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加强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必要性、如何恰当地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语言背景文化以及教师在渗透语言背景文化中的作用等问题。强调英语教师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消除文化障碍,提高对英美国家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渗透 语言背景文化 跨文化交际能力 比较 积累 多渠道
在英语学习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如果不了解语言的背景文化,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会出现很多歧义误解,造成语用失误。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所了解,帮助学生扩展视野,提高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的必要性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例如:英语中的"Ladies first, Thanks giving, Home coming, Girls League Dance, sandwich"等等;汉语中的“少先队、黑五类、臭老九、一国两制、跃上新台阶”等等,这些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如果把汉语中的“少先队、警察叔叔、月饼”译成英语就是:“Young Pioneer, Uncle Policeman, mooncake”。这些词都很简单、常见,可是外国人却很难懂,因为他们不了解有关的文化背景。
同样,我们学习英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例如:“You are, indeed, a lucky dog.”这句话如果按字面翻译成汉语就是:“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是贬义的,如我们常说的“走狗”、“癞皮狗”、“狗崽子”、“狗头军师”都是用来描绘所厌恶的人。可是,在英语中这句话是说,“你真是个幸运儿。”“狗”在这儿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而且还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不同。我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
由于文化的差异,用母语互译的方式错误地理解和翻译某些句子和词汇,往往会闹出许多笑语。如:“狼吞虎咽”,英语是“eat like a horse,”却被错误地翻译成“eat like a wolf and a tiger”;英语中的" high school(高中)"被翻译成“高等学校”;"restroom(厕所)"被翻译成“休息室”等等。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有时也会产生误会。例如:学生看见外教,出于礼貌,想打个招呼,便说:"Hi! Mrs Smith, where are you going? (史密斯夫人你好!你上哪去呀?)这样一句在中国人看来很是正常的话,在英、美国家的人看来却是不礼貌的,甚至被认为是有意干涉别人的私事。
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重要作用,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也很好,但却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有时运用母语的交际习惯来套用英语以至闹出笑话。例如:一位翻译陪美国客人吃饭, 当他们饱尝了中国的美味菜肴之后,翻译用英语问道:“What staple food would you like?”意思是说:“您想吃点什么主食?”这位翻译的英语从语音到语法几乎无可挑剔,可却令美国人迷惑不解,因为美国人通常把一餐中吃得最多的食物称为主食,他们已经吃了许多以肉为主的菜肴,所以对这位翻译的提问感到莫名其妙。而中国人则无论吃了多少菜,却总是把米饭、面食做为主食。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一差异,即使掌握了正确的词汇和语法,在交际运用中也会出现差错,这主要是由于不了解美国人的饮食文化所致。
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因此,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到中学英语教学之目的,而且有助于学生积东西方文化为一身,提高文化修养。
二、如何恰当地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语言背景文化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及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整理
语言产生于文化,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随文化的产生而产生,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只有建立在丰富文化基础上的语言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掌握和了解与语言使用有密切关系的社会文化因素,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和归纳。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真实的课堂场景或通过学生具体的语言实践学习来了解异国文化。例如,当一个学生迟到时,可以问问学生:在美国,学生迟到时是否也要喊“报到”并等到老师说“进来”才能进教室呢?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美国老师上课不喜欢受到打扰。你若迟到或想出去一下,只需轻轻地进来或出去就可以了。
我们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应有意识地对一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 除讲清其基本含义外,还应着重介绍它们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如breakfast的词义是“早餐”,它是由 “break”和“fast”构成的。break在英语中是“打破”的意思;fast是禁食的意思。所以西方人把“打破禁食”的第一餐称为“早餐”,让学生了解其文化背景。
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词汇时给学生介绍不同文化。例如我们在学习有关颜色的词语时,可以告诉学生在西方文化中各种颜色的含义:green(绿色)在西方被用来指代新的、缺乏经验的,如“green hand”(新手); red(红色)在英语国家常用来表示愤怒、危险,而在中国文化中却常用来表示喜庆等等。
此外,初中英语教材中安排了很多适合学生表演的对话及课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多进行role-play的练习,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来练习和模仿,让他们在情境中亲自体验和学习中西文化,加深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养成比较、积累的习惯
初中英语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学生的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接触和认识英语国家的文化,并引导学生及时整理归纳,不断积累和实践。
1.收集饮料商标及名称等
