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阅读鉴赏能力培养与策略研究

来源 :学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yupiao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鉴赏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内容蕴含了人生哲理、真挚情感、写作技巧、表述方式等,语文教材及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师要转变师生关系、构建高效课堂、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赏析、鉴别、比较阅读文本,帮助学生掌握汲取阅读文本精华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语文表述及写作能力。本文介绍了阅读鉴赏素养的内涵,论述了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并进行讨论,给予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阅读鉴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9-006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9.032
   阅读鉴赏能力是指学生发现美、赏析美、评价美以及利用自己对于美的认知创造全新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其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及创造能力。语文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是很好地培养学生德育及阅读鉴赏能力的素材。现阶段,语文教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师生关系不融洽、未能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模式单一、阅读文本赏析方式模式化等,导致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不够高效,因此研究怎样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阅读教学过程没有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目前,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依旧以自己为教学中心,以为只要将阅读文本中的重点、难点讲到位,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就可以掌握这些知识;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用理论知识指出其中的对错就算完成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绳子”握得太紧,方向定得太死,要求学生配合自己的教学思想、行为。学生不需要太多思考,只需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和步伐即可。教师将自己当成教学中心的做法不符合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也不利于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这种教学理念或许会培养出擅长考试的人,但是难以培养出充满智慧的人。
   (二)师生关系不够和谐、融洽
   有些语文教师习惯以长辈的口吻训斥、嘲讽学生,持有“不打不成器”的传统理念,对他们来说,学生是自己的晚辈,认为学生就需要严格要求,这样才会听话,才会认真读书。师生关系如同领导跟下属,而不是同辈跟朋友。学生之所以学习,遵从教师的叮嘱完成学习任务,并不是因为内心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而只是单纯地畏惧教师,害怕被责骂,学生因为畏惧被动学习,而不是因为兴趣主动阅读文本。师生关系不够和谐、融洽,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没有阅读的兴趣,其阅读鉴赏能力自然难以培养。只有教师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高效地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活跃教学氛围,学生也会向教师看齐,被语文的精彩、奇妙所吸引,继而对语文阅读充满兴趣。
   (三)教学没有考虑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依旧沿用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拿中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来说,部分教师始终坚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理念,认为古诗词读多了,会背了,学生自然就能明白诗词的内涵,其阅读鉴赏能力也会提高。然而这样的教学模式不符合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规律,没有考虑中学生做事缺乏耐心,注意力不够集中,容易被有趣事物吸引的特点,没有重视古诗词阅读教学的兴趣引导。一些中学语文教师认为死记硬背其实有很大的好处,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还能开发学生的音律细胞。然而客观事实证明,中学生读了几遍以后,便觉索然无味,失去了朗读、背诵的兴趣。诗词的背诵的确有必要,因为这是强化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背诵一定要照顾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带着思考和目的去读、分析和理解,让学生乐于去学、去记,如果采取强制性的手段逼迫中学生学习,就会让中学生产生厌烦感,失去学习的乐趣和兴趣。
   (四)阅读文本鉴赏方式不够科学
   目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并没有非常细致地教会学生怎样赏析文本,从何处切入,注意哪些字词,怎样去发现作者细腻的情感等。在一些阅读文本中,文章内容蕴含的情感及表述方式往往跟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背景有关,但是教师却没有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跟作者背景联系起来;很多阅读文本有许多画龙点睛的字词,这些句子或字词往往有几层意思或起着点缀、升华文本的作用,但是很多教师却没有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对比这些字词的妙用,深度解析这些字词的微言大义。另外,语文本身是开放性的,不像数学一样只有固定的一个答案。不同的学生在鉴赏文本时有不同的理解,在课堂中语文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尊重学生的观点,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部分教师却缺乏包容性,认为学生的解读不合常理,抵触甚至批评学生的做法。以上种种鉴赏方式都是不科学的,不利于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打开学生智慧、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关键就是让学生有自主思考、探究的空间和机会。对此,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学生语文课堂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学习平台,让学生享受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自己体验,而非忽略过程,将阅读重点、难点、规律直接告诉学生,要通过暗示、提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整合各方面的教学力量,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辨析和判断能力。
   (二)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情感世界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权威者变成学生的引导者和朋友,营造开放性的课堂,让中学生的学习氛围尽量和生活氛围一样轻松、自由。语言是逻辑的外壳,逻辑不仅需要理解,还需要表达和碰撞,语文学习不能一味模仿,死记硬背,而应该通过先独立思考,再互相交流的方式加深理解。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为他们创造自由辩论的空间。教师不能凭主观意志斥责、嘲讽学生的观点,无论是成绩优异还是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都要给予他们机会,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可以借助成立辯论小组,开展不同方法的答题活动等方式,锻炼学生的阅读鉴赏和逻辑表达能力。语文教师应当仔细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了解学生的内心诉求,继而不断优化教学模式。    (三)照顾学生认知特点,应用分层教学法
   心理学认为,人的发展是不同的,学生是发展的个体,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因为兴趣不同,语文基础也会有所差异,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目前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分层教学法可以帮助教师更透彻、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础,进而科学合理地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传授不同的教学内容,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成长、有所收获。
   (四)细化閱读文本鉴赏方式
   1.品词析句,夯实审美鉴赏的基础
