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走出应试教育的课堂模式,改变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法。课程目标的实现还是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
历史课作为一门基础的人文科学,内涵丰富,既具体生动,又抽象枯燥,是过去性和现实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结合。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与历史课的特征和现代教育理论明显不相适应。
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探索性的潜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可以说方法众多。笔者就在教学实际中有以下几点尝试。
1、转变教师角色,营造学习历史的和谐环境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做到这样,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转变教育理念。要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彻底摆脱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改变“讲听”教学方法,教师要由台前退到幕后,由主角变为配角,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俯下身子同学生交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真心、诚心地做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同时,教师要由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侧重学习方法训练,不断加强对学生运用和驾驭历史知识的能力、技能培养。教师在设计历史课教案时,要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对照、检查、反思、纠正。设置历史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在通读历史课本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去思考、讨论、表演、引导、总结,把握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明确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和必然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师角色的转变,才能真正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自主参与氛围。
二、查找相关史料,构建历史知识链条
历史课不是“豆芽”课,它应该和语文、数学课同等重要。作为老师自己首先要重视这门课程,用心备课,用心上课,用心辅导。特别是在上课前,教师和学生都要准备好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实物。历史课中之所以师生缺少互动,就是因为是学生缺乏对课堂内容的基本了解,对相关史料的准备不足。
因此,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课外阅读和查阅相关资料等。比如,在教学“西周的兴亡”一节之前,可让学生看《封神演义》小说及其他类型的图书,查阅商纣王、周武五、姜尚等人物的相关资料。
这样,学生将历史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将课外资料和课本历史事件建立起知识链条,丰富了历史素材,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查找、阅读、记录和思考等系列行为和心里活动,学生不但加深了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的积极性,同事也锻炼了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
三、创设展示平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学习历史,光靠在课堂中“一人说,众人听”的单一参与形式,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满足到每个同学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尤其是带有难度问题的探讨,会经常出现集中在一部分学生发表意见。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围绕一个开支学习探索活动,增加人人参与,个个展示自己学习历史成果的机会。
比如,可分小组组织演讲赛,主题如“我评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等。在设计时分组尽量小,小组内的同学轮流当演讲人,再由各组选出代表到全班演讲。这样,就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激励学生深入钻研历史课程,增强学习自信心。
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自觉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动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改革教法,激发学生兴趣。一是巧妙导入引发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切入点以通俗、平实、新颖的方式导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比如,在教学“西周兴亡”一课时,先以学生的最熟知、最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导入:“同学们知道姜子牙、高纣王、女尾狐狸苏妲已吗?
看过电视剧《封神榜》吗?“一下就打开了学生的话闸子,整个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二是插入精彩故事激发兴趣。在教学“走向全盛时期的唐朝”时,为了加强对武则天的认识,以武则天死后暮前“无字碑”的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对武则天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辽、宗、西夏、金的并立”时,由于内容头绪多,朝代政权名称多,学生感到乏味,以扬家将、岳飞的故事为线索,贯穿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五、运用评价肯定,增强自主学习成功感
学生的自己学习成果一旦获得别人好的评价和认可,就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增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历史课程的学习也需要激发性的评价,不要轻易说“错”字。比如,在教学“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一节时,有同学认为功绩不是唐太宗,而是隋炀帝,没有隋炀帝的暴政,就不会出现唐初治国政策的调整,持反对意见的同其争论不休。
有的观点新颖,有的稚嫩,有的甚至错误带有出风头的,但不能以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评价学生。对学生的积极性要加以鼓励和肯定,对需要加以引导和纠正的问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找出准确答案,自行去矫正自己的问题。否则,会刺伤学习求异思维和学习积极性。
(四川平昌县职业中学)
历史课作为一门基础的人文科学,内涵丰富,既具体生动,又抽象枯燥,是过去性和现实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结合。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与历史课的特征和现代教育理论明显不相适应。
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探索性的潜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可以说方法众多。笔者就在教学实际中有以下几点尝试。
1、转变教师角色,营造学习历史的和谐环境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做到这样,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转变教育理念。要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彻底摆脱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改变“讲听”教学方法,教师要由台前退到幕后,由主角变为配角,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俯下身子同学生交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真心、诚心地做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同时,教师要由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侧重学习方法训练,不断加强对学生运用和驾驭历史知识的能力、技能培养。教师在设计历史课教案时,要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对照、检查、反思、纠正。设置历史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在通读历史课本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去思考、讨论、表演、引导、总结,把握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明确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和必然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师角色的转变,才能真正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自主参与氛围。
二、查找相关史料,构建历史知识链条
历史课不是“豆芽”课,它应该和语文、数学课同等重要。作为老师自己首先要重视这门课程,用心备课,用心上课,用心辅导。特别是在上课前,教师和学生都要准备好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实物。历史课中之所以师生缺少互动,就是因为是学生缺乏对课堂内容的基本了解,对相关史料的准备不足。
因此,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课外阅读和查阅相关资料等。比如,在教学“西周的兴亡”一节之前,可让学生看《封神演义》小说及其他类型的图书,查阅商纣王、周武五、姜尚等人物的相关资料。
这样,学生将历史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将课外资料和课本历史事件建立起知识链条,丰富了历史素材,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查找、阅读、记录和思考等系列行为和心里活动,学生不但加深了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的积极性,同事也锻炼了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
三、创设展示平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学习历史,光靠在课堂中“一人说,众人听”的单一参与形式,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满足到每个同学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尤其是带有难度问题的探讨,会经常出现集中在一部分学生发表意见。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围绕一个开支学习探索活动,增加人人参与,个个展示自己学习历史成果的机会。
比如,可分小组组织演讲赛,主题如“我评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等。在设计时分组尽量小,小组内的同学轮流当演讲人,再由各组选出代表到全班演讲。这样,就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激励学生深入钻研历史课程,增强学习自信心。
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自觉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动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改革教法,激发学生兴趣。一是巧妙导入引发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切入点以通俗、平实、新颖的方式导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比如,在教学“西周兴亡”一课时,先以学生的最熟知、最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导入:“同学们知道姜子牙、高纣王、女尾狐狸苏妲已吗?
看过电视剧《封神榜》吗?“一下就打开了学生的话闸子,整个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二是插入精彩故事激发兴趣。在教学“走向全盛时期的唐朝”时,为了加强对武则天的认识,以武则天死后暮前“无字碑”的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对武则天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辽、宗、西夏、金的并立”时,由于内容头绪多,朝代政权名称多,学生感到乏味,以扬家将、岳飞的故事为线索,贯穿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五、运用评价肯定,增强自主学习成功感
学生的自己学习成果一旦获得别人好的评价和认可,就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增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历史课程的学习也需要激发性的评价,不要轻易说“错”字。比如,在教学“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一节时,有同学认为功绩不是唐太宗,而是隋炀帝,没有隋炀帝的暴政,就不会出现唐初治国政策的调整,持反对意见的同其争论不休。
有的观点新颖,有的稚嫩,有的甚至错误带有出风头的,但不能以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评价学生。对学生的积极性要加以鼓励和肯定,对需要加以引导和纠正的问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找出准确答案,自行去矫正自己的问题。否则,会刺伤学习求异思维和学习积极性。
(四川平昌县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