在讲到coke一词时,教师可让学生们收集各种饮料的商标及名称,特别是英语国家人士喜欢喝的饮料名称,如:black coffee, juice, milk, black tea, sprite等。学生们在收集的过程中既丰富了词汇,又了解了可口可乐公司、百事公司、星巴克的相关文化。学生们把收集的词汇用于自己编写的小对话中,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2.查找有关节日的资料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中有一课涉及 “Halloween”。 为了让学生们对英语国家的节日文化有更深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请同学们借助书报、网络查找有关英美国家节日的资料,制成手抄报,内容包括节日时间和风俗习惯。教师把学生们分成四个小组,其中两个组查找有关万圣节的相关资料,另外两个组查找英美国家其他重要节日的资料。四个小组把查到的资料制成手抄报进行展览交流。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知道了英美国家的人们是如何度过万圣节的,也知道了感恩节的来历,明白了英美国家的孩子们为什么喜欢圣诞节。在活动中学生们不但扩展了有关节日方面的词汇和知识,更了解了西方节日文化,同时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3.建立“我发现、我喜欢、我积累”档案袋
教师可帮助学生以教学单元为主题建立自己的档案袋,如按照sports, fruits, tools, animals, super stars, holidays, clothes等主题。每项包括:学生喜欢的词语、常见的表达方式、最欣赏的内容、推荐给同学的内容、推荐给教师的内容五个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积累的习惯,从而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资源文档,这样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空间。
4.组织“我生活中的英语”展示交流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们积累了很多的词汇和相关文化知识,教师应及时引导,让学生按自己的喜欢的分类方式进行归类,制成文档在班级、年级内展示,如大城市的英文名称、西方国家标志性建筑、名人、文学作品等。
(三)利用多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学习和掌握外国文化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扩大自己的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
首先,教师要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报刊,并促使他们在阅读时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英语国家的文化资料,并作成幻灯片给学生演示、讲解,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自然收获颇丰。也可以运用英语录像、简单的英语动画、英语歌曲等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课本剧表演,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也有利于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提高语言交际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看一些英美原版电影和录像,并且注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收集文化信息丰富的文章,对英美国家知识进行介绍,内容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等,也包括一些名人轶事、幽默、笑话等。当然,也要结合学生原有知识和理解能力,循序渐进,并确保其科学性、适用性和趣味性。
另外,学校可以邀请曾经留学或访问过英语国家的人士作这方面的专题报告。还可以利用外籍教师的优势,邀请他们参加和指导由学生举办的英语沙龙、英语晚会等活动,鼓励学生多跟外教接触。通过与外教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西方国家人与人交往中最基本的语言与礼仪,还可以学到许多课堂里学不到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开设校本课程,作为对现有教材的补充
学校可从实际出发,建设适合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如可以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包括图书、声像资料、校园网络等,结合所学教材,适时适量地开设英语国家的概况课、历史等,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走遍美国》、《空中英语教室》、《迪斯尼乐园》、《英语国家人文风情》等课程能帮助我们高密度地对学生进行文化信息的输入。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收集一些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制作成简易的教材。
(五)做好交际文化的渗透
交际文化是指在各个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误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包括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知识文化的渗透,也要加强对交际文化的渗透,《牛津初中英语》按照“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思想编排,以话题为主线,任务为主导,辅以功能和结构项目,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各单元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如:“外国节日、时尚、网上旅游、野生动物、自然灾害、慈善、电影明星”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内容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围绕话题内容的是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和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究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材将语言知识置于生动的语言情境中,使枯燥的语言学习成为真实、有趣的实践活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三、教师在渗透语言背景文化中的作用
1、资源员
教师要善于从书籍、网络、音像制品、图片等各个渠道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多观察、多了解、多学习、多体会,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下面笔者推荐有关方面的书目和Internet网址,供同仁参考。
《英美文学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英语小品文选读》(外文出版社)
www.edutop.com(英国语言文化中心)
2、指导者
教师应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中当好学生的指导者。指导学生如何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英语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和传统习惯等,指导学生如何将所学的跨文化知识运用到英语语言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
3、榜样作用
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和日常生活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多使用英语国家的传统习惯和待人接物的方式,多用英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坚持使用英语打招呼、道谢、询问等,加速学生自然习得语言的过程。
