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声乐艺术在音乐艺术形式当中,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种,因为是靠我们的声带来作为发声的“乐器”来表达情感和诠释作品。在我们的声乐学习当中,也必然离不开平衡。文章对声乐演唱当中的平衡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声乐演唱;平衡
在万物当中,都存在着相互协调与平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都也离不开相互的平衡,协调,比如我们的饮食,讲求搭配的平衡,我们平常所吃的五谷杂粮,讲求搭配合理,又比如我们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养生之道,都讲求的是平衡,再比如中国的道教文化,讲求的是阴阳平衡,其中也蕴含着中国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现在很多女孩子练瑜伽,也都是一样的道理,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而在我们的声乐学习当中,也必然离不开平衡。声乐艺术在音乐艺术形式当中,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种,因为是靠我们的声带来作为发声的“乐器”来表达情感和诠释作品。
一、歌唱当中呼吸平衡性
俗话说“要想发其声,必先调其气”,可见气息在声乐演唱当中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要想把歌唱好,气息将占主导地位,只有掌握气息的平衡运用,才能让声音有了灵魂,才能有发挥作品情感的空间,如果把歌唱比作大房子,那么,气息就是这座房子的支柱,歌唱当中有这样一句话——“以情带声”。也就是说,唱歌一定要有情感,要有表现力,只有先融入感情,体验和体味生活,用内心的情感表现和诠释作品。这当然是对的。不过笔者对此也有不一样的体会和理解,笔者认为,声乐不仅要“以情带声”,而是要“以气带声、以声带情”。歌唱没有相对平衡的气息支持,就无法发出美妙的声音,没有正确的发生基础,就不能完整的表达作品,即使我们靠外部的肢体,也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声乐属于歌唱的艺术,主要的表演还是在于歌唱。
我们如何去练习并且掌握气息的平衡点呢,很多的声乐练习者都会有这样一些疑问,气在哪里,怎么用?如何做到气息协调与平衡?比如学生在上声乐课过程中,老师会讲,“气沉丹田”,“横隔膜扩张”之类的话,学生就会摸不着头脑,横隔膜在哪里?怎么扩张?其实笔者认为,声乐的艺术本身就比较抽象,很难把握与判断,所以,主要的不在于哪一点,而是整体的平衡,如果刻意强调哪一个点,就会过分关注和依赖,就会影响这种平衡。在我们练习歌唱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做一下呼吸运动,首先非常舒缓的吸气,好像我们的整个身体再慢慢的膨胀,像吹起来的气球一样,整体的膨胀,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们千万不要用外部的肌肉的力量,一定要找到内部好像有一个核心的点,以想象中的核心的点为中心向外扩散,吸到最后感觉整个身体非常的清爽和舒畅,即使已经吸到不能再吸,已经满了的状态,但身体丝毫不觉得僵硬,很紧的感觉,相反却觉得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继续吸进入气。相对于吸气,呼气更要注重气息的平衡,因为吸气时我们可以做到很舒缓,很自然,而呼气时,我们要保持吸气的平衡状态的同时,还要保持住气息的饱满。在这种状态下,就要求我们力量发挥作用,当然,这种力量并不是身体外部肌肉的力量,而是一种平衡性与协调性。呼气时,身体继续保持吸气时的状态,慢慢的舒缓的让气息自然的流出,尽量保持身体吸气时的饱满,千万不能用外部肌肉来刻意硬“撑”,以这种方式做反复的练习,就会感觉清爽,自然,身体顺畅。在这样的状态下,身体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相对自然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连声或者唱歌就可以缓解一些比如“紧”,“挤”,的问题。
二、歌唱位置的平衡性
对于演唱者,一般都会有相对的歌唱位置作为依托,每个人的歌唱感觉和歌唱的位置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生理条件都不同,我们所谓的歌唱位置,都是靠我们的感觉想象出来的,当然,从医学角度它也实际存在,但是我们想要用感觉来精确的调整身体内部结构的所谓位置,是非常不易的,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练习。比如我们唱歌时,某个部位要保持,某个部位要放松,就是通常所讲的“內紧外松”,“下紧上松”,“后紧前松”等等。“內紧外松”是指内部的机能要是积极的,饱满的,而身体外部的肌肉要保持放松,“下紧上松”是指我们的从脚到大腿至臀部都要积极,要有一种挺拔的状态,有了下半身力量的支持,上半身才能够自如放松的协调气息和位置。“后紧前松”是指我们唱歌时,后背部,后腰不,颈肩部位要保持舒展,挺立。身体前方胸,腹等部位要保持相对的放松,声音才不紧,不卡。这所有的紧与松的关系就要求身体内外部的相互协调与平衡。
