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本应“求真”的世界里,如果变成了“求名”、“求利”,那么人们也不难理解由学术权威而生的神圣感为何会渐行渐远。
两年一次的增选院士,如期而至。
在中国工程院公布的候选人名单中,工程管理学部又一次意料之中地汇聚了近半的央企高管、政府高官。这些院士的候选人包括中石化董事长、中石化副总经理、中石油原副总裁、农业部国家首席兽医师、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
同样在意料之中的是,“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质疑声也又一次涌起。中国工程院回应说,当选的院士首先必须是科学家。
人们又疑惑了:院士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最高学术权威。这些候选人究竟是曾经的权威科学家;还是当今的权威科学家?抑或他们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顶级的科学家。未来是难卜的,但有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却不难明白。那就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为什么“两年一质疑”的事情,总会“两年一上演”?院士中,难道就没有人担心,不恰当的增选会降低自己头衔的含金量吗?
如果说“院士”头衔在人们心中的含金量、神圣感在降低,也许用不着归责于那些“仕”。听听从院士中不时传出的一些指责。在单位的支持下,偶尔会出现一些潜规则。
理由很简单。对个人来说,选上了院士,除可以拿到更多的课题、经费、奖项之外,在医疗等方面也可以享受到相当于副部级的待遇。对单位来说,坐拥几名“院士”,单位的实力似乎也会立刻牛气一大截;以后再申请项目,也会有更重的筹码和看起来更充足的理由。于公于私,这都实在是一个名利双收的好事情。而一些科学家在跻身院士之后,已然觉得奋斗到了头,很多本可以亲力亲为的研究也下放给了弟子,自己挂个名。
中国著名数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丘成桐先生曾在谈及“西南联大为什么没有出现学霸”时,讲述过这样一个道理。第一流的学者多了,就不会形成学霸;因为第一流的学者不会想搞第三流的学问,也不会允许写第三流文章的人在面前胡扯。
在一个本应“求真”的世界里,如果变成了“求名”、“求利”,那么人们也不难理解由学术权威而生的神圣感为何会渐行渐远。如果一个社会的学术和科学得不到尊重,那它将被导向何方?不得而知。
有时候,一些让人恍然、又让人迷糊的消息也会突然震惊国内。一位在国内简直名不见经不传的大学老师,竟突然被美国评上了外籍院士。如果说对学术价值的评价,标准是唯一的;那么,究竟是谁的学术圈出了错?
就在公布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同一天,在意大利,7名地震专家因为在2009年拉奎拉地震前未能给民众充分警告,以过失杀人被诉上了法庭。中国的网上一片唏嘘:有网友甚至套用了一位院士名言的格式,说“谁让他不幸生在外国”。
倘若一个院士的级别、获利,与他将挑起的社会责任、学术成果对等;哪怕只被要求在公众最需要知识、真相的时候,站出来说上一句定心的真话,也许热衷于候选的人都会少去很多。但在公众心中,这样的“院士”才是真正至高的权威。
两年一次的增选院士,如期而至。
在中国工程院公布的候选人名单中,工程管理学部又一次意料之中地汇聚了近半的央企高管、政府高官。这些院士的候选人包括中石化董事长、中石化副总经理、中石油原副总裁、农业部国家首席兽医师、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
同样在意料之中的是,“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质疑声也又一次涌起。中国工程院回应说,当选的院士首先必须是科学家。
人们又疑惑了:院士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最高学术权威。这些候选人究竟是曾经的权威科学家;还是当今的权威科学家?抑或他们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顶级的科学家。未来是难卜的,但有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却不难明白。那就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为什么“两年一质疑”的事情,总会“两年一上演”?院士中,难道就没有人担心,不恰当的增选会降低自己头衔的含金量吗?
如果说“院士”头衔在人们心中的含金量、神圣感在降低,也许用不着归责于那些“仕”。听听从院士中不时传出的一些指责。在单位的支持下,偶尔会出现一些潜规则。
理由很简单。对个人来说,选上了院士,除可以拿到更多的课题、经费、奖项之外,在医疗等方面也可以享受到相当于副部级的待遇。对单位来说,坐拥几名“院士”,单位的实力似乎也会立刻牛气一大截;以后再申请项目,也会有更重的筹码和看起来更充足的理由。于公于私,这都实在是一个名利双收的好事情。而一些科学家在跻身院士之后,已然觉得奋斗到了头,很多本可以亲力亲为的研究也下放给了弟子,自己挂个名。
中国著名数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丘成桐先生曾在谈及“西南联大为什么没有出现学霸”时,讲述过这样一个道理。第一流的学者多了,就不会形成学霸;因为第一流的学者不会想搞第三流的学问,也不会允许写第三流文章的人在面前胡扯。
在一个本应“求真”的世界里,如果变成了“求名”、“求利”,那么人们也不难理解由学术权威而生的神圣感为何会渐行渐远。如果一个社会的学术和科学得不到尊重,那它将被导向何方?不得而知。
有时候,一些让人恍然、又让人迷糊的消息也会突然震惊国内。一位在国内简直名不见经不传的大学老师,竟突然被美国评上了外籍院士。如果说对学术价值的评价,标准是唯一的;那么,究竟是谁的学术圈出了错?
就在公布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同一天,在意大利,7名地震专家因为在2009年拉奎拉地震前未能给民众充分警告,以过失杀人被诉上了法庭。中国的网上一片唏嘘:有网友甚至套用了一位院士名言的格式,说“谁让他不幸生在外国”。
倘若一个院士的级别、获利,与他将挑起的社会责任、学术成果对等;哪怕只被要求在公众最需要知识、真相的时候,站出来说上一句定心的真话,也许热衷于候选的人都会少去很多。但在公众心中,这样的“院士”才是真正至高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