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情绪的推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6034699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时,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发挥教学目标的作用,要求教师能够找准文本教学点,并使教学点得到实际内容的支撑,让学生据此得到更大的收获。很多时候,情绪教学点的建立,是一种常规且有效的做法,现在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为例,简要分析一下情绪教学点的导入方式、核心环节实施方法,以及据此而进行文本深化分析的策略。
  一、以情绪应用为目标的新课导入
  文本教学点可以有多项选择,比如可以是逻辑、事例、人物、情感中的任何一个,需要视文本内容的区别而分别采纳。可以说,在指导《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时,情绪教学点的提示与应用比较合适。当进行具体教学时,这种形式可以开始于對马克思和恩格斯友谊的介绍,利用教师讲解或者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办法,了解到:1842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初次会晤,接下来的40余年间,他们共同探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奥秘,精诚合作,患难与共,友谊的真挚光耀千古,他们曾经有近20年的时间身处两地,但距离的阻隔并没有使他们的关系变得疏远,而是以频繁的通信相互交流各种理论问题与政治事件。在伟大著作《资本论》印行出版的时候,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中提到:“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我惟有对你表示感谢!如果没有你的牺牲,我无法完成这项巨大的工作。”马克思和恩格斯二人的崇高友谊,是感人至深的课堂切入素材,如果教师想要取得情绪教学点的建立成果,从这个角度开始是再恰当不过的,它可以使学生对文章作者与主人公产生更近距离的感知,尽快进入到教学情境当中去。
  二、以情感体验展开为核心的教学环节
  在教学主体环节,教师安排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感受作者在面对故人已逝时的内心复杂世界,并且要求学生把自身情感体验用特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如“当我读到这部分文字的时候,我体会到了恩格斯心里的情感。”这样的设计,主要原因是文章的特点所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应用的场景是墓前,与悼念词相类似,但它又明显区别于普通的礼仪式悼念词,属于好友之间生死悬隔状态下的交流,我们完全能够想象到:作者在当时的丰富且复杂的情感。据此,教师可以将该环节定位为对情感的体味与分析,这和一般的教学设计明显不同,不再局限于对马克思生平贡献与作品价值的梳理。据此,学生将逐步形成如下情感体验。悲痛:当遇到“思想家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一类句子时,这种情绪体现得非常突出。诵读时,学生会意识到作者在读至此处时的内心之痛楚,痛楚的情感抑制于内心,语言上却十分冷静;惋惜:“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段,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明确指出马克思还有很多智慧和思想没有表达出来,还没被世人认知,斯人已逝,对于全人类都是巨大的损失;崇敬:马克思的卓越贡献有目共睹,艰辛努力自己感同身受,这又如何能不激发崇敬之情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等处足以体现出这种崇敬之情;坚信:马克思对于人类进步事业所做的努力,恩格斯是赞同的,而且坚信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将成功,如“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等句子体现出了这一点。当学生把这些句子与作者的情绪联系起来时,教师对于本文的教学引导,对于情绪教学点的构建便可以说取得了很大成功。
  三、以情绪角度进行文本内容的细致分析
  最后,为了让情绪教学点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从情绪角度出发,对文本内容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直接将有深度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完成探索任务。比如给学生提供下述问题:《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中首先提到“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但是后面却首先述及他对历史科学的作用,再述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价值,这样的写法,对于情绪的宣泄有何作用?该问题的抛出,能够让学生站在更加理性的角度体会本篇讲话的脉络与情绪间的关联,属于教学难点所在。学生解决了这个难点,将更容易掌握文章结构清晰化呈现、心理情绪合理化表达的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析得出:前面二者并列的表述形式,指出二者同样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按照通常的思维,会使读者体会到前面的是最重要的内容,而在后面的表述中,却有一个明显的过渡句:“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充分说明了后者的重要性。总而言之,一次语文教学是否算是取得成功,不但要把文本的教学点找准,同时,还应当使学生形成主动的参与意识,把课堂交到学生手中,使之展开文本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
