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肖春飞在2012年12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撰文指出:12月26日,北京大学副校长鞠传进撰文称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大美北大”;无独有偶,同一天,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也在学校大会上提出要建设“优雅学府”。无论是“大美”还是“优雅”,均引起热议,热议的原因很简单——当前一些大学乱象频生、斯文扫地,大学已经不像大学。在社会转型期,不少大学没能守住根本。或“官本位”盛行,行政频频干扰学术;或教授变成“老板”,不上讲台、不进实验室,却忙着跑课题、找经费。个别高校更是丑闻缠身,学术不端,基建腐败……在一些大学,难寻大师,只有大楼;很少书香,甚多铜臭。当前社会上有很多“民国控”,不少人源于崇敬怀念当时大学风骨与大师风范。回望历史,当今大学难道没有一点汗颜?“大美”或“优雅”,不是大学的创新,而是大学的回归。
大学如何“大美”与“优雅”?既需要教育管理者按教育规律办事,稳妥推进“去行政化”“教授治校”,也需要大学自身重拾学术与人文传统,多些敬畏,少些浮躁,“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更需要一些大学做先行者、示范者,如致力建设“大美北大”的北京大学,又如致力建设“优雅学府”的华东师范大学。其实,“大美”与“优雅”的境界,并非高不可攀。童世骏在大会上的发言有样一段话:“少些俗气,少些官气,大学,自然就像大学了。”
突破发展制约在于依法治校
柯炳生在2012年12月24日《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为了实现依法治校,需要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全面落实这些理念。其中,有一些环节和领域,制约着学校发展的全局,在这些方面落实好依法治校,尤为重要。
一是民主决策。要想落实依法治校理念,民主决策至关重要。一方面,通过民主决策程序,能够集思广益,提高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另一方面,民主决策的过程,也是宣传教育、交流沟通、克服阻力、形成共识的过程。这两个方面,都有利于决策的执行。
二是师资招聘。招聘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事关学校长远发展,因此,是学校管理中的极为重要的第一件大事。尤其应考虑到,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只进不出和人情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此背景下,如何突破人情关系,严把入门关,就成为招聘制度的关键点。
三是职级晋升。这包含学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和非学术人员的职员级别晋升,直接涉及到在岗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申请项目和指导研究生的资格等)。相对而言,职称晋升制度经过长期的探索改进,已经比较成熟,但也依然会经常出现矛盾。具体执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论资排辈和小学科之间的平衡。出现争议的,往往是水平比较接近的,或者是不同学科之间难以准确比较的。落选者会找学院领导乃至学校领导投诉。这时,要坚持程序公正原则,对落选者进行劝解和鼓励。
大学生自认“中下层”亟待反思
吴江在2012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报》撰文指出:如果“中下层”的归属感仅是对自身当下社会经济地位的理性认知,当然不必过分忧虑。然而,七成大学生自认“中下层”,恐怕还不仅仅止于对当下境遇的理性判断,而更多流露出对改变未来社会经济地位缺乏自信。无论是对就业的信心不足,还是对自身满意度不高,自认“中下层”的背后,与其说是对个人定位的客观理性,毋宁说或多或少暴露出大学生群体的自卑感。而这恐怕才最值得关注。
平心而论,缺乏自信与自卑感,一定程度上其实与大学生竞争力的相对下降有关,毕竟,虽然经济不够景气,就业市场也不容乐观,但假如大学生真的具备实力,是金子其实总会发光,非但不必对自身社会经济地位作无谓的担忧,反而更应对未来社会地位的提升充满自信才是。从这个角度来看,七成大学生自认“中下层”,最该是“潜力股”的大学生们,何以反对未来如此缺乏自信,充满悲观和忧虑,恐怕也更需反思。
不可否认,大学教育质量下降、大学生竞争力不足固然是造成上述心理的重要因素。但这恐怕还不是事实的全部,更不能全归咎于大学生自身的因素。现实中,收费不菲的大学教育,却并未提升大学生的竞争力,甚至连起码的自信心都付之阙如。尽管对大学不能冀望过高,但面对大学生的普遍悲观,大学教育恐怕更应感到惭愧。此外,七成大学生自认“中下层”,恐怕同样与当前社会阶层的固化趋向有关。现实中,无论是“拼爹”现象的泛化,还是诸多行业所客观存在的壁垒,个人发展机会与空间所受到的压抑与限制,又何尝不是大学生“中下层化”的重要因素呢?
