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案件中加班费举证责任问题之我见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200320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劳动争议案件是当前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行政案件中比较常见的一类案件,该类案件在法庭质证环节对举证责任的归属方面经常会产生争议;本文试对其中一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就该案中加班费用的举证责任问题,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劳动争议;加班费;举证责任
  一、基本案情
  原告金某;
  被告某公司。
  原告诉称,原告于2011年4月1日入职被告处工作,2011年8月被派往被告的深圳分公司工作,岗位为操作岗。2012年6月初,原告因工作劳累过度生病,被告要求原告回天津工作治病。6月14日原告回到天津,向公司主张加班费,却被被告拒绝,并让原告在家休息,但不支付工资。后被告于2012年7月5日以原告无故旷工及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为由强行将原告开除。原告向天津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现原告对仲裁裁决不服,起诉要求被告支付工作期间的各项加班费,包括延时加班费39034.48元、公休日加班费26482.76元及法定节假日加班费551.72元。
  原告向法院提交劳动合同、工资明细、开除通知、考勤记录予以佐证。
  被告辩称,经其查询,原告仅在2012年3月17日、4月21日(均为周六)来公司加班,其他时间并不存在加班。且原告提交的考勤记录是伪造的,对其真实性不予认可。
  被告向法院提交员工守则、劳动合同、开除通知、告知函予以佐证。
  二、分歧意见
  本案的争议焦点为,原告是否存在加班事实,而该事实需要相关证据来证明,具体举证责任由谁承担,法院存在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劳动者主张加班费应由自己提供证据证明其所主张的加班事实是否成立。故举证责任应在原告方。
  第二种意见,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就劳动报酬争议问题应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若用人单位不能提供证据或者提供不出否认加班事实的证据,则推定劳动者所主张的加班事实成立,用人单位应该支付加班费。故举证责任应在被告方。
  三、重点评析
  笔者认为,这两种意见均较为片面,应从法理及法律两方面来确定本案的举证责任。
  首先,从法理方面。按照证据与当事人所主张事实的关系,可以把证据分为本证和反证。本证是对待证事实负有(客观)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所提出的证据及实施的证明活动,反证是对待证事实不负(客观)证明责任的当事人否定待证事实的存在而提出的证据及实施的证明活动。简要的来说,即谁主张积极事实,谁就具有证明责任,其为证明该积极事实所提交的证据即为本证。反之,为了否认对方当事人提出的积极事实,主张反向的消极事实,进而提交的证据,即为反证。区分本证与反证的意义在于能够比较清晰地评述对一争议事实负有证明责任的一方当事人应该将事实的证明达至何种程度,才能解除其证明责任;而对方当事人又该如何针对他方的攻击做出回应,才能避免己方的败诉风险。
  本案中,原告诉称自己存在加班事实,属于积极事实,故其应当对该积极事实进行举证。显然,原告提交的考勤记录即为本证。而被告辩称,原告的考勤记录是伪造的,这是一个新的积极事实,而不是“原告不存在加班”这种反向的消极事实。故对于被告所提出的这个新的积极事实,被告负有举证责任,需要提交相关证据加以证明,也就是提出新的本证。所以本案在存在加班事实的积极事实上,原告负有提出本证的举证责任。而在考勤记录被篡改的积极事实上,被告负有提出本证的举证责任。
  其次,从法律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规则若干规定》第二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以上两条规定,学术上总结为“谁主张,谁举证”原则。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
  当事人对自己提供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九条规定,“劳动者主张加班费的,应当就加班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但劳动者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掌握加班事实存在的证据,用人单位不提供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不利后果。”这两条规定,显然将加班费问题的举证责任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对加班事实的存在,劳动者一方具有初步的证明责任,如果劳动者不能举证,但确有证据证明或合理理由解释该证据在用人单位处保管的,则举证责任即转化至用人单位一方。根据“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时候应按照《调解仲裁法》和《劳动合同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进行裁判。
  本案中,原告对其存在加班的事实负有初步的举证责任,其提交的考勤记录已经满足了其所负的举证责任。假使该份证据如被告所称系伪造,但被告并未提交任何证据加以证明。且根据常理,考勤记录、加班申请单等属于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重要材料,理应由用人单位妥善保管,并保证其真实性。故不能因为原告举证不能或举证瑕疵便免除被告应负的法定举证责任。
  综上所述,无论从法理方面还是法律方面,在原告举证的情况下,均不能免除被告的举证责任。现被告举证不能,故应当核实原告提交的证据,由被告承担不利后果。
其他文献
为进一步提高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审判质量,近期笔者对所在法院2010-2013年三年审结的3781件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进行调研分析,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案件基本情况  2010年-2013年以来漳浦法院共受理该类案件3781件,审结3741件。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二、案件主要特点  1、收结案数逐年上升。收案数从2010年551件上升至2013年1107件
