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往的数学课大多开门见山,久而久之,让人觉得严肃沉闷、枯燥乏味。如果能够在数学课上创设一个好的情境,让孩子们怀着求知的欲望和愉悦的心情学习数学知识,就会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课堂就会充满朝气,充满活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一、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是取之不尽的,若能把它们运用得恰到好处,就会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我设置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小壁虎的难题:一只圆桶的下方有一只壁虎,上方有一只蚊子,壁虎要想尽快吃到蚊子,应该走哪条路径? 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不同的路线方案,学习氛围变浓了。经过讨论得出一致结论——把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那常见的一些立体图形(如三棱柱、四棱锥、正方体……)的展开图是什么呢?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开始了新课的探索。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巧妙设疑,让数学课贴近生活,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二、利用其他学科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独立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我们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素材,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如在教“画立体图形”时,我先让学生欣赏配有画面的诗朗诵——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然后让学生朗诵了一遍这首通俗易懂、脍炙人口的诗。在学生提出“不是上数学课吗?怎么学起古诗来了”的疑问声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一首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古诗,也是一首著名的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也许同学们会说,这有什么,语文老师早就跟我们很详细地讲解过这首诗了,要你数学老师来补充什么呢?嘿,还真别说,这首诗里其实也蕴涵了一些普通的数学原理,你们看出来了吗?”由此,在古诗的诵念中,学生明白了为何要画三视图,并产生强烈的画三视图的求知欲。又如“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伴随着小提琴曲《梁祝》,屏幕上层现翩翩起舞的蝴蝶,在蝶翼的张合间,让学生欣赏了美妙的对称。这样,通过对学生听觉和视觉的刺激,使学生获取了数学知识,并且在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只要其他学科的素材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用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就比较容易。此外,引入新课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与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三、利用已有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现代创造教育主张在教学中应当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始终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认为教学的最有价值的成果并不在于使学生获得现成的知识,而在于使学生发现更多、更广泛和更深刻的新问题。要求教师在“导”上下工夫,灵活地运用教学机智,根据学情适时引导学生从已经掌握的知识出发质疑问难,养成勤问的习惯,学会善问的本领。如在讲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开始就设置问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打成了三块,要裁用同样大小的玻璃,要不要将三块都带去?为什么?如果带去一块可以的话,应带去哪一块?为什么?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启迪思维,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这时,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便产生了这样的问题:究竟有什么规律?从而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去探究知识规律。
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出真知
除了可以利用现成的问题情境外,还可以组织活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参加活动的同时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如在教“正数与负数”时,我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开展了一次小型的知识竞赛,答对加分,答错扣分,比赛结果中自然出现了负分。通过让学生切身体验,让他们感受到表示一对相反意义量的需要,这时再引进“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又如“数据的收集”这一节,我通过开展模拟的民主选举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数据的作用,从而明白了数据准确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活动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组织活动是营造和谐、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
(大城县北魏中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一、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是取之不尽的,若能把它们运用得恰到好处,就会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我设置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小壁虎的难题:一只圆桶的下方有一只壁虎,上方有一只蚊子,壁虎要想尽快吃到蚊子,应该走哪条路径? 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不同的路线方案,学习氛围变浓了。经过讨论得出一致结论——把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那常见的一些立体图形(如三棱柱、四棱锥、正方体……)的展开图是什么呢?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开始了新课的探索。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巧妙设疑,让数学课贴近生活,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二、利用其他学科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独立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我们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素材,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如在教“画立体图形”时,我先让学生欣赏配有画面的诗朗诵——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然后让学生朗诵了一遍这首通俗易懂、脍炙人口的诗。在学生提出“不是上数学课吗?怎么学起古诗来了”的疑问声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一首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古诗,也是一首著名的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也许同学们会说,这有什么,语文老师早就跟我们很详细地讲解过这首诗了,要你数学老师来补充什么呢?嘿,还真别说,这首诗里其实也蕴涵了一些普通的数学原理,你们看出来了吗?”由此,在古诗的诵念中,学生明白了为何要画三视图,并产生强烈的画三视图的求知欲。又如“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伴随着小提琴曲《梁祝》,屏幕上层现翩翩起舞的蝴蝶,在蝶翼的张合间,让学生欣赏了美妙的对称。这样,通过对学生听觉和视觉的刺激,使学生获取了数学知识,并且在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只要其他学科的素材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用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就比较容易。此外,引入新课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与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三、利用已有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现代创造教育主张在教学中应当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始终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认为教学的最有价值的成果并不在于使学生获得现成的知识,而在于使学生发现更多、更广泛和更深刻的新问题。要求教师在“导”上下工夫,灵活地运用教学机智,根据学情适时引导学生从已经掌握的知识出发质疑问难,养成勤问的习惯,学会善问的本领。如在讲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开始就设置问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打成了三块,要裁用同样大小的玻璃,要不要将三块都带去?为什么?如果带去一块可以的话,应带去哪一块?为什么?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启迪思维,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这时,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便产生了这样的问题:究竟有什么规律?从而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去探究知识规律。
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出真知
除了可以利用现成的问题情境外,还可以组织活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参加活动的同时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如在教“正数与负数”时,我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开展了一次小型的知识竞赛,答对加分,答错扣分,比赛结果中自然出现了负分。通过让学生切身体验,让他们感受到表示一对相反意义量的需要,这时再引进“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又如“数据的收集”这一节,我通过开展模拟的民主选举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数据的作用,从而明白了数据准确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活动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组织活动是营造和谐、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
(大城县北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