歌唱者在练习当中对于喉咙的打开和所谓贴住咽壁有时会出现误解,笔者认为,所谓声乐,不管是那种唱法,都要求自然,相互协调,尽量不要刻意,比如我们唱美声,很多人喜欢把它做成一种“美声”的音色,按照自己对美声的理解去模仿,或者刻意把喉咙撑的很大,刻意的去找所谓贴住咽壁的感觉,这样练习对声带的损害是非常大的,自己听着声音很震撼,其实都是撑,挤出来的声音,这样的练声方式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喉咙的打开和贴住咽壁不是人为去做出来的,而是通过自然而平稳的气息和正确的吐字形腔方式之上,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歌唱状态。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歌唱腔体想象成一把将要撑开的伞,只有先固定住伞柄,伞叶才会慢慢打开,也就是说伞柄才是关键核心所在,我们的气息和吐字就是伞柄,腔体就是伞叶。在气息和咬字和整体的协调达到一定的平衡程度的条件下,我们的腔体自然而然的就打开了。
三、歌唱的心理与生理的相互协调
歌唱者的心理的状态直接影响着歌唱者的发挥,在学习声乐的过程当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意识走在声音的前面”,“先想再唱”……笔者认为这些话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变无形为有形”,声乐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有很多的调节都需要我们去想象,那如何做到我们能把各个机能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很好呢,那就要我们充分的想象,做到变无形为有形。比如我们在歌唱当中,想要相对客观的辨别自己的声音,除了录音以外,我们可以把“听”自己的声音转化为“看”自己的声音。在歌唱当中,注意力集中,首先先看到一个地方,然后可以朝着自己锁定的目标唱,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自己的声音传到我们锁定的目标时候,说明还没有协调好,如果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我们所发出的声音可以传到我们所看到的实物的位置,说明我们的声音真正的传了出去,在这种简单且有趣的联系当中,可以很有效的解决我们内耳与外耳听觉上的相互矛盾的问题,更深切的体会主观听觉与客观听觉的差异,让我们走出“自己唱,自己听”的误区。
由此可见,歌唱不管是哪方面,都需要相互协调与平衡,只有把握好整体的平衡性,才能更好的发挥我们的优美音色,更好的表达作品和抒发内心的情感,带给观众美好的听觉享受。
【关键词】声乐演唱;平衡
在万物当中,都存在着相互协调与平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都也离不开相互的平衡,协调,比如我们的饮食,讲求搭配的平衡,我们平常所吃的五谷杂粮,讲求搭配合理,又比如我们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养生之道,都讲求的是平衡,再比如中国的道教文化,讲求的是阴阳平衡,其中也蕴含着中国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现在很多女孩子练瑜伽,也都是一样的道理,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而在我们的声乐学习当中,也必然离不开平衡。声乐艺术在音乐艺术形式当中,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种,因为是靠我们的声带来作为发声的“乐器”来表达情感和诠释作品。
一、歌唱当中呼吸平衡性
俗话说“要想发其声,必先调其气”,可见气息在声乐演唱当中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要想把歌唱好,气息将占主导地位,只有掌握气息的平衡运用,才能让声音有了灵魂,才能有发挥作品情感的空间,如果把歌唱比作大房子,那么,气息就是这座房子的支柱,歌唱当中有这样一句话——“以情带声”。也就是说,唱歌一定要有情感,要有表现力,只有先融入感情,体验和体味生活,用内心的情感表现和诠释作品。这当然是对的。不过笔者对此也有不一样的体会和理解,笔者认为,声乐不仅要“以情带声”,而是要“以气带声、以声带情”。歌唱没有相对平衡的气息支持,就无法发出美妙的声音,没有正确的发生基础,就不能完整的表达作品,即使我们靠外部的肢体,也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声乐属于歌唱的艺术,主要的表演还是在于歌唱。
