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学初,我园的建构区大致呈现出这样的景象:幼儿拿着积木敲敲打打,扔得满地都是,建构到一定的高度哗啦一下把积木推倒……建构活动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对于他们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作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我们,对于建构活动又有多少真正的理解与认识呢?应该怎样支持幼儿在建构活动中发展?
基于这样的现状,结合如何提高幼儿的建构水平,我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园本教研活动。
小马过河——“蹲下身来”试一试
教师的第一次搭建
孩子的世界里,有我们大人不能知晓的五彩缤纷,蹲下身来,就多了一份理解和尊重。立足追寻儿童发展的本源,我们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了第一次教师体验式的自主建构活动。活动后,请老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请谈一谈你的建构作品里用了哪几种建构方式?”
“有人平铺、垒高、围拢这三种方法都用到了吗?”
“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你们的实际经验,你觉得你的建构作品达到小、中、大班幼儿的建构水平了吗?”
带着一系列问题,老师们开始向书本以及网络求助,汲取有关幼儿建构的相关知识,交流着幼儿建构活动中的种种行为表现,结合自己的建构活动有感而发。
我用到了围拢和垒高,没有平铺,看上去有些不牢固;
手眼协调性真的蛮重要的,一不小心就碰倒了;
不搭不晓得,心中没东西,真搭不出来;
要是有参考图的话,会简单些;
积木太少了,有些积木缺的很多,比如我想用来平铺的长条形一层铺完就不够了;
对,有些常用积木数量太少,比如垒高的圆柱也缺很多,建筑物的高度根本达不到;
积木确实要分类摆放,要不然堆在一起找起来很困难,很费时间;
时间必须要保证,短时间内是完成不了作品的;
……
我们在实践操作与相互交流中,理解着建构活动,带着我们的所思所得与所“惑”进行了第二次建构研修活动。
教师的第二次搭建
这一次恰逢国庆节之后,搭建主题为“故宫”, 要求老师们以年级组为单位建构。40分钟过后,小中大三个年级组的“故宫”逐一亮相,老师们互相观摩着,似乎有点理解了“平铺是为了使建构更牢靠,这样才有垒高的可能性”等等有关建构的知识。大家一致认为:建构活动中,教师的观察固然很重要,但比观察更重要的是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与数量的充足性;再通过观察找到突破幼儿建构瓶颈的方法,重点突破,推进幼儿的游戏进程。
乌鸦喝水——我们是积极的行动派
参与式、体验式的建构研修活动让我们直观了解了孩子需要什么,清楚意识到我们自己需要什么,并将自己的理解落实到行动中去。
调试环境有氛围
足够大的空间对于积木建构区来说特别重要。根据《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一书中“积木建构区的环境评估量表”,我们对标找差对环境进行了调试和优化,扩空间、铺地垫、置开放式玩具架、做贴心小标志……半包围、无干扰的小区域里处处体现着儿童本位的理念,既能保证一定数量的幼儿使用空间,还能使幼儿有足够的空间去建构细节。
配足材料有保障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燃眉之急就是解决材料缺乏的问题,怎么配,配多少,我们向书本求教。《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中清楚地说明了每个年龄段的标准,再根据前期对幼儿建构活动的观察以及教师在参与式教研活动中的体验和反馈,我们分两次配齐配足了木质积木。
现在,我們的建构区中,还投放了能提供想法和信息的激励性材料,如建构图片、图纸等,以及常规的纸、笔等书写材料。班级的材料超市也会根据建构主题,不断更新配件材料,如玩具汽车、布娃娃、鹅卵石等。孩子们找来薯片筒、酒瓶盒子当柱子,觅得毛绒玩具放置其中,就变成了动物园。来源于生活经验的迁移总是那么生动。另外,幼儿园还有大型的资源库,竹竿、纸盒、PVC管等多样的材料,给孩子的不同建构创想提供了积极有效的支持。
夯实学习有底气
我们通过班级领读、集体分享的形式有重点地进行了理论学习等,将建构游戏和课程目标联结,让我们更好地辨识幼儿学到了什么,发展了什么。同时,对照相关资料,我们明确了幼儿建构活动在各个年龄阶段应有的水平、理清了幼儿在建构活动中可能的行为以及教师应有的回应……工具书就像良师益友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让我们眼中有孩子,心中有底气。
视频分享有益处
我们通过录音、视频、照片等形式,对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行为、语言等进行连续观察,并联结幼儿建构的关键经验,给予个性化支持。在幼儿集体分享活动中鼓励、认可幼儿的作品,并对下一次建构活动提出合理期望,一步步帮助幼儿提高建构水平,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在园本教研视频分享活动中,老师们以点带面,辐射班级建构区的成功经验。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为班级建构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方向,这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魅力所在。
有了以上的条件保障,孩子们向我们呈现了精彩的童心世界。因为幼儿园门口停车难的问题,中班孩子们生发了搭建停车场系列活动,生活经验的迁移,积木、配件材料的有效结合,使“阁幼停车场”应运而生,成功的那一刻,孩子们欢呼雀跃。大班幼儿在“家乡的塔”为主题的建构活动中解决了“大圣塔的八边形该怎么搭?怎样让塔身越来越小?”等难题,建构中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发展。可以说,这是一次让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趣味实践。
以建构区为点的教研活动,从活动形式上看,“教”与“研”并行;从活动内容上看,是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幼儿的建构水平,实现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从活动意义上看,提升了园本教研的内涵,深化了我园园本课程建设。可见,教研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发展的源动力和内驱力。
初尝甜头的我们,将伴随着课程游戏化的脚步,通过勤观察、善反思、乐分享的教研模式,继续蹲下身来,发现不一样童心世界。
基于这样的现状,结合如何提高幼儿的建构水平,我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园本教研活动。
小马过河——“蹲下身来”试一试
教师的第一次搭建
孩子的世界里,有我们大人不能知晓的五彩缤纷,蹲下身来,就多了一份理解和尊重。立足追寻儿童发展的本源,我们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了第一次教师体验式的自主建构活动。活动后,请老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请谈一谈你的建构作品里用了哪几种建构方式?”
