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场”中开展“教学做合一”的综合实践活动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88332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综合实践课程要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不难发现《纲要》中的一些关键词:“真实生活”“生活情境”。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教师,在这几年的实践体验和经验积累下,笔者深刻地感受到综合实践是一门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法,最终解决问题的综合学科。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殊性,我们发现,在校园中创设“生活场”对于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那么,什么是“生活场”?“生活场”其实就是陶公所说的“生活课堂”。所以,创设“生活场”不应该是单纯地将校外生活中的“生活情境”照搬到校内课堂中,而应该是教师帮助学生把握校园中真实的“生活情境”,让探究自然地发生,让活动真实地开展。其实,这也符合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笔者不禁再次为陶公先于我们近百年提出这样先进的理论感到由衷的敬佩。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这几年的实践中,笔者根据自己学校和周边学校的情况,结合学生普遍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做合一”理论,也有了自己一些浅薄的理解。笔者认为陶行知先生给我们举的这个种田的例子,并不是说要我们在进行这项实践活动的时候,就一定要去校外找一块田,然后进行耕种,以这样的方式完成所谓的“教学做合一”,而是应该在实践活动中,从开始选题、开发活动,到开展活动,以及活动的完善甚至到最后的成果汇报阶段,我们都不要脱离“生活”这个实践“基地”。就拿陶公“种田”的例子来说,如果有条件,我们当然可以带着学生去校外田地进行耕种,可是如果实际情况是校外没有合适的田地,又或者交通不方便等因素,那么我们也不要强求,一定要去校外种地,我们完全可以在学校,如花坛、操场角落,甚至我们可以在一些废弃的容器里装好土,进行小范围的种植尝试。笔者想陶行知先生举例里的这个“田地”,更多的是指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实际的、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和锻炼的机会,不能光说不练,更不能脱离生活进行“纸上谈兵”式的实践。基于以上这些思考,在自己的实践操作中,笔者就进行了如下尝试,试图将“生活场”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

一、“生活场”让活动引入更自然


  作为一名综合实践课程教师,笔者想大家都有同感,在一个新主题选定和开展之前,我们总是很苦恼。基于综合实践性质,我们往往没有统一的教材,很多学校的校本教材开发也还处在起步阶段,所以到底选择或者说开发怎么样的主题让学生来进行活动,往往不是件易事。一方面教师个人的精力有限,凭空开发主题很困难;另一方面,教师基于生活经验和教学经验未必能很好地、准确地判断所开发的主题是否适合当下所带领的班级的学生。那么这个时候,把握“生活场”,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显得尤为重要。记得之前笔者按照节气的自然规律,和几届五年级学生都开展过“小暑”的主题活动,通常我们会通过前期搜集资料,了解小暑节气的由来,以及人们通常在这个节气干些什么,还会介绍一下这个节气的时令美食。可是去年在实践活动中,将“生活场”引人后,笔者就尝试着,让学生在学校就餐的时候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从而引入活动。因为夏至后,学校每周总有几天会在中午的午餐时间给学生加上一碗绿豆汤。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有没有发现最近学校的午餐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学校的午餐会进行这样的调整?”在这个自然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很快就融入探究活动。他们不再只是会说因为这是这个节气的时令美食,他们会主动去思考:为什么小暑会喝绿豆汤而不是其他东西?他们又会进一步思考,原来这和小暑节气的特有性质有关。因为过了小暑就意味着夏天来了,气温开始飙升,而绿豆有解暑的功效。
  就这样,在校园中,我们只要善于发现,把握得当,就可以发现很多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因为学生本身就是在这个“生活场”中,所以当教师一点拨,他们就会非常自然地进入探究,而不再是教师生硬地给学生一个主题,然后按部就班地进行探究。