   语言是文本的载体和存在形式,是文本中各种美的要素的呈现方式,想要高效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必须重视语言这种承载美的媒介,通过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文本的魅力,带给学生情感的震撼和心灵的冲击。顾名思义,品词析句和咬文嚼字就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文本中的某个字词、语句甚至是标点符号。最具代表性的字词赏析莫过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这个字完整呈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春风的活力,让整个场景变得动态活泼、春意盎然,这就是关键词起到的作用,学生通过这样的鉴赏方式能体会语言的无穷魅力。在具体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常用的赏析方法教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对关键字词进行删减、替换、调序等操作,然后查看修改前后文本的效果变化,从而让学生更细致、全面地领悟作者遣词造句、写情绘态的艺术匠心,领悟语言之美,夯实学生发展审美鉴赏能力的基础。
   2.比较鉴赏,培养审美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掌握文本比较的方法。有对比才能突出优劣和高低,才能让学生明确主次、掌握要点。在培养学生语文阅读鉴赏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求同比较法和求异比较法,这样的方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可以比较《过秦论》跟《阿房宫赋》两篇文章,前者写的是政治,而后者是文赋,但是两者的共同之处其实都是在论述秦朝毁灭的原因,都具有借古讽今的意味。在求异比较方面,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部作品都多次提及了“乐”,然而对比之下却能发现柳宗元的乐是压抑的,是苦中作乐,而欧阳修的乐却是真实的,是一种怡然之乐。这样细致的对比能够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让他们有更深层次的感悟。另外,还能够通过比较“美”“丑”的方式增强学生鉴别美丑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对丑的揭露和批判生出内心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中学语文教材有很多能用来比较美丑的例子,如《孔雀东南飞》中自私冷酷、一意孤行的焦母;《孔乙己》中穷酸迂腐的孔乙己,学生发现人性的闪光点,内心会激起追求真善美的强烈情感,其对于善恶、美丑、虚假的鉴赏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人物肖像、言语、动作、形象等方面来鉴别美丑。
   3.鼓励个性化解读,追求审美鉴赏创新
   创新能力与个性化发展是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思考及个性化解读,用包容的心态审视学生的观点和见解。语文文本中有很多内容的解读本来就没有统一定论,如《蒹葭》中的“伊人”既可以理解为爱人,也可以象征美好的事物,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从多维度、多层面阅读思考相应的文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结语
   语文审美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要从教师、教学、课堂气氛、阅读文本赏析等层面进行针对性地改进,从而推动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培养具有创造思维及审美能力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谈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其他文献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与关键内容,其不仅能够开阔视野,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仅仅依靠课内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无法实现以上效果,还需要将阅读延伸到课外,并且形成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阅读;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
摘 要: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定指出:要进一步改进德育教育的方式,寓德育于各学科的教学中。而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道德素养;其次,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再次,采用多种途径渗透德育教育;最后,联系实际,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渗
摘 要: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全面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当前小学语文的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应用效果不佳,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优化主题式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开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
摘 要: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越来越重要。教师也开始关注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致力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实践,积极参与。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逐渐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采用“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模式,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注重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针对高中化学教学中“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也是奠基阶段,在此阶段打好基础能够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做好准备,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有效学习的重要前提,这就需要数学教师结合当前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恰当的举措来进行引导,从小学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着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学生未来的学习铸就稳固的根基。本文分析以上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策略,以期给教师提供
摘 要:在高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会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阅读教学,但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需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还应当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需提高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和组织能力,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教师需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英语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小学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由原来的20篇增至75篇,可见古诗词教学的重要价值。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亟待加以改革。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诵读;诗词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传统文化凝聚着民族智慧,彰显了民族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内容的渗透,不仅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知识内容,还能有效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等进行熏陶。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素材十分丰富,为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文先细致分析了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并结合教学实例从识字教学、古诗教学和习作教学这三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文化的具体渗透策
摘 要:小学语文一门基础性学科,蘊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构建道德认知体系,在日常生活中约束和规范学生的品德行为,为学生构建一个健康良好的教学环境。本文将着重分析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作用与实施思路,以期能为同行教育者提供德育教学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传统的应试教育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尤其是具有人文性和社科性的语文学科,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当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有效形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学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