我们如何去练习并且掌握气息的平衡点呢,很多的声乐练习者都会有这样一些疑问,气在哪里,怎么用?如何做到气息协调与平衡?比如学生在上声乐课过程中,老师会讲,“气沉丹田”,“横隔膜扩张”之类的话,学生就会摸不着头脑,横隔膜在哪里?怎么扩张?其实笔者认为,声乐的艺术本身就比较抽象,很难把握与判断,所以,主要的不在于哪一点,而是整体的平衡,如果刻意强调哪一个点,就会过分关注和依赖,就会影响这种平衡。在我们练习歌唱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做一下呼吸运动,首先非常舒缓的吸气,好像我们的整个身体再慢慢的膨胀,像吹起来的气球一样,整体的膨胀,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们千万不要用外部的肌肉的力量,一定要找到内部好像有一个核心的点,以想象中的核心的点为中心向外扩散,吸到最后感觉整个身体非常的清爽和舒畅,即使已经吸到不能再吸,已经满了的状态,但身体丝毫不觉得僵硬,很紧的感觉,相反却觉得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继续吸进入气。相对于吸气,呼气更要注重气息的平衡,因为吸气时我们可以做到很舒缓,很自然,而呼气时,我们要保持吸气的平衡状态的同时,还要保持住气息的饱满。在这种状态下,就要求我们力量发挥作用,当然,这种力量并不是身体外部肌肉的力量,而是一种平衡性与协调性。呼气时,身体继续保持吸气时的状态,慢慢的舒缓的让气息自然的流出,尽量保持身体吸气时的饱满,千万不能用外部肌肉来刻意硬“撑”,以这种方式做反复的练习,就会感觉清爽,自然,身体顺畅。在这样的状态下,身体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相对自然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连声或者唱歌就可以缓解一些比如“紧”,“挤”,的问题。
二、歌唱位置的平衡性
对于演唱者,一般都会有相对的歌唱位置作为依托,每个人的歌唱感觉和歌唱的位置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生理条件都不同,我们所谓的歌唱位置,都是靠我们的感觉想象出来的,当然,从医学角度它也实际存在,但是我们想要用感觉来精确的调整身体内部结构的所谓位置,是非常不易的,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练习。比如我们唱歌时,某个部位要保持,某个部位要放松,就是通常所讲的“內紧外松”,“下紧上松”,“后紧前松”等等。“內紧外松”是指内部的机能要是积极的,饱满的,而身体外部的肌肉要保持放松,“下紧上松”是指我们的从脚到大腿至臀部都要积极,要有一种挺拔的状态,有了下半身力量的支持,上半身才能够自如放松的协调气息和位置。“后紧前松”是指我们唱歌时,后背部,后腰不,颈肩部位要保持舒展,挺立。身体前方胸,腹等部位要保持相对的放松,声音才不紧,不卡。这所有的紧与松的关系就要求身体内外部的相互协调与平衡。
歌唱者在练习当中对于喉咙的打开和所谓贴住咽壁有时会出现误解,笔者认为,所谓声乐,不管是那种唱法,都要求自然,相互协调,尽量不要刻意,比如我们唱美声,很多人喜欢把它做成一种“美声”的音色,按照自己对美声的理解去模仿,或者刻意把喉咙撑的很大,刻意的去找所谓贴住咽壁的感觉,这样练习对声带的损害是非常大的,自己听着声音很震撼,其实都是撑,挤出来的声音,这样的练声方式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喉咙的打开和贴住咽壁不是人为去做出来的,而是通过自然而平稳的气息和正确的吐字形腔方式之上,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歌唱状态。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歌唱腔体想象成一把将要撑开的伞,只有先固定住伞柄,伞叶才会慢慢打开,也就是说伞柄才是关键核心所在,我们的气息和吐字就是伞柄,腔体就是伞叶。在气息和咬字和整体的协调达到一定的平衡程度的条件下,我们的腔体自然而然的就打开了。
三、歌唱的心理与生理的相互协调
歌唱者的心理的状态直接影响着歌唱者的发挥,在学习声乐的过程当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意识走在声音的前面”,“先想再唱”……笔者认为这些话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变无形为有形”,声乐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有很多的调节都需要我们去想象,那如何做到我们能把各个机能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很好呢,那就要我们充分的想象,做到变无形为有形。比如我们在歌唱当中,想要相对客观的辨别自己的声音,除了录音以外,我们可以把“听”自己的声音转化为“看”自己的声音。在歌唱当中,注意力集中,首先先看到一个地方,然后可以朝着自己锁定的目标唱,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自己的声音传到我们锁定的目标时候,说明还没有协调好,如果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我们所发出的声音可以传到我们所看到的实物的位置,说明我们的声音真正的传了出去,在这种简单且有趣的联系当中,可以很有效的解决我们内耳与外耳听觉上的相互矛盾的问题,更深切的体会主观听觉与客观听觉的差异,让我们走出“自己唱,自己听”的误区。
由此可见,歌唱不管是哪方面,都需要相互协调与平衡,只有把握好整体的平衡性,才能更好的发挥我们的优美音色,更好的表达作品和抒发内心的情感,带给观众美好的听觉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