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学习的核心在于探究。科学探究是指学生在科学领域里从未知到已知的自行探究、自主探究,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訂计划——实验探究——分析论证——形成结论——汇报交流”等。由此可见,猜想与假设已成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活动预见性的重要实施渠道。引导学生开展猜想与假设成为当前科学学科教学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猜想与假设”就是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做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一个自然现象,在其未被揭示出科学本质之前,人们对它的认识是很不完整的,甚至是片面的,只能借助于猜想与假设的形式进行研究与探索,因此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性学习中的方法与桥梁。那么,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呢?
一、注重活用教材,促进学生猜想
实践说明学生在知道结论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真正地进行猜想的,只有把学生置于一种未知结论的情景下才能有效地开展猜想,为此,教师应注重“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潜心去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猜想因素,利用插图、实物、实验、多媒体等呈现相关的情景,这些情景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引起学生好奇、联想。如呈现把一个鸡蛋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的情景,让学生猜测鸡蛋是上浮还是下沉。思维的积极性一旦被激发,学生便会纷纷根据前面的知识作出各种猜测:有的说鸡蛋能上浮;有的说会下沉;有的说两种情况皆有可能。
二、关注评价变化,大胆放手猜想
评价方式,对猜想的限制,只是作为教师的我们还没有真正的领会课改的目标,或者说思想上领会课改的目标,行动上不敢放手一试罢了。只要我们潜心去研究一下近几年的试卷,不难发现,随着课改的进行,对于原有的偏难的知识点正在逐年地被删除,对学生的考查已是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更突出的是考查重心已逐步偏向对探究能力的考察,我区近几年的科学中考试卷就是很好的证明,我想这也正是课改目标的很好体现。针对这样的评价变化,我们完全有理由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去体验探究的乐趣。
三、改变教学形式,激励学生猜想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放下架子,积极投入到学生的群体之中,和学生打成一片,虚心听取学生的各种建议,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学生感到无拘无束,无紧张之感。要鼓励他们奇思异想,不迷信已有结论,不满足现成解答,大胆猜想,不断开拓。真正让学生做到畅所欲言,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敢于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猜想合理的进行鼓励,猜想偏向的进行引导,不猜想的进行鞭策,让猜想“访问”每一位学生,使学生的被动猜想行为转变成自觉的猜想行为,师生共同构建猜想共同体。实践表明,只有在民主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地发表见解,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四、适时启迪,培养猜想信心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要让学生认识到猜想的重要性。同时,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科学史中科学家的创新性工作和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和意向。如在五年级下册《摆的秘密》引入新课时,介绍摆的秘密就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教堂做礼拜,受到教堂里的吊灯的摆动启发,最终通过实验和推理而得出的。让学生明白科学家在提出新思想时,往往要靠直觉,以激起学生猜想的热情。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往往会起到一种暗示作用。积极的态度自然产生积极的暗示,反之产生消极的暗示。当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后,特别重视教师对他的态度,它将直接决定学生以后猜想的积极性。这时如果教师把学生的猜想一一板书出来,学生见自己的思维结果被肯定,心理上就会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再加上教师的激励性评语,鼓励学生猜想,他们就会捕捉瞬间灵感来进行猜想,从而激起主动探索的欲望。
五、丰富知识,奠定猜想基础
大胆猜想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宽厚的知识积累基础上,实践经验愈丰富,知识积累愈宽厚,知识重组能力愈强,大胆猜想也就愈可靠。故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先要奠定猜想的基础。即使他们具有各种经历、各种经验,广泛的生活面、知识面和阅读面。要让学生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逐步体会,并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促使他们主动地去涉猎课外知识,多参加实践活动,多积累。有了这些潜在的东西,它们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思想的火花。
六、思维训练,提高猜想能力
训练学生观察问题要明察秋毫,相信直觉;思考问题要善于抓住灵感,勇于跳跃猜想,在科学教学中通过观察、实验、实习、调查等方法手段提高猜想能力。科学教材中有大量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和小实验等,教师在实验前要习惯地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知识猜测结果,或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然后用实验加以证明。例如:五年级下册《通电的线圈》一课,学生先动手自己制作电磁铁,然后让学生用制作的电磁铁去吸大头针,结果发现电磁铁吸大头针的数目不一样,学生明白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不一样,让学生猜测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可让他们说出自己形成猜想的依据,然后再通过实验加以证明,提高同学们的猜测能力。
“猜想与假设”就是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做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一个自然现象,在其未被揭示出科学本质之前,人们对它的认识是很不完整的,甚至是片面的,只能借助于猜想与假设的形式进行研究与探索,因此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性学习中的方法与桥梁。那么,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呢?
