不火,炙手可热.......
点点滴滴中,我的学生逐渐明白:这就是学语文,它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
当我们把生活引进课堂之后,生活就会逐渐变成语文最大的课堂——这就是我培养学生语文敏感性的最大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