四、结束语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单纯地教授语言知识,而应当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注意将语言与文化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在说话的对象、话题、场合、身份等不同的情况下,能够使用不同的得体的语言。
【关键词】渗透 语言背景文化 跨文化交际能力 比较 积累 多渠道
在英语学习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如果不了解语言的背景文化,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会出现很多歧义误解,造成语用失误。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所了解,帮助学生扩展视野,提高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的必要性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例如:英语中的"Ladies first, Thanks giving, Home coming, Girls League Dance, sandwich"等等;汉语中的“少先队、黑五类、臭老九、一国两制、跃上新台阶”等等,这些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如果把汉语中的“少先队、警察叔叔、月饼”译成英语就是:“Young Pioneer, Uncle Policeman, mooncake”。这些词都很简单、常见,可是外国人却很难懂,因为他们不了解有关的文化背景。
同样,我们学习英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例如:“You are, indeed, a lucky dog.”这句话如果按字面翻译成汉语就是:“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是贬义的,如我们常说的“走狗”、“癞皮狗”、“狗崽子”、“狗头军师”都是用来描绘所厌恶的人。可是,在英语中这句话是说,“你真是个幸运儿。”“狗”在这儿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而且还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不同。我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
由于文化的差异,用母语互译的方式错误地理解和翻译某些句子和词汇,往往会闹出许多笑语。如:“狼吞虎咽”,英语是“eat like a horse,”却被错误地翻译成“eat like a wolf and a tiger”;英语中的" high school(高中)"被翻译成“高等学校”;"restroom(厕所)"被翻译成“休息室”等等。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有时也会产生误会。例如:学生看见外教,出于礼貌,想打个招呼,便说:"Hi! Mrs Smith, where are you going? (史密斯夫人你好!你上哪去呀?)这样一句在中国人看来很是正常的话,在英、美国家的人看来却是不礼貌的,甚至被认为是有意干涉别人的私事。
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重要作用,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也很好,但却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有时运用母语的交际习惯来套用英语以至闹出笑话。例如:一位翻译陪美国客人吃饭, 当他们饱尝了中国的美味菜肴之后,翻译用英语问道:“What staple food would you like?”意思是说:“您想吃点什么主食?”这位翻译的英语从语音到语法几乎无可挑剔,可却令美国人迷惑不解,因为美国人通常把一餐中吃得最多的食物称为主食,他们已经吃了许多以肉为主的菜肴,所以对这位翻译的提问感到莫名其妙。而中国人则无论吃了多少菜,却总是把米饭、面食做为主食。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一差异,即使掌握了正确的词汇和语法,在交际运用中也会出现差错,这主要是由于不了解美国人的饮食文化所致。
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因此,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到中学英语教学之目的,而且有助于学生积东西方文化为一身,提高文化修养。
二、如何恰当地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语言背景文化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及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整理
语言产生于文化,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随文化的产生而产生,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只有建立在丰富文化基础上的语言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掌握和了解与语言使用有密切关系的社会文化因素,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和归纳。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真实的课堂场景或通过学生具体的语言实践学习来了解异国文化。例如,当一个学生迟到时,可以问问学生:在美国,学生迟到时是否也要喊“报到”并等到老师说“进来”才能进教室呢?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美国老师上课不喜欢受到打扰。你若迟到或想出去一下,只需轻轻地进来或出去就可以了。
我们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应有意识地对一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 除讲清其基本含义外,还应着重介绍它们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如breakfast的词义是“早餐”,它是由 “break”和“fast”构成的。break在英语中是“打破”的意思;fast是禁食的意思。所以西方人把“打破禁食”的第一餐称为“早餐”,让学生了解其文化背景。
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词汇时给学生介绍不同文化。例如我们在学习有关颜色的词语时,可以告诉学生在西方文化中各种颜色的含义:green(绿色)在西方被用来指代新的、缺乏经验的,如“green hand”(新手); red(红色)在英语国家常用来表示愤怒、危险,而在中国文化中却常用来表示喜庆等等。
此外,初中英语教材中安排了很多适合学生表演的对话及课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多进行role-play的练习,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来练习和模仿,让他们在情境中亲自体验和学习中西文化,加深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养成比较、积累的习惯
初中英语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学生的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接触和认识英语国家的文化,并引导学生及时整理归纳,不断积累和实践。
1.收集饮料商标及名称等
在讲到coke一词时,教师可让学生们收集各种饮料的商标及名称,特别是英语国家人士喜欢喝的饮料名称,如:black coffee, juice, milk, black tea, sprite等。学生们在收集的过程中既丰富了词汇,又了解了可口可乐公司、百事公司、星巴克的相关文化。学生们把收集的词汇用于自己编写的小对话中,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2.查找有关节日的资料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中有一课涉及 “Halloween”。 为了让学生们对英语国家的节日文化有更深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请同学们借助书报、网络查找有关英美国家节日的资料,制成手抄报,内容包括节日时间和风俗习惯。教师把学生们分成四个小组,其中两个组查找有关万圣节的相关资料,另外两个组查找英美国家其他重要节日的资料。四个小组把查到的资料制成手抄报进行展览交流。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知道了英美国家的人们是如何度过万圣节的,也知道了感恩节的来历,明白了英美国家的孩子们为什么喜欢圣诞节。在活动中学生们不但扩展了有关节日方面的词汇和知识,更了解了西方节日文化,同时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3.建立“我发现、我喜欢、我积累”档案袋
