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冠脉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行心血管冠脉介入手术治疗的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对照组拔管反应出现率为13.00%,观察组为5.00%,两组拔管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发患者出现拔管反应的众多因素中,血容量不足百分率为57.14%,所占比例最大;18例患者在经处理后,17例患者均已恢复,1例死亡,有效率为94.44%。结论:血容量不足是引发患者心血管冠脉介入治疗后并发拔管反应的主要原因,而针对性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案,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血管;冠脉;介入治疗;拔管反应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6-0094-01
心血管冠脉介入术属于一种微创性手术,因其创手术创口小、疗效佳、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1]。但是,随着该种术式应用的普及,临床发现一些患者在拔管后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却难以短时间内消除,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安全。现阶段,临床医学多采用手术方式予以处理解决[2]-[3]。本文旨在探讨心血管冠脉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行心血管冠脉介入手术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0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诊疗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行心血管冠脉介入手术治疗的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8例,女性32例,年龄29至75岁,平均年龄(48.56±4.31)岁。依循随机平均分配原则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于性别、年龄、术式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介入治疗手术之后转入重症监护室,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和血压,并做好记录。①监护3天之后,对照组患者可直接拔管,拔管后应用沙袋予以加压止血处理。②观察组同样于监护3天之后拔管,拔管前行应用利多卡因施以麻醉处理,拔管后处理方式与对照组相同。所有患者在拔管后3小时之内如若没有出现不适反应,将患者转入普通病房进行后期常规护理即可。拔管后如若发生心率下降且低至20次/min的情形,则进行心电图检查,予以静脉注射1毫克阿托品。若心率在5分钟内未能恢复正常,则加注药物。患者心率若是还不可恢复,则应当及时检查患者是否存在冠脉闭塞或者心包积液等症状,针对冠脉闭塞患者可行塔桥手术或介入术,至于心包穿刺患者则可行心包穿刺术,将积液抽数即可。拔管后患者如若出现快率反映,听诊肺部及检查心电图,查看是否有水泡音和进行冠脉。针对存在该种病症者,及时予以心衰处理,同行塔桥手术或介入术。
1.3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出现拔管反应情况比较分析
2.2拔管反应处理情况分析2
2.3患者在接受处理结果之后的情况分析3
3讨论
本次研究中,主要对接受心血管冠脉介入治疗手术的10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予以探讨,以此为基础分析患者发生拔管反应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本次研究结果中,对照组拔管反应出现率为13.00%,观察组为5.00%。由此可以看出,拔管前处理方式的差异对于拔管反应的发生率会存在一定干扰,拔管前应用利多卡因施以麻醉处理可以有效的降低拔管反应的发生率。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引发患者出现拔管反应的因素主要包含有血容量不足、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及大量出血,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因血容量不足而出现快率反应患者共计4例,占57.14%,是导致患者出现拔管反应的主要因素。同时,出现拔管反应的18例患者经过针对性处理治疗后,17例症状恢复,恢复率为94.44%。可见,及时的处理可保障患者的生命质量。
综上所述,拔管反应出现的导因主要为患者血容量不足,针对临床出现拔管反应的患者,及时针对性采取药物治疗或介入治疗方式予以处理,可以有效保障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海良.心血管冠脉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6):641.
[2]刘虹.心血管冠脉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临床探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3,(11):56-58.
[3]王爱华,孙宣,席海燕等.心血管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的临床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5):530-532.
关键词:心血管;冠脉;介入治疗;拔管反应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6-0094-01
心血管冠脉介入术属于一种微创性手术,因其创手术创口小、疗效佳、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1]。但是,随着该种术式应用的普及,临床发现一些患者在拔管后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却难以短时间内消除,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安全。现阶段,临床医学多采用手术方式予以处理解决[2]-[3]。本文旨在探讨心血管冠脉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行心血管冠脉介入手术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0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诊疗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行心血管冠脉介入手术治疗的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8例,女性32例,年龄29至75岁,平均年龄(48.56±4.31)岁。依循随机平均分配原则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于性别、年龄、术式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介入治疗手术之后转入重症监护室,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和血压,并做好记录。①监护3天之后,对照组患者可直接拔管,拔管后应用沙袋予以加压止血处理。②观察组同样于监护3天之后拔管,拔管前行应用利多卡因施以麻醉处理,拔管后处理方式与对照组相同。所有患者在拔管后3小时之内如若没有出现不适反应,将患者转入普通病房进行后期常规护理即可。拔管后如若发生心率下降且低至20次/min的情形,则进行心电图检查,予以静脉注射1毫克阿托品。若心率在5分钟内未能恢复正常,则加注药物。患者心率若是还不可恢复,则应当及时检查患者是否存在冠脉闭塞或者心包积液等症状,针对冠脉闭塞患者可行塔桥手术或介入术,至于心包穿刺患者则可行心包穿刺术,将积液抽数即可。拔管后患者如若出现快率反映,听诊肺部及检查心电图,查看是否有水泡音和进行冠脉。针对存在该种病症者,及时予以心衰处理,同行塔桥手术或介入术。
1.3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出现拔管反应情况比较分析
2.2拔管反应处理情况分析2
2.3患者在接受处理结果之后的情况分析3
3讨论
本次研究中,主要对接受心血管冠脉介入治疗手术的10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予以探讨,以此为基础分析患者发生拔管反应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本次研究结果中,对照组拔管反应出现率为13.00%,观察组为5.00%。由此可以看出,拔管前处理方式的差异对于拔管反应的发生率会存在一定干扰,拔管前应用利多卡因施以麻醉处理可以有效的降低拔管反应的发生率。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引发患者出现拔管反应的因素主要包含有血容量不足、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及大量出血,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因血容量不足而出现快率反应患者共计4例,占57.14%,是导致患者出现拔管反应的主要因素。同时,出现拔管反应的18例患者经过针对性处理治疗后,17例症状恢复,恢复率为94.44%。可见,及时的处理可保障患者的生命质量。
综上所述,拔管反应出现的导因主要为患者血容量不足,针对临床出现拔管反应的患者,及时针对性采取药物治疗或介入治疗方式予以处理,可以有效保障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海良.心血管冠脉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6):641.
[2]刘虹.心血管冠脉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临床探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3,(11):56-58.
[3]王爱华,孙宣,席海燕等.心血管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的临床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5):53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