一言以蔽之,七成大学生自认“中下层”,的确更需多方反思。
大学如何“大美”与“优雅”?既需要教育管理者按教育规律办事,稳妥推进“去行政化”“教授治校”,也需要大学自身重拾学术与人文传统,多些敬畏,少些浮躁,“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更需要一些大学做先行者、示范者,如致力建设“大美北大”的北京大学,又如致力建设“优雅学府”的华东师范大学。其实,“大美”与“优雅”的境界,并非高不可攀。童世骏在大会上的发言有样一段话:“少些俗气,少些官气,大学,自然就像大学了。”
突破发展制约在于依法治校
柯炳生在2012年12月24日《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为了实现依法治校,需要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全面落实这些理念。其中,有一些环节和领域,制约着学校发展的全局,在这些方面落实好依法治校,尤为重要。
一是民主决策。要想落实依法治校理念,民主决策至关重要。一方面,通过民主决策程序,能够集思广益,提高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另一方面,民主决策的过程,也是宣传教育、交流沟通、克服阻力、形成共识的过程。这两个方面,都有利于决策的执行。
二是师资招聘。招聘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事关学校长远发展,因此,是学校管理中的极为重要的第一件大事。尤其应考虑到,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只进不出和人情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此背景下,如何突破人情关系,严把入门关,就成为招聘制度的关键点。
三是职级晋升。这包含学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和非学术人员的职员级别晋升,直接涉及到在岗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申请项目和指导研究生的资格等)。相对而言,职称晋升制度经过长期的探索改进,已经比较成熟,但也依然会经常出现矛盾。具体执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论资排辈和小学科之间的平衡。出现争议的,往往是水平比较接近的,或者是不同学科之间难以准确比较的。落选者会找学院领导乃至学校领导投诉。这时,要坚持程序公正原则,对落选者进行劝解和鼓励。
大学生自认“中下层”亟待反思
吴江在2012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报》撰文指出:如果“中下层”的归属感仅是对自身当下社会经济地位的理性认知,当然不必过分忧虑。然而,七成大学生自认“中下层”,恐怕还不仅仅止于对当下境遇的理性判断,而更多流露出对改变未来社会经济地位缺乏自信。无论是对就业的信心不足,还是对自身满意度不高,自认“中下层”的背后,与其说是对个人定位的客观理性,毋宁说或多或少暴露出大学生群体的自卑感。而这恐怕才最值得关注。
平心而论,缺乏自信与自卑感,一定程度上其实与大学生竞争力的相对下降有关,毕竟,虽然经济不够景气,就业市场也不容乐观,但假如大学生真的具备实力,是金子其实总会发光,非但不必对自身社会经济地位作无谓的担忧,反而更应对未来社会地位的提升充满自信才是。从这个角度来看,七成大学生自认“中下层”,最该是“潜力股”的大学生们,何以反对未来如此缺乏自信,充满悲观和忧虑,恐怕也更需反思。
不可否认,大学教育质量下降、大学生竞争力不足固然是造成上述心理的重要因素。但这恐怕还不是事实的全部,更不能全归咎于大学生自身的因素。现实中,收费不菲的大学教育,却并未提升大学生的竞争力,甚至连起码的自信心都付之阙如。尽管对大学不能冀望过高,但面对大学生的普遍悲观,大学教育恐怕更应感到惭愧。此外,七成大学生自认“中下层”,恐怕同样与当前社会阶层的固化趋向有关。现实中,无论是“拼爹”现象的泛化,还是诸多行业所客观存在的壁垒,个人发展机会与空间所受到的压抑与限制,又何尝不是大学生“中下层化”的重要因素呢?
一言以蔽之,七成大学生自认“中下层”,的确更需多方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