二、“生活场”让探究更深入


  依然是“小暑”这个主题活动,当学生在食堂吃午饭时,通过观察和思考,自然地進入这个主题活动后,笔者并没有止步于此。作为活动的组织者,笔者抓住了学校食堂供应“绿豆汤”这个适应节气的举动,引导学生,“既然展开了本次活动,想不想自己来尝试制作一次绿豆汤?”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起来。同时,这次活动,笔者要求学生从原料开始就由各组自己准备,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学生会去调查最初或者说通常制作绿豆汤的材料有哪些,它们之间的配放比例又是如何,各种材料需要怎样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学生也会发现,现在我们喝的绿豆汤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改良,有的加入了很多原来绿豆汤中不常见的材料,甚至还加入了水果,就这样又引起了学生深一步的探究和思考。当学生做完这两轮的探究后,笔者又告诉他们,学校可以为我们提供本次活动的经费,可是经费是有限的,所以在准备材料的时候,我们不能只顾个人喜好,也不能光顾着好喝,而是需要在考虑口味的基础上,也考虑到各种材料的成本,通过调查各种材料的价格,仔细计算,制作出一碗性价比高又好喝的绿豆汤。在这一步步自然的递进式的探究中,学生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食物成本的考量,让我们的活动开展得更深入、更有价值。

三、“生活场”让成果展示更真实、有效


  自从将“生活场”引入综合实践活动中后,笔者发现除了引入活动更自然了,活动开展更深入了外,在成果展示的时候也更真实、有效了。我们不需要刻意去思考到底用什么方式来展示成果更有效、更有意义。就拿“小暑”主题活动来说,以往这个活动成果展示不外乎是各组上来汇报小暑节气的由来、时令美食和相关习俗,展现形式也偏向于做一个小暑节气的手抄报。去年,我们在探究了学校午餐这碗“绿豆汤”后,他们的成果展示就更丰富、真实了。首先,学生们自己一步步探究,加入了改良后的配料、基于成本计算进行选料、运用自己调查到的制作绿豆汤的方法,最终呈现出了各组“与众不同”的绿豆汤。整个过程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制作和程序化的成果展示,而是基于自己思考的、有独特性的一份探究成果的展示。
  这样的展示,不但可以很好地对整个活动进行回顾和总结,更重要的是能够展示各组所呈现出的差异,这也正是各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好时机,通过这样有效的展示,给各组一个学习和自省的机会,发现自己本次活动中的不足、思考欠佳的地方,从而为下次活动提出新的要求和方向。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为此,我们教师就应该更好地去帮助学生把握、引入、创设“生活场”,让学生在自然中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让探究更深入,让学生开展真实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活动,真正进行有实效的综合实践活动。
  正如陶公在《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中提到教育者的责任时所说的: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不辜负机会;利用机会;能用千里镜去找机会;会拿灵敏的手去抓机会”。笔者想,在学校生活中,把握“生活场”,这不仅是我们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所需要的,也是我们作为教师所应尽的责任。
其他文献
[摘 要]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凭借,在写景状物类文章描写中,教师以教材为依托,让学生从学会观察、理清顺序、多感官参与以及动静结合等方面研读教材,可以使学生从中习得表达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具体,言之生动”等习作策略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習作习惯,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统编教材;读写结合;写景状物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独具匠心地设置了“习作单元”.以六上习作单元为例,探析“习作单元”的整体教学策略.具体表现为:内容编排,突显单元教学特点;目标落实,突显阶梯化层递特点;
本文阐述了SOLO分类理论与古诗教学的融合途径与方法,旨在利用SOLO分类理论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感知、理解古诗,引领学生从浅层思维向深度思维逐步转化,使得学生对古诗的认知与理解每深入一层其思维水平也随之升高一个层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古诗深度阅读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几十年来,语文教学的目标一直左右摇摆,这对我们语文教师的成长有不良影响.语文学科就像大杂烩,这些年来,“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八字宪法”一直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思路.任何一
期刊
一直以来,我对像“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这样的描述持有一定的偏见.这种偏见倒不是否认教育具有这样的意义,而是觉得这样的比喻多少有点令人琢磨不透.因为我一直觉得
期刊
在践行养成教育的德育实践中,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发动儿童主动献计献策、创编习惯绘本手册;激励儿童每月争当校园之星,发挥榜样效应;鼓励儿童悦然参与“好习惯银行”实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乡村学校也拥有了与城市学校同等的教育教学设备,这让农村学生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讲,现代科学技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