“有人平铺、垒高、围拢这三种方法都用到了吗?”
“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你们的实际经验,你觉得你的建构作品达到小、中、大班幼儿的建构水平了吗?”
带着一系列问题,老师们开始向书本以及网络求助,汲取有关幼儿建构的相关知识,交流着幼儿建构活动中的种种行为表现,结合自己的建构活动有感而发。
我用到了围拢和垒高,没有平铺,看上去有些不牢固;
手眼协调性真的蛮重要的,一不小心就碰倒了;
不搭不晓得,心中没东西,真搭不出来;
要是有参考图的话,会简单些;
积木太少了,有些积木缺的很多,比如我想用来平铺的长条形一层铺完就不够了;
对,有些常用积木数量太少,比如垒高的圆柱也缺很多,建筑物的高度根本达不到;
积木确实要分类摆放,要不然堆在一起找起来很困难,很费时间;
时间必须要保证,短时间内是完成不了作品的;
……
我们在实践操作与相互交流中,理解着建构活动,带着我们的所思所得与所“惑”进行了第二次建构研修活动。
教师的第二次搭建
这一次恰逢国庆节之后,搭建主题为“故宫”, 要求老师们以年级组为单位建构。40分钟过后,小中大三个年级组的“故宫”逐一亮相,老师们互相观摩着,似乎有点理解了“平铺是为了使建构更牢靠,这样才有垒高的可能性”等等有关建构的知识。大家一致认为:建构活动中,教师的观察固然很重要,但比观察更重要的是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与数量的充足性;再通过观察找到突破幼儿建构瓶颈的方法,重点突破,推进幼儿的游戏进程。
乌鸦喝水——我们是积极的行动派
参与式、体验式的建构研修活动让我们直观了解了孩子需要什么,清楚意识到我们自己需要什么,并将自己的理解落实到行动中去。
调试环境有氛围
足够大的空间对于积木建构区来说特别重要。根据《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一书中“积木建构区的环境评估量表”,我们对标找差对环境进行了调试和优化,扩空间、铺地垫、置开放式玩具架、做贴心小标志……半包围、无干扰的小区域里处处体现着儿童本位的理念,既能保证一定数量的幼儿使用空间,还能使幼儿有足够的空间去建构细节。
配足材料有保障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燃眉之急就是解决材料缺乏的问题,怎么配,配多少,我们向书本求教。《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中清楚地说明了每个年龄段的标准,再根据前期对幼儿建构活动的观察以及教师在参与式教研活动中的体验和反馈,我们分两次配齐配足了木质积木。
现在,我們的建构区中,还投放了能提供想法和信息的激励性材料,如建构图片、图纸等,以及常规的纸、笔等书写材料。班级的材料超市也会根据建构主题,不断更新配件材料,如玩具汽车、布娃娃、鹅卵石等。孩子们找来薯片筒、酒瓶盒子当柱子,觅得毛绒玩具放置其中,就变成了动物园。来源于生活经验的迁移总是那么生动。另外,幼儿园还有大型的资源库,竹竿、纸盒、PVC管等多样的材料,给孩子的不同建构创想提供了积极有效的支持。
夯实学习有底气
我们通过班级领读、集体分享的形式有重点地进行了理论学习等,将建构游戏和课程目标联结,让我们更好地辨识幼儿学到了什么,发展了什么。同时,对照相关资料,我们明确了幼儿建构活动在各个年龄阶段应有的水平、理清了幼儿在建构活动中可能的行为以及教师应有的回应……工具书就像良师益友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让我们眼中有孩子,心中有底气。
视频分享有益处
我们通过录音、视频、照片等形式,对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行为、语言等进行连续观察,并联结幼儿建构的关键经验,给予个性化支持。在幼儿集体分享活动中鼓励、认可幼儿的作品,并对下一次建构活动提出合理期望,一步步帮助幼儿提高建构水平,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在园本教研视频分享活动中,老师们以点带面,辐射班级建构区的成功经验。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为班级建构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方向,这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魅力所在。
有了以上的条件保障,孩子们向我们呈现了精彩的童心世界。因为幼儿园门口停车难的问题,中班孩子们生发了搭建停车场系列活动,生活经验的迁移,积木、配件材料的有效结合,使“阁幼停车场”应运而生,成功的那一刻,孩子们欢呼雀跃。大班幼儿在“家乡的塔”为主题的建构活动中解决了“大圣塔的八边形该怎么搭?怎样让塔身越来越小?”等难题,建构中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发展。可以说,这是一次让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趣味实践。
以建构区为点的教研活动,从活动形式上看,“教”与“研”并行;从活动内容上看,是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幼儿的建构水平,实现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从活动意义上看,提升了园本教研的内涵,深化了我园园本课程建设。可见,教研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发展的源动力和内驱力。
初尝甜头的我们,将伴随着课程游戏化的脚步,通过勤观察、善反思、乐分享的教研模式,继续蹲下身来,发现不一样童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