教师可帮助学生以教学单元为主题建立自己的档案袋,如按照sports, fruits, tools, animals, super stars, holidays, clothes等主题。每项包括:学生喜欢的词语、常见的表达方式、最欣赏的内容、推荐给同学的内容、推荐给教师的内容五个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积累的习惯,从而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资源文档,这样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空间。
4.组织“我生活中的英语”展示交流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们积累了很多的词汇和相关文化知识,教师应及时引导,让学生按自己的喜欢的分类方式进行归类,制成文档在班级、年级内展示,如大城市的英文名称、西方国家标志性建筑、名人、文学作品等。
(三)利用多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学习和掌握外国文化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扩大自己的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
首先,教师要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报刊,并促使他们在阅读时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英语国家的文化资料,并作成幻灯片给学生演示、讲解,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自然收获颇丰。也可以运用英语录像、简单的英语动画、英语歌曲等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课本剧表演,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也有利于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提高语言交际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看一些英美原版电影和录像,并且注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收集文化信息丰富的文章,对英美国家知识进行介绍,内容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等,也包括一些名人轶事、幽默、笑话等。当然,也要结合学生原有知识和理解能力,循序渐进,并确保其科学性、适用性和趣味性。
另外,学校可以邀请曾经留学或访问过英语国家的人士作这方面的专题报告。还可以利用外籍教师的优势,邀请他们参加和指导由学生举办的英语沙龙、英语晚会等活动,鼓励学生多跟外教接触。通过与外教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西方国家人与人交往中最基本的语言与礼仪,还可以学到许多课堂里学不到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开设校本课程,作为对现有教材的补充
学校可从实际出发,建设适合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如可以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包括图书、声像资料、校园网络等,结合所学教材,适时适量地开设英语国家的概况课、历史等,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走遍美国》、《空中英语教室》、《迪斯尼乐园》、《英语国家人文风情》等课程能帮助我们高密度地对学生进行文化信息的输入。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收集一些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制作成简易的教材。
(五)做好交际文化的渗透
交际文化是指在各个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误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包括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知识文化的渗透,也要加强对交际文化的渗透,《牛津初中英语》按照“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思想编排,以话题为主线,任务为主导,辅以功能和结构项目,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各单元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如:“外国节日、时尚、网上旅游、野生动物、自然灾害、慈善、电影明星”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内容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围绕话题内容的是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和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究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材将语言知识置于生动的语言情境中,使枯燥的语言学习成为真实、有趣的实践活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三、教师在渗透语言背景文化中的作用
1、资源员
教师要善于从书籍、网络、音像制品、图片等各个渠道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多观察、多了解、多学习、多体会,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下面笔者推荐有关方面的书目和Internet网址,供同仁参考。
《英美文学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英语小品文选读》(外文出版社)
www.edutop.com(英国语言文化中心)
2、指导者
教师应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中当好学生的指导者。指导学生如何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英语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和传统习惯等,指导学生如何将所学的跨文化知识运用到英语语言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
3、榜样作用
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和日常生活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多使用英语国家的传统习惯和待人接物的方式,多用英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坚持使用英语打招呼、道谢、询问等,加速学生自然习得语言的过程。
四、结束语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单纯地教授语言知识,而应当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注意将语言与文化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在说话的对象、话题、场合、身份等不同的情况下,能够使用不同的得体的语言。