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变式教学 突破解题瓶颈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tian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是高考历史对考生考核的目标与要求之一,体现这一类能力考查的试题在高考历史模拟卷及高考试卷中屡见不鲜。对“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包括: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体现这一类能力考查的试题按难度来分,可分成“中低档”题(即问题是直接针对高中历史教材知识,考生只要根据所提问题“调动和运用知识”即可作答)和“高档”题(即考生需要对所提问题进行适当转换才能正确作答)。“调动和运用知识”类“高档”题历来是高三历史模拟卷及高考试卷中最难得分的题目,下面以2010届苏南四市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测试卷和2009年高考历史试题(江苏卷)中的两题为例来说明如何运用变式教学,突破解题瓶颈。
  
  一、典型例题展示与错误答案呈现
  
  例1:(2010届苏南四市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测试第21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 略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看世界近代史,可能会对l8世纪~l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大事件评价较高?(3分)
  参考答案: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但许多考生却围绕着“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确立,等等”来组织答案。
  例2:(2009年高考历史试题【江苏卷】第10题)
  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此题的参考答案为D,从我们本届高三学生(2011届)做2009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的情况来看,只有极少数学生选择了A,更多学生选择了B、C、D,且选择三者的比例差不多,这与2009年江苏高考结束后,权威部门公布的对此题抽样分析的数据几乎相同。
  为什么看似简单的两道题,考生在作答过程中会暴露如此多的问题呢?作为高三历史教师,在2011年的高三历史迎考复习中,如何引导学生才会使得这样的问题迎刃而解呢?
  
  二、问题归因与解决途径
  
  这两道例题都属于“调动和运用知识”类的“高档”题。少部分考生在作答例1时之所以会组织起“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等不在18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间范围的不符合要求的答案,在做例2时之所以会选择A,究其原因是对历史史实发生的时间把握不准。而更多考生在作答例1时会写出“启蒙运动、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确立”等答案,做例2时会选择B或C,则是因为把握不住两个题目的要义,即通常所讲的“揣摩不透出题者的意图、看不懂题目的要求”。那么,面对此类问题,高三老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变难题为易题,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呢?笔者认为,应当引导学生掌握“变式”法。什么是“变式”法?针对实际情况该如何运用呢?
  所谓“变式”,即“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而形成的表现形式。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从而使事物的表现形式成为人们熟悉的形式”。“变式”法在历史解题中的一类运用就是“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从而使事物的表现形式成为人们熟悉的形式”。
  拿例1来说,如果考生能根据问题解读材料一时紧扣“全球史观”,就会把问题“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看世界近代史,可能会对18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大事件评价较高?”变更为“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对18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大事件评价较高?”而“全球走向一体化的过程”就是“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问题就变更为“在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中,可能会对18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大事件评价较高?”这样,这道题就转变成一道考查“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动力”问题了,“世界市场形成的动力,即途径”是《考试说明》要求的内容之一。一道看上去非常陌生的问题,通过“变式”法的运用,就成功变更成大家熟悉的表现形式了。
  例2解决途径与例1相似。把“小农经济、合作社、人民公社”变更成“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变革”。“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变革”在以前高考中曾经出现,并作为高考样题长时间出现在《考试说明》上,高三老师在进入二轮后的小专题复习时肯定会重点讲解,考生对这个知识点准备得很充分,问题的解决就变得比较容易了。
  综上所述,考生在遇到高三历史复习中“调动和运用知识”类的“高档”题,如果能熟练运用“变式”法,就能突破解题瓶颈,使难题迎刃而解。
  考生一种方法的熟练运用,关键在于平时老师的正确引导。高三历史老师在复习中如能熟练运用“变式”法,不但有利于考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这种方法,还会取得更多的效果。
  
