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水平,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懂得如何区别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优秀的文学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在文学作品中,作家不是纯客观地描写现实生活,而是按照一定的审美观念加以选择、概括和再创造,塑造出优美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对其中人物的行为、命运和种种生活图景,必然会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反应,产生优美的或丑恶的、崇高的或卑劣的、悲惨的或可喜的感觉等等,从而在精神上得到了愉悦或陶冶。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大力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对审美教育的作用更为重要,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审美教育这一神圣使命。审美教育首先是一种心理活动。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具有审美指向的“阅读—分析—欣赏”过程,激发学生的一系列审美心理功能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这一系列审美心理活动包括感知、想像、理想、体验、情感协调等。审美感受力的核心是“感知”,它通常在无意识或有意识地借助其他心理功能,达到对审美对象的概括、理解、同情;同时感知又与想像、理解、体验、情感协调相互联系、互相渗透,构成完整的美感的心理过程。高明的语文教师,就是要通过自己富有个性特点的教学,激发学生的这一系列心理功能,也就是说通过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像,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情感所蕴含的理性;通过设置与审美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氛围或情境,使学生通过各个感官体验美、感受美,并将这种通过想像、理解、体验而得来的零碎的审美感受集中、升华、凝聚为一种较鲜明而概括的审美感受,以达到作品的把握与领悟,从而完成一次审美感受力的培养和训练。
  语文教师是学生审美感受的引导者和审美教育的实施者,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以下途径来完成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一、从分析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入手,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力和鉴赏能力
  高尔基说:“艺术的作品不是用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象。”在语文教学中,可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增强学生对美的认识和鉴赏能力。如《陌上桑》中所刻画的秦罗敷的形象感人至深,她不仅具有美丽的外表,更具有美丽的人格,作者正是通过她的外貌描写、侧面衬托以及语言描写来表现她的美好形象的。在分析这篇作品时,应引导学生认识罗敷这一艺术形象的人格美,学习她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和不贪图富贵的可贵品质。
  二、从分析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感情入手。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契诃夫说:“凡是使我们陶醉而且被我们叫做永久不朽的,或者简单地称为优秀的作家,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标志:他们在往一个什么地方走,而且召唤着‘您也往那边走’。”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剖析作品中的形象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操强烈地打动学生,引起他们在情感上的共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作者于一个夏日的夜晚,独自漫步于清华园的荷塘边。那月下的荷塘和荷塘。兰的月色素淡朦胧而又和谐宁静,而与之不和谐的却是树上的蝉声和水中的蛙声,以及作者所发出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此时此刻,作者孤独、彷徨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跃然纸上。应通过对这里由景人情的分析,让学生对身处白色恐怖中的作者寄予深切的同情,在情感上和作者形成共鸣,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三、从分析作品的语言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
  高尔基说:“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物和思维过程。”自居易的《琵琶行》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佳作,作者借助于语言的音韵来摹描乐音,同时兼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把音乐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变为有形有状的文字,其传神美感令人叫绝。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想像、仔细品味语言优美飞扬的乐感和神奇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
其他文献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在一个群体中都会呈现出各种差异,这不足为怪。但在数学学习中,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却极为普遍,成为我们教师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并加以有效应对的问题。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易于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并加以妥善应对呢?对此,我有以下的观点:  一、正确认识数学学科的特点  数学学科知识犹如一根链条,各知识环节间的关联性很强,前面的知识学不懂,后面的知识也就很难学得
期刊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3】GHB0553)“教育教学案例研究成果之一”  一、表扬鼓励促习惯  “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这句话用在一年级孩子更有效应,它是孩子习惯养成的助推器,好表现爱表扬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重要特点,抓住这个特点顺势而上,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蹲下”来和孩子一起,走进孩子的世界,并用放大镜来对照孩子的行为,一发现正确良好的行为出现,就加以巩固表扬,并及
期刊
一、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体育课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换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构生拉硬扯,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
期刊
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几个发展阶段:教师的学习期、发展期、成熟期和教师发展的“高原期”及创造期。“高原期”就是所谓教师发展的倦怠期,而教师职业发展的倦怠期是教师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瓶颈,在这个阶段教师往往表现出在工作中体力、精力和能力上无法适应教育教学中的要求,产生对工作中身心耗竭状态,是个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厌倦和畏惧的一种心理以及生理上的反应。产生这种现象是多方面的,如果不进行及时的调整,不愿
期刊
为师当若水,至柔为上。泰戈尔说:“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诚然,孩子们像小彩豆一样,从四面八方涌来,心灵依偎在一起,像种子一样,在流逝的时间中,生长出青葱的绿色,心灵结满善良的果实,一天天成熟而自律,又何尝不与鹅卵石臻于完美而相象呢?  为师当若水,宽容博爱。老子有言:“上善若水。”学生的成长过程,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在我们
期刊
一、传统讲评课的三点不足  1.满堂灌。传统的讲评课是教师对一份试卷不分主次,按顺序照本宣科的讲解,满堂课都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往往是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讲评试卷,学生得到的是一个死的答案和僵硬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没有动手动脑、没有参与“教与学”的活动,也缺乏主动去学习思考的意识,导致学生听得“懂”但不理解。例如考试中出现的概念、原理、定律方面的错误,老师讲了学生也纠正了
期刊
一、农村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现状  (一)学校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明确  个别学校只重视少数学习优等生、忽视了面向全体;重视艺术比赛、忽视了艺术教学,学生的艺术特长是在文化课成绩的压力和家长认为是“旁逸斜出”这个夹缝里发展起来的,学校仅仅把艺术教育的外显成果作为响应素质教育的举措。以音乐课、美术课为主的艺术课开设很不正常,不少学校仍然把音乐课、美术课看成是可开可不开的“杂课”。个别学校甚至取消了音乐课
期刊
科学教育最初起源于美国,是一种以传授基本科学知识为载体,以素质教育为依托,体验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建立完整的科学知识观与价值观,进行科研基础能力训练和科学技术应用的教育。初中生物教学是基础学科,高考中关于生物探究性试验题的频繁出现,为初中生物教育敲响了警钟,要重视实践研究,科学教育正是适应这种教学的教育。  一、科学教育的含义  科学教育是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的
期刊
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防止伤害事故,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都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体育教学的准备活动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对体育课准备活动的认识不足。调查结果表明,我校的绝大部分学生都已懂得或了解准备活动在体育课中的地位和作用,半数学生知道准备活动内容与体育课主教材内容的关系和准备活动的运动量。但仍有不少学生对体育课准备活动认识不足或错误。如22%
期刊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构建农村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就必须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农村小学的优势及学生规律,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构建切合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激趣导入,出示目标  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多媒体电脑演示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境。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  二、引导自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