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环境保护是我国目前的基本国策之一,也是我国在经理转型的战略时期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做好环境保护,人类才有生存的空间。中学阶段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引导和塑造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也是进行环境保护的最佳阶段。因此,中学生物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适时地开展环境保护渗透教育。
关键词:中学生物;环境保护
一、中学生物教学渗透环保意识的优势分析
作为我国现阶段基本国策之一,环境保护问题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学教育中环境保护意识的引导和灌输在提升全民族环保意识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中学阶段开展环境保护意识对落实基本国策、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根植環境保护理念来说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和方法。在《环境教育》杂志中,环境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部长朱慕菊认为环境教育的关键对象在孩子,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知识的追求是第二位的,如何在其中渗透环境教育并将科学的生态道德观念、对环境的责任理念才是第一位的。生物教学中,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学生仅有知识,就有可能因为无知的犯错而对环境造成损坏。相较之下,培养学生的环境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更具现实意义。
生物学科从其自身的学科属性和教学目标来看,比较适合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渗透教育。从知识教导的视角来看,以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例,该章节的知识主要介绍了我国人口现状和未来增长趋势,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人口增长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和影响,使得学生自觉地关注我国因为人口增长过快而面临的环境风险。接下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寻找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让自己成为环境保护知识主动的传播者。从能力成长的视角来看,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探寻到和环境保护相关的信息,并在分析这些信息的过程中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将对生产和生活中的环境信息有非常敏感的认知,并能够根据环境问题现状提出合理性假设,提出具有一定实践性的解决方案。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视角来看,环境保护意识渗透能够在无形中形成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能够从客观、真实的视角来分析我国环境状况,更多地关注自然环境的状态和生物的多样性,并对我国古代哲人提出的天人合一理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体会到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的教学使得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从身边细微末节处着手来开展环境保护行为。中学生物教师可以利用现有教材中的环境保护因素进行教学,在教学开展中提升学生环保意识,让环保理念渗透教育可以落到实处。
二、中学生物教学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对策和方法
那么,如何在中学阶段将环境保护意识教学落实到具体的生物教学中,笔者提出了如下的探索方法和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渗透教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和学生当前阶段的身心特征相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得到提升,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和灌输,使其能够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环境问题现状,力所能及地保护周围环境,转变自己对环境下问题的态度,意识到自身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环境息息相关。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之一。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材中,很多章节都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向教师和学生传递一个信息:环境和生物紧密关联。笔者接下来提出的一个案例就是与环境保护直接相关的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根本不需要教师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因为其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和教师环境保护的战略意义。面对这样的课程,教师更要把握时机、适时地开展环境保护渗透教育。
(二)关注学生的行为,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意识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最终目的在于将学生的环保意识转变为环境保护行动,最终身体力行。教师在日常生物教学中要做到以身作则,躬亲示范,要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做出环保行动。在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程中,主要讲述了全球人口增长给环境带来的压力,笔者以世界粮食危机为切入点,学生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课堂氛围前所未有的热烈,教学效果自然不错。再比如,在讲解到节约用水方面的问题时,教师要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方便饭盒和一次性方便筷子的使用情况,使其意识到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其实都是对环境有害的事情,很多学生在此触动下养成了外出就餐自己携带筷子的习惯。上述教学都是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渗透,能够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三)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渗透教育
现阶段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在中学生物教学之中要开展可调研究,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课题研究,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根据特定课题开展研究,这样探究式学习就有效开展了,同时学生也会转变传统生物学习方式,在合作、自主、亲自实践的过程中来体会到知识获取的乐趣和、形成良好的生物综合素养。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在中学生环保意识的教学也大有可为。
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首先要确定的是课题的题目,其次要进行研究性学习计划的制定,对小组任务、小组成员的分工以及调查研究重点进行详细规定,然后得出明确的结论和意见。为了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师可以以“癌症的发病率”为研究课题,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笔者认为研究过程可以遵循如下流程:研究性学习内容制定——拟定和讨论调查方法——分组进行考察——集中进行问题汇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出具调查报告——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记录结果对比。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总结出癌症发病率的直接影响因素就在于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这种关乎到学生自身切身健康的问题会加强其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危机感,效果要比教师单纯枯燥的理论讲授要好非常多。小组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最后向全班汇报,各个小组可以通过演讲稿、记叙文、散文、呼吁书和建议书等多种形式将研究结论总结出来,并最后以演讲比赛和辩论比赛的形式予以展示。参与了全过程的小组将会激发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能够会环境保护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知。
(四)可利用媒体的力量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研究性学习方法虽然好,但是需要在实践中应用才有切实的意义,但是学生实际参与环境保护的时间相当有限。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学生在校时间来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渗透,组织纪录片、电影的观看。柴静的《苍穹之下》近年来引起社会广泛的反响和讨论,教师播放给学生观看将会引起学生共鸣和深思,人类的环境只有一个,而如果人类过分地破坏环境,将会遭受无法承受的反作用力。如此反复,人类只会自食其果,陷入不可逆转的困境。电影《后天》的播放也能让学生意识到在自然面前人类的无奈、渺小、无可奈何。这样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案例将会起到双倍的教学成效。
总而言之,中学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渗透教育,还需要借助研究性学习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环境保护渗透,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田华.中国实施应对气候变化财政政策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
[2]白金.城市居民环境意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齐齐哈尔市 F 城区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1.