  三、运用变式教学的意义
  
  1.运用变式教学手段,利于学生形成良好思维品质
  (1)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运用变式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钻研,积极思考,可以克服惰性,培养思维主动积极性,变重复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利用解题过程的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新观点,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用自由联想的方式,使学生广泛建立联系,多角度地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打破“一种说法”的思维定势,使他们开动脑筋,串联有关知识,养成灵活的思维习惯。
  2.运用变式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三历史复习课,师生往往会陷入传统的“题海战术”之中难以自拔。这种“沙里淘金”的办法不但使师生倍加疲劳,且效果不尽如人意。变式教学在这里却有着它的独到功效,因为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应变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手段。复习中,老师应立足于《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与教材,精选典型例题,充分运用各种变式进行挖掘、延伸、改造,注重剖析破题思路,优化课堂结构,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充分暴露思维障碍,展示知识的形成、演变过程,提高思维品质和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实践证明,变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中习得方法,提高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突破一类题的解题瓶颈。(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摘 要:从技术课程开设具体情况出发,以《技术与设计1》“技术试验及其方法”这一内容主题为例,在分析课程标准目标基础上,确定三维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谈一谈对通用技术教学的认识、感悟和思考。  关键词:课程目标;有效课堂;学生主体;有效反思  新课改实施以来,通用技术成为普通高中学生必须经历的一门课程。它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讲究综合、体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会活泼地流个不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和表达真情实感。礼物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本次习作让孩子通过谈礼物,收礼物,体味礼物,将自己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抒发出来。小小的教室,短短的40分钟,孩子们所收获的是一份真实的生活,一份来自生活的体验。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教学
确定合宜的教学目标,就是确定一个“教什么”的问题。明晰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本不是什么新话题,而现实却不容乐观:有时张弓而射,而“的”呢?渺然在水一方;有时打一枪换一个目标,东奔西突;至于“会挽雕弓如满月”而“射天狼”者,除了让学生观赏“神射手”的架势,天晓得射中了哪颗星星。更令人焦虑的是,有时教学目标一项,竟是为应付检查而罗列纸面,或是从教学参考中照搬几条来充作教案。对目标的思考斟酌不经心,更
2008年浙江省历史与社会“新生代”教师课堂教学风采展示活动在杭州钱塘外国语学校隆重举行。本次评比活动的主题是“倡导绿色理念、打造生态课堂、减轻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相长”。活动要求选手们在一天的时间内,依照所抽到的课标内容进行备课和上课。在教学中要求以任务为导向,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追求教学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追求课堂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幸福感。我带着《确立教学目标的策略研究》课题任
摘 要:高中《政治生活》教材中第一目情景导入在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情景导入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课堂活动的生动性。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情景导入的特点,仔细研读教材,引领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思考,以达到学生在探究思考中真正消化吸收的效果。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材处理;情景导入    翻看《政治生活》教材,一个个案例、一幅幅图片、一组组镜头、一则则探究活动,给人
摘要:结合《动画制作》单元教学课例,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分析如何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下,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操作创新行为。  关键词:自主学习;实践操作;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改革就是要求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日常的教学操作实践。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操作,就是依据新的课改理念,设计出适宜学生发展的学习环
摘 要:课堂有一个耐人寻味、余音缭绕的结尾才会使学生产生课虽尽而趣无穷、思不尽、情未了、音犹存的感觉,才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愿望。  关键词: 语文课堂;结尾;策略    常言道:织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一样,它不仅需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更需要有一个精彩、自然、恰到好处的结尾。笔者在教学中通过拓展内容读一读、巧设话题辩一辩、改编教材演一演、延展文
如何扎扎实实地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一直是语文教师致力于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认为,解决好小学生习作积累及练笔指导是提升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所在,只有“厚积”方能“薄发”。那么,怎样才能抓好这两个环节的训练指导呢?    一、精心指导,强化“厚积”    小学生“作文难”,首先难在缺乏语言材料、生活材料,“无布不成衣”“无米难为炊”,教师要想突破学生“作文难”的第一关就必
摘 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师构建教材的知识网络,能够使教师节省备课时间,促使教师进行放射状的关联性思考,增强记忆。  关键词:思维导图;教学设计;思维模式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是英国“大脑基金会”主席Tony Buzan开创的一个打开大脑潜能的强有力的图解工具和思维模式。作为图解工具, 它用文字、符号、图画等载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客观要求。农村中职学校须立足农村、面向农民,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本文以农村开设淘宝课堂,借助职教平台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为突破口,对新时期农村电商发展路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言献策。  一、农村中职学校参与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意义  1.是贯彻落实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