一、注重活用教材,促进学生猜想
实践说明学生在知道结论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真正地进行猜想的,只有把学生置于一种未知结论的情景下才能有效地开展猜想,为此,教师应注重“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潜心去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猜想因素,利用插图、实物、实验、多媒体等呈现相关的情景,这些情景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引起学生好奇、联想。如呈现把一个鸡蛋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的情景,让学生猜测鸡蛋是上浮还是下沉。思维的积极性一旦被激发,学生便会纷纷根据前面的知识作出各种猜测:有的说鸡蛋能上浮;有的说会下沉;有的说两种情况皆有可能。
二、关注评价变化,大胆放手猜想
评价方式,对猜想的限制,只是作为教师的我们还没有真正的领会课改的目标,或者说思想上领会课改的目标,行动上不敢放手一试罢了。只要我们潜心去研究一下近几年的试卷,不难发现,随着课改的进行,对于原有的偏难的知识点正在逐年地被删除,对学生的考查已是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更突出的是考查重心已逐步偏向对探究能力的考察,我区近几年的科学中考试卷就是很好的证明,我想这也正是课改目标的很好体现。针对这样的评价变化,我们完全有理由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去体验探究的乐趣。
三、改变教学形式,激励学生猜想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放下架子,积极投入到学生的群体之中,和学生打成一片,虚心听取学生的各种建议,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学生感到无拘无束,无紧张之感。要鼓励他们奇思异想,不迷信已有结论,不满足现成解答,大胆猜想,不断开拓。真正让学生做到畅所欲言,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敢于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猜想合理的进行鼓励,猜想偏向的进行引导,不猜想的进行鞭策,让猜想“访问”每一位学生,使学生的被动猜想行为转变成自觉的猜想行为,师生共同构建猜想共同体。实践表明,只有在民主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地发表见解,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四、适时启迪,培养猜想信心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要让学生认识到猜想的重要性。同时,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科学史中科学家的创新性工作和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和意向。如在五年级下册《摆的秘密》引入新课时,介绍摆的秘密就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教堂做礼拜,受到教堂里的吊灯的摆动启发,最终通过实验和推理而得出的。让学生明白科学家在提出新思想时,往往要靠直觉,以激起学生猜想的热情。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往往会起到一种暗示作用。积极的态度自然产生积极的暗示,反之产生消极的暗示。当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后,特别重视教师对他的态度,它将直接决定学生以后猜想的积极性。这时如果教师把学生的猜想一一板书出来,学生见自己的思维结果被肯定,心理上就会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再加上教师的激励性评语,鼓励学生猜想,他们就会捕捉瞬间灵感来进行猜想,从而激起主动探索的欲望。
五、丰富知识,奠定猜想基础
大胆猜想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宽厚的知识积累基础上,实践经验愈丰富,知识积累愈宽厚,知识重组能力愈强,大胆猜想也就愈可靠。故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先要奠定猜想的基础。即使他们具有各种经历、各种经验,广泛的生活面、知识面和阅读面。要让学生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逐步体会,并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促使他们主动地去涉猎课外知识,多参加实践活动,多积累。有了这些潜在的东西,它们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思想的火花。
六、思维训练,提高猜想能力
训练学生观察问题要明察秋毫,相信直觉;思考问题要善于抓住灵感,勇于跳跃猜想,在科学教学中通过观察、实验、实习、调查等方法手段提高猜想能力。科学教材中有大量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和小实验等,教师在实验前要习惯地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知识猜测结果,或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然后用实验加以证明。例如:五年级下册《通电的线圈》一课,学生先动手自己制作电磁铁,然后让学生用制作的电磁铁去吸大头针,结果发现电磁铁吸大头针的数目不一样,学生明白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不一样,让学生猜测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可让他们说出自己形成猜想的依据,然后再通过实验加以证明,提高同学们的猜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