期刊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主要功能是实施法律监督,而加强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新时期各级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全国各地检察机关,从创新监督手段、拓宽监督渠道、强化监督措施出发,积极探索检察触角延伸工作设立了各类检察工作室。2009年以来,沛县检察院把检察工作创新发展作为工作的一项动力,开展了检察触角延伸工作,作为基层检察工作延伸的法制村长在我市率先开始,通过四年多的积极探测和大胆创新,
期刊
摘要: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的公正廉洁与否直接关系到当事群众的利益,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推进公正廉洁执法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本文中笔者从制约检察机关公正廉洁执法的因素及改建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供商榷。  关键词:检察机关;公正;廉洁;执法  我国宪法规定,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它既是与行政机关和审判机
期刊
所谓自诉案件是指诉讼当事人或其代理人直接向法院起诉的案件。目前主要体现于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案件中,检察机关对其进行监督也主要是通过审判监督程序对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抗诉的形式进行。  而在刑事诉讼中,公诉则是起诉的主要方式,自诉作为公诉的有效补充已被《刑事诉讼法》所确认。但对于刑事自诉案件检察机关如何进行监督,《刑事诉讼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  《刑事诉讼法》中虽没有单独明示检察机关应如何监督自诉
期刊
一、虚拟财产的定义及属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和生活。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学习、交友、娱乐,每天上网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网络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为了满足人们在网络中娱乐、购买虚拟产品等需要,虚拟财产应运而生。其最初的形式主要是虚拟货币,如Q币等,人们可以以固定的比率将现实货币兑换成虚拟货币,以用于在网络上购买一些虚拟产品或者服务。但
期刊
证人是指在诉讼外了解案件情况的当事人以外的人。证人作为刑事诉讼活动的重要参与人,其出庭作证对于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指控犯罪、惩罚犯罪分子具有重要作用。完善证人法律权益的保护,更好地保障刑事诉讼活动良好运行。  一、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  在我国的诉讼活动中,存在着证人不愿出庭作证的普遍问题。在现实审判实践中,证人出庭率不足3%。调查发现,在案件审理中,很少有人愿意出庭作证,即使其在公安检察机关
期刊
摘要:  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的保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扩大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积极寻求完善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护机制,符合现代人权保障的诉讼理念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时代主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沉默权;刑讯逼供  一、我国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现状  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作为诉讼中的主体,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应当受到法律的保障。随着我国相继加入
期刊
刑法总则关于没收财产的规定,分别见于第三章“刑罚”的第一节“刑罚的种类”和第八节“没收财产”以及第四章“刑罚的具体运用”的第一节“量刑”中。刑法分则关于没收财产的规定,通常见于严重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财产罪、贪污贿赂罪以及严重的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  刑法第三十四条“附加刑的种类如下:……(三)没收财产。”
期刊
一、丽水法院诉调衔接工作现状  (一)2012年诉调衔接工作概况  丽水市法院“诉调衔接”工作是全市“大调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全市法院立案窗口诉调衔接平台全部建立,法院调解中心机构基本设立,专职负责诉调衔接的法官队伍初步形成。2012年全市法院诉前引导调解案件2495件,引导调解成功2372件,司法确认案件1842件;诉中委托调解662件,委托调解成功603件;全市法院引导调解成功案
期刊
摘要:  当今的中国,在司法体制改革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难题。现行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在新中国走过了近48年的历程后,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暴露出巨大的缺陷与不足,这些缺陷与不足在我国现行司法体制下,在原有框架内的修修补补是无法克服与解决的,更无法解决现阶段审判领域出现的司法权威不高、公信力不够强的困局。  陪审制度在中国的引进,肇端于清末修律时期,但不论是清末的修律还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法律,虽然规定了陪审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