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年来,语文教改一直异常活跃,教法学法探索尤为热烈,众多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比如讲解式、问答式、启发式操练式生活式谈话式等等。这些教学方法各有利弊,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语文教育的发展。
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大多是从教师的教法上去考虑的,真正从学生这一学习特点主体上考虑的教师不多。
当前语文教学受高考指挥棒的左右太厉害。在前的语文教学老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一套高考试卷展开的,如高考考文学常识,教师就把文学常识梳理得很细;高考考字音字形,教师就在课上听写字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一篇篇文质优美兼美的文章,就这样分解的七零八落、面目全非。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往往不是文质兼美文章,而是枯燥的字词和一套一套所谓的解题方法。这样教语文,学生的语文成绩也能提高。
但是,这种做法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以学生厌恶语文为代价的,好多学生在中学毕业后甚至上中学期间,一提到语文就恐惧,一上语文课就昏昏欲睡,不能不说跟当前好多语文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
近年来好多地方搞的一些优质课大赛、观摩课等等,各当前的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在这些课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出一个个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但是,我对这种做法颇有疑义。我认为,教师所讲的绝大部分内容,所提出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是语文教材的编者或是某些“权威人士”以及教参上的观点。教师把这些观点拿来,设计成几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讨论,无非是让学生得出那些现成的观点而已。
有时学生答不出教师预想的结果,教师就不厌其烦的启发、诱导,直到学生回答出了那个既定的答案,教师方才罢休,老师门称之为“课堂高潮”。我认为,课堂上设置思维障碍是很重要的,但是对这种所谓的“思维障碍”、“课堂高潮”,我不太赞成。
试问:教师的问题从哪里来的?教师的答案是怎么得出来的?那是教师的答案吗?不都是教师东查西抄得来的吗?这其中有多少是教师个人的观点?又有多少教师敢在课堂上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呢?
有多少语文教师,没有参考书就敢去讲课?教师尚且如此,他们的学生会怎样呢?所以这些活动与其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倒不如说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做秀的舞台。
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和”、“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开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应“发展独立的阅读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性话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型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变能力和批判能力”。
“新课标”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提到:应“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
由此可见,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把书中的乐趣还给学生,把实践的过程还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果把语文课上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评论,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以往的教学参考书,重在分析课文、统一观点。今年的新教参书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上的“新理念”,淡化了知识教学,在对课文做出必要分析的同时,提供了大量有关课文内容或某个观点的争鸣性的文章,多出要求:教师调动学生展开充分讨论,答案不求唯一,只要学生言而有理,且能自圆其说就可以。
可见语文教材改革的力度之大。由此我认为,三年后的全国普通高考试卷,语文试题肯定会有很大的变动。如果我们还坚持走现在的路子,那么,不出三年,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彻底落伍。
当前的许多教学方法是针对以前的旧教材而言的,真正适合现在新教材、体现新课标中的新理念的新教法还没出现,需要我们去探索。
当然,对过去的教法,我们决不能完全否定,要在继承好的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那样才能在教改之路上少走弯路。
所以,我认为,我们必须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和研究,跟上时代的步伐,把研究性学习落到实处。开辟一条有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这不仅是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大多是从教师的教法上去考虑的,真正从学生这一学习特点主体上考虑的教师不多。
当前语文教学受高考指挥棒的左右太厉害。在前的语文教学老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一套高考试卷展开的,如高考考文学常识,教师就把文学常识梳理得很细;高考考字音字形,教师就在课上听写字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一篇篇文质优美兼美的文章,就这样分解的七零八落、面目全非。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往往不是文质兼美文章,而是枯燥的字词和一套一套所谓的解题方法。这样教语文,学生的语文成绩也能提高。
但是,这种做法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以学生厌恶语文为代价的,好多学生在中学毕业后甚至上中学期间,一提到语文就恐惧,一上语文课就昏昏欲睡,不能不说跟当前好多语文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
近年来好多地方搞的一些优质课大赛、观摩课等等,各当前的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在这些课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出一个个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但是,我对这种做法颇有疑义。我认为,教师所讲的绝大部分内容,所提出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是语文教材的编者或是某些“权威人士”以及教参上的观点。教师把这些观点拿来,设计成几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讨论,无非是让学生得出那些现成的观点而已。
有时学生答不出教师预想的结果,教师就不厌其烦的启发、诱导,直到学生回答出了那个既定的答案,教师方才罢休,老师门称之为“课堂高潮”。我认为,课堂上设置思维障碍是很重要的,但是对这种所谓的“思维障碍”、“课堂高潮”,我不太赞成。
试问:教师的问题从哪里来的?教师的答案是怎么得出来的?那是教师的答案吗?不都是教师东查西抄得来的吗?这其中有多少是教师个人的观点?又有多少教师敢在课堂上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呢?
有多少语文教师,没有参考书就敢去讲课?教师尚且如此,他们的学生会怎样呢?所以这些活动与其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倒不如说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做秀的舞台。
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和”、“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开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应“发展独立的阅读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性话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型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变能力和批判能力”。
“新课标”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提到:应“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
由此可见,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把书中的乐趣还给学生,把实践的过程还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果把语文课上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评论,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以往的教学参考书,重在分析课文、统一观点。今年的新教参书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上的“新理念”,淡化了知识教学,在对课文做出必要分析的同时,提供了大量有关课文内容或某个观点的争鸣性的文章,多出要求:教师调动学生展开充分讨论,答案不求唯一,只要学生言而有理,且能自圆其说就可以。
可见语文教材改革的力度之大。由此我认为,三年后的全国普通高考试卷,语文试题肯定会有很大的变动。如果我们还坚持走现在的路子,那么,不出三年,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彻底落伍。
当前的许多教学方法是针对以前的旧教材而言的,真正适合现在新教材、体现新课标中的新理念的新教法还没出现,需要我们去探索。
当然,对过去的教法,我们决不能完全否定,要在继承好的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那样才能在教改之路上少走弯路。
所以,我认为,我们必须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和研究,跟上时代的步伐,把研究性学习落到实处。开辟一条有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这不仅是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