[3]张建华.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J]新课程教学,2014,(01).18-19. 姓名
关键词:中学生物;环境保护
一、中学生物教学渗透环保意识的优势分析
作为我国现阶段基本国策之一,环境保护问题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学教育中环境保护意识的引导和灌输在提升全民族环保意识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中学阶段开展环境保护意识对落实基本国策、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根植環境保护理念来说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和方法。在《环境教育》杂志中,环境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部长朱慕菊认为环境教育的关键对象在孩子,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知识的追求是第二位的,如何在其中渗透环境教育并将科学的生态道德观念、对环境的责任理念才是第一位的。生物教学中,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学生仅有知识,就有可能因为无知的犯错而对环境造成损坏。相较之下,培养学生的环境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更具现实意义。
生物学科从其自身的学科属性和教学目标来看,比较适合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渗透教育。从知识教导的视角来看,以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例,该章节的知识主要介绍了我国人口现状和未来增长趋势,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人口增长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和影响,使得学生自觉地关注我国因为人口增长过快而面临的环境风险。接下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寻找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让自己成为环境保护知识主动的传播者。从能力成长的视角来看,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探寻到和环境保护相关的信息,并在分析这些信息的过程中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将对生产和生活中的环境信息有非常敏感的认知,并能够根据环境问题现状提出合理性假设,提出具有一定实践性的解决方案。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视角来看,环境保护意识渗透能够在无形中形成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能够从客观、真实的视角来分析我国环境状况,更多地关注自然环境的状态和生物的多样性,并对我国古代哲人提出的天人合一理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体会到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的教学使得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从身边细微末节处着手来开展环境保护行为。中学生物教师可以利用现有教材中的环境保护因素进行教学,在教学开展中提升学生环保意识,让环保理念渗透教育可以落到实处。
二、中学生物教学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对策和方法
那么,如何在中学阶段将环境保护意识教学落实到具体的生物教学中,笔者提出了如下的探索方法和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渗透教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和学生当前阶段的身心特征相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得到提升,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和灌输,使其能够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环境问题现状,力所能及地保护周围环境,转变自己对环境下问题的态度,意识到自身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环境息息相关。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之一。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材中,很多章节都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向教师和学生传递一个信息:环境和生物紧密关联。笔者接下来提出的一个案例就是与环境保护直接相关的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根本不需要教师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因为其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和教师环境保护的战略意义。面对这样的课程,教师更要把握时机、适时地开展环境保护渗透教育。
(二)关注学生的行为,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意识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最终目的在于将学生的环保意识转变为环境保护行动,最终身体力行。教师在日常生物教学中要做到以身作则,躬亲示范,要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做出环保行动。在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程中,主要讲述了全球人口增长给环境带来的压力,笔者以世界粮食危机为切入点,学生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课堂氛围前所未有的热烈,教学效果自然不错。再比如,在讲解到节约用水方面的问题时,教师要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方便饭盒和一次性方便筷子的使用情况,使其意识到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其实都是对环境有害的事情,很多学生在此触动下养成了外出就餐自己携带筷子的习惯。上述教学都是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渗透,能够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三)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渗透教育
现阶段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在中学生物教学之中要开展可调研究,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课题研究,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根据特定课题开展研究,这样探究式学习就有效开展了,同时学生也会转变传统生物学习方式,在合作、自主、亲自实践的过程中来体会到知识获取的乐趣和、形成良好的生物综合素养。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在中学生环保意识的教学也大有可为。
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首先要确定的是课题的题目,其次要进行研究性学习计划的制定,对小组任务、小组成员的分工以及调查研究重点进行详细规定,然后得出明确的结论和意见。为了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师可以以“癌症的发病率”为研究课题,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笔者认为研究过程可以遵循如下流程:研究性学习内容制定——拟定和讨论调查方法——分组进行考察——集中进行问题汇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出具调查报告——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记录结果对比。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总结出癌症发病率的直接影响因素就在于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这种关乎到学生自身切身健康的问题会加强其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危机感,效果要比教师单纯枯燥的理论讲授要好非常多。小组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最后向全班汇报,各个小组可以通过演讲稿、记叙文、散文、呼吁书和建议书等多种形式将研究结论总结出来,并最后以演讲比赛和辩论比赛的形式予以展示。参与了全过程的小组将会激发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能够会环境保护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知。
(四)可利用媒体的力量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研究性学习方法虽然好,但是需要在实践中应用才有切实的意义,但是学生实际参与环境保护的时间相当有限。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学生在校时间来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渗透,组织纪录片、电影的观看。柴静的《苍穹之下》近年来引起社会广泛的反响和讨论,教师播放给学生观看将会引起学生共鸣和深思,人类的环境只有一个,而如果人类过分地破坏环境,将会遭受无法承受的反作用力。如此反复,人类只会自食其果,陷入不可逆转的困境。电影《后天》的播放也能让学生意识到在自然面前人类的无奈、渺小、无可奈何。这样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案例将会起到双倍的教学成效。
总而言之,中学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渗透教育,还需要借助研究性学习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环境保护渗透,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田华.中国实施应对气候变化财政政策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
[2]白金.城市居民环境意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齐齐哈尔市 F 城区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1.
[3]张建华.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J]新课程教学,2014,(01).18-19. 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