  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准确把握课堂发展方向,向学生提供足可以支撑思维走向与学习细节的文本教学点是一项关键性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便能够提炼出与文本特点相协调、与课堂发展相统一的要素,从而让学生据此得到语文思维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语文教育的本质是语用。正如叶圣陶所说:“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语用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而语用能力的核心又是语言交际,包括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荣维东先生在《基于语用观的语文能力评价》中也强调:“在复杂的语言环境中灵活得体地运用语言,并科学或艺术地达成交际意图”是以语用学为学理依据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之一。笔者认为,“微点·亮点”作文教学恰是回归语用本位进行作文教学实践的一个范例。一、
高中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社会、感悟生活、从正面去讴歌生活,这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唤起我们表达的欲望和创新的意识。关注热点,写好作文,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悟热点,把身边与社会的事件写入作文,表现主题  凡写与社会内容相关的作文,必定与我们的生活积累有关。当然,有的人可能会说:学生的生活单调,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事实决非如此。那些来自生活的歌曲告诉我们一些道理。如下列三首歌:其一
对于孔子,人们都很熟悉,但真正理解他的人却并不多。正如孔子所說:“莫知我夫!”对孔子其人,人们的认识有很大的分歧。有人认为他是高高在上的圣人,没有一点缺点,他所说的话,不管何时何地都是对的,都要照搬照做;有人认为孔子汲汲于官位,圆滑又虚伪,是为专制领导者帮腔的。这两种认识,前一种剥离孔子的人性,生搬硬套,执拗而褊狭,容易损害人的正常心性;后一种受“五四”以后反孔、反儒的影响,没有了解真正的孔子,了
“1913年年底,叶圣陶开始用文言写短篇小说,发表在《礼拜六》《小说海》等刊物上,前后两年共二十来篇”(叶至善,《叶圣陶集1·小说(一)·〈《穷愁》〉编后》),现收在《叶圣陶集》里的有14篇,应该说这是一座丰富的矿藏,值得我们好好挖掘。可惜的是近几十年来研究叶圣陶文言小说的大多着眼于其文学方面,如《叶圣陶的早期文言小说》(陈辽,《江苏师院学报》,198006),《走向写实主义的蹒跚步履——叶圣陶文
一、美国中学批判性思维语文课  美国教育推崇4C(The Four C?蒺s)培養目标,具体目标是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合作力(colabration)、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造力(creativity),这四项技能被认为是美国文化、科技和商业保持全球领先的必备武器。通过培养这四项技能,让学生学会处理海量信息,学会交流,学会自我导向学习。笔者曾作为上
美育教育是情感教育之一种,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其重要性相对突出。因此教师需要广泛收纳各篇章中的美育教育可能性,带领学生以此为切入点,实现篇章内容精髓的真正理解。现以《诗经·蒹葭》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蒹葭》是一首极为优美的古诗,其中可以提炼的美学元素相当丰富,如其意境、语言等,均是先秦美学的代表。若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其进行深入挖掘,相信定然可以使学生紧紧把握住这些美学元素,实现文本的深入赏析品
“引水方知开源不易”“开山之作最费力”“婴儿学走起步难”“头关不破二关难攻”上课也是如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导入是老师用教学语言把学生带到文本的世界,变“叫我学”为“我想学”的重要一步。好的导入像著作的序言,让读者馨香祷祝,像绽放的花儿发而幽香。请让我带您走进陌上,采集那迷人的芳香。   一、明知故问   在人教版高中必修二《涉江采芙蓉》一诗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芙蓉是一种什么
我们教学诗歌意象时,有时图省事,会让学生去记忆一些意象所对应的表情达意。这种做法应该是不可取的。  在我们语文课堂上,这种贴标签的现象的确还是存在的。  从思维发展的规律考量,人的认知总应该从形象过渡提升到抽象。  而形象就是对其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肤觉)等方面进行具体想象创造,让学生真的能够进入情境,感受到那“躲”在情境后面的情感。  比如学习《雨巷》时,诗歌中有几个核心意象:油纸伞、
在中学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整本书阅读”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逐渐被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并且被纳入到国家课改的整体布局中。“整本书阅读”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在笔者看来,“整本书阅读”的积极作用不仅在于其符合语文教育的实践规律,更在于其尊重了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从文艺学视角,我们也可以发现文学理论也为“整本书阅读”提供了理论支撑与价值建构。  一、“整本书阅读”是向文本内在层次的回归——从作品
《左传》作为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其文“细密详赡,富于文采;微婉蕴藉,意味深长”,历来为人赏玩不尽。唐代刘知几称“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史通·六家》),清代刘大櫆则称赞它“情韵并美,文采照耀”(《论文偶记》)。《烛之武退秦师》就是选自《左传》的一篇课文,无论是在叙事、写人、记言上,都明显地体现出了这些特点,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婉曲从容的历史故事,诸多光华熠熠的人物形象,向来引人寻绎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