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把阅读习惯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三大目标之一,予以重视。他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习惯,怎样培养这些习惯呢?
一、阅读教学中应重点培养的习惯
1、要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一篇课文,教师没有布置预习,学生就不会主动去阅读;一道练习题,如果教师不作要求,学生就会很少去思考、去提前完成;课堂上教师分析评判的问题,学生更不会去鉴别其有无疏漏。正因为如此,我们上语文课时,经常遇到教师设计的某一简单问题,因学生没有主动思考而一问三不知,严重影响课堂气氛,教学任务也不能按时完成的情况。这样的教学现状,出现教学效率低、应试时阅读题得分低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要实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教学最终目标,因此,就必须重视学生主动阅读、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
2、要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的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必须备有三本语文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词典》、《成语词典》。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借助工具书阅读是自学、辨伪的基础和拐杖,我们称语文工具书是“哑巴先生”,教师越俎代庖只能解学生一时之急,学生使用工具书却是方便一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勤引用工具书的材料介绍其它更多语文工具书的情况,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3、要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这一习惯是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所倡导的,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动笔墨既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脉络,突出重点,标识疑问,为重点阅读或筛选信息留下阅读轨迹;也可以为提高日后的再读效率奠定基础。
4、要培养吟诵、涵咏、切身体察的习惯
阅读教学不能只阅不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足以说明读的功效。教学中,我们也有这样的感受:一些较复杂的单复句的语意理解,或较复杂的病句修改以及语言实际运用中的简明、连贯等问题,学生反反复复看仍然糊里糊涂,但读一遍就大彻大悟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读的过程是个多种感觉器官连动的过程这种连动就像照相馆的聚焦一样,把分散思维凝聚于一点了,其效率当然比单是视觉感知后的思维要高。当然,这里说的“读”不只是眼、口行为,还应该包括涵咏、切身体察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要把个体对阅读材料的感知与自身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融为一体,使作者所写的人、事、物、情、景、理成为读者已有经验的艺术再现,从而缩短阅读主体与阅读材料间的距离,消除前者对后者的陌生感。
5、要培养积累的习惯
庄子说:“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再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赠大翼也无力。”由此可见,积累是力量的源泉和原动力。一个人语文功底厚实、学富五车、满腹经纶,靠的是日积月累。
二、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
教师要改变观念,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当作职责去认识,当作教学目标去设置,当作能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段去对待。这样,我们才会舍得花时间去培养。
2、要带强制性
人,天生就有惰性,这种惰性本身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得与惰性作斗争,就非强制不可。譬如:要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的习惯,对那些没有基本工具书的就必须强迫他们去买;对那些早读不开口的学生,就必须逼他们放开喉咙;对那些没有积累习惯的,就应该用不定期检查的办法不留情面地逼他们积累……这些强制措施,学生并不会有意见,因为这些措施都是他们力所能及且能收到立竿见影效果的措施。
3、要反复练习和实践
叶老提出:“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厉练。”吕老也说:“凡是习惯都是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培养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实践。学生查工具书能解决的字词意义,教师就不必代劳;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他们思考,不要怕耽误教学课时而机械地“灌”、“喂”,训练多了,实践多了,学生自然会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形成阅读能力。
4、教师要注重阅读方法指导
习惯本身就是一种行为方式。文体不同,阅读目的不同,阅读方法也不尽相同,阅读习惯也应随之变通。这些细微处,需要教师予以点拨,帮助他们逾越障碍,把握要领,牵住牛鼻子——课文预习的步骤,知识积累中的遗忘规律、工具书购置中的甄别、动笔墨读书的技巧等都离不开教师的示范。我们在阅读方法指导时应坚持易学好懂、便于操作的原则,使学生一教就会、一教就通。
(作者单位:415108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第八中学)
一、阅读教学中应重点培养的习惯
1、要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一篇课文,教师没有布置预习,学生就不会主动去阅读;一道练习题,如果教师不作要求,学生就会很少去思考、去提前完成;课堂上教师分析评判的问题,学生更不会去鉴别其有无疏漏。正因为如此,我们上语文课时,经常遇到教师设计的某一简单问题,因学生没有主动思考而一问三不知,严重影响课堂气氛,教学任务也不能按时完成的情况。这样的教学现状,出现教学效率低、应试时阅读题得分低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要实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教学最终目标,因此,就必须重视学生主动阅读、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
2、要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的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必须备有三本语文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词典》、《成语词典》。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借助工具书阅读是自学、辨伪的基础和拐杖,我们称语文工具书是“哑巴先生”,教师越俎代庖只能解学生一时之急,学生使用工具书却是方便一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勤引用工具书的材料介绍其它更多语文工具书的情况,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3、要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这一习惯是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所倡导的,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动笔墨既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脉络,突出重点,标识疑问,为重点阅读或筛选信息留下阅读轨迹;也可以为提高日后的再读效率奠定基础。
4、要培养吟诵、涵咏、切身体察的习惯
阅读教学不能只阅不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足以说明读的功效。教学中,我们也有这样的感受:一些较复杂的单复句的语意理解,或较复杂的病句修改以及语言实际运用中的简明、连贯等问题,学生反反复复看仍然糊里糊涂,但读一遍就大彻大悟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读的过程是个多种感觉器官连动的过程这种连动就像照相馆的聚焦一样,把分散思维凝聚于一点了,其效率当然比单是视觉感知后的思维要高。当然,这里说的“读”不只是眼、口行为,还应该包括涵咏、切身体察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要把个体对阅读材料的感知与自身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融为一体,使作者所写的人、事、物、情、景、理成为读者已有经验的艺术再现,从而缩短阅读主体与阅读材料间的距离,消除前者对后者的陌生感。
5、要培养积累的习惯
庄子说:“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再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赠大翼也无力。”由此可见,积累是力量的源泉和原动力。一个人语文功底厚实、学富五车、满腹经纶,靠的是日积月累。
二、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
教师要改变观念,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当作职责去认识,当作教学目标去设置,当作能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段去对待。这样,我们才会舍得花时间去培养。
2、要带强制性
人,天生就有惰性,这种惰性本身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得与惰性作斗争,就非强制不可。譬如:要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的习惯,对那些没有基本工具书的就必须强迫他们去买;对那些早读不开口的学生,就必须逼他们放开喉咙;对那些没有积累习惯的,就应该用不定期检查的办法不留情面地逼他们积累……这些强制措施,学生并不会有意见,因为这些措施都是他们力所能及且能收到立竿见影效果的措施。
3、要反复练习和实践
叶老提出:“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厉练。”吕老也说:“凡是习惯都是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培养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实践。学生查工具书能解决的字词意义,教师就不必代劳;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他们思考,不要怕耽误教学课时而机械地“灌”、“喂”,训练多了,实践多了,学生自然会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形成阅读能力。
4、教师要注重阅读方法指导
习惯本身就是一种行为方式。文体不同,阅读目的不同,阅读方法也不尽相同,阅读习惯也应随之变通。这些细微处,需要教师予以点拨,帮助他们逾越障碍,把握要领,牵住牛鼻子——课文预习的步骤,知识积累中的遗忘规律、工具书购置中的甄别、动笔墨读书的技巧等都离不开教师的示范。我们在阅读方法指导时应坚持易学好懂、便于操作的原则,使学生一教就会、一教就